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科舉制度自隋發端,終止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實施一千多年來,對中國的政治走向和社會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中國歷代政權選拔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知識份子,使之能夠有機會躋身於上層社會,成為各級為政權服務的官吏。科舉制度雖然在以後的一千多年中,不斷有所變化、發展,但在隋唐時期,基本已經定形,探討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成熟與發展以及其相關內容,對瞭解、研究中國歷代科舉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開科取士的背景與雛形





在隋朝建立之前的南北朝時期,各個政權選拔官吏實行多是魏晉以來的“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源自西元220年魏文帝曹丕採納的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具體方法是在全國各州設大中正,各郡設小中正,大、小中正皆由一些經驗豐富的中央官員兼任,因此也稱“九品中正制度”。中正負責對各州郡的人才在“品、狀、家世”三個方面進行評舉,評舉結果分為九等,分別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①結果評出後,小中正呈大中正,大中正呈司徒核實,然後由吏部尚書選用。由於東晉以來士族門閥的勢力日益龐大,士族中擔任當地中正的情況非常普遍,以之於評舉出來的人才中幾乎全是士族子弟,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九品官人法”徹底淪為了士族門閥壯大自己勢力的工具。


張相片


北周靜帝大定元年(581)二月,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建元開皇,都城長安,史稱隋文帝。隋文帝上臺後,非常重視人才選拔,他深知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於是開始對人才選拔制度進行改革。開皇三年(583),他正式下詔,停止那些“操人主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的各州郡中正評舉人才的權力,改令諸州每歲貢士三人。開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又詔命“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②”,把選拔人才的權力,下放到了高級官僚階層,但由於這項制度缺乏對這些高級官僚的監督和制約,難免出現一些循枉私情的情況,操作起來問題頗多,因此不得不再次進行改革。此後,隋文帝去世,其子煬帝楊廣繼位。煬帝大業三年(607)四月,詔文武有事者名,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可略、膂力驍壯十科舉人。大業五年(609),下詔諸郡,“以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驍壯,超絕等倫;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禦四科舉人③”





此時的這幾次科舉,雖然只是朝廷偶爾為之,但卻為後來的科舉制度定了名。據唐人杜佑《通典》十四卷載煬帝“置明經、進士二科”,這才是科舉制度真正的雛形。當時的明經、進士兩科考試的內容主要是策問。策問即出一些有關時事政務、經義等方面問題,由士子做答,這時候的科舉的考試內容還比較少,朝廷也只是意在選拔一些能夠及時為朝廷出力的優秀人才,因此科舉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影響還不夠大。





二、科舉在唐代的逐漸成熟 http://www.bshlmc.edu.hk/~ch/alexam/chaito/exam/TONG.htm





由於隋煬帝楊廣的統治極其殘暴,隋朝在只歷經了兩朝37年之後,便被蜂擁的起義浪潮所推翻。李唐王朝經過南征北討之後,建立起來。唐王朝建立之初,為了吸收中小地主階層中的知識人才,曾經一度沿用隋朝科舉制度:“武德四年,複置秀才、進士兩科”。又“高祖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敕諸州學士及白丁,有明經及秀才、俊士、進士明于理體,為鄉曲所稱者,委本縣考試,州長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隨物入貢。至五年十月,諸州共貢明經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進士三十人。”由此可知,唐高祖武德四年決定恢復隋朝設置的明經、秀才、進士等科,並于武德五年即正式開科取士。武德九年(626) 六月四日 ,李淵次子李世民發動兵變,殺其兄、弟建成、元吉,挾持李淵,迫其立已為太子,史稱“玄武門之變”。不久,李淵宣佈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稱唐太宗。唐太宗勵精圖志,不斷對唐朝的各項政策、制度進行改革,在這種情況下科舉制度也逐漸成熟完善起來。_^\t~





()參加科舉者的主要來源





由於唐代以來官學、私學教育的不斷昌盛,培養了大量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人才。例如貞觀以後,僅國學生就有8000餘人④。國學生是參加科舉的重要力量,因為他們在各級官學學習,考試合格後被送至尚書省參加科舉,因此被稱為“生徒”;自學成才繼而向地方政府投牒自舉,經考試合格後同地方貢品一起被送入京參加科舉者,謂之“鄉貢”。唐朝對“鄉貢”報考者的要求也不甚嚴格,除作* 犯科者不得 參加外,只要求商人或工人不得參加,應該說是比較開明的⑤ “生徒、鄉貢”這二種人是科舉的主要來源。





()科舉的主要科目及內容





唐代的科舉分常舉、制舉兩種。所謂常舉是指每年分科舉行的科舉;制舉是指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科舉。由於常舉和制舉選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試內容、考生來源、考試方法上有很大區別,而常舉以其長期性、固定性的優點成為了科舉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在這裏討論的僅是最重要的常舉。常舉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等。





秀才一科要求對有關國家的大政方略問題,作策論五篇。旨在選拔一些具有宏觀全局意識的高級人才,因此對考生要求非常高,如果被推薦而來而未能得,所薦州長官甚至還要受處分,以至於後來參加考試人數非常少,唐高宗時曾被停止過,此後也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





明字科旨在選拔對書法、文字有專長的人才;明法科旨在選拔熟悉法律的司法人才;明算旨在選拔精通算術的數學人才,以上科舉多被世人所不屑,因此不被人所重視。





一史為選拔精通《史記》、《漢書》、《後漢書》其中之一的人才;三史則是選拔精通《史記》、《漢書》、《後漢書》三部著作的全面人才;開元禮是對玄宗開元二十年修成並頒行《大唐開元禮》一百五十卷的內容進行考試;道舉主要考《老子》、《莊子》、《列子》等道家典籍;童子舉的考試內容是要求十歲以下兒童熟習一部經書和《孝經》、《論語》。以上幾種由於不常舉行,因此,在科舉中的地位也不重要。





因而,明經、進士兩科成為了科舉中最重要的兩科。 在隋時,此兩科的主要內容是試策,唐初不斷變化增加。太宗貞觀八年(634),進士科加試讀史書一部;高宗調露二年(680),進士科加試貼經,永隆二年(681)明經加試貼經,進士加試雜文。玄宗天寶(742-756)年間規定:明經先試貼經,次試經義,最後試策;進士先試貼經,次試詩賦,最後試策。至此明經、進士兩科開始有所側重,明經重“貼經墨義”,進士重詩賦。





明經中所謂的“貼經”意思是指將一句經書的兩端掩上,中間留一行,又將此行中的三個字用紙糊上,讓考生填寫, 叫做貼經,有些類似於今天的填空。“墨義”是考經文及注疏,初為口試,後因容易被人作弊,改為筆試,故名墨義。這種方法比較機械,考官出題時經常會找一些生僻的句子,而考生也發現了考官出題的這一規律,因此也就把心思放在如何押題上,反而對經書中的本義根本不加重視和瞭解。





試策即考官出一道有關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問題要考生做答,頗似如今的論述題,這是考試的最關鍵部分,一些優秀的考生能夠脫穎而出,就在此處。





進士科中除試策非常重要以外,另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詩賦。唐高宗永隆二年開始,要求考生當場作雜文兩篇,主要指箴、銘論、表等實用文體,後逐漸改為專考詩賦。





有唐一代,詩風大盛,各種達官貴人、騷人墨客皆以能詩為榮,因此能否在科考中賦得好詩,對自己的科舉成績影響也非常大。由於有一些考生已經頗有詩名,因此在參加考試之前,往往把自己的作品向一些名流投遞,以期望能夠能夠得到他們的幫忙,謂之“投卷”。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漸江考生朱慶余的那一首《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聞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那位張籍張大人得到此詩,甚為高興,也酬詩一首,做答,“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抵萬金!”朱慶餘因此詩而得中進士。當然,想朱慶余這樣的幸運兒還是少的,這種類似走後門的投卷,使得一些權貴勢力經常干涉科舉,讓一些並非有真才實學的人能夠得中,而一些才華出眾的考生卻要名落孫山。大詩人杜牧去參加進士科考,雖然獻上了自己的名作《阿房宮賦》而被考官大加讚賞,並且也有其他人推薦,但因為前幾名已經事先被安排好了,杜牧不得不屈居第五。





()明經 、進士兩科的考取與登科





由於明經注重的是死記硬背,考取的內容相對容易一些,而進士科最關鍵的是則是難度較大的詩賦,因而,進士科往往顯得比明經含金量高得多。“進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倍之,得第者十之一二”,⑥ 由於進士得中者非常少,每次最多三十來人,因此進士科顯得更加重要,也非常難考,能考取進士者一般都是有真才實學的才子,許多人窮其一生精力,也不能得中。所以當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大詩人白居易27歲得中進士,做詩雲: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像他不到而立之年就得中進士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考生在參加了吏部(後為禮部)主持的考試後,基本上就算是高中了,只是在武則天掌權的開載初元年(689)二月,曾經“策問貢人於洛城殿上,數日方了”。⑦又曾命令把在吏部復試者的名字糊掉而進行暗考,這兩種方式在唐代雖未形成制度,但還是開了宋代以後“殿試”、“糊名”的先河。





此時已經放榜,得中的考生們從此便揚名天下, 有許多的宴請、活動要參加,如:聞喜宴、曲江宴、月燈閣打球宴、雁塔題名等等,這是新得中的仕子們與達官貴人們互相結交,加深關係,為其後的仕途提供方便,構建自己的關係網的重要活動。





當然,得中進士也不意味著士子們就馬上成為了“公家人”,還要經過還要經過吏部的“選試”,合格的才授予官職,“選試”又稱為“釋褐試”,意即通過選試合格的人,可脫去粗布衣而換上官服,離開平民隊伍而進入官吏行列。此時,由禮部將及第者的材料移交吏部,再由其進行選試,謂之“關試,因關試時間一般在春天,故又稱“春關”。“關試”考試的內容為:“身、言、書、判”,具體就是考察考生的體貌、言辭、楷書、批審公文四項內容。四項皆合格,可以授予官職,謂之“注官”,然後把全體考試合格者集中起來,當眾點名授職,謂之“唱官”。通過了“關試”的考生一般所授官職在八、九品之間,職位都不太高。如果有的考生在“選試”、“關試”時沒有被通過或沒有參加“關試”,那麼他還有兩條道路可走,一條就是請權貴為之推薦,推薦任某官職,二是到地方藩鎮去做一段時間的幕僚,再爭取被舉薦。第二種現象在晚唐藩鎮割據時,比較普遍。





三、隋唐科舉制度成熟與發展的意義





據說貞觀年間,唐太宗看到新科進士們從端門列隊而出時,非常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我吾彀中矣!”,在他看來,科舉制度是使天下英才為其效力的手段而已。而實際上,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的逐漸成熟,不但影響了中國歷代的政治進程,而且還塑造了中國知識份子的價值取向、文化心態及性格特徵。





 





請按下圖片放大閱讀:




 








 








 








 




()科舉制度是產生中國知識份子的主要來源





科舉制度實行一千多年以來,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的封建社會中,許多對中國的文化、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關鍵人物,都出自參加科考的仕人行列,許多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史學家等都是通過科舉考試而躋身於社會上層並由此獲得了作出其貢獻的基礎。如唐時的陸贄、裴度、劉宴、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劉禹錫等等,他們都是進士出身。做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代表的知識份子,孕育他們的土壤就是科舉制度,他們的精神面貌、精神狀態都是由科學制度塑造出來的。





()科舉制度對知識份子的精神狀態產生重要影響





對於得中的仕子而言,得中後自然是有“顏如玉”,有“黃金屋”,許多讀書人苦讀一生,都是為了科舉及第後的富貴榮華,他們從幼年起就在考試的絞肉機中掙扎消磨。參加科舉得中後的仕子們,成為統治階層中的官僚,成為統治皇權的附庸,成為統治的工具。既然有得中後的喜悅,當然也就有落地的痛楚。百分之八九十的淘汰率,使得多數人都不能夠踏上仕途,獲得施展自己才華的空間。許多人就如《儒林外史》中的老童生周進一般,都老還是個秀才,把自己一輩子都奉獻給“八股文”,奉獻給科舉。應當說,科舉制度的存在,對中國知識份子的精神狀態產生了重要影響,知識份子身上體現的威武不屈、曲學阿世、清正廉明、貪污受賄等等截然不同的品質,都能從科舉制度中探尋到根源。





()科舉制度中的落後成份,對中國後世政治走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_





隨著封建制度的不斷沒落,使得在它羽翼庇護下的科舉制度的消極因素也不斷表露出來。宋代只是對隋唐時期形成的科舉制度進行了局部的改進,最重要的就是確立了“三級考試”的科舉制度範式;元代科舉制度因為統治階層的原因實質上有所衰敗;到明清兩代,科舉制度開始漸漸僵化,八股文使得許多讀書都埋頭鑽研其中,根本不知天下大事、國計民生,從而使科舉制度下產生的官僚的水準大大折扣。科舉制度成為了禁錮知識份子思想,摧殘人才的工具。





四、結束語





科舉制度在隋唐成熟與完善之後,對其後的數百年中,為中國歷代的統治階層,培養、奉獻了一大批官僚和士大夫,豐富並完善了封建社會的統治,使其最終達到了繁榮的頂鋒。然而,在其後的幾百年中,由於封建制度的不斷衰落,清朝的統治在國內外各種力量的撞擊下,風雨飄搖,逐步走向覆滅,而科舉制度此時也已經無法被改革、突破,從而與封建制度一起走向了滅亡的命運。





.杜佑《通典》卷十四6O5@4





《隋書.高袓紀下》_!





《冊府龜元》卷六四五,貢舉部1?





仲勉《隋唐史》p180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月第一版Ar0y=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p55,三聯出版社20016月第一版@^EX





.杜佑《通典》卷十五fC2p)L





⑦唐.杜佑《通典》卷一五.v











五代時期,軍人當政,考試不能發揮很大的效用。宋太祖即位後即行科舉,沿此不衰。





  宋代的科舉有二種,即貢舉和制舉。前者經常由政府主辨,後者則因需要,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名目和辨法大體沿自唐。





入士途徑





  貢舉分為三級,即解試、省試和殿試。解試在府州舉行,即唐代的鄉貢。解者發解或拔解,即舉子赴京時由本州給解。每年秋天發解,冬天集於京師,次年春天始應禮部試,省試由禮部主持。宋初因恐省試不公,由皇帝覆核,演變為殿試,最初殿試頗有黜落,或三人取一人,或二人取一人,因此有屢中禮部試而屢受黜於殿試,後殿試並不黜落士人(唐無殿試)。





程序





北宋中期之後,參加殿試者一般都賜及第,不再黜落,只是根據殿試成績重新排列名次而已。宋代殿試,一般分為 五甲 。第一、 二甲 賜進士及第,第三、 四甲 賜進士出身,第 五甲 賜同進士出身。第 一甲 一般授予通判或知縣,其他授判、司、簿、尉等幕職州縣官。





舉行時間





  科舉的舉行,宋初並無規定,有時每年舉行一次,有時隔一或二年舉行一次,英宗時,才定為三年舉行一次(唐遂年舉行)





科目





  科目方面,除進士科外稱為諸科,包括明經、五經、三經、明法等科,大致相當於唐代的明經,其中也分為九經、五經、三禮、三傳、三史、學究、明法、通禮等,名目雖多,但以進士科為最盛,若明經諸科,並不為人所重。當時崇尚文學,士人視經學為記誦之學,多無興趣,朝廷又對進士倍加寵重,因此進士科成為士人競趨的對象。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王安石變法,罷除諸科,獨存進士,又立明法,徽宗時則明法與進士合併。





考試內容





  考試內容,進士科考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及帖經墨義,諸科則專試帖經墨義。帖經是根據記憶默寫經典中的句子,例如進士科考帖經是論語中之十段,每段有數字為線索。墨義是解釋章句,如進士科解釋十段春秋及禮記中的意義。王安石改變考試的內容廢詩賦而專考經義,且非考帖經墨義,改試諸經大義,必須通經而有文采者才能中式。用其自著之三經新義作為教本,引起士人不滿。





南宋時,分經義進士與詩賦進士。詩賦進士,第一場詩賦各一首,第二場論一首,第三場策三道;經義進士,第一場本經大義三道,《論語》、《孟子》大義各一道,第二、第三場,與詩賦進士同。





得失





宋代科舉制多承唐,故優點亦多相同,先由得人之盛而言之,由於宋代優禮文人,提拔文士,故雖寒素書生,白屋之士,皆可應考,所得人才甚多,如三蘇父子、司馬光、王安石皆由此進。南宋以後,半壁江山,亦有李綱、宗澤、後有文天祥、陸秀夫忠精為國,故宋代科舉能以考試得人。





宋制亦進一步打破門閥,所取錄者的出身可以擺脫自漢末以來的為大族所佔的情況。孫國棟曾統計出北宋六百三十二位具進士資格的官員,只有百分之十三為貴冑出身,而沒仕宦背景的佔百分之五十八點四(369人),北宋宰輔出身於布衣者,亦佔百分之五十三點三,居二分一以上,可見宋代的科舉制度,一直維持了相當高的社會流動性,平民的參政機會亦大。





宋以策論取士,着重理解,發揮己見,使學術思想發,而散文亦因此得到很大發展。司馬光、歐陽修、三蘇之文,議論透徹,氣勢迫人,皆與宋科舉有有關





  舉子殿試合格後,由政府授以官職。唐代舉子則須應禮部試及吏部試,及格後才可除官。而每科及第的人數亦較唐為多,學者統計出平均每次考試取錄人數近八百五十人,可以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高的數字,而宋代的冗官問題亦由是而生,嚴重影響行政及政府財政。





附:元代科舉





元代前期不開科舉,至元仁宗時才開科取士,方法是不再分科,一併合為進士試;最初定制時,雖也是三年一次,但一直到元亡,五十多年間只開考了七次。元以蒙古人、色目人取中者為「右榜」,漢人、南人( 原屬南宋統治區的漢人) 為「左榜」,不僅題目難易不同,而且錄取比例也不同,前者明顯得到優待。衰而不盛的元代科舉,有兩點對後世有重要影響,一是不再分科,二是考經義的內容若涉及四書(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都以朱熹《四書集註》為主要依據,這使程(程顥、程頤)朱理學成為「官學」,明清相沿不變。





明代科舉,大體承宋制,分童試、鄉試、會試及殿試四階段。





1. 童試:在各府、州、縣舉行,每年一次,應試者稱為「童生」,童生須經過縣、府、院三個階段的考試,及格者稱為「生員」,俗稱「秀才」。





2. 鄉試:三年一考,每逢子、卯、午、酉之年,由皇帝選派主考,至各省試士,因於秋天舉行,故又稱秋試。與試者為府州縣學的生員(秀才),且成績優良者,是令學校與科舉合一。鄉試合格者,稱為舉人,舉人可以參加會試,





3. 會試於次年在京師舉行,即逢辰、戍、丑、未舉行由禮部主持、因試於春天,又稱春闈,





4. 再由皇帝親試,稱為殿試,又稱廷試,中試者稱為進士。殿試於會試後不久舉行,其主要目的在評定等第,不會淘汱。





授官





其等第有三: 一甲 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統稱「賜進士及第」。 二甲 若干名,統稱「賜進士出身」。 三甲 若干名,統稱「賜同進士出身」。取得進士出身的皆由朝廷任官,所謂科班出身。明代特別重視進士及翰林院,英宗以後,更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之說。試後張掛黃榜公佈,俗稱為“金榜題名”。





明、清時,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第二、第 三甲 優秀者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最低的也授予知縣,比宋代所授的官職更高。 





考試內容





  考試內容則專從四書五經出題,答卷須代聖人立言,根據指定之注疏發揮,如時以朱熹之四書集注為依據。憲宗以前,制義或散或對,無嚴格規定。但憲宗以後,規定作答有一定之格式,即後世所謂八股文。八股又稱「制義」,「其文略彷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明史.選舉志>>),其稱為八股者,因全文分八段,每段各有一定之格式,八部分分別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須起承轉合,前後呼應。





明代科舉盛行,對於士風亦有一定的影響。當時士子,為求中舉,固然不遺餘力,但亦不擇手段。其時士子讀書,為求捷徑,對於五經篇章,多刪而不讀,而僅讀時文提要。同時,更有先擬好題目,加以背誦,企圖僥倖中式。總之,士子用盡種種投機取巧的方法,希望中舉,而不認真讀書求理,所以顧炎武說:「率天下而為欲速成之童子,學問由此而衰,心術由此而壞。」





而明代科舉試題的內容是以「朱熹集註」為標準,其形式以「八股文」為體例,因出題只限於四書五經,故士子可以束書不觀,只要擬題一、二百道,或取他人文章加以記誦,入場謄出,亦可僥倖中式。致使士子拘泥於形式,創作了無新意,且流於俗套,造成學者固陋,經義不明。如明人丘濬曾謂士子登名朝列,有不知史冊名目,朝代先後,字體偏旁者。故為時人評為「自貢舉法行,學者知以摘經擬題為志,其所最切者惟四子一經之箋,是鑽是窺,餘則漫不加省。與之交談,兩目瞪然視,舌木強不能對」(宋濂:<< 坡集>>)可見士人學問之空疏。





   明代以八股取士,士子為獵取功名,終日埋首於空洞的形式和陳腐的內容,所學的與修己治人毫無關係。加上考生不能有個人的見解,只能代聖人立言,久而久之,民族的智慧為之蔽塞,故顧炎武稱︰「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誠為確論。





明代科舉充滿了功名利祿的思想,士人讀書考試的目的只求當官,而對於修己治人之道、國家的安危則漠不關心,當遇上問題時,只會妄談高調,不切實際,對國家社會毫無裨益。





而另一類讀書人則不屑於科舉,這些人覺得政治太過專制,做官過於拘束,八股文亦缺乏意味,故在八股文之外,寫些風流的詩歌,跳出名教的圈套,做一些放浪的行為,如唐寅恃才傲物,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士風之頹廢敗壞可想而知。





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稱:「考試制度自唐宋還可說沒有太大變動﹐到明代變動就大了﹐後來清代的考試都從明代沿下。」可見唐宋之考試制度與明清頗有不同。而明代的考試制度承唐宋已有的基礎﹐益以長期邁進﹐故制度方面的發展較為完備。綜合而言﹐明制殆有下列各優點:





(a) 考試的程序更加完整明代的考試制度自「童試」、「鄉試」、「會試」以至「殿試」﹐形成一貫的體系。「鄉試」以下與學校相輔而行﹐類似現代的「學校考試」。「鄉試」以上則為任用考試﹐經「童試」錄取後﹐始得為入學生員﹐其後有經選貢至「國學」的﹐一如「升學考試」。於是「學校科舉化」、「科舉學校化」﹐「學校」與「科舉」二者之間取得密切的聯系﹐相輔相承﹐成為歷史上完美的考試制度。





(b) 考試之方法更趨嚴密明代的「科場規程」甚繁﹐防弊的方法亦至嚴。從考生所帶的考具起﹐即有定制﹐以防「懷挾」。而入場時有「搜檢」﹐進場後有「封鎖」、「巡邏」。交卷時有彌封、謄錄。鄉試、會試揭曉之後﹐又有「磨勘」。此種防弊之方法﹐真是無微不至﹐其間或有一二作弊者﹐一經舉報﹐不惜以嚴刑加以懲治﹐使人不敢有作弊之僥倖心﹐考試的信譽﹐更能加以發展。





(c) 注意人才的培育到進士及第後﹐還該留在中央政府讀書﹐由中央派一資格老的朝官來教﹐讀書滿三年﹐再加考試﹐成績好的就得入翰林院。明代風尚非進士翰林院就不能為大官。此舉使士子考取進士後留在中央數年﹐對政府一切實際政事﹐積漸了解﹐於是科舉是物色人才﹐進士與翰林為政府儲才養望之階梯。





然明代的考試制度仍存有若干缺點﹐備受當時及後世人所詬病﹐茲略述如次:





(a) 內容狹隘 明代的考試內容注重「經義」﹐而又以《朱熹集註》為標準﹐這實在是因為「詩賦」只論工拙﹐比較近於客觀;經義要論是非﹐是非轉無標準﹐於是不得不擇定朱子一家之言﹐以為是非的標準。但又因為人人能講﹐則錄取的標準更難碓定﹐遂於四書義中演出八股文來。其實八股要求文字有一定的格律﹐以定工拙﹐為客觀取捨的標準。可是演變所及﹐流弊極深。又因考試只就「四書」出題﹐是以學者可以束書不觀﹐只要擬題一二百道﹐或竊取他人文章﹐加以記誦﹐入場謄出﹐亦可僥倖中式。故時人丘文莊已明言「士子有登名前列﹐不知吏冊名目﹐朝代先後﹐字體偏旁者。」而八股文的空疏無用更足以敗壞人才。顧炎武《日知錄》即明言:「時文敗壞天下人才﹐而至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將不成將﹐夫然後寇賊姦究得而染之﹐敵國外患得而勝之。」





(b) 考試內容未求實用明初考試所立之法則﹐實非專尚制義。太祖洪武三年定制﹐考生中式後尚須試以騎、射、書、算、律以求實用之士。但洪武十七年所頒行之「科舉成式」廢去騎、射、書、算、律五事。正如顧炎武批評為:「文辭增而實事廢矣。」由此可見﹐明初的考試尚其拔取學以致用之人才主意﹐及後則籍此羈糜士子﹐徒重形式上的整齊嚴密;加以作育人才的「國子學」﹐逐漸懈弛﹐有名無實﹐以致學校為「科舉」所奪;學術則為制藝所奪。考試本以甄選人才﹐結果反為錮蔽人才﹐敗壞人才之實﹐為人所詬病﹐尤其在鄭和下西洋和耶蘇會士傳來西方天文、曆算諸學﹐而不能及時改進考試的內容﹐和學授所修課程﹐致國步未能與時俱進﹐誠屬可惜。





(c) 造成清流濁品 明代風尚極重進士與翰林﹐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於是一定要進士及第才能當大官﹐舉人以下就無作大官的機會。由是科舉場中也分了流品﹐進士及第是清流﹐可扶搖直上。秀才舉人則變為濁流﹐沉澱在下面﹐永遠不得超升。





http://subject.skhlkyss.edu.hk/chist/ALchistclassroom/new_page_18.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