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名嘴趙老師早前說,看看那政權是否正統,說要看它如何取得江山、是否接受儒家思想……我和家人討論後的反思是,中國沒有一次不流血就轉換政權,如果這樣,應該沒有什麼正統的政權了,包括中華民國;清朝(尤其滿族)人沒有說他們是中國人,只說是大清人;可是,籠絡漢族之政策聖祖在位六十一年間,雖外討內綏,兵威甚盛,然亦知漢族之不可以武治也,乃用儒術以束縛之計。 其政策有六:一崇祀孔子,親往釋奠,並飭國子監 。再者,秦始皇只重法家,而且不是“韃虜血統”又是否正統呢?



結論:是否正統不是最重要,反而,是否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和與民同樂才重要。



話說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孟子已傳揚這個理念了: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相對英譯:Joys shared with others are more enjoyed(與別人分享喜悅會較享受). Joy that's shared is a joy made double(與別人分享所得的喜悅是雙重喜悅).】



典出《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



「(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獨自享受音樂,與別人一起享受音樂,哪樣較快樂?)



(齊宣王)曰:『不若與人。』



(與別人一起享受較快樂。)



(孟子)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與少數人一起享受音樂,與大多數人一起享受音樂,哪樣較快樂?)



(齊宣王)曰:『不若與眾。』



(大多數人一起享受較快樂。)」



所指的是:獨自享受音樂所得的快樂不如與大多數人一起享受音樂來得快樂。比喻自己快樂不如大家一起快樂,這正正是一個分享的理念。與人分享是一種高情操的表現,是故心靈上的喜悅不是不願與人分享的人可以理解的。



從其義得知:「樂樂」中,第一個「樂」指「音樂」,第二個「樂」則指「快樂」,所以「樂樂」應讀「岳落」而非「落落」或「落岳」。



廣東人有所謂:



分甘同味,獨食難肥。



「甘」,甘味,即美味。「分甘同味」指與人分享美味的食物以示愛心;比喻與人同樂,也用以勸喻人有利益當與人分享。這不是與上述孟子的理念吻合嗎?



宋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岳陽樓記》。



「天下」,錢穆認為有點像今天所說的「社會」。社會裡的老百姓惶恐憂慮之前,你已看出問題,替他們分憂。社會裡的老百姓得享和平安樂,你才感到悅樂。這其實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自我要求,以天下為己任。



爭奪正統,其實很大程度是在爭政權的認受性,總之,一切以民為本就成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