close


美國館位於世博園區西門處的美洲展館分區內,占地約6000平方米,是上海世界會最大國家展館之一。外型設計如同一隻展翅高飛的美國鷹,寓意美國館展開雙臂歡迎參觀者。


美國館的主題是「擁抱挑戰(Rising to the Challenge)」,將透過多維模式和高科技手段講述有關美國堅持不懈、創新以及社區建設的故事。美國館將展示美國是一個充滿機遇和多元化的社會,人們聚集在這裡致力於使他們的社區變得更美好。美國館描述一個美國城市的未來縮影,故事背景設定在2030年,場館的展示空間將由一位美籍華裔青年帶領遊客徜徉未來時空,親身體驗2030年的美國城市和2010年以來技術革新所帶來的發展,讓參觀者透過感性遊歷領悟可持續發展、團隊精神、健康生活、奮鬥和成就四大核心理念。


步入美國館,首先進入的是序幕廳:歡迎來到美國!序幕演示美國是一個具有異域文化和地理奇觀的地方,更是一個美麗和多元的國家。


遊客進入第一幕:「美國精神」。這個展廳用三塊大屏幕展示形形色色的美國人,他們熱情地向遊客伸出友誼之手,遊客從中感受到想像力和合作的力量。


第二幕名為「花園」,這是美國故事的核心部分。在這個城市故事中,一個富有想像力和決心的小女孩,感動了她的鄰居一起來重建社區。劇場裡有五個超大、側向豎立屏幕,大廈、窗戶、公共汽車站、傳統電影銀幕等可以想像到的任何事物,都會活靈活現地躍然屏幕上。當雷雨襲來時,四維效果使觀眾沉浸在驚奇的視覺體驗中。人們清楚感受到頭頂上閃電似要撕開天幕般的震撼,以及皮膚上絲絲的涼意!


美國館運用當今最新的攝像機和投影機,色彩和視覺衝擊力將是驚人的。最精彩之處,是故事中沒有任何語言對話——都是透過感人的圖像、音樂和音效來講述。無需翻譯,每個人都能理解我們的故事。故事的第三幕名為「機遇和創新」,透過藝術化手段介紹美國人如何使他們的社區變得更加健康、可持續和具有文化多樣性,展示發現美國、可持續發展、健康和營養、高科技和生活方式等五大內容。


美國館的建築設計反映出美國館的主題,透過展示如何提供清潔能源、綠地、潔淨水源,以及屋頂花園等,一覽美國城市在未來如何成功地擁抱挑戰。


美國館將自然氣息引入其結構緊湊、低層建築的都市開發,包括有助於未來城市更加環保的可持續發展元素。採用獨特設計的瀑布和倒影池,降低入口處溫度,同時用於減少噪音。
館內採用的城市綠化植物,在帶來冷卻效果的同時,也有助於提供空氣清新的生態環境。瀑布將使用迴圈水。綠色屋頂技術將會有額外的熱能冷卻效應和減緩雨水的泄流排放。美國館展館二層建有一個城市農場,農場的設計靈感源自美國總統歐巴馬夫人在白宮開闢農場。


美國館整個設計過程歷時一年半,由BRC帶領一支由500多人組成團隊完成,其中包括編劇、導演、製片人、圖形設計師、建築師、畫家、模型製作人和音樂家等。 另外,面積僅次於中國館的美國館,從美國本土安排約200名、多能說得一口流利中文的大學生,來上海做「義工」,他們所學專業都與該館主題相關的高科技發展、綠化和文化有關。不諳英語的遊人可以直接和他們暢談,進行「零障礙」交流。


官方網站︰http://www.usapavilion2010.com


德國館

5月1日開幕的上海世博會將持續半年,恰好與今年6、7月間舉行的南非世界杯重合。據上海世博會德國館政府總代表施米茨23日介紹,為了讓這兩個全球最重要的盛會成功“兼容”,工程師們把目光投向了館內一個重達1.23噸的金屬互動球。


懸掛在德國館動力能源大廳的金屬球直徑3米,基座下設有聲控及互動交控裝置,球體表面可播放展示LED影像及圖片。一旦參觀者齊聲高喊,金屬球會應聲擺動,球體表面變幻的影像及色彩隨之折射到大廳里的各個角落。


“世界杯舉辦期間,我們打算在金屬球球體表面拿出一定區域,用來展示世界杯比賽時的現場畫面。以前我們有過類似嘗試,目前工程師們正討論技術上的可行性。”施米茨說。


依據“人心齊、泰山移”理念設計的金屬互動球是世博會德國館的“心臟”。以它為核心,德國打造了一個占地6千平方米、耗資5千萬歐元的大型展館,這既是迄今德國世博會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展館,也是有史以來德國耗資最多的世博會展館。整個展館預計4月中旬竣工。


德國官方此前表示,他們期待通過新穎的建筑設計及豐富多彩的館內活動,在整個世博會期間吸引約800萬人到館內參觀,受命組織參展的展覽公司則希望自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獲得組織者金獎后,今屆上海世博會再度蟬聯這一桂冠。


法國館

主題為「感性城市」的世博法國館,以讓遊客體驗味覺、嗅覺、觸覺、聽覺和視覺的多重享受為核心理念,透過中西方共通的感覺來詮釋城市的概念。「賽諾菲—安萬特展區」是法國館參觀路線第一站,即「味覺區」。


據報導,展區正中央設立一個現代雕塑,雕塑正下方使用鏡子作為地面裝飾,透過「增強虛擬現實」等高科技手段展示寓教於樂的內容,以幫助人們了解城市中的健康挑戰,並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


英國館

同處上海世博園C片區的法國館和英國館是很有趣的“鄰居”。有人說,法國人生怕中國人認不出法國館,所以堅持一貫的優雅和浪漫﹔而英國人卻想方設法讓中國人認不出。本屆世博會上,英國人不打算把白金漢宮、大本鐘以及頭戴高沿禮帽、手持長柄雨傘的英國紳士搬到上海,佔地6000平方米的英國館將用盡一切新奇創意把人們對英國的刻板印象扳過來。


外形如一株蒲公英的英國館,設計圖甫曝光便佳評如潮,被眾多媒體點選為「世博最酷國家館」。設計者托馬斯‧赫斯維克不到四十歲,便以「種子聖殿」的奇思妙想擊敗札哈哈蒂等大師,贏得英國館的設計權。


英國館的主體建築是一座六層樓高的「種子聖殿」,擁有六萬根向各方伸展的觸鬚,宛如蒲公英在風中搖擺。這些觸鬚由六萬根透明壓克力管組成,每根管子的頂端都儲存著一顆植物種子。種子來自英國皇家植物園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的「千年種子銀行」。


白天,觸鬚會像光纖般為內部引入光線;夜晚,觸鬚內置的光源可照亮整座建築。壓克力管的特性使觸鬚可隨風輕擺,加上光影變化,讓英國館看起來就像一座「會呼吸的建築」。


走入「聖殿」內,透明的壓克力管如雨滴凝結於館內四周,觀眾可駐足欣賞一顆顆宛如凍結於時間中的美麗種子。托馬斯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透明壓克力管儲存種子的點子,來自好萊塢電影「侏羅紀公園」裡那顆包裹著蚊子的琥珀。


「種子聖殿」外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露天廣場,外形就像一張拆開的包裝紙,寓意英國將「種子聖殿」作為禮物贈予上海。


英國是世博會的創辦者,倫敦首屆世博會展出的水晶宮,氣派之輝煌迄今仍令人津津樂道。托馬斯卻表示「不想讓英國館成為直接宣傳英國的展台,而要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英國人熱愛園藝、帝國時代便熱衷從世界各地蒐集種子研究,創立了世界最古老的植物園。和水晶宮相較,「種子聖殿」小卻創意十足,精準簡潔地詮釋了英國的文化形象。


托馬斯指出,儲存在「種子聖殿」裡的種子,不乏瀕臨絕種的珍貴植物。這些種子小卻希望無窮,「它可能讓一位生病的老奶奶長壽十年,也可能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命脈」。他希望觀眾走進「種子聖殿」時,能關掉手機,以五到十分鐘的時間,虔誠感受大自然的神聖力量。


在英国馆,参观者将通过“绿色城市”、“户外城市”、“种子圣殿”和“活力城市”的展示进入“开放公园”。 “绿色城市”中,参观者可以“鸟瞰”英国的四大首府——贝尔法斯特、卡迪夫、伦敦和爱丁堡。当城市建筑和街道被抹掉后,这些地图中剩下的是这四大城市中大片的绿色区域和茂盛苍翠的城市景观。 在“户外城市”,参观者头顶上是一个“倒垂”着的缩小版的典型英国城市,还将感受到“光雨”散落在身上的效果。 “种子圣殿”是英国馆创意理念的核心部分,植物的活力将在“活力城市”迸发出来,这里将展示种类丰富的植物,通过8个真实的植物生命故事和8个在未来可能实现的植物故事,展现植物与自然如何铸就城市生活的未来,介绍在英国的世界级顶尖科学家们的最新科研工作。 “开放公园”是对城市律动的鲜活展示,在这块足球场大小的开放空间里,参观者将有可能看到以独特方式呈现的莎士比亚剧目演出,和足球运动员来个互动,欣赏前卫时尚的现代艺术表演,甚至是在板球运动中试一下身手。


瑞士館

上海世博會瑞士國家館佔地4000平方米,其主體結構由兩個承重的大小圓柱和綠草如茵的屋頂組成,並由循環的觀光纜車係統相連接。整個建築充分體現了城市和鄉村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關係,強調人類、自然與科技的完美平衡。


瑞士國家館外圍的互動型智能帷幕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告訴人們:我們周圍還有許多能源未被利用。


瑞士館的外圍是巨大的帷幕,參觀者可以從帷幕的任何一處進入館內一層的城市區。帷幕的每一部分都能獨立產生和儲存能量,並以LED燈的形式將其利用。帷幕可以與展館周圍的能量,如太陽能或者照相機閃光燈產生的光能發生反應,從而發出閃光。這種新穎獨特的構思,意在表現瑞士館內外的“環境影響”,並使參觀者了解這些環境影響。


整個幃幕的閃光具有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因而產生一種動態閃光的視覺效果。此外,這些電池可以儲存能量,它們之間能互為光源,使得整個展館幃幕在夜間也能閃閃發光。帷幕上的每塊太陽能電池板都做成瑞士地圖的形狀,使整個展館裹上了“瑞士”幕墻。


瑞士館的第一個圓柱形展區著力表現的是城市元素,無論從外觀上還是音效上都營造出逼真的都市效果。參觀者沿著展區內3米寬的坡道,緩緩前行,繞其一周,便可將瑞士館的建築及展覽盡收眼底。


在瑞士館的展區內、坡道旁,分別矗立著50個三維觀景儀。通過這些三維觀景儀上的圖片,參觀者可以了解瑞士在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特別是在瑞士館展覽的四大主題——空氣質量、水質量、公共交通及可持續建築方面的成功范例。坡道盡頭是展示大廳,大廳內設立了15塊真人大小的屏幕,15名瑞士人將以阿爾卑斯山為背景,“現身說法”,暢談自己對未來的展望、心中的希望和夢想。


展區坡道最高處的中庭將矗立一塊高達10米的巨型屏幕,參觀者可在此觀看循環播放的瑞士IMAX巨幕電影《阿爾卑斯:自然的巨人》片段。影片中,鏡頭緩緩掃過山脊峭壁,再現遍布瑞士境內綿延不斷的阿爾卑斯山脈風景。除了展示瑞士迷人的高山風光之外,影片同時也表現了自然環境嚴酷的一面,揭示出個體應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寓意。這一展區還將包括一個多功能舞臺、一家商店和一個餐廳。


結束展區的參觀後,就來到了瑞士館的第二個圓柱形區域,在此參觀者可以乘坐纜車觀光。


圓柱內壁種著各種綠色植物,頂端開放。伴隨著舒緩的、倣如置身大自然般的聲音,參觀者乘坐觀光纜車順著圓柱盤旋而上,穿過館頂的自然空間,進行大約4分鐘的遊覽。據介紹,觀光纜車每小時可供1500人次乘坐。


觀光纜車如同紐帶一般,將瑞士館的城市空間和自然空間合二為一,讓人們在城市和自然之間來往穿梭——從繁華熙攘的城市到閒適愜意的田園鄉村,並最終回歸城市。這一循環象徵著上海世博會副主題之一——城市和鄉村的互動,同時也揭示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


義大利館

上海的弄堂遊戲中,有一種“遊戲棒”,它們被隨意撒出,會形成不同的組合。設計師從這個遊戲中受到啟發,用20個可任意組合的功能模塊組合出了取名為“人之館”的義大利國家館。20個功能模塊代表了義大利20個大區,形狀就像遊戲棒一樣可以隨意變幻。從外觀看,整個義大利國家館如同分裂的馬賽克,體現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和諧共處。散佈在展館內部的水和自然光,共同營造出一個舒適溫馨的環境。原本在義大利傳統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元素,在“人之城”內被重新展示,喚起了人們對歷史的回憶。


西班牙館

展馆是一座复古而创新的“藤条篮子”建筑,外墙由藤条装饰,通过钢结构支架来支撑,呈现波浪起伏的流线型。阳光可透过藤条缝隙,洒落在展馆内部。每块藤板颜色不一,它们会略带抽象地拼搭出“日”、“月”、“友”等汉字,表达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展馆内设 “起源”、 “城市”、“孩子”三大展示空间。参观者宛若置身西班牙城市的街道上,感叹西班牙光辉灿烂的历史、人民的智慧和创新,品味众多知名的城市规划家、社会学家、电影工作者和艺术家共同打造的盛宴。


西班牙馆的第一部分展厅“起源”展露了它的全貌。参观者仿佛置身“岩洞”,头顶有点点“星光”,视听设备将影像打在“岩壁” 上,奔腾的海洋、远古的化石,弗拉明戈舞者在激昂的鼓点中翩翩而至,穿着原始服装的舞者将从屏幕里“舞出来”。接着,挥舞着红布的人群把参观者带入奔牛节的现场,经历一场沸腾般的狂欢,NBA球员加索尔和网球选手纳达尔也会出现,与游客“近距离接触”。第二展厅“城市”的设计者巴西里奥·马丁·帕蒂诺将在《彼得大师的木偶戏》的旋律中,以独特的万花筒方式展现西班牙城市从近代到现代的变迁。第三展厅“孩子”中,伊莎贝尔·库伊谢特将以“西班牙国家馆的孩子”——吉祥物“米格林”的视角遥想未来生活,小米宝宝将和游客们一起畅想明日城市。西班牙馆由“从自然到城市”、“从我们父母的城市到现在”、“从我们现在的城市到我们下一代的城市”三大空间组成。展示从远古时期的野蛮和文明到现在的变化,再到畅想未来。西班牙馆设有能容纳300人同时用餐的西班牙餐厅,提供最地道的西班牙美食。纪念品商店、多功能剧院、商务中心也是展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文化艺术节目也是西班牙馆的展示重点。世博会期间,西班牙馆将为上海带来最知名的西班牙艺术家,包括歌剧、弗拉门戈、舞蹈、音乐等等,展示一个最真实的西班牙。


希臘館


远望去,希腊馆恰如落入世博园内的一滴蔚蓝海水。
然而这滴海水所蕴含之深意实在太过广阔。早在公元前800到500年的古希腊,大大小小的城邦就已经兴起于海水之侧。这些遍布欧洲以及中亚的城邦名为“Polis”,便是最早的公民城市之雏形。


日伫立波塞冬神坛旁的城邦们早已逐渐隐没在半俗世半神话的传说中,如今爱琴海畔出现的是更具活力的新型现代城市。这正是希腊馆主题“Polis,充满活力的城市”意图展示的主旨。


充分联想下“Polis”一词在古希腊语词汇中的历史关联,“politis”(公民),“politismos” (文明),“politia”(国家),“policy”(政策)。语言是思想和习俗的载体,这些相互关联的语义形象说明,城市如容器般孕育各种社会和政治生活。POLIS——希腊城邦,一个生活舒适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气的城市。 设计者诠释了城市的生活与功能,让人想起城市生活的快乐。它不仅展示了希腊的日常生活方式,更反映了希腊人对生活永不满足的追求。希腊的城市因其民生和宜居条件,以及能给其居民和游客带来“灵动”而闻名。


步入希腊馆,观者将得以在思想上追溯古希腊城市起源的历史脉络,体验当代希腊城市的人文生活。这恰和2010年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完美契合。


具体展示形式上有展馆内的视听演示。相比其他展馆的多媒体演示,希腊馆内的演示最大亮点是将为中国公众呈现“原汁原味”的真实希腊。展馆内安设的屏幕好像“窗户”,每一扇窗都持续地、不加修饰地呈现希腊日常城市动态。展室内这样的投影共有23个,参观者还可以在“希腊城市”的街道上看到另外11个投影,并同时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


观者就像是真的站在希腊城市中某条街道上的窗口旁,俯瞰楼下真实发生的一切。希腊馆的独一无二在于它把希腊城市生活的24小时浓缩成了12小时,即展馆对外开放的时间。在世博会期间,它遵循着与上海日出日落、循环同步的昼夜往复。展馆因此而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一个可以让参观者直接“穿越”地理限制,深入希腊真实城市生活的平台。


整个展览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建筑模块组成,这些模块依次还原了城市架构中的街道和广场。根据设计,展馆内所有的街道都会通向“广场”。这样以广场为城市的心脏,经由街道和其他城市相连的布局,是希腊城市的典型结构。此外,广场也承担着城市的政治和行政角色。希腊城市演进史上,广场还和民主制度摇篮的 “集市”毗邻,是希腊人公共生活的主要聚集地。


展馆的“广场”中心有一棵橄榄树,这也许是希腊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代表。同时,广场还延伸到一个小港口,那里放置着一艘由希腊传统造船厂制作的木质手工船模。这样的城市面貌还原也直观地表现了希腊城市与海运经济的密切联系。


对于任何一个着迷希腊文化的人来说,如果希望能全面而真切地触摸希腊城市的肌理,那么希腊馆将是这个世界上希腊本土以外的最好选择。


荷蘭館


名為「快樂街」的荷蘭館,乍看像遊樂園裡的雲霄飛車,展館由長四百公尺、向空中延伸的八字形街道構成,街道旁錯落有致地懸掛著廿六個造型各異、五顏六色的小型展館,繽紛的色彩洋溢歡樂氣息。


這廿六個小屋分別代表商店、住宅、工廠、電影院、咖啡館等,裡頭展示荷蘭在城市空間、能源和水利方面的各種創新。而風車、木屐,甚至梵谷名畫等荷蘭代表元素,也會以意想不到方式在小屋裡展出。


比方名為「鑽石屋」的展館,展示阿姆斯特丹一間鑽石切割工廠的產品,現任荷蘭王妃的結婚王冠就由這家工廠製造,參觀者還會看到燦爛的複製王冠。「米飛(Miffy)兔之家」則展出荷蘭經典卡通的日常生活。荷蘭著名公司飛利浦甚至透過一隻可愛的泰迪熊,展示他們先進的照明技術。


一間形如船屋的展館,展現荷蘭位於海平面以下的國土特徵。另一間展館的主題為「水」,參觀者將會看到黃浦江江水被過濾的過程,並有機會品嘗由此產生的純淨水。


考慮到龐大的人流,每間展館採封閉式,參觀的人只能通過玻璃窗觀看展館內的荷蘭風情,就像逛街時的「Window Shopping」,只是把櫥窗裡的商品換成一個個閃亮的城市生活點子。


這種只逛不入的展覽方式,遊客只要用半個小時的時間,便可以逛完「快樂街」。雖有點匪夷所思,卻符合快樂「街」的構想,並充份展現荷蘭因地狹人稠而發展出的高效率。


五十把高科技陽傘是「快樂街」另一道風景。傘面是代表荷蘭的橙色,採用高科技塗料及太陽能電池板,可以吸收陽光、轉換成展館需要的電能。


「快樂街」是此次世博唯一不設門禁、全天候開放的展館。它沒有前門、後門,參觀者可以從任何一個方向進入。


「快樂街」由荷蘭知名建築師John Kormeling設計。評論家認為,他讓「快樂街」展現典型的荷蘭風格─有序、高效、實用之餘,仍不失個性與創意。而「快樂街」不設門禁的特色,也恰恰反映了荷蘭這個國家的開放個性。


丹麥館

展馆由两个环形轨道构成,形成室内和室外部分,从上俯瞰形似一个螺旋体,超越了传统的展览形式,带来不断穿梭于室内与室外的感受。展馆就像一本打开的童话书,分“我们如何生活”、 “我们如何娱乐”、 “我们如何设想未来”三章,介绍丹麦人日常生、性格爱好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丹麦的象征、著名雕塑——“小美人鱼”第一次走出国门,放置于丹麦馆中央,让参观者感觉置身于安徒生的童王国。


整座建筑是一个巨大的管状钢结构,就像一艘钢铁巨轮的船身。展馆的外立面是该建筑中最为经济、节能的部分。外立面上的孔洞可以让阳光照进室内,还有助于自然通风,每个孔洞都安装有LED光源,既可以调节场馆内的光线,也可以在夜间照亮外立面。因此,丹麦馆的外立面犹如一幅光与影的抽象图案,映射出场馆内川流不息的人流、自行车以及钢墙内的压力流动。


丹麦馆如同一本生动的童话书,带领参观者亲身体验丹麦的城市生活。童话书分为三个章节:丹麦著名电影导演Martin de Thurah制作了第一章“我们如何生活”,讲述了丹麦人如何在城市生活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结构,包括如何创建拥有高质量生活的城市;第二章“我们如何娱乐”则是与摄影师Peter Funch联手制作的,介绍了丹麦人以及他们关于生活价值的个人故事;最后一章“我们如何设想未来”则展望了丹麦-中国的共同未来,以及双方在技术和知识领域的合作将如何改善城市生活。


瑞典館

“可持续发展”、“创新”以及“交流”是瑞典馆的三个关键词,具体展示了瑞典面对挑战时采取的解决方案,展现瑞典提高城市环境水平的措施和能力,以及新技术环境下,加强交流的重要性等方面内容。每位参观者都可以在瑞典展馆中,兴趣盎然地体验到瑞典的文化、社会精神、工程技术、传统、对自然的热爱,以及最重要的创新精神。


瑞典馆的外观四四方方,很普通,也没有太过鲜艳的色彩。其实,瑞典人把创意都“藏”在最容易被观众忽视的地方。占地3000 平方米的展馆由四个方形建筑连接组成,共三层,观众可以通过十字形透明玻璃通道,穿梭于各个建筑物间。从高处鸟瞰,会是一个什么效果呢?没错,是一面瑞典国旗!瑞典馆筹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十字形还有一个特殊内涵:如果说灰色方块代表城市,绿色方块代表自然,那么两个方块逐步靠近、重叠的地方,就会产生一个十字形,这也是设计瑞典馆的一个创意来源———体现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互动。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瑞典馆内,将有一个由22个不同造型、大小的个体组成的机器人合唱团——绝对合唱团,通过人与机器的协作,为观众呈现一个和谐且具有超现实意味的声音调色板。这是由瑞典馆官方赞助商绝对伏特加带来的创意。


芬蘭館:節能環保


芬蘭館名為“冰壺”(Kirnu),其白色的“魚鱗外牆”,其實是一種由廢紙和塑料製成的木塑料複合材料,表面堅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自重輕,不褪色。


這種來自芬蘭的創新建材將通過上海世博會芬蘭館首次大規模應用和展示,以此表現芬蘭館節能環保以及“靈感分享”的主題。


芬蘭館以「冰壺」為造型,取名自中國唐詩「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壺”頂部的碗狀開口設計,可促進自然通風,且能鋪設太陽能電池板,為展館制冷等設備提供電力。“冰壺”房頂還種有植物遮涼,雨水也可進行回收再利用。


挪威館

挪威館是由15棵巨大的“樹”構成,模型樹的原材料來自木頭和竹子,並可在展后再利用,充分體現了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15棵樹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從5米到15米高低不一,每棵樹均有固定在地下的樹根和空中的四條樹枝。以樹枝的外端為附著點所支起的篷布,形成了外觀高低起伏的展館屋面。這樣的結構在展館內部營造出錯落有致的空間,給觀眾帶來迥異不同的感受。觀眾將被引入挪威自然地貌所形成的氛圍,感受城市脈搏、城市人的開創進取和休閑生活。


冰島館



冰島館的設計理念是一個“冰立方”,整個展館被印圖面料包裹,在背投光照射下,展現出玲瓏剔透的冰的景象,仿佛透過冰川看過去一樣。 展馆外墙采用冰岛火山岩制成,极具冰岛特色和立体感。冰岛馆的主题反映冰岛人与孕育冰岛的大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同时也反映冰岛人利用水利、地热等天然无污染能源的智慧。
看點1:冰島火山巖墻


展館大門旁的外墻使用冰島火山巖制成,極具冰島特色和立體感。外墻飾面上印有冰島風光圖案,夜晚在燈光的映射下,圖案栩栩如生。


看點2:冰島音樂空靈曠遠


冰島音樂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空靈曠遠,它們保留了純粹的震撼感。上海世博會期間,冰島音樂出口局將在館內宣傳推廣冰島的音樂。來自冰島的音樂家們將用其最本真的感悟創造音樂,抒發他們對大自然的感悟。


看點3:體驗冰島夏天


冰島館內的溫度將設定在21℃至22℃,濕度也將保持在一定范圍內,館內環境如同冰島的夏天。參觀者將有機會一飲世界上最棒、最純凈的天然泉水。此外,館內處處飄散著生長在冰島的花朵的香氣,為參觀者帶來一份來自北國的涼爽靜謐。


波蘭館

波蘭館主題是「人類創造城市」,分為「人類,創造力,城市」三個概念。


整座展館像用幾張剪紙粘貼而成,陽光透過“剪掉”的縫隙照進大廳。該館以民間剪紙藝術為主題外觀,通過視覺的刺激,讓觀眾獲得有趣的體驗。


波蘭館將是波蘭建築成就的一個展示,無論在白天還是夜晚,都將以其獨特的外觀吸引參觀者。其外部由相互交織的剪紙圖案組成,陽光可以透過縫隙照入大廳。展館的展示空間呈幾何狀,可以被分割成幾個小區域,用於小型展覽、音樂演出、售賣物品等。


主展館的燈光將營造一種明暗錯落的效果,內部的牆體也可以作為銀幕,播放波蘭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視頻。同時,展館的設計同樣充滿著人性化,比如在開放式的餐廳處為排隊的遊客提供了遮陽的場地。


俄羅斯館
展馆建筑既似花朵,又似“生命树”,12个“花瓣”形成塔楼,顶部的镂空图案则表现了俄罗斯各民族的装饰特色。夜晚,塔楼的白金颜色会变成黑、红、金色,三种颜色交相辉映象征着俄罗斯传统文化。塔楼的“根部”蜿蜒至中央广场的“文明立方”,形成“人”形标识。其外部装饰组件可以自由排列,形成巨幅“活动画面”墙。
由12个塔楼和“悬浮在空中”的立方体组成,外形设计类似古代斯拉夫人的小村落,象征着生命之花、太阳以及世界树(斯拉夫人枝叶繁茂的橡树)的根。塔楼由白、金、红三种颜色构成,白色和金色塑造了俄罗斯建筑的历史形象,而红色底色加上富有俄罗斯各民族元素的图案,则赋予了塔楼顶部镂空部分以生命力。


俄羅斯兒童作家尼古拉-諾索夫曾經說過:“最好的城市應該是最受孩子們喜愛的城市”。俄羅斯世博館的設計師們在這句話的指導下,懷着童稚,准備將其打造為一座孩子們和成年人的樂園,一座美輪美奐的樂園。


在俄羅斯有一部暢銷的兒童讀物叫做《小無知歷險記》,設計師們從這部童年的記憶中發現了人類對理想世界的無限渴望。


俄羅斯館內部分三層,分別由“童年城”、“少年城”和“大世界”構成。


童年城的展品主題為“花的城市”,這裏遍佈着巨大的花朵和水果,所有裝飾物品個體龐大,讓每個參觀者感覺到自己似乎變成了小人,重返童年。


少年城的展品主題為“太陽城”。這裏集中展現着青少年的理想,即人類無所不能,在這一理想城市模式中,發明創造和科技創新賦予生活以和諧美。
大世界的展品主題為“月亮城”。這是人類對自身作為與周一部分的煩死。這個未來城市的模式將觀展者引入太空。


加拿大館



外觀給人以楓葉印象的加拿大國家館,展館外部牆體覆蓋特殊溫室綠葉植物,主要表現出「充滿生機的宜居住城市:包容性、可持續發展與創造性」。


綠葉爬滿外牆


說起加拿大,世界各地的人們往往會聯想到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資源。實際上,加拿大8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加拿大正在努力尋求緩解城市經濟、人口和環境壓力的有效途徑, 並努力協調城市和鄉村社區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


因此,加拿大國家館在建築上處處體現可回收利用的技術,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資源,讓加拿大人對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視。


加拿大館外部牆體覆蓋一種特殊的溫室綠葉植物;雨水將使用排水系統進行回收並重新利用;展館內將沒有大型的展品或物件,確保展示區域內空氣流通;展館內部營造一個無障礙和無煙的環境。


幾何外形驚豔


加拿大館以其全木質外立面結合後抽象的幾何結構外形,讓人耳目一新。加拿大館總代表大山說:「外觀如同一個盒子,裡面的設計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與其他國家展館邀請著名建築設計師捉刀不同,非典型的加拿大館設計創意,實際來自著名民間演藝團體——太陽劇團。


蜚聲世界的太陽劇團是這座展館的主角,為加拿大展館量身定做一套創造性的內部設計方案。


劇團兼收並蓄


該團成立於1982年加拿大魁北克省聖保羅灣小鎮,經過20年發展,劇團吸納來自40多個國家的1000多名表演者,成為集馬戲、街頭表演、搖滾樂甚至芭蕾於一體的綜合團體。


這種相容並包、兼收並蓄的風格,從內涵上來說,與加拿大這個多元文化移民國家的國家精神不謀而合,也與加拿大館的主題一脈相承。


或許就是這種共鳴,使加拿大政府選擇太陽劇團作為展現加拿大國家面貌的場館與布展設計者,最終孕育出「張開雙臂、擁抱世界」的設計方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