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類文學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時,其形式均由粗糙趨向完美,這是必然的規律。但當每一種藝術形式達到成熟時,就常出現某些形式主義的傾向。〞你是否同意?請舉例支持你的論點。
目前分類:古代文學理論 (36)
- May 25 Mon 2009 23:22
這是必然的規律嗎?
- Apr 30 Thu 2009 03:12
金人瑞評三國
吾嘗覽三國爭天下之局,而嘆天運之變化,真有所莫測也。當漢獻失柄,董卓擅權,群雄並起,四海鼎沸,使劉皇叔早諧魚水之歡,先得荊襄之地,長驅河北,傳檄江南,江東、秦、雍以次略定,則仍一光武中興之局,而不見天運之善變也。惟卓不遂其篡以誅死。曹操又得挾天子以令諸侯,名位雖虛,正朔未改,皇叔宛轉避難,不得早建大義於天下。而大江南北,已為吳、魏之所攘,獨留西南一隅,為劉氏託足之地。然不得孔明出,而東助赤壁一戰,西為漢中一摧,則漢益亦折而入於曹,而吳亦不能獨立,則又成一王莽篡漢之局,而天運猶不見其善變也。逮於華容遁去,雞肋歸來,鼎足而居,權侔力敵,而三分之勢遂成。尋彼曹操一生,罪惡貫盈,神人共怒。檄之,罵之,刺之,藥之,燒之,劫之,割鬚,折齒,墮馬,落塹,瀕死者數,而卒免於死。為敵者眾,而為輔亦眾。此天之又若有意以成三分,而故留此奸雄以為漢之蟊賊。且天生瑜以為亮對,又生懿以繼曹後,似皆恐鼎足之中折,而叠出其人才以相持也。自古割據者有矣,分王者有矣,為十二國,為七國,為十六國,為南北朝,為東西魏,為前後漢,其間乍得乍失,或亡或存,遠或不能一紀,近或不踰歲月,從未有六十年中,興則俱興,滅則俱滅,如三國爭天下之局之奇者也。
- Apr 30 Thu 2009 02:43
金聖嘆所批的金西廂記
- Mar 11 Wed 2009 16:29
中國古代文選論第八課
- Mar 08 Sun 2009 11:04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的主要思想內容。
予嘗論書,以謂鍾、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劃之外。至唐顏、柳始集古今筆法而盡發之,極書之變,天下翕然以為宗師,而鍾、王之法益微。
- Feb 04 Wed 2009 11:33
中國古代文選論第十課
- Jan 08 Thu 2009 11:14
晚明傑出思想家李贄提出“童心說”,一洗明代摹擬抄襲的弊端
- Jan 08 Thu 2009 11:09
簡單介紹明代各文學流派的長短
- Dec 30 Tue 2008 14:41
中國古代文選論第七課
- Dec 18 Thu 2008 00:10
杜甫的《戲為六絕句》
- Dec 12 Fri 2008 15:41
《答李翊書》賞析
《答李翊書》賞析
《答李翊書》是韓愈宣傳其“古文”理論的重要文章之一。李翊,貞元十八年(802)進士及第。寫此書信時韓愈三十四歲,韓愈自貞元八年考取進士後,未能經由吏部考度步入仕途,胸懷用世之志而無所施展,頗不得意,但以儒道和“古文”自負的志向並未衰減。
- Dec 11 Thu 2008 16:24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原文]
- Dec 09 Tue 2008 15:04
白居易的詩歌理論
出自:http://space.ntcnc.edu.tw/teacher/tww/%E7%99%BD%E5%B1%85%E6%98%93.htm
- Dec 08 Mon 2008 22:41
中國古代文選論第四課
- Dec 08 Mon 2008 11:21
中國古代文選論第五課
- Nov 27 Thu 2008 15:03
陸機的《文賦》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史上第一篇系統闡述創作論的文章。
《文賦》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史上第一篇系統闡述創作論的文章。陸機在序文中說明,他寫作《文賦》的根據,一方面是對於他人創作用心的體會一——“餘每見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一方面是親身從事創作的經驗——“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沒有自己的實踐經驗,就很難深切地體會別人的用心;但拘守自己的實踐經驗,又未免陷於狹隘。陸機結合直接和間接的創作經驗來探索“作文之利害所由”,這種研究方法是合乎科學的;在他之前還從來沒有人這樣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