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三節 明清戲曲
 
一 明代傳奇的興起
明代的戲曲,是「傳奇」與「雜劇」並行發展的時代。傳奇是新的戲曲體裁,而雜劇則仍然沿用元雜劇的舊制。
 
明傳奇(唐代小說亦稱傳奇,與此處不同。)的前身是宋元南戲。所謂南戲,是指用南方的語言、歌曲所組成的一種民間戲曲,原本流行於浙江溫州一帶,叫做溫州雜劇,漸漸向各處散播。為了要把它與盛行於北方的雜劇分別開來,所以稱它為南戲。
 
元代末年,南戲不斷改進,無論在曲調、聲腔和劇本上都有重大的突破,漸漸把元雜劇的地位取代過來。
元末明初,南戲的代表作品,琵琶記、拜月亭等應運而生,明戲曲家鍾嗣成把這些作品稱為傳奇,於是,傳奇便成了明代南戲的專稱了。
 
關於傳奇與雜劇的差異,有如下幾個地方:
 
1雜劇母折一人獨唱;傳奇則可以獨唱、對唱和合唱。
 
2雜劇每本以四折為限;傳奇則無一定的折散。
 
3雜劇每折限用一宮調,一韻到底;傳奇則比較自由,可以換韻。
 
4雜劇與傳奇因地方氣質的不同,以及樂器樂譜的各異,於是曲的音調與精神也各異其趣。徐滑說聽北曲則神氣鷹揚,有殺伐之氣;聽南曲則流麗婉轉,有柔媚之情。
 
明代傳奇的發展,以嘉靖年間作為一個分水嶺。嘉靖以前是傳奇的始創階段,聲腔繁雜。同個劇本,在各地演唱時,用上不同的腔調。當時流行的腔調有「戈陽腔」、「海鹽腔」、餘姚腔」、「杭州腔」、「崑山腔」等。嘉靖以後是傳奇成熟階段,「崑山腔」因為得到魏民輔的改造,腔調流麗悠遠,所以壓倒其它的聲腔,成為流佈最廣,最受歡迎的腔調,於是在傳奇的演唱方面,「崑山腔」,得到唯我獨尊的優勢。

三明初四大傳奇和琵琶記

明初的傳奇,基本上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的餘波,雖然從事改良的人很多,不過,總的來說,明初傳奇的成就還是不高的。當時最流行的劇目「湘、劉、彈、殺」四大傳奇。

(一)荆釵記:作者朱權。全戲共四十八齣。故事寫王十朋、孫汝權和錢玉蓮的戀愛糾紛。內容豐富,但描寫和結構都不佳。

(二)劉知遠:又名白免記。作者不可考。故事叙述五代時,漢高祖劉知遠窮困從軍,因功立業,其妻李三娘在娘家受逼,磨房產子。後經種種折磨,得以團圓。

(三)拜月亭:又名幽聞記。作者不詳。叙述蔣世隆、瑞蓮兄妹及少女王瑞蘭、少年興福的種種悲歡離合的波折,而終成為兩對夫婦的故事。曲折巧妙而富戲劇性。

(四)殺狗記:作者徐咽。戲的內容,寫孫華夫婦與其弟孫榮的失和與團圓。題材富於社會性,曲文流暢自然,完全出於本色,評價亦高。

四大傳奇之外,高明(則誠)的琵琶記亦為明初膽炙人口的一個傳奇劇目。琵琶記共四十二納,故事叙述漢木蔡邕(伯階)赴京考中狀元,在朝的牛丞相强以女兒許配,蔡邕無可奈何。而蔡邕在鄉的原配趙五娘抱琵琶沿途賣唱,到京師尋夫。牛氏見五娘之後,才知道是邕之舊妻,遂自願作妾,蔡趙才得到團圓。琵琶記說白中時有妙文,描摹戲中人物的口陷與身份,生動有趣,俊語如珠,王國維說:「琵琶自鑄偉詞,其佳處殆氣南北之勝。」是不錯的。

三 吳江派和臨川派的對立

萬曆時期的戲劇創作相當繁榮,也出現了一些專門探討戲曲音律的著作,這些著作又反過來影響到傳奇創作。在重視音律的問題上,出現了吳江沈環和臨川湯顯祖的不同見解,在中國戲劇史上叫做「吳江派」和「臨川派」的對立。

吳江派過分講究音律而忽視文采;臨川派則注重文采而比較忽視音律。這種對立的態度同時反映出在當時相當流行的、崇尚崑山腔而排斥其它聲腔的風氣。當時在湯顯祖家鄉江西一帶流行的傳奇聲腔主要是海鹽腔。湯顯祖自己說他不是「吳越通」,寫的劇本在音律上不免會有毛病,而從崇尚崑山腔并且固守崑山腔嚴格規範的沈璟、王環德等人看來,那當然更是「屈曲聲牙」了。

協律固然是傳奇創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但不是根本的問題。就是從崑山腔角度來看,湯顯祖的作品也並非完全不協律,更重要的是它們的思想和藝術成就遠遠超過了沈環和吳江派的其他作家。

沈環提出嚴格協律的主張在當時雖有較大的影響,但他的作品的成就却較為平庸。

(1)沈璟和義俠記 沈璟(一五五三一六10),字伯英,號寧庵,别號詞隱,蘇州吳

江(今江蘇吳江)人。曾任兵部職方司主事、考功員外郎,後辭官回鄉,家居三十年,專心研究詞曲,尤其注意考究音律。他寫有傳奇十七種,今存義俠記、紅葉記等七種。

沈璟主張戲曲語言要有樸實的「本色」,更重視音調和格律。他曾說:「名為樂府,須教合律依腔,寧使時人不鑒賞,無使人撓喉振嗓。」他的主張在當時的影響很大,稱「吳江派」。正由於他過分追求音律美,束縛了思想,他的作品並不出色。

沈環的名作是義俠記。這本傳奇的主題基本上符合水滸傳武松故事的精神,較為真實地描寫了

武松、柴進等被逼上梁山的始末。其中描寫武松打虎到殺西門慶(第四齣「除凶」到第十八齣「十恨」),是全劇中最精彩的部份。但是由於作者太過注意作品「諷世」、「作勸人草」的作用,在武松身上塗飾了不少封建道德色彩,並刻意描寫他的妻子賈氏一心守貞行孝,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義俠記的語言比較樸實,但情節結構平鋪直叙,缺乏引人入勝的高潮描寫,令人有平淡的感覺。

(二)湯顯祖的臨川四夢 湯顯祖(一五五O|一六一六),字義仍,號海若,別署清遠道人,臨川(今江蘇臨川)人。他早年即有文名,由於不肯阿附權貴,直到三十四歲才中進士。他很佩服當時杰出的思想家李贊,崇尚真性情,反對假道學。又愛看佛道兩家的書,受佛家的思想影響更深。因為大膽抨擊朝政,屢遭貶調,終於在萬曆二十六年,棄官歸臨川,並在這一年完成他的代表著作牡丹亭(又名還魂記),此後家居十八年,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戲曲創作上,他的臨川四夢(即鄰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還魂記。四劇都與夢境有關,所以合稱為臨川四夢。)和其他著名的作品,就是在這種心情下寫成的。

四夢之中以牡丹亭最為突出,它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杰作。湯顯祖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熱情地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的精神。

牡丹亭叙述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自幼在封建禮教家庭下生活,精神苦問,生活空虛。

一日,侍婢春香引麗娘入後園遊玩,時牡丹盛開,蛇紫媽紅。麗娘頓起懷春之念,在睡夢中夢見風流才子柳夢梅,一見鍾情,互相愛慕,結成佳偶。怎料一覺醒來,這一段夢中愛情竟消失得無影無踪。自此,麗娘神思恍惚,體態日减,終於抑鬱而死,葬於梅花庵下。麗娘死後三年,柳夢梅路過南安,病倒風雪中,為麗娘生前老師陳最良所救,止宿梅花庵。是晚,麗娘之遊魂來會,夢梅認出乃前次夢中所見之娉婷,乃與麗娘之魂魄相戀。夢梅為求麗娘復活,於是虽夜掘墓,神奇地把麗娘帶

回現實的世界中。最後更衝破了杜父的重重阻撓,結成夫婦,贏取了追求愛情的最後勝利。

牡丹亭的藝術特色主要在於有濃厚的浪漫色彩。首先它突出了「情」的巨大力量,可以出生人死,可以起死回生。杜麗娘由生而死,由死而生是全劇的要領,而夢却是全劇的關鍵。杜麗娘所追求的理想在當時的現實環境裏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可是在夢想、魂遊的境界裏,她終於擺脫了種種封建禮教的束縛,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願望。

其次,它採取抒情詩的手法,傾寫人物內心的感情。驚夢一的顯示了作者的文學天才,它創造了一個迷人的戲劇場面。其中皂羅袍一曲刻劃少女傷存的感情,最為傳神:

[皂羅袍」原來蛇紫媽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心看的這韶光賤。

情景交融,簡直就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

除了牡丹亭外,湯顯祖尚有「三夢」。紫釵記寫霍小玉和李益的戀愛故事,描寫人物心理,細緻傳神,如寫小玉初會李益,半盖半喜的初戀心情,很是成功。南柯記和邯鄲記寫下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的兩個字,藉以表明作者對人生無常和仕途險惡的感慨。

第七章 明清文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