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米俐 | 完成日期: | 2008年7月28日星期一 |
學號: | HK026002 | 科目: | 訓詁學第一課 |
等第: |
A
|
i、 什麼叫做訓詁學﹖訓詁學研究什麼﹖
語言的變遷會隨著時代而改變,而人們口中話語的意思,自然也會隨著改變,為了瞭解因時代變革所帶來詞意的隔閡,我們便順著語言本來的意義,加以解釋說明,使的古今方俗的詞義,能夠相互溝通瞭解,這便是最原始「訓詁」的意思。訓者,指用較通俗的話去解釋某個字義;詁者,指用當代的話去解釋字的古義,或用普遍通行的話去解釋方言的字義(蔣紅岩語)。
秦漢時代的學者,慢慢發現詞義因為時代演變而有不同的用法,為了解釋古書,於是從經驗中歸納了一些訓釋古書的方法,後來的學者,繼承了前人的研究,慢慢的形成一套有完整系統的理論,這便是所謂的「訓詁學」。於是,如果要說的更白話些,其實,訓詁學不過就是古代漢語詞義學罷了。
訓詁學研究對象有:
訓詁學最主要的研究物件是漢魏以前的古書中的文字。訓詁學書籍有兩種,一種專為注疏某一本重要的書,逐字解釋全書的意義,如《論語注疏》、《毛詩注疏》、《韓非子集解》等;另一種是單純解釋古代的辭彙,搜集古代辭彙,分類注釋,如《爾雅》、《說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後有對訓詁學的書籍進行補充、考證、闡釋的書籍,如《方言疏證》等。
ii、 從訓詁學角度,簡談中國古書難讀表現在哪些方面﹖
古代“辭賦書面語言障礙”:
一、文字障礙
1、古今字:同一個詞在古書中先後所使用的不同的字。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後的叫“今字”。 “暮”這個詞,本來用“莫”來記錄,後來寫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關係,“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2、通假字:用甲字來記錄與甲字同音或者音近的字的意義。所謂通假,就是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通用,或指這個字借用作那個字。兩字之中,一個是“本字”,另一個叫“借字”。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是本字,“惠”是“慧”的借字。“慧”是本有其字而不用,卻另外借一個字來代替它。所以也有人把這種現象,叫做古人寫“別字”。
3、異體字:讀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義(包括本義和引申義)完全相同,而形體不同的字,就是異體字的關係。
(1)文字結構類型的不同
• 淚,從水,從目;涙,從水,戾聲。
(2)構字部件不同
• 睹,從目,者聲;覩,從見,者聲
• 糧,從米,良聲;糧,從米,量聲
• 跡,從辵,亦聲;蹟,從足,責聲
4、訛誤字:古書在反復傳抄的過討校。
二、詞義障礙:
1、不解古語:包括不理解方言、俗語、成語、典故等。
2、詞義演變:包括詞義縮小、擴大、轉移、增加、減少等。例如“勿剪勿敗,召伯所憩。”“所”字在上古時代是個介詞,顛倒放在動詞 “憩”字之前,就構成了名詞詞組,但現在“所”字是不是代詞,它變成了動詞定語的前加形態。又如 “金”“臭”“穀”等,“好”, “金”以前包括金屬器械、黃金、白銀等,現在只指黃金;“臭”以前包括香氣和臭氣,是泛指一切氣味,現在只指臭氣;“穀”以前指五穀,現在則專指稻穀。
三、語法方面的障礙:包括省略、倒置等。
四、修辭方面的障礙:
1、互文見義:例子出塞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這裏是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2、倒文。3、變文。
iii、 什麼叫做同音通用﹖指出下列同音通用屬於哪一類型。
同音通用指用一個同音字(或音近字)去替代另一個字,這種替代具有一定的常用性。例如《管子·入國》:“聾盲喑啞……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疾。”《論衡:無形》:“試令人損益苞瓜之汁,令其形如故,耐為之乎?”這裡的“耐”是通用字,意思同“能”,“能”是被換用的本字。這兩個字在古代韻母相近,在後代變得很不相同了。
(甲) | 《詩‧小雅‧四月》:“秋日淒淒,百卉具腓” 。毛傳:“腓,病也。” |
| 按,借腓為痱,故訓病。 |
類型: | 用本字的意義釋借字。
|
|
|
(乙) | 《荀子‧臣道》:“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楊倞注:“環繞其主, |
| 不使賢臣得用。”王念孫曰:“楊說甚迂。環讀為營。營,惑也,謂 |
| 營惑其主也。” 營與環古同聲而通用。 |
類型: | 音字相同,形體有別。 |
(丙) | 《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按, |
| 借蕭為肅,蕭從得聲。 |
類型: | 一有形旁,一無形旁的同音通用字。 |
|
|
(丁) | 《左傳‧昭公二十年》:“鄭國多盜,取人於雚苻之澤。”杜預注:“于 |
| 澤中劫人。“杜訓取字為劫取之義。王引之認為,澤取人於雚苻之澤,此取 |
| 此取字當讀為聚於澤中,非謂劫人於中也。 |
類型: | 雙聲、疊韻、對轉字同音。 |
iv、 閱讀教材所引聞一多、高亨的訓詁資料(p.38-42),說說按文字通假的條例進行訓詁必須注意哪些問題。
古字通假現像是指文言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現象。解讀文言實詞,通假現象也是非常重要的。通用字指在使用中可相通換用的漢字,包括同音通用、同義通用和古今通用。
要構成通假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必須是一對出現。
2、通假字與本字在意義上沒有任何關係。
3、在上古音中,二者必須是同音或近音。如遇到與古音不同的通假字時,必須讀回本字之音。如:“由,誨女知之乎”中“女”通“汝”。但按現代漢語讀音,顯然,“女”的讀音不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讀本字“汝”的音。由於通假字在本質上是一種借的關係,“汝”借了“女”的字,“女”借了“汝”的音和義,所以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用本字“汝”的意義,句子才能通順。
此外,所謂同音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其聲母和韻母是相同的。如:“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兩字聲母和韻母完全一樣。所謂近音通假,是指兩字聲母或韻母相同的,亦可以通。如:“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末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中“繆”通“穆”,兩字聲母相同。“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其中“情”通“誠”,兩字韻母一樣。聲母和韻母相同的,也叫“雙聲疊韻”的通假。
“音”只在兩個通假字之間,起一種溝通的作用,跟字義一般沒有什麼關係,如惠與慧、風與放、情與誠等。“惠”是恩惠,“慧”指智慧,各不相干。借“惠”代替“慧”是臨時的,並不等於說兩者有相同的意義。在這個地,方惠可以通慧,但在另一個地方,慧不一定能通惠。王安石在他寫的《三經新義》中,對“八月剝棗”(《詩經》)的“剝”字就發生過誤解。他一時疏忽,只按字面上的意義,把“剝”字解作剝皮的“剝”。但名家到底是名家,他從一個農婦的談話中很快得到了啟發。知道農民平常只說“撲”,悟到“剝”是個通假字。可是書已上呈給神宗去了,只好立刻寫了奏章,要求改正原來的解釋。所以,識別通假字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同音通用外,還有合音(兼詞) 。
4、必須有文獻的佐證。所謂文獻條件,就是在那個時代的其他文獻中也有類似的用例,而不是孤例,這就是清儒所說的“揆之本文而協,驗之他卷而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