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因事想到聖若望宗徒堂,可是卻告吹了 (原因請按此處)。🤔🤨🤨🤨😅
後來馬上當機立斷,在巴士站看見235號巴士 是的,再想下去就白白浪費時間,所以立即到荃灣葛記,還可以趕得及,不久,235來了,便毫不猶豫上了車。
【路加福音23:1-49分享】
今天我們拿著象徵勝利的棕櫚枝,最終都會被焚燒,成為聖灰禮儀所用的聖灰。今天基督榮進耶路撒冷,之後所發生的事情:耶穌被出賣,被無理審訊,被鞭打,終在聖周五含屈被釘在十字架上。我們由此記得:世上一切光榮都終要逝去,唯有空虛自己,謙遜如灰燼,才保證得到最後的勝利。
【Reflection on Lk 23:1-49】
Though being divine in nature, Christ Jesus did not claim in fact equality with God, but emptied himself. Jesus became one like us down to the darkest details of our life—suffering and death—to shed light to them so we may also share the fullness of his life. Let us allow the Lord to illumine the areas in our life that are difficult to accept so that we may see how they fit into his plan of salvation.
聖枝主日
路加福音的耶穌苦難史
默想:
甲、乙、丙三年聖枝主日的感恩禮,讀經一和讀經二都是依50:4-7和斐2:6-11。前者是第二依撒意亞先知有名的〈上主僕人的詩歌〉的第三首。第一首詩歌(依42:1-4)講僕人的蒙召和他的基本態度,第二首(49:1-6)講他的宣講和成果,現在第三首(50:4-7)開始講僕人的苦辱:「我將我的背轉給打擊我的人,把我的面頰轉給扯我鬍鬚的人;對於侮辱和唾污,我沒有遮掩我的臉。」(6)最後,第四首(52:13-53:12)是《舊約》預報耶穌苦難、聖死、復活、升天最詳盡的描述,這首僕人詩歌,跟耶穌在十字架上親口誦念的《聖詠》第22首,留到聖週五午後三時,在追念主耶穌受難的禮儀中,與《若望福音》的耶穌受難史一同朗誦。讀經二斐2:6-11,是講述基督掏空自己,被天父高舉的老歌。
至於聖枝主日紀念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事蹟,對觀福音都有報導,所以彌撒前的聖枝遊行,分別根據瑪竇、馬爾谷、路加的記載,在甲、乙、丙年,透過這些篇幅瞻仰耶穌最後一次進京,與門徒們慶祝逾越奧蹟,完成祂的救世大業。丙年為我們領航的路加,隨時露出他的特色。比方,只有路加記下:「耶穌臨近的時侯,望見京城,就哀哭她。」(19:41)聖週感恩禮福音選讀的安排是,聖枝主日循著甲、乙、丙的次序,宣讀或詠唱瑪、谷、路的全部受難史。聖週五——主受難日則恭讀《若望福音》記述的苦難史。丙年《路加福音》的苦難史,在《感恩祭典》裡有長式和短式的選擇。長式的篇幅由路22:14到23:56,其中路22章記述了最後晚餐和建立聖體聖事、山園祈禱、耶穌被捕、伯鐸三次背主,到猶太公議會審判耶穌。
《感恩祭典》的短式耶穌苦難史,是路23章全章,扣除最後七節(50-56)有關埋葬耶穌的敘述。短式苦難史也能突顯路加的特色,讓我們能透過這位外邦聖史的眼光,默觀主耶穌所承受的痛苦。「天一亮,民間長老及司祭長並經師集合起來,把耶穌帶到他們的公議會裡(路22:66),於是,他們全體起來,把耶穌押送到比拉多面前,開始控告祂說:「我們查出這個人煽惑我們的民族,阻止給凱撒納稅,且自稱為默西亞君王。」(路23:1-2)路加引的這段猶太當權者的話讓公議會信譽掃地,他們的控告無非是一堆謊話。路20:20-26所敘述的完全是另一回事。耶穌要他們取出一文納稅的錢,指著上面的頭像和刻字說,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民眾對耶穌的應答驚奇不已。
關於耶穌是不是君王一事,確實是一個重大問題。路加多次或明或暗地提出耶穌的君王身分。路19:11、12說,耶穌臨近耶路撒冷,眾人以為天主的國快要來臨,耶穌就說了一個比喻:有一個貴人起身到遠方去,為取得王位再回來。這個貴人其實是指耶穌自己,一如在同章38節耶穌榮進耶路撒冷時,眾門徒所歡呼的:「因上主而來的君王,應受讚頌!和平在天上,光榮於高天!」在本章、即23章內,與耶穌君王有關的記述共有四次:「黑落德及他的侍衛鄙視祂,戲笑祂,給祂穿上華麗的長袍,把祂解回比拉多那裡。」(11)「兵士也戲弄祂,把醋遞給祂說:『如果祢是猶太人的君王,就救祢自己吧!』」(36-37)「在祂上頭有一塊用希臘、拉丁及希伯來文字寫的罪狀牌:『這是猶太人的君王』」(38)
最引人注意的一幕是本章所寫的,右盜在十字架上與耶穌的對話。他對侮辱耶穌的左盜說:「你受著同樣的刑罰啊!還不畏懼天主嗎?這對我們是合乎正義的,因為我們罪有應得,但這個人卻沒有做過什麼不對的事。然後他說:『耶穌,當你到達祢的王國時,要記得我。』耶穌回答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要同我一起在樂園裡。』」(《四福音》,樂仁出版社。路23:40-43)這才是《路加福音》所肯定的耶穌的君王身分,是天上樂園的國王,不是世上的默西亞國王,如同長老和司祭長向比拉多所告發的那樣,他們控告耶穌自稱默西亞國王。比拉多反而心裡有數,三次宣布耶穌無罪(4、14-15、22),又三次表示有意釋放耶穌(16、20、22)。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聲明和意願表態,確實證明耶穌的清白無辜,同時也說明了猶太首領及在權者的責任。
耶穌在黑落德面前的一幕是路加的獨家報導,把天主聖言的不發一言描寫得特別生動感人:「黑落德看到耶穌,十分高興,因為他曾聽說耶穌的事,早已想親眼見祂,還希望看祂行些奇蹟,所以他問了很多問題,但耶穌卻沒有回答他。同時,眾司祭長和經師在旁邊極力指控祂。黑落德跟自己的侍衛嘲笑戲弄祂,然後給祂穿上白長袍,再押回比拉多那裡。黑落德和比拉多原是仇敵,但從那天起,他們成了朋友。」(8-12)對世上的暴君,耶穌的沈默比晴天霹靂更具威力。黑落德為耶穌並不陌生。路加曾寫過:「有幾個法利塞人前來對祂說:『走吧!離開此地,因為黑落德要殺祢!』祂回答說:『你們去告訴那隻狐狸:看,今天和明天,我給人驅魔治病,第三天,我的工作就完成了。但是今天、明天和後天,我必須前行,因為先知之死,不會在耶路撒冷之外。』」(13:31-33)
13-16四節描寫耶穌再次出現在比拉多面前:「於是,比拉多召集眾司祭長、眾首領和百姓,對他們說:『你們把這個人帶來,指控祂煽動百姓。我在你們面前審問過祂,但查不出你們告祂的任何罪狀!黑落德也找不出來,因此把祂送回來。很明顯這個人沒有犯該死的罪。所以,我用皮鞭處罰了,便釋放祂。』」這一小段文字的素描,讓比拉多的窘態畢露:一方面,他心知肚明,耶穌是清白無辜的(4、14-15),另一方面,又不知如何平息那些「極力指控祂的人」。(10)不過,16節比拉多的結論(「所以」)是十分荒謬的。既然他明知耶穌無罪,為何要處以非常慘酷的鞭刑?政治人物在巨大壓力下(眾司祭長、眾首領、眾百姓的極力指控),除了須主持公道外,還要考慮自己的政治前途。這是比拉多的處境。
《路加福音》特別關注女性的參與,在耶穌苦難史裡也有明顯而突出的描繪:「他們把耶穌押走時,抓了一個從田間回來的基勒乃人西滿,把十字架放在他肩上,叫他背着,跟在耶穌後面。大群百姓跟著祂,其中有些婦人為祂捶胸痛哭,但耶穌轉身對她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兒!不要為我哭泣,卻要為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孩子哭泣。因為看吧,那些日子就快來到,人們要說:不孕的,沒有生過孩子的、沒有餵過奶的,是有福的!那時他們要對高山說:倒在我們身上吧!對丘陵說:埋葬我們吧!如果這是青綠樹木的命運,乾枯的樹又會怎樣呢?』」(26-31)28-31節這一大段話,是耶穌走苦路時唯一說過的話。其內容、說法、語氣、態度,都是值得深思默禱的。這是耶穌給那些同情祂的婦女很大的回報。
耶穌在塵世最後的一刻,也有婦女在場:「那時,大約是中午,遍地昏黑,直到下午大約三時,太陽失光,聖殿的帳幔從中間裂成兩半,耶穌大聲呼喊說:『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在祢手中。』說完這話,就呼了最後一口氣。在場監視犯人的百夫長看見所發生的事,便頌揚天主說:『這人真是正義的人!』所有聚集圍觀這事的群眾,一見此情景,便個個捶著胸,回家去了。所有熟悉耶穌的人遠遠地站著,特別是那些從加里肋亞跟隨耶穌的婦女,見證了這一切。」(44-49)
把這六節經句與路8:1-3連在一起來讀,就知道這些婦女是哪些人了:「過了不久,耶穌走遍城鎮和鄉村講道,宣揚天主國的喜訊,跟隨祂的有那十二人,還有一些曾被邪魔附身、或患病得治癒的婦女,當中有稱為瑪達肋納的瑪利亞,從她身上曾逐出七個魔鬼;又有黑落德的總管雇撒的妻子約安納,及蘇撒納和許多用自己的錢財資助他們的婦女。」路加在此,毫不含糊地提出耶穌的女門徒,把她們放在十二門徒之後。有點不可思議的,是黑落德的總管雇撒的妻子也是耶穌的女門徒之一,這和上文說過的耶穌與黑落德的對立,是多麼大的諷刺!
《路加福音》的短式苦難史在此結束,但長式把50-56節的安葬耶穌作為苦難史的結尾。阿黎瑪特雅人若瑟,得到比拉多的批准,領了耶穌的屍體,把祂安葬在自己的新墳墓裡。「當天正是預備日,安息日即將開始。那些從加里肋亞隨同耶穌來的婦女跟在後面,看見那墓穴和祂的遺體怎樣安放。然後她們回家,預備香料和香膏。安息日,她們遵守誡命休息。」(54-56)耶穌死了,宗徒們除了耶穌的愛徒以外,都跑了,只有這批婦女不死心,不逃跑,從遠處眺望耶穌被釘十字架,一直到耶穌聖屍被安葬,留守在那裡。她們準備好向耶穌表達心意的香膏香料,等過完安息日,來敷耶穌的聖屍。路加筆下的女門徒,其中包括祂的母親,從加里肋亞開始,在耶穌整個福傳路程中陪伴著祂,直到祂進入墳墓休息,還想對祂效忠。
但人算不如天算,忠信耿耿的婦女們再見到的耶穌,不再是遺體,而是光芒萬丈、復活的基督。路加所描繪的這些婦女,是後代各地基督徒的模範;在我們的地方教會裡,感謝天主,不難體會到這事實。
反省與行動:
耶穌的苦難為我有什麼意義?我能從十字架的苦難中,體會耶穌救贖人類的深情大愛嗎?
耶穌在黑落德面前受審問時不發一言,且自謙自卑,甘願接受苦難,這給了我怎樣的啟示?
我願意效法耶穌鍾愛的門徒和婦女們,忠貞不渝地伴隨耶穌走十字苦路嗎?
房志榮神父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