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Hei Ming

To: Wong Mei Ki ; Wong Milly

Sent: Monday, November 26, 2007 9:53 PM

Subject: 「喪家狗」~ 耶穌與孔子

撥開歷史迷霧歸還孔子本真


孔子是中國的柏拉圖?是,但又不是。柏拉圖要讓哲學家當國王,一切依靠道德與智慧的「理想」;而孔夫子認為,「至治之極,政刑將無所用之」;因為哲學王(聖人)天生聰明而有權,能「修己以安百姓」。

可是,孔子生前卻被人說是「喪家狗」(耶穌也自嘲無枕頭之所),有意思的是,他也自認切中要害。本書作者李零是北京大學教授,曾著有《中國方術正考》、《鑠古鑄今》、《放虎歸山》、《花間一壺酒》等書,在讀書界及學界很有影響。他說:任何懷抱理想、不滿於現實世界的人,其實都是「喪家狗」;知識分子以社會良心自居,價值觀疏離主流,具有烈孤獨感,甘為「喪家狗」,拒絕做「看家狗」。在孔子身上,「我看到了知識分子的宿命」。

面對自己所處時代的禮崩樂壞,孔子憂心忡忡。他幾乎花畢生精力來搜集、整理、編輯周代典籍,包括形而上學、政治文獻、社會倫理規範、官民文藝遺產和歷史紀錄等,拿出典範來給當時的人看,紹述古人之道,為後世留證據。

孔子也曾風塵僕僕到處游說,希望當權者按他的意圖來「從周」,他開壇講學,為傳承「周公之道」培養了許多門生。但所有這些都是圍繞「吾從周」而為,而承載「周制」弘揚「三代」價值觀的。

《論語》是學生記錄孔子言行,未必真合他本意。尤其是子張篇公然把孔子捧到與日月同輝的地步,可謂大逆不道。正如中國學者秦暉所說,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看到《論語》淺白的「大實話」,便對儒學乃至整個「中國哲學」不屑一顧,顯然是蔽於偏見——不讀六經,只憑《論語》來妄評儒學,這與只憑《毛主席語錄》來妄評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樣嗎?

孔子死後,儒分為八,其中有影響的主要是思孟與荀子兩支。荀子「識時務者為俊傑」,不再「從周」而改行「法後王」,匯合於法家潮流。而思孟一支則歷經坎坷,與法家和秦制激烈衝突,以至發生「焚書坑儒」。

以後,「百代都行秦政制」,像叔孫通這樣識時務的儒者便完成了從「喪家」到「看家」的演變。體現「周公之道」的「五經」儘管還是經典,但只有被註解、研究的份,不能過於當真,而《論語》被朱熹歸入四書,放在五經之前,重要性大大突出:「霸道」既然惹不起,「外王」既然搞不成,俺們就玩「內聖」吧!而《論語》恰好用作修身養性的指南,地位才日益突出。

孔子的復古理想,並非孤立,這種批判利用過去的資源、採取「復古」的形式,在世界史上其實很常見。中世紀晚期西歐著名的復興運動不就是以「復希臘羅馬之古」為標榜的嗎?替中國人生氣的是,為什麼到了二十世紀,在批林批孔的時候,還說孔子對現實不滿是「歷史倒退論」、「今不如昔論」,是「九斤老太」,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復辟狂」。若說真實的孔子,是一個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唐吉珂德,但他顯然沒有唐吉珂德那麼幸運,可以有一個真實、純粹的形象,反而被封王封聖,大加利用。

本書不僅對《論語》原文逐條做專業但不泥古的解釋,而且試圖撥開後世加諸孔子的層層迷霧,給我們一個本真的孔子。真實的孔子,其實對今天的中國人更有啟發意義。(亞洲週刊)■


 


基督君王也有類似的情況,讓我們反省一下「君王節」的福音。


路加以這段簡短的敘述,極生動地告訴讀者「耶穌被釘」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路加以耶穌接受十字架刑罰、遭受侮辱、和為罪人祈禱的情況作為背景,敘述在整個場景前站立著許多群眾,他們侮辱褻瀆耶穌,要求祂拯救自己。民眾的領袖將耶穌當作「政治性」的暴民釘在十字架上,以為耶穌根本是無能的。


然而與這些群眾相對的,卻有一位臨終前悔改的強盜,鶴立雞群般地聳立在人群之中。讀者們由他而明白,耶穌是被惡人誣陷的,被嘲笑為「假救主」。這位看起來毫無能力被釘者卻顯示了耶穌的大能,可以將自己的天國福樂分施給一位悔罪的凶犯。這一切顯示,為了符合聖經(舊約)的預言(參閱:路二四25-27),耶穌「必須」受苦難,祂也因此真的是默西亞君王;而任何罪人只要願意悔改、轉向耶穌,都能立刻得到耶穌所賞賜的真生命(參閱:路十六22,二十37-38)。


路加的讀者在閱讀福音時,應該很容易被拉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在經文中的不同角色中看見自己:也許只是一個單純的觀看熱鬧者、嘻笑嘲弄耶穌者、或是因為和耶穌相遇而悔改的罪人。在慶祝基督君王節的日子裡,基督徒都必須自問:對我而言,耶穌基督到底是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