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課文內容


在這裡出門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個睛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去一果子園,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著詩情最秀逸的果實,假如你單是站著看還不滿意時,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採取,可以恣嘗鮮味,足夠你性靈的迷醉。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為他是從繁花的山林裡 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淡香,連著一息滋潤的水氣,摩挲著你的顏面,輕繞著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的愉快;空氣總是明淨的,近谷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那美秀風景的全部正像畫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閒暇的鑒賞。


  作客山中的妙處,尤在你永不須躊躇你的服色與體態;你不妨搖曳著 一頭的蓬草,不妨縱容你滿腮的苔蘚;你愛穿什麼就穿什麼;扮一個牧童,扮一個漁翁,裝一個農夫,裝一個走江湖的桀卜閃人,裝一個獵戶;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領結,你盡可以不用領結,給你的頸根與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條這邊顏色的長巾包在你的頭上,學一個太平軍的頭目,或是拜倫那埃及裝的姿態;但最 要緊的是穿上你最舊的舊鞋,別管他模樣不佳,他們是頂可愛的好友,他們承著你的體重卻不叫你記起你還有一雙腳在你的底下。

  這樣的 玩頂好是不要約伴,我竟想嚴格的取締,只許你獨身;因為有了伴多少總得叫你分心,尤其是年輕的女伴,那是最危險最專制不過的旅伴,你應得躲避她像你躲避青草裡一條美麗的花蛇!平常我們從自己家裡走到朋友的家裡,或是我們執事的地方,那無非是在同一個大牢裡從一間獄室移到另一間獄室去,拘束永遠跟著我們,自 由永遠尋不到我們;但在這春夏間美秀的山中或鄉間你要是有機會獨身閒逛時,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時候,那才是你實際領受,親口嘗味,自由與自在的時候,那才是你肉體與靈魂行動一致的時候;朋友們,我們多長一歲年紀往往只是加重我們頭上的枷,加緊我們腳脛上的鏈,我們見小孩子在草裡在沙堆裡在淺水裡打滾作樂, 或是看見小貓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嘗沒有羨慕的時候,但我們的枷,我們的鏈永遠是制定我們行動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單身奔赴大自然的懷抱時,像一個裸體的小孩撲入他母親的懷抱時,你才知道靈魂的愉快是怎樣的,單是活著的快樂是怎樣的,單就呼吸單就走道單就張眼看聳耳聽的幸福是怎樣的。因此你得嚴格的為己,極端 的自私,只許你,體魄與性靈,與自然同在一個脈搏裡跳動,同在一個音波裡起伏,同在一個神奇的宇宙裡自得。我們渾樸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嬌柔,一經同伴的牴觸,他就捲了起來,但在澄靜的日光下,和風中,他的恣態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無阻礙的。


  你一個人漫遊的時候,你就會在青草裡坐地仰 臥,甚至有時打滾,因為草的和暖的顏色自然的喚起你童稚的活潑;在靜僻的道上你就會不自主的狂舞,看著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種種詭異的變相,因為道旁樹木的陰影在他們紆徐的婆娑裡暗示你舞蹈的快樂;你也會得信口的歌唱,偶爾記起斷片的音調,與你自己隨口的小曲,因為樹林中的鶯燕告訴你春光是應得讚美的;更不必 說你的胸襟自然會跟著漫長的山徑開拓,你的心地會看著澄藍的天空靜定,你的思想和著山壑間的水聲,山罅裡的泉響,有時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時激起成章的波動,流,流,流入涼爽的橄欖林中,流入嫵媚的阿諾河去……

  並且你不但不須應伴,每逢這樣的遊行,你也不必帶書。書是理想的伴侶,但 你應得帶書,是在火車上,在你住處的客室裡,不是在你獨身漫步的時候。什麼偉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優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風籟中,雲彩裡,山勢與地形的起伏裡,花草的顏色與香息裡尋得?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葛德說,在他每一頁的字句裡我們讀得最深奧的消息。並且這書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爾帕斯 與五老峰,雪西裡與普陀山,萊因河與揚子江,梨夢湖與西子湖,建蘭與瓊花,杭州西溪的蘆雪與威尼市夕照的紅潮,百靈與夜鶯,更不提一般黃的黃麥,一般紫的紫籐,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長,同在和風中波動——他們應用的符號是永遠一致的,他們的意義是永遠明顯的,只要你自己心靈上不長瘡瘢,眼不盲,耳不 塞,這無形跡的最高等教育便永遠是你的名分,這不取費的最珍貴的補劑便永遠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認識了這一部書,你在這世界上寂寞時便不寂寞,窮困時不窮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督責,迷失時有南針。


  (十四年七月)
***************************************************************


(二)作者:


徐志摩(1896~1931),原名章垿(音序),字又申,浙江海寧縣人,是近代著名的新詩及散文作家,先後肄業於浥江大學、北京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和劍橋大學。歷任北京、清華、東吳、中央各大學的教授。19318月,他從南京飛北平,因空難而喪生,享年35


他的思想受英國羅素和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影響甚深,所寫的詩文,在浪漫熱情中具有深度,而詞采絢麗,揉合歐亞語法,風格別樹一幟。他和胡適、梁實秋主編的《新月雜誌》,是新文學自由主義的溫床。著作方面,新詩集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志摩的詩》;散文集方面有《巴黎鱗爪》、《自剖》;書簡有《愛眉小扎》,另有小說及劇本多種翻譯作品,現合輯為《徐志摩全集》。


(三)解題:


本篇選自《徐志摩全集》,是作者歐遊時客居於翡冷翠時所寫的散文,內容是抒寫作客山中的生活情趣和感受,文中熱烈歌頌大自然的可愛,和人在大自然中真正領會到的自由。


翡冷翠是意大利的一個著名都市,原文Florence,一般都譯作佛羅倫斯,那裡風景秀麗,而且充滿藝術氣息,著名的雕塑家開朗基羅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孕育成長。雖然今日的佛羅倫斯已發展成一個工業城,但仍保留著不少古蹟。


(四)主旨:


本篇主旨是作者將在翡冷翠山中作客時,所體驗的生活情趣徊感受盡情抒寫出來,作者認為在群體的社會中,像在一個大牢獄中,永遠受到拘束,沒有自由;只有在大自然中,我們才可以真正尋得自我,享受到快樂;大自然是一本大書,它給我們無限的啟示,給我們指引。


 



(五)各段的大意:


本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作者描寫翡冷翠在山中漫步,有如赴一個美的宴會,因為果子鮮美,隨手可摘,陽光暖和,柔風帶著花香,空氣明淨,令人可飽覽遠山近谷秀美的風景。


第二段:寫出作客山中的妙處,在於隨意裝扮服飾與體態,不受拘束。


第三段:作者認為山中作客最好不約伴,因為大小群體的生活,都令我們受到拘束,不能絕對自由,只有獨自奔赴大自然時,靈魂和肉體才可真正享受到自由的快感和樂趣。


第四段:描寫獨自漫遊時,可以回復童稚的活潑,可以無拘無束地舞蹈,可以隨口唱歌,完全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第五段:作者認為大自然是一本最偉大的書,因為大自然生息,本身羿蘊含了極有意義的哲理,只要我們接近它,便會受用無窮,在任何時刻都會給我們鼓舞與指引。



PA282637
[海神噴泉]

PA282641
[舊宮前面的大衛像。]
 


(六)欣賞與分析:


徐志摩是一位人所熟知的作家,他的散文寫得好,新詩更動人,在早期的白話文運動中,他是一個里程碑的代表,他的死──在空中化作一團烈焰,也像在反映他在詩文的浪漫與熱情。


我們可以歸納出他的作品的特色:


(A.)    辭藻豔麗:徐志摩的作品,每每喜歡運用大量的形容詞來美化語句,有時所用的形容詞本身像不合適,但卻如人新鮮的感覺。有人說,詩歌是不能用言語去解說的,只能用心靈來體會,而徐志摩在用詞方面,往往便隱含了這種不可用言語說的意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又如本篇的:


「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著詩情最秀逸的果實。」


「甚麼偉大的、浮沉的、鼓舞的、清明的、優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風籟中、雲彩裡、山勢與地形的起伏、花草的顏色與香息裡尋得?」


(B.) 構句歐化:這是徐志摩作品的一項特色,有人以此抨擊他,也有人讚賞他為中國語文注入了新血脈。其實,是否歐化,這是早期的看法;在今天,中西文化很多方面已揉合起來,我們所注意的是,這樣的句子會否帶來好的效果?這情況好比文言語是否可以容納在語體文中,屬見仁見智了。在《想飛》和《迎上前去》都有不少,如:


「我決不容忍性靈的頹唐,那是最不可救藥的墮落,同時卻繼續軀殼的存在。」


「啊,飛!不是那在樹枝上矮矮的跳著的麻雀兒的飛;不是那湊天黑從堂扁後背衝出來趕蚊子吃的蝙蝠的飛;也不是那軟尾巴軟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飛。」(《想飛》)


「但最要緊的是穿上你最的舊鞋,別管他模樣不佳,他們是頂可愛的好友,他們承著你的體重卻不叫你記起你們還有一雙腳在你的底下。」(本篇)


(C.) 想像奇特:是徐志摩作品叫人讚美的地方,他往往所用的形容詞和比喻,是別人無法想像得到的,那些具體的形象總會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我永遠在無形的經驗的巉岩上爬著。」(《迎上前去》)


「這一想像半天裡禿頂圓晴的英雄,我們背上的小翅膀骨上,就彷彿豁出了一銼銼鐵刷似羽毛,搖起來呼呼響的,只一擺就衝出了書房門,鑽入了玳瑁鑲邊的白雲裡玩兒去。」(《想飛》)


「尤其是年輕的女伴,那是最危險最專制不過的旅伴,你應躲避好像你躲避青草裡一條美麗的花蛇。」(本篇)


「我們渾樸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嬌柔,一經同伴的抵觸,牠就捲了起來。」(本篇)


(D.)    思想深邃:是一般徐志摩作品所容易受到忽略的,也是最值得留意的一面。他出生於晚清時代,成長於民初,那時國內的思想仍然非常保守,傳統的觀念極重,而徐志摩是一位富家子弟,又在英、美留學,習染了不少洋氣,再加上他的情感率真,是一位浪漫的自由主義者,不拘小節,所以在時人眼中,他是一位浪子;另一方面,在他眼中,傳統的道德、禮教、俗例,都是青年的枷鎖,他以新時代的戰士自居,向傳統迎戰,要擺脫覊絆。同時,民初的政局動盪不安,列強對中國的壓迫,也激起了青年熱血,因此在風花雪月的浪漫外,徐志摩的詩文經常有一種忿懣吶喊,苦痛的呼號。例如以下幾段:


「愛和平是我的生性。在怨毒、猜忌、殘殺的空氣中,我的神經每每感受到一種不可名狀的壓迫。」(《自剖》)


「我不是醫生,不會治病;我就有一雙手,趁他們靈活的時候,我想,或許可以替這時代打開幾扇窗,多數讓空氣流通些,濁的毒性出去,清醒的潔淨的進來。」(《再剖》)


「我認識我自己力量的止境,但我卻不能制止我看了,我看了這時候國內思想界萎癟現象的忿懣與羞惡。」(《迎上前去》)


另一方面,他認為很多人都在現實中迷失了,挽救他們的,只有重返自然「這方劑」。奔赴自然,求的是思想、肉體的解脫,也反映了現實的壓力,使人失去了本真。表現在詩文中,這樣的例子也很多:


「為醫治我們當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遺忘自然』一張輕淡的藥方,我們的病象就有緩和的希望。」(《我所知道的康橋》)


「所以只有你單身奔赴大自然的懷抱時,像一個裸體的小孩撞入他母親的懷抱時,你才知道靈魂的愉快是怎樣的,單是活著的快樂是怎樣的,單就呼吸,單就走道,單就張眼看,聳耳聽聽的幸福是怎樣的……更不必說你的胸襟自然會跟著漫長的山徑開拓,你心地僧看著澄藍的天空靜定,你的思想和著山壑間的水聲,有時一澄到底,有時激起成章的波動,流,流,流入涼爽的橄欖中,流入嫵媚的阿諾河去……」(本篇)


(E.) 情感熾烈:是徐志摩作品的另一項特色,不論是描寫的散文,抒情的小品,記敘的餅札,我們都可以感到作者熾烈的情感,也因為他熾烈的情感,他的聯想力特別豐富,一切無生命的東西,他都賦予了生命,他所形容的,都像不竭的泉源,從紙筆下湧現出來。偶句、排句、擬人、比喻、誇張的大量運用,正是他情感熾烈的表現。單就本篇,已可找到很例子。如:


「近谷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偶句)


「你不妨搖曳著一頭的蓬草,不妨縱容你的滿腮的苔蘚。」(借喻)


「扮一個牧童,扮一個漁翁,裝一個走江湖的桀卜閃,裝一個獵戶。」(排句)


「平常我們從自己家裡,或是我們執事的地方,那無非是在同一個大牢裡從一間獄室移到另一間去。」(隱喻)


「我們渾樸似乎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嬌柔。」(明喻)


「風息是溫馴的,摩娑著你的顏面,輕繞著你的肩腰。」(擬人)翡冷翠最古老的橋

舊橋是翡冷翠最古老的橋,最初為木橋,因為常常被洪水所毀,1345年重建時改為石橋。起初,橋上是一堆賣肉的肉舖,但肉販們常常把剩肉往河裡丟;領主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決定將肉舖移走,改成珠寶店,也因此,如今,橋上都是金光閃閃的金飾店。
由於我們對這些金飾珠寶沒有愛,因此只在橋上匆匆留影,就前往大花園還有烏菲茲美術館了。

PA282661
[從舊橋往烏菲茲美術館望去,亞諾河(Arno)上還有人在划船。]

PA282674
[從舊橋上看天主聖三橋(Ponte Santa Trinità)]


(七)問答思考:


l 作者認為作客山中,如果要盡情享受的話,最好不要約伴。有朋友相伴,和獨自行動這兩種情況,在作者眼中認為有什麼分別?


答:作者認為要在大自然中盡情享受,最好不要約伴,有伴相陪,會叫我們分心。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相處,多少帶著虛偽的面具,所以不能自由任性。他說:「平常我們從自家裡走到朋友的家裡,或是我們執事的地方,那無非是在同一間獄室移到另一間獄室去,拘束永遠跟我們,自由永遠尋不到我們。」而是年事愈長,世故愈多,受的拘束愈大,「我們多長一歲年紀往往只是加重了我們頭上腳脛上的鍊。」約伴便使我們的行動受到拘束。


獨自漫遊則不然,那時候才是我們「自由自在的時候,才是肉體與靈魂行動一致的時候」,因為毫無人為的拘束,所以能夠回復童真。單身奔赴大自然,正如一個裸體小孩撲入他母親的懷抱,可以體會到靈魂的愉快,那時「體魄與性靈,與自然同在一個脈搏裡跳動,同在一個音波裡起伏,同在一個神奇的宇宙裡自得。」姿態是自然的,生活是無阻礙的。
PA282592
[大屋頂上滿滿都是人。]

PA282593
[正面]


l 綜合全篇來說,作者認為要怎樣在山中漫遊,才可以領略到最大的樂趣?


答:作者認為要在山中享受到最大的樂趣,應做到下列幾點:


應選擇五月的季節,因為在這春末夏初之際,樹上鮮果纍纍,風和日麗,空氣明淨;遠山近谷,也無煙嵐,當地秀美的風景,可以一覽無遺。


應選擇自己愛好裝扮服飾,也不必理會蓬鬆的頭髮,滿臉的于思(鬚子),盡可能穿上陳舊的皮鞋,讓腳部也不受任何拘束。


應獨自漫遊,不要約伴而使自己分心,這樣才可以使靈魂、體魄和大自然一致,享受真正的自由行動的樂趣。


應擺脫世俗禮教的羈纏,回復渾樸的童真,不妨在草地上打滾,在樹林中起舞,在綠蔭下歌唱,與大自然融合。


不要帶書本,因為大自然是一本最大的書本,我們應睜開心靈的慧眼,發掘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示,受用無影跡的高等教育,作為人生道上的南鍼。


l 綜合全篇來說,在翡冷翠山中漫遊,作者有那些樂趣和感受?


在翡冷翠山中漫遊,可令人有以下的樂趣和感受:


那裡果子鮮美,任人恣意嚼嘗,陽光暖和,和風滲著澹香,空氣明淨、景色秀美,令人陶醉。


可以隨意裝扮,不必理會服裝與體態,無拘無束。


在山中漫步,耳、目、心靈都極度舒愉,感到體魄、性靈,與自然同在一脈搏裡跳動,同在一音波裡起伏,同在一神奇宇宙裡自得,回復渾樸的天真。


可以在草地上打滾,在樹林中起舞,在綠蔭中歌唱,而且我們的胸襟會跟著漫長的山徑開拓,心地會看著澄藍的天空靜定,時而心無雜念,時而頓悟真理。


在風籟中,雲彩裡,山勢質地形的起伏裡,花草的顏色與香息裡尋得偉大、深沉、鼓舞、清明,優美的思想根源。


大自然的無形跡的高等教育令我們受用無窮,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督責,迷失時有南鍼。


l 試指出下列各句,分別是用甚麼辭格寫成?並略作說明。


你不妨搖曳著一頭的蓬草,不妨縱容你的滿腮的苔蘚。


借喻句(以蓬草借喻蓬鬆的頭髮,以苔蘚借喻密麻麻的鬚髯。)


扮一個牧童,扮一個漁翁,裝一個走江湖的桀卜閃,裝一個獵戶。排比句(句式類似,補充內容)


我們多長一歲年紀往往只是加重我們頭上的枷,加緊我們腳脛上的鍊。借喻句(枷、鍊都是束縛人的行動的刑具,句中用來借喻拘束,不自由。)


我們渾樸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嬌柔,一經同伴的抵觸,牠就捲了起來。明喻句(句中用含羞草比喻渾樸的天真。)


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隱喻句(句中直接以最偉的書作自然的比喻。)


(本題應留意明喻、隱喻和借喻的區分。)


l 下列幾句,都是文中表現較為深奧的語句,試推想作者的原意,把它們的明顯意義寫出來:


我們多長一歲年紀往往只是加重我們頭上的枷,加緊我們腳脛上的鍊。


明顯的意義:枷和鍊都是束縛行動的刑具,作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年紀愈大,便愈老於世故,所受傳統禮教、道德思想的壓力劬愈大,也就是說:行為受拘束愈大,自由便愈小。


我們渾樸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嬌柔,一經同伴的抵觸,牠就捲了起來。


明顯的意義:含羞草是一種碰觸後,便會收縮葉子的植物,作者這句話是說:人的天真本性,只有在離群獨處,沒有世俗的束縛下才可自由抒展;而在人交往時,便會顧慮許多忌諱,失去了渾樸的天真。


你的思想和著山壑間的水聲,山罅裡的泉響,有時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時激起成章的波動。


明顯的意義:這句話是說我們在山中漫遊時,會被溪流泉澗所陶醉,而自然的音韻有時可掃清我們的俗念雜慮,到達思想澄明,毫無障礙的境界,正如一澄到底的溪水,又有時可以啟示我們的智慧,拓展我們的思維,領悟高深的哲理,像激起成章的波紋。


只要你性靈上不長瘡瘢,眼不盲,耳不塞,這無形跡的高等教育便永遠是你的名分。


明顯的意義:瘡瘢原是肉體上的腐敗部分,也是破壞完美的徽誌,作者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我們的思想沒有讓俗見和傳統所左右,沒有被迂腐的禮教侵蝕,那樣我們大可放開一切顧慮,皈依自然,接受自然的啟示,尋求其間的哲理。

PA282562
[梅迪奇禮拜堂,俗稱梅迪奇家廟。]

PA282569


鳴謝:



  1. 《當代出版社》,作者:徐志摩

  2. tzuyaya.pixnet.net/blog/post/3488938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