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遊記系列之伊斯坦堡
[googlemaps https://www.google.com/maps/embed?pb=!1m18!1m12!1m3!1d385398.58980944555!2d28.731992474217456!3d41.00498228211718!2m3!1f0!2f0!3f0!3m2!1i1024!2i768!4f13.1!3m3!1m2!1s0x14caa7040068086b%3A0xe1ccfe98bc01b0d0!2z5Zyf6ICz5YW25LyK5pav5Z2m5aCh55yB5LyK5pav5Z2m5aCh!5e0!3m2!1szh-TW!2shk!4v1677978870491!5m2!1szh-TW!2shk&w=600&h=450]
甲、 旅遊景點介紹
杜馬伯爵水晶皇宮(多爾瑪巴赫切宮)
多爾瑪巴赫切宮位於博斯普魯斯和多爾瑪巴赫切之間的西克塔石,400年前是一個巨大的海灣,佔地200000平方米。多爾瑪巴赫的土耳其語z意謂“填土興建的庭園”。在奧斯曼時期這個海灣是用來迎接遠征的䚀隊的,17世紀後被填平,成為蘇丹的私人花園,他們曾在那舉行了好幾次派對。
每個王朝帝國在落幕前常有短暫的華麗一現,多爾瑪巴赫切皇宮正顯現出帝國悲涼的華麗。皇宮建於帝國國勢已沒落之際,1856年建成後,每一位蘇丹都只能短暫地使用或居住。不到70年帝國便結束,蘇丹及家人流亡海外,無法重回皇宮。
19世紀中葉,當老皇宮托普卡匹不敷使用與不夠現代化時,阿布朵麥奇蘇丹 (Abdulmecit)就選擇了木造、面積細小的多爾瑪巴赫切皇宮,並將之改建成富麗堂皇程度遠超過歐洲任何一座皇宮。
事實證明,阿布朵麥奇蘇丹眼光獨到,因借景博斯普魯斯海峽,果然為這座皇宮帶來了非凡的氣勢。
多爾瑪巴赫切宮是一座被設計成互相對稱的長型建築,由285個房間、46個客廳、6個土耳其浴室和68個洗手間組成。宮殿沿著海岸綿延600米,陸地部分有七個中門,兩個塔門,其中一個塔門裝修豪華。
宮殿的主要建築沿著海岸建造,由互相水平而建的三部分組成,他們分別為國王居所 (Mabeyni-Humayun)、慶典大廳和舞廳是所有部分中最豪華的房間。
宮殿的慶典大廳是一個25x37米的方形結構。表面看來,裡面雖然是只有一層,從外面看上去卻像兩層。在慶典大廳的正面,在七根軸線或重疊石膏的位置上坐落了一根台柱。大門口的橫跨靠前,讓這座建築看上去更雄偉──圓柱沿著半圓的弧形高窗而立。慶典大廳從外看有一個屋頂,裡面看是一個平的圓頂。在大廳中央掛著一個重5.5噸的大吊燈。
資料來源:
土耳其導遊沙勤、《土耳其》,墨刻股份有限公司、《整個伊斯坦堡爾文明之城-》,Anadolu Turizm Ve Tanitim Yayinlarl (華文版)。
地下儲水皇宮
地下儲水皇宮也叫地下水庫,是幾座古水庫中最大的一座,它位於聖索菲亞和 Cagaloglu之間的大街上。根據史料記載,這座水庫最初是由君士坦丁一世大帝建造,後來由查士丁尼修復和擴大。史料也記載有一座先知所羅門的青銅雕像,位於水庫頂部的一個高高的基座上,被 Basilius一世大帝(867-886)拆除了,而且進一步記載了Basilius一世大帝把這座雕像熔化掉了,在原址上立了一座他自己的雕像。
水庫名為宮殿是因為Illius曾經位於這附近。水庫的水來自於Egrikape 水分配中心,是通過Bozdogan和Malova高架水渠輸送。水庫的設計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被德國潛水員發現並帶出水面。根據這個設計圖所畫,水庫佔地9800平方米,長140米,寬70米。
水庫包含336根大理柱子,每根5米高。柱子被排成12排,每排由28根組成。這些柱子相互間隔4米,大多數柱子似乎是從舊建築物中拆卸下來建造的,並用不同類型的大理石和花崗岩雕刻的。
沿石階梯往下走52級,再左轉,地下宮殿最神秘的淚柱。此柱有樹紋及孔雀眼的紋路,很可能是羅馬帝國時代,自伊斯坦堡亞濟區的一處集會廣場取來的,好事者特別為此柱下了個特殊的意義:紀念當年死於建造地下宮殿的數百名奴隸。
P. Gylles在1544年和1550年之間到訪過伊斯坦布爾,曾提到有大魚在水庫裡游動。
在阿卜杜勒 (1823-1861)統治時期,在西南面修建了一座牆來支撐水庫的重量,因此在這面牆後面有18柱子縱向排列。幾年裡,水庫頂部區域修建著不同的建築。
然而,在共和國時期,這些建築物被拆毀,之後變成了一塊綠色的空地。
乙、 個人感受及經歷
土耳其時間2012年8月29日星期三早上五時多至六時多在下塌的吃早餐。前一天導遊已叮囑我們如果吃膩了酒店的早餐而吃自攜食物不要緊,但千萬別拿到餐廳吃,因為這是不禮貌,即是說人家的膳食不好。以前一團韓國人就是因為這樣做而令酒店負責人不悅。有些亞洲人的旅遊禮儀真的要改善了。
對面海就是亞洲區域的君士坦丁堡 (下)
眨眼間,到土耳其已數天了,我較欣賞首兩天加柏多奇亞的酒店早餐,以及居里默的午餐。
之後馬上驅車前往既是歷史古城,也是現代繁榮的城市──伊斯坦堡。每次我想起這城市,都有陣陣的心痛。因為這城自1453年起,便被回教徒攻克,從此便「淪回」了!559年來,該地人民一直篤信回教。
當年攻打君士坦丁堡的穆罕默德二世多年硬攻後仍失敗,便不得不重新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虛實,制訂新的進攻措施。他派人到熱那亞商人據守的加拉太鎮去,用優裕豐厚的報酬收買了那裡的商人,使商人們允許他在加拉太北面舖設一條陸上船槽。船槽是用堅厚的木板舖成的,由高往低的滑行面,槽底又塗上很厚的一層牛羊油脂。靠著這條船槽,土耳其人經過一夜的努力終於奇跡般地將80艘戰船拖運到了金角灣的側面。在那裡他們架起了浮橋,築起了炮台,向君士坦丁堡發動了新的攻勢。
當炮聲轟轟地在北城牆外震響時,城中的官兵驚呆了,他們做夢也沒料到金角灣這邊會出現土耳其兵。於是,手忙腳亂地從兩線撤兵增援,而將西面的防守交給了來援的熱那亞士兵。這樣一來,東羅馬軍的兵力便分散了,而擔任西城牆防守任務的熱那亞士兵又不熟諳地形、地勢,致使防衛日趨危急。在土耳其軍連續不斷的炮轟下,西城牆終於被打開了一個缺口。就在此時,土耳其軍便發動連環的攻擊,終於攻破了君士坦丁堡,從此東羅馬帝國瓦解,東部基督宗教也在此時慘痛地失去小亞細亞這個重點。
我私下仍稱這城為君士坦丁堡,以紀念土耳其土地和屬靈上的淪陷。
經過了一段車程,終於來到了歐亞兩洲的交界。這段路給我印象並不繁華,植披也不算茂密,只是普通的村莊,可是卻緊握著歐亞陸路的要塞。隨著愈來愈接近歐洲,我們開始興奮起來!不久到了汽車和乘客的渡輪碼頭,就更加興奮了!闊別了4載的歐洲,即將再次重臨了!對上一次去歐洲是2008年的希臘,現在到她的鄰國,有不一樣的體會。此外,身為香港市民的,許久沒有乘搭汽車渡輪了。依稀記得佐敦道碼頭、九龍城碼頭、官塘碼頭與西灣河碼頭渡輪泊岸時,汽車列隊而出,蠻壯觀!記得最後一次在香港乘搭汽車渡輪,已是廿多年前的事了,那次是乘坐西灣河碼頭的渡輪,目的地是官塘,我是上層的乘客,不是車內的乘客。如今,萬料不到,要再次體會汽車渡輪,就在亞洲的另一邊──土耳其。
清晨時分,淡淡的朝陽照耀著甲板,加上湛藍色的海水與天空,混然成為一體,而疏落的船隻和房屋,構成一幅亞洲盡頭的恬靜村莊景致。不久,汽車渡輪啟程了,船隻一步一步往前進,意味著愈來愈遠離亞洲了。在渡輪上,除了欣賞海天一色和朝陽照來的景觀外,感受一下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吹送過來的涼風。當然,更不忘跟家人與團友談話,以及拍攝迷人的歐亞海港美麗景色。在船上活動,可舒展筋骨。
寧靜優美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只能作短暫享受,不一會又要上回旅遊車。當旅遊車徐徐駛離船身時,正式暫別亞洲了!我自戊子年立秋以後,再次踏足歐洲的領土了。其實不僅只有我充滿無限的喜悅,全車團友也興奮得鼓掌和歡呼了!領隊說,世界上,一個國家橫跨兩個洲的例子不少,但一個城市橫跨兩個洲的例子就只有伊斯坦堡了。
聽說還有一段路才抵達我們吃午餐的“香港大酒樓”仍有一段距離,我們便在車上再次休息了。
一覺醒來時,已是11、12時了,不過踏上土耳其領土後,首次感受到大都市的討厭問題──堵車。我們的旅遊車四維皆被其他車輛包圍著,動彈不得,幸好此市到處是古城垣,車輛駛得像龜速倒方便我們拍照。除了古城垣、汽車和大廈,樹木被艷陽強烈照耀著,雖然堵車,但這種“代價”還是屬於便宜的。沿途還經過跨海行車天橋,在藍天白雲和艷陽下,有人垂釣,也有人漫步。真羨慕同樣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卻如此自由寫意。當然,來到回教國家,總會看見清真寺的,無論大型小型的,都盡入眼簾。(下)
堵車下拍攝的君宜坦丁堡的城垣 (下)
終於到達“香港大酒樓”了!這座西亞盡頭、歐洲開端的城市也傳入了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廚子、歐美的房子是人人的夢想,現在世界很多角落,都有中國餐廳哩!
車輛停泊在遠處,我們要步行一段路才到達。此餐廳從內到外的裝修很中國化:柱樑、牆邊都裝設紅木,但燈罩卻是較為摩登款式的摺曲紋橙色燈罩。我們被安排到樓上安座。窗邊除了也鑲上紅木外,玻璃上刻有淺色花紋;牆壁和天花分別設有浮凸的山水雕刻畫與牡丹花彩色玻璃畫;近窗之處,放著一個巨型的翡翠壺,在這餐室內,忽然有回到中土的感覺。
一會兒,餸菜來了。菜、魚和肉均不缺。這是回教國家嘛,大家別妄想有豬肉提供。當然,青椒牛肉片、雜瓜粒雞粒(即翠玉瓜粒、紅蘿蔔粒和菠蘿雞粒)相當可口,因為牛肉片少辣夠惹味,雜瓜粒雞粒各款的味道夠突出,鹹甜配搭合宜。此外還有西蘭花和小粟米等也多汁美味。
儘管中菜沒有豬肉始終不是完整的中菜,但此店的烹飪技術很正宗,在華人社區以外的地區能夠煮到這樣的水準是十分好的。而且那些服務員的態度不錯,食客倍感舒服。
忽然一位操流利普通話的男性服務員走來招呼我們,他黑頭髮、皮膚略為黝黑,年青力壯。女團友一問之下,原來他是新疆維吾爾人。熱情好客的維吾爾人和女團友合照後,大家準備如廁後離開。
團友和從新疆來的維吾爾青年服務員合照 (下)
詎料,天葵就在此時到訪,上一次到訪是三星期前,真的不正常。
由於路面情況仍然堵塞,旅遊車先行趕到杜馬伯爵水晶皇宮,而我們則由導遊領隊帶領下乘搭地鐵,有說這地鐵外型跟荷蘭的很相似。乘客擠在狹長的車廂內,真的像罐頭,然而也是一種體驗。
做了安檢後,便走進這座富麗堂皇、佔地面積大的皇宮。這座小亞細亞的皇宮佈局當然和東亞的皇宮的大異其趣,它雖沒有紫禁城那般宏偉,但走進去以後,無論客廳、寢室、浴室,都十分光猛,窗戶長而闊大。
其中一間臥室全用歐陸式白底金邊的傢俱,很有帝王的氣派;會客廳的天花除了仍沿用白底金邊的圓拱裝飾,只是增添複雜的雕花,圓拱的底部還連接上數條柱,被圓拱包圍的部分有數扇窗戶,讓天然光線進出。即使中國的宮殿多麼宏偉,室內外的雕琢和畫工多麼巧奪天工,但最大的缺點是窗戶極少,空氣流通不好,天然光線的進出也差,只能單靠點燈。
不過,行了一會兒,看見了一幅相信是從中國運送過來的屏風,但屏風內所有的人物的頭,均被人用刀削去,領隊說因為回教徒不拜偶像。我馬上回應曰:腐朽的宗教! 領隊報以無奈的笑容。回教跟基要派最令人討厭的地方是規條主義,結果往往扼殺當地的文化和風俗。時至今日,埃及已沒有自己的文字,馬來西亞婦女只穿密密實實的回教婦女裝束,頂多比中東婦女多顏色而已。幸好中國沒有大幅度受伊斯蘭的影響,在漢人社會是較難接受這麼絕對和規條主義的束縛,否則中國文化是無法博大精深的。
最令我嘆為觀止的還是那耀眼而大型的水晶燈,足足有一噸重,層次分明,極之金碧輝煌。
另一處令我開眼界的是皇宮的樓梯十分寬敞,而且全都餔上深紅色的地毯,加上典雅的木柱扶手,顯得氣派不凡。
後來蘇丹流亡國外,不能回到這座面積闊大,富麗堂皇的宮殿。所以人生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在世時應有盡有,離世時(有時甚至未離世)忽然一無所有,包括他們的王權。面對的方法,簡單地講,是珍惜目前、反思過去與展望和計劃將來。
之後步出皇宮。皇宮的外部別有洞天,近海濱處,亦即是百花齊放的花園其中一端,有一扇大門,頂端精緻白色雕花橫楣,兩旁的柱子灰黑色。
和今晨的海岸一樣,同樣是湛藍無比的,加上海鷗交替地翱翔,有的自由寫意地坐在碧波中,享受地中海溫暖的日光浴。此時看見一群女性穆斯林站在大門前開心而齊整地拍照。與女性穆斯林比較下,為自己不是穆斯林而感到沾沾自喜,可以安心保持中國的飲食文化,身體也無須像裹蒸糉般,自由自在。
滿懷愜意地欣賞園內欣賞鮮艷的花卉。
之後要到地下儲水皇宮參觀。土耳其和希臘一樣,是講求整潔衛生的地中海國家,我先後到過兩地,發覺兩地的景點、洗手間、街道等都極為清潔。更值得稱讚的是,地下儲水皇宮光線昏暗,但遊人自律程度是我甚為佩服的,即使光線昏暗,也不會胡亂棄置垃圾及隨處便溺的行為;遊人不少,但絕對沒有你推我撞的情況,秩序良好。
地下宮殿最神秘的淚柱。有人特別為此柱下了個特殊的意義:紀念當年死於建造地下宮殿的數百名奴隸。這幾個面孔真的很傷心,姑勿論神秘淚柱是否用來紀念奴隸,但奴隸制度的存在真是血淚的歷史,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極之幸福。
最有趣的是在昏暗的光線下欣賞游弋的魚兒,牠們的精彩舞蹈使整個地下皇宮變得活潑而有朝氣。感恩現代的科技一日千里,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十分敏感,只要調校較高的ISO便可清楚記錄影像。因此,有許多旅途中的事物都可以拍攝下來,為日後作新鮮的回憶。
回到地面仍然人山人海,不愧為橫跨歐亞的大城市。
告訴你們,作為開明的回教國家,土耳其在我們眼中仍非常保守,商店甚少有姨媽巾出售,便利店就一定無衛生巾的蹤影,幸好有團友友善地借用一條給在下,但之後不知怎麼辦了。逛了一會,終於在一家藥房找到,但種類比香港少,而且售價4里拉一包=HK dollar $20,一包約十餘塊。
水泄不通的街道令我想起香港,君士坦丁堡同樣繁囂,物阜民豐,實在目不暇給。
傍晚看見另一家叫長城的中餐廳,面積小但裝修精緻。不過在回教國家,中華美食就算怎樣廚藝高超也難以把華廈飲食文化發揚光大。
我們今晚吃猶太或的晚餐。
主佑君士坦丁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