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政府公布2030年後的長遠規劃遠景及策略報告(香港2030+),中大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批評,報告只是一份「建設城市」而非「建立人」的文件,而整份文件連「社區」和「本土經濟」用詞都付諸闕如,認為政府需要顯示願意傾聽市民聲音和改動政策的決心。




其他報道:港長遠欠1200公頃地 倡拓兩增長區 2030年後規劃 發展東大嶼新界北


伍美琴在港台節目《香港家書》中指出,近年非常多文獻都證明,狹窄的居所、重建的壓力、被迫遷離熟識的社區,在在都讓人的身、心、靈受到無比傷害,而政府雖然提出建設「健康城市」願景,但健康城市不單需要環境改善,更重要是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使街坊可以凝聚力量、學習一同去解決問題,「可惜,縱觀整份文件,連『社區』一詞,也付諸闕如」。


她又以自己在社區打滾多年經驗指出,「老百姓最慘情的是未能使用土地去謀生」,面對高昂租金,年輕人創業差不多是絕望,很多人爭取在地區設立墟市,既可讓小市民餬口,又可聯絡感情,是經濟活動昇華,但在規劃諮詢的文件裏面,卻「連本土經濟這個詞語也付諸闕如!」


另外,她指使用棕土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但整份文件都找不到相關棕土政策。


伍美琴認為,有關文件絕對不是策略性的空間規劃,因為沒有讓各持份者共同制訂願景,更沒有以可持續發展原則去改革各政策部門不協調的地方。她指政府需要看到有關規劃與市民大衆生活需要脫節,「它只是一份只是在建設城市,但是不是建立人,讓市民得着幸福生活的規劃文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