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魏於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於是伊水河畔的龍門石窟便一舉取代雲岡,成為皇室貴族們開窟造像的場所。這裡的石雕造像上承雲岡氣魄,又漸漸濡染南方藝術輕靈秀美的氣韻,演變為整飭精緻、飄逸靈動、落落大方的風格。


唐代武則天最喜愛洛陽,在高宗與武則天時期,龍門石窟仍十分興盛,除高官顯貴們功德造窟之外,還出現了絲行、香行、綵帛行等民間商業行會發願出資,開窟造像的風氣。洛陽周邊還散布了很多中小型石窟群,風格形制大體與龍門類似,故被視為龍門的「衛星窟」。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經過自北魏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歷史沿革


根據《魏書》記載,龍門石窟開鑿於雲岡石窟之後。這一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外來的宗教佛教成為思想統治的精神支柱。為了控制中原地區,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將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遷都洛陽的前幾年。此後在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復和續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規模最大,長達150年之久。

盜鑿破壞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的人為的盜鑿破壞十分嚴重。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末和民國初年的遊記史料記載了當時石窟造像被盜嚴重。此外,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毀了大量的山麓佛龕。由於戰亂管理空虛,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龍門石窟造像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


待續.........


下列是各式各樣的佛塔:

















像汽水瓶的塔


下午3,4時我們遊龍門石窟


西山石窟


西山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於北魏時期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以及建於唐代的潛溪寺看經寺萬佛洞奉先寺大萬伍佛洞。其中奉先寺盧舍那主佛高17.14米。

·        賓陽洞區


以賓陽三洞為主的北魏中期造像。賓陽洞是龍門石窟最古老的窟龕,現在還有初建時的舊址。這一區域還有初唐建造的潛溪寺,以及七星廟、廣生洞。


·        敬善寺區


位於賓陽洞南,是初唐的一個造像中心。


·        摩崖三佛龕區


位於敬善寺南,以三佛龕為主,是武周時期的一個造像中心。包括明代的觀瀾亭舊址和一些唐代小型窟龕。


·        萬佛洞區


位於西山中部,大中型洞窟集中在此,有北往南依次為雙窯、萬佛洞、獅子洞、惠簡洞、老龍洞等,這是唐初的一個造像中心。還有北魏時期的洞窟慈香窯等。


·        蓮花洞區


這一區域主要是北魏後期的造像中心,大中型窟集中。從蓮花洞往南依次為澌流溪、普泰洞(十四洞)、趙客師洞、破窯、魏字洞、唐字洞


·        奉先寺區


位於西山南部,最大佛像盧舍那大佛就坐落於此,這一區域主要以初唐大像龕為主。


·        古陽洞區


這一區域是北魏中期和後期的造像中心,古陽洞北是藥方洞,南是火燒洞、皇甫公窟等。


·        極南洞區


這一區域主要建造於初唐、武周到盛唐,由北往南依次為淨土堂、八作司洞、龍華寺、極南洞。


東山部分


·        大萬五佛洞區


這一區域建於武周和盛唐,大萬五佛洞與南北二洞和成為「擂鼓台三洞」。


·        萬佛溝區


2000年,龍門石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前附近的環境也得到當地政府的整治,拆除了附近的人造景觀。傳說中,盧舍那大佛是中國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化身。



 


 


 


 

奉先寺


賓陽古洞佛像


 

洛 陽 龍 門 奉 先 寺 盧 舍 那 大 佛


洛陽伊水

 


洛陽香山


龍門石窟入口





下兩圖:






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