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部) 容神父的講道
(乙部) 網上資料
主顯節(甲乙丙年)讀經釋義
(主題:天主啟示給猶太人和外邦人)
讀經一: | 依60:1-6 |
答唱詠: | 詠72:1-2, 7-8, 10-11, 12-13 |
讀經二: | 弗3:2-3a, 5-6 |
福 音: | 瑪2:1-12 |
A 主顯節簡介
1. 主顯節使人想起賢士來朝,但這並非其真正原意,原意不是為了顯示天主給外邦人(賢士)。再遲些,基督教的露德會認為這慶節要強調教會的福傳工作,這也不是其原意。
2. 主顯節的四篇讀經是要恢復其原意的焦點,就是「天主要在聖子耶穌身上揭示自己」,其它的故事只是次要的。主顯節本來是來自東方的教會,主要是紀念主耶穌的受洗(即下主日所紀念的),那是天主首次揭示自己,再遲點便是加納婚宴(若2:1-12)。
B 讀經一:依60:1-6
1. 主顯節沒有分甲乙丙年,因此每年的四篇讀經都相同。讀經一中的依60:1談的是慶祝,慶祝依40的滿全,充軍巴比倫的遺民可以回國,回到耶路撒冷。由於上主的「光明已經來到」,故依60:5說遺民要「喜形於色」,又有很多貢品奉上(「海洋的珍寶」和「萬民的財富」),上主的「光明」即祂的救恩,來到了耶京,依60:1「上主的榮耀」亦即厄瑪奴耳。
2. 在聖經中時常見到「光明」(依60:1)和「黑暗」(依60:2)兩詞,這是中東沙漠環境經常出現的景象,黎明一刻漆黑一團,突然間天際會變得很光亮。依60:2說很多人活在「黑暗」中,指的是外邦人,但以色列卻能活在「光明」中,依60:2b重申了依60:1b所說天主的「榮耀要彰顯在你(以色列)的身上」,外邦人見了感到十分羡慕,便立即前來朝拜上主。
3. 能從巴比倫回國的並不是全部被充軍的猶太人,只有熱心的遺民才可,那些變了質而拜偶像的人根本不算遺民。至於回國的猶太人中,有些是散居於地中海一帶的,亦即依60:4所描述:「你的眾子要從遠方而來」,他們要「聚集」到耶路撒冷於同一團體內。依60:5是指向未來的,四度說「要 …」就是談將來,回來的遺民要「喜形於色(grow radiant)」,意謂要向來到耶京的外邦人福傳。
4. 依60:6說「成群結隊的駱駝(獨峰的)」很多,多得「遮蔽」了耶路撒冷的街道,牠們背着「黃金和乳香」而來,這話立即與福音連接起來。「黃金」當然不是婚嫁或喜慶事贈送的金飾,請參閱下面E3段。外邦人獻上這麼名貴的禮品,為的是要「宣揚上主的榮耀」。耶路撒冷本已被巴比倫盡毀(公元前587年),現在,依60:10卻說外邦人「要修建你的城垣。」
5. 讀經一的訊息是要預示聖言的降生,遺民從巴比倫充軍回國乃象徵新生命的誕生,是天主救恩的偉大工程,祂透過聖子而顯示了自己,耶穌就是依60:2所說「黑暗籠罩著大地」中的「榮耀」。讀經一另一重點談賢士,他們象徵對天主自我顯示的回應,他們來為參與依60:3描述末世的朝聖,前往熙雍。
C 答唱詠:詠72:1-2, 7-8, 10-11, 12-13
1. 古代羅馬人視君王如神,就如中國稱皇帝為天子一樣。至於以色列,也視王為天主子(詠2:7),僅次於神,君王和王子均獲天主所賜的「公正」(詠72:1和詠72:3),因此有責任照顧其百姓。
2. 整篇詠72是為了君王而向天主祈禱的,特別祈求天主保佑他,使他能夠保護貧苦大眾和受欺壓的百姓,並拯救他們。詠72:5-6沒有被使用在答唱詠內,這兩節祈求上主賜給君王長壽,即詠72:5所說:「與日月共存,世世代代無窮盡。」領經的第二段(詠72:7-8)求天主賜與繁榮和安定。領經的第三段(詠72:10-11)談各國前來向達味王朝進貢,這只是聖詠作者的良好意願,希望在其英明領導之下,猶大國會成為大國。
3. 讀經一說耶路撒冷成為萬民的光明,因此人人都前來朝聖,答唱詠說世間上每個民族都要朝拜上主。讀經二說外邦人也有份於成為基督許諾的「共同承繼人」身份,福音便是外邦人的回應,賢士尋找新生的「猶太人君王」(瑪2:2),他們前來朝拜祂。
D 讀經二:弗3:2-3a, 5-6
1. 厄弗所書的作者洞悉到透過基督,天主的旨意是外邦人在教會內的身份能與以色列人平起平坐,弗3:6說:「外邦人藉著福音在基督耶穌內與猶太人同為承繼人,同為一身,同為恩許的分享人。」讀經二中最重要的地方是弗3:3所說的「藉著(耶穌基督的)啟示。」不過,究竟這項「啟示」是否如弗3:5所說「給他的聖宗徒和先知(holy apostles and prophets)」呢?從迦1:12和1:16和2:2所載,關於「外邦人藉著福音在基督耶穌內與猶太人同為承繼人,同為一身,同為恩許的分享人」的「啟示」,保祿堅持只有他本人獲得啟示,弗3:5卻說是「給他的聖宗徒和先知」的,因此,有些人認為厄弗所書並非保祿所寫。
2. 二千年前保祿堅持外邦人也像猶太人獲得天主的救恩,時至今天,以色列人仍堅持外邦人沒有救恩,所以,現在身處以色列的非猶太裔人士若不幸遇上意外或搶劫,警察是不會伸出援手的。極端的猶太人見外邦人經過,會視他們如狗,甚至會用火燃燒他們的影子,因為猶太人視他們為不潔。由此可見,當年保祿是多麼的勇敢。弗3:3說天主透過「在上邊已大略寫過的奧祕」啟示了保祿,亦即透過宗9:1-22所載掃祿迫害基督徒的大行動時,主耶穌顯示給他的一段事跡。
3. 讀經二沒有使用弗3:3b:「我在上邊已大略寫過」片語,因為教友不知上面寫過甚麼「奧祕」,其實是指弗1:8b-10:「8天主豐厚地把這恩寵傾注在我們身上,賜與我們各種智慧和明達,9為使我們知道,祂旨意的奧祕,是全照祂在愛子內所定的計畫;10就是依照祂的措施,當時期一滿,就使天上和地上的萬有,總歸於基督元首。」意思是:猶太人和外人均屬耶穌的救恩計劃之內,這計劃會在所定的時期滿全。
4. 保祿在弗3:4說:「你們照著讀了(1:8-10),便能明白我對基督的奧祕所有的了解。」這話是對信友的一項挑戰,因為他們有責任相信這項真理。弗3:5的「以前的世代」指舊約時代,舊約時代也有談論救恩的普世性,讀者可參閱依40-55和約納先知書等。到了新約時代,聖神藉着「宗徒和先知」把福音傳揚給外邦人。
5. 反省:「宗徒」意即「派遣」,教友領堅振時被派遣,在受洗時已接受了先知的職務,當我們站在基督的審判台前,我們可如何交代自己的職務呢?弗3:6用了三個詞彙來表述外邦人與猶太人同獲天主的眷顧:「同為承繼人:co-heirs」/「同為一身:co-members」/「同為恩許的分享人:co-partners」,身為外邦人的我們能夠獲賜這身份乃「藉著福音。」
6. 看看下文,弗3:8說保祿自稱為「聖徒中最小的」,因為自知迫害過教會,他卻得到天主重大的恩寵,成了外邦人的宗徒。他的功能見於弗3:8b,就是把基督的極「豐富福音」傳揚給外邦人,使人明白「從創世以來」,外邦人的得救是在天主的計劃之內的。
7. 讀經二與本主日的福音串聯的地方是:瑪2:1的「賢士」正是弗3:6說的「外邦人」,瑪2:11說賢士們「俯伏朝拜」了耶穌,保祿在羅11:24裡把「野橄欖樹上被砍下來的」比作「外邦人」,卻「被接在好橄欖樹上。」這樣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只能透過「藉著(耶穌基督的)啟示」才能令人信服。現代反對基督宗教的人最經常提出的質疑是:「看看教會黑暗時代的歷史後,你還願意繼續作基督徒嗎?」對這樣的責難,為願意聆聽的人來說,上述的解釋定必可打動他們的心。
E 福 音:瑪2:1-12
1. 「三王來朝」的故事僅記於瑪竇福音內,沒有任何古代文件有這記載,也有學者認為這是源於巴郎的故事(戶22-24),天主把原本意圖咀咒以色列的行動變成對他們的祝福。無論如何,賢士來朝的故事重點在於「外邦人也是天主救恩計劃所包含的」。
2. 值得思索的是瑪2:6,「猶大的白冷」指向達味,他來自猶大支派,猶太人相信默西亞來自達味家族。瑪和路都顯示耶穌在大黑落德在位末期誕生,傳統說他晚年很害怕有人謀朝篡其位,故瑪2:3說他「就驚慌起來」,於是在瑪2:7「暗暗把賢士叫來」,這行為十分丟臉,因為中東人(包括賢士們)會視之為有邪惡事不可告人,故此瑪2:12說他們「由另一條路返回自己的地方去了。」
3. 福音與讀經一(依60:6)均有「黃金和乳香」一詞,「黃金」並非名貴金飾,而是中東的一種乳香,乾沙在強風下擊中長於沙漠中的「黃金」植物樹幹,流出的樹液很快便乾涸而硬化,成為「黃金」,其顏色是黃色的,但當被燃燒時會呈金色,因而命名「黃金」。「黃金」雖屬乳香類,但價錢十分昂貴。另外,聖經從來沒有說賢士有三人,一份禮物可以由多位友人聯合贈送,一個人也可以贈送多份禮物。四篇讀經都給我們內心的反思:當我們每次來到上主的聖殿時,我們有甚麼「黃金、乳香和歿藥」送給雅威呢?是我的心靈嗎?是我的時間和耐性嗎?是我的財富嗎?抑或我的整個自己呢?然後,別人在我身上見到基督嗎?
F 四篇讀經的重要章節
1. 依60:5:「你見到這情形,必要喜形於色,你的心靈必要激動而舒暢。」
2. 詠72:12:「他必拯救哀號的貧民,他必扶持無援的窮人。」
3. 依弗3:3a:「就是藉著啟示,使我得知我在上邊已大略寫過的奧祕。」
4. 瑪2:11:「他們走進屋內,看見嬰兒和他的母親瑪利亞。」
(丙部) 王保誠神父的資料:
【我們從東方來朝拜他】
當黑落德為王時,耶穌誕生在猶大的白冷。看,有賢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剛誕生的猶太人君王在那裡?我們在東方見到了他的星,特來朝拜他。」
黑落德王聽見了,就驚慌起來;全耶路撒冷也同他一起驚慌。黑落德王便召集了眾司祭長和民間的經師,仔細考問他們:「默西亞應當生在那裡?」他們對他說: 「在猶大的白冷,因為先知曾這樣記載:『你猶大白冷啊!你在猶大的郡邑中,決不是最小的,因為將由你出來一位領袖;他將牧養我的百姓以色列。』」
於是,黑落德暗暗把賢士叫來,仔細詢問他們那星出現的時間;然後打發他們往白冷去,說:「你們去仔細尋訪那嬰孩,幾時找到了,就向我報告,好讓我也去朝拜他。」 賢士聽了王的話,就走了。
看,他們在東方所見的那星,走在他們前面,直至來到嬰孩所在的地方,就停在上面。他們一見到那星,極其高興歡喜。他們走進屋裡,看見嬰孩和他的母親瑪利亞,就俯伏朝拜了那嬰孩,並打開自己的寶匣,給嬰孩奉獻了禮物,即黃金、乳香和沒藥。
賢士在夢中得到指示,不要回到黑落德那裡,就由另一條路,返回自己的地方。
瑪竇福音2:1-12
【We Came From The East To Do Him Homage】
When Jesus was born in Bethlehem of Judea, in the days of King Herod, behold, magi from the east arrived in Jerusalem, saying, “Where is the newborn king of the Jews? We saw his star at its rising and have come to do him homage.” When King Herod heard this, he was greatly troubled, and all Jerusalem with him. Assembling all the chief priests and the scribes of the people, He inquired of them where the Christ was to be born. They said to him, “In Bethlehem of Judea, for thus it has been written through the prophet: And you, Bethlehem, land of Judah, are by no means least among the rulers of Judah; since from you shall come a ruler, who is to shepherd my people Israel.” Then Herod called the magi secretly and ascertained from them the time of the star’s appearance. He sent them to Bethlehem and said, “Go and search diligently for the child. When you have found him, bring me word, that I too may go and do him homage.” After their audience with the king they set out. And behold, the star that they had seen at its rising preceded them, until it came and stopped over the place where the child was. They were overjoyed at seeing the star, and on entering the house they saw the child with Mary his mother. They prostrated themselves and did him homage. Then they opened their treasures and offered him gifts of gold, frankincense, and myrrh. And having been warned in a dream not to return to Herod, they departed for their country by another way.
Mt 2:1-12
【瑪竇福音2:1-12分享】
主顯節紀念耶穌向世人顯示真實的身份。有人認為兒童痛苦時會哭泣,成人痛苦時會嗟嘆,長者痛苦時會沉默,天主子女痛苦時會更肖似基督。耶穌是苦命人,一出 生就被黑落德王折騰,一生為救贖人類犧牲,歷盡苦難。願主以照耀賢士的真光,指引我們在生活中以基督為榜樣,樂意犧牲,力行仁愛。
【Reflection on Mt 2:1-12】
Worship is what is due to God. So like the wise men, we have to see God in all things, enter into His holy presence, open and offer our precious gifts to Him—our whole self! Our whole life is an act of worship. We adore the Lord if we live according to His will. We have nothing more to offer Him but this gift that He has give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