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9629日( 梵蒂岡 Vatican→羅馬(Rome(鬥獸場、許願池) 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特萊維噴泉→白露里治奧天空之城(Civita di Bagnoregio

2019年6月29日(五)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及特萊維噴泉

前序: 南北差異

北富南貧, 在義大利, 北部經濟能力明顯高過南部, 北部跟大多數西北歐一樣, 致力且擅長於工業經貿等發展, 另外在設計時尚等方面, 更是全球屬一屬二地位。然而南部卻是相對落後, 如西西里受黑手黨影響, 加上因地緣關係非法外來移民大量移入, 造成治安問題。

義大利長1560km, 受地形和歷史等因素影響, 南北自從前就有很大的差距, 加上義大利的統一運動, 真要說起來, 只能說是一種革命激情下的產物, 只是北部中產階級和少數上級份子的意願, 統一後的義大利政府仍如以往只顧及北部地去和上層需求, 對廣大群眾而言, 統一只是政治上的口號, 缺乏實際生活意義響。政府開始注意到南部發展落後想改善, 想了很多方案, 但實行成效有限。2019年6月29日(五)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及特萊維噴泉

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

威尼斯廣場位於羅馬市中心,是五條主要大道的交匯點,所以就算你沒有參觀這裡的計劃,基本也是會路過的。廣場上潔白大理石宏偉建築是建於1911年的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是為了慶祝1870年意大利統一而建造的紀念堂,耗時25年才建成。紀念堂緊靠羅馬威尼斯廣場,整體由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建築物兩側頂端矗立有兩座巨大的青銅雕像。

再介紹一下意大利統一

在羅馬帝國崩解後,義大利就是小國林立的地區,它只是個地理名詞。好在有義大利建國三傑無私的奉獻,所以建國必成。這是事實,當然也有一部份神話。

按照年紀大小來分,義大利建國三傑是:

˙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 1805.06.221872.03.10)、

˙加里波的(Giuseppe Garibaldi, 1807.07.041882.06.02)、

˙加富爾(Camillo Benso, conte di Cavour, 1810.08.101861.06.07

當年義大利的統一,是以薩丁尼亞王國為中心,憑著加富爾的外交,以及法國拿破崙三世的援助,加里波底的軍事武力,以及馬志尼所宣揚的民族主義,在短短數年之間,義大利王國統一成功,在義大利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義大利三傑:加富爾、加里波底、馬志尼,這三個人的合作與努力,在十九世紀完成了義大利的統一。可是除了這三傑,有個人物更是不容忽視,此人就是當時薩丁尼亞王國的國王維克多艾曼紐二世 (Vittorio Emanuele II) ,全靠他慧眼識英雄,任命加富爾做首相,大事改革,成為義大利統一後的首位國王。

馬志尼

是作家與革命家,1830年設立秘密組織「燒炭黨」(Carbonari),後設立以恢復羅馬帝國光榮為職志的「青年義大利黨」並立志統一義大利為單一國家的共和國,不接受君主制。其設立之政黨,遺存至今為「義大利共和黨」。

加里波底

愛國軍人,在義大利南部兩西西里王國與梅西拿發生戰事時,設立「紅衫軍」(Camicie rosse)與當地反抗軍結合,佔領西西里、拿波里。加里波底的「國際軍團」(International Legion),包含著法國、波蘭、瑞士、日耳曼等國籍的成員。這些成員幫助義大利統一的背後,是在支援其家鄉的反抗。但加里波底與現實主義的加富爾厭惡有加,尤其恨加富爾將其出生地尼斯割讓給法國。

後來,在伊曼紐二世(Victor Emmanuel II)的斡旋下,在18601026日他將兩西西里交與伊曼紐二世,從而避免一場血腥的戰爭。並尊稱薩丁尼亞國王伊曼紐二世為義大利國王。後將西西里獻給伊曼紐二世後辭職,並聲明「我服從」(Obbedisco)之後就遁離世間。(教科書是說,背著一袋豌豆離開)

加富爾

加富爾是靈活的外交家,是義大利統一運動的頭腦。原為薩丁尼亞王國的首相,在義大利王國統一之後,擔任第一任義大利王國首相,被譽為「神為義大利統一所駕馭的人」。加富爾是個現實主義(realpolitik)者,先與英法等國簽訂通商條約。認為以義大利一國無法對抗奧匈帝國,需要英法等國支援,故與英法同盟並參加1855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從而能於戰後參與巴黎和會提昇國際地位。這樣的想法,顯然必 須維護 君主體制,從而與作家和軍人出身的馬志尼和加里波底水火不容。加富爾成為第一任首相,不過他旋即在6月間過世,無法見到後來義大利王國收復威尼西亞與羅馬。

雖然這三人心中的義大利願景不盡相同,前兩個是企圖建立共和體制,後一個是遵行現實的君主體制(但前兩個活得久,後一個較夭壽)。這三人在思想、軍事、外交各有所長,各專長也恰如其份的顯露其性格。不過,世人卻將並未攜手打拼的三個人放在一起看。

事實證明,君主制的義大利在1861317日快速統一,但事實也同樣證明共和制是潮流,且在二次戰後的194662日實現。

  義大利各邦國情況比較 

 

邦國成員

 

其統治者

 

具體情況

 

薩丁尼亞 (Sardinia) 與皮德蒙 (Piedmont)

 

薩伏衣 (Savoy)的維克多˙伊曼紐一世(Victor Emmanuel I) ,支持奧國。

 

實施反動措施。

 

倫巴底及威尼西亞 (Venitia)

 

由奧國統治。

 

秘密警察常捕捉革新黨人。

 

巴馬 (Parma)、托斯加尼 (Tuscany)、摩德拿(Modena)及盧加 (Luna)

 

由奧王族統治。

 

繁榮富庶,人民生活安定。

 

教皇國 (Papal States)

 

由教皇族統治,支持奧國。

 

治國無方,故政治腐敗。

 

那不勒斯 (Naples)與西西里 (Sicily)聯合為雙西西里王國。

 

由波旁王室的斐迪南一世 (Findenand I)統治,採取專制政體。

 

以秘密警察來維持安定,政治相當腐敗。

  德意志的統一與義大利統一的比較  

 

項 目

 

義大利統一

 

德國統一

 

統一前

 

分 裂

 

主要分成數個政治勢力

 

三百多邦三十多邦

 

拿破崙統治

 

征服義大利半島,將其統一管理

 

將日耳曼三百多邦合併為三十多邦

 

維也納會議

 

讓義大利回到四分五裂的局面

 

組成日耳曼邦聯

 

推動統一團體

 

燒炭黨、青年義大利黨

 

少年同志會

 

領導統一

 

國 家

 

薩丁尼亞

 

普魯士

 

領導統一君主

 

伊曼紐二世

 

威廉一世

 

首 相

 

加富爾

 

俾斯麥

 

最大障礙

 

奧國、法國

 

奧國、法國

 

參加國際戰爭

 

薩奧戰爭、普奧戰爭

 

丹麥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

 

統一

 

時 間

 

1870

 

1871

 

統一後政體

 

君主立憲

 

君主立憲

個人感受或經歷: 

遊完鬥獸場,領隊帶領我們走過伊曼紐二世廣場。這座廣場四方型的古典,多枝 corintio式的柱子,氣勢雄偉,令我想起意大利統一的歷史。他們曾經被奧地利高壓統治,十分痛苦。 

上述介紹過德意的統一的路漫漫兮,各有他們的限制需要克服。他們同樣被歐洲當的強國奧匈帝國阻撓。 

當時各城邦均由奧國直接或間接統治,採取高壓手段及反動措施,引致各邦國不安,激起他們的民族意識。他們各有自己的優點缺點,去聯合其他邦國,以達到統一。

再看廿一世紀的東的香港和台,我們面對的共同敵人——中共。雖同是炎黃子孫,可我們各自有自己的制度、貨幣。香港唯一沒有那麼幸運的是,我們不能像直布羅陀一般,可以自行決定繼續給英國人統治,這就是香港命途坎坷,一個本來優秀的城市,發展至近期港的問題是:那個領導人狗雜種,把國家倒退回文革時的作風。

隨後逐步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取消聲明內的一國兩制,今年甚至借香港人陳同佳在台灣殺人事件,乘機要求把香港人送往內地受害審,這個不是沒有犯罪不怕的問題,而是大家都知道大陸的法制不健全,而且,他們只要遞交文件(可能是捏造的),香港法庭根本不能把關,就有可能把一個無辜的人送進大陸受審,極有可能受到不公平的迫害。

而且中共又說,一言九鼎,進而吞併西九龍部分香港土地,而北部邊疆的市民私有土地,去年也有報導指,被共匪非法佔領,無能的港共政府,完全沒有保障市民的利益。

更難令人接受的,就是港警勾結大陸解放軍,和香港黑社會,公然狂毆市民,而淋病毒鵝政府有法不依,默許亂狀存在。

再者,我們親手選出來的選民,一次又一次給他們 DQ,根本就是侵略的行為。

在國際上,共匪已完全沒有公信力,公然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其實根本等同對英國宣戰,按道理,英國可以重新接管香港的,只是英國的國力大不如前而已,但最近從民主中人劉慧卿所得,香港人的 BNO身分有好消息了。

台灣方面,現在的國民黨沒有改革派,全部都是權謀派,尤其在去年縣市長選舉敗選之後,各個猶如驚弓之鳥,全黨上下都在算計下台以後要如何保全自己,如何保住自己的政治利益,但是那群人卻都空有權謀、沒有智慧,竟然自暴自棄的全都選擇了親中賣台,像朱立倫為了讓兩岸同屬一中、加速統一,連國民黨黨徽也肯讓中共染紅,表示牠為了謀求自己的利益,根本不會在乎共產黨消滅國民黨。

從太陽花學運後,中國便採取直接深入台灣基層,經營台灣民眾,其目的是要使得民進黨在執政過程中喪失民意支持度,在每一場選舉中成為被淘汰的對象。中國是以年度為單位,謹慎而細微地進行,讓台灣民眾無意識地被滲透。

,台灣的處境比香港略為幸運的,就是她沒有跟九七相同的大限,一天有美國看守著,她仍是十分安全的。

,現在的趨勢是,台染紅的人極有可不亞於香,不知道蔣某仍然活著的話,會有怎樣的感受。

6月反送中運動以來,香港人一直站得非常堅挺,一次又一次的堵塞了港九各地,而全亦極為注視這個蜚聲國際的金融中心,甚至有輿論認為說不定香港將會是令中共政權有所變動的火車頭。

在我們香港人而言,中共不干預我們,讓我們高度自治,是算是極之幸福的事情了;但有很多分析指出,中共的經濟已嚴重萎縮,甚至極有可能崩潰,政權的存亡在旦夕之間,完沒有軍事作後盾的香港,除了依賴國際的關注外,把適當時機,則不是沒有翻身之日,說不定還有新氣象。若然如此,東亞這個局面,將比19世紀的從強權的奧地利手中統的德國和意大利,擁有著更燦爛耀眼的歷史。

下列表格是分析當年德國和意大利,各有的限制和希利統一的因素:

 

國家

 

義大利

 

德意志

 

統一條件,特別是經濟上

 

國土狹小,亦由於分裂太久,各邦人民的地域觀念十分濃厚;而且南北民智懸殊,北部文化較為發達,南部文盲率達90%。北部工廠較興盛,南部鐵路較少,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農民的生活仍像佃奴一般。

 

有邦聯之政治組織,有通用的文字、有較強的民族意識。1848年後,工業革命全面展開,20年的時間,各邦國基本上已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國家,促進了資本的發展;加上普魯士於1818年加入了關稅同盟,並刻意排斥奧國,形成了普魯士在境內有領導地位。

 

自主權

 

各邦國大多受制於別國,主要是奧國。

 

有較大的自主權。

 

主動度

 

薩丁尼亞的國力,還沒有足以跟奧國交鋒,原本借助法國的力量,但當法軍撤退後,薩國便不足與奧國抗衡,後來收復教皇國和威尼西亞,也是藉著普奧與普法兩場戰爭,乘機達成統一。

 

普魯士自俾斯麥整頓內政、擴充軍備後,已有實力擊敗阻礙其統一的國家;故經過數場戰爭後,完成了統一。

 

歷史傳統

 

意大利在遠古原是統一的,而19世紀民族思潮的激盪,令不少知識份子緬懷古羅馬時代的光榮,希望組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沒有像意大利般,擁有這樣光榮的歷史。

 

民間革命力量

 

意大利有不少民族英雄,以統一意大利為終身職志,如加里波的曰: 意大利始,意大利終,我的生命一切只有意大利;1820183018481849年,先後發生革命,革命軍有:燒炭黨、少年意大利黨及復活黨。即使在1860年,收復雙西西里時,只有一支紅衫軍而已。

 

民間革命力量薄弱,所有革命事業皆由普魯士政府完成。

 

面對的情況

 

薩丁尼亞無可爭辯地成為統一的主導國,處境單純。

 

普魯士則須面對同屬日耳曼人的奧國,處境比較尷尬,既要排除奧國,但也不能惹起其他邦國的反感,以免反過來同情奧國。

 

下: 羅馬雙層巴士

2019年6月29日(五)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及特萊維噴泉特萊維噴泉 Fontana di Trevi

羅馬這個聞名遐邇的古都,擁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曾是歐洲全盛時期的強國,雄霸一方。遊客來到羅馬就彷彿來到全球最大的露天博物館,從古帝國的遺跡比如羅馬競技場、君士坦丁拱門、農神廟…等等,就可以看到古羅馬帝國當年的壯大與強盛。

特萊維噴泉 Fontana di Trevi許願池),又名幸福噴泉是羅馬最後一件巴洛克風格的傑作,原名是特雷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傳說會帶給人們幸福,是教皇克里門七世(Pope Clemens XII)命Nicola Solvi設計建造,耗費三十年完工。池中有一個巨大的海神,駕馱著馬車,四周環繞著西方神話中的諸神,每一個雕像神態都不一樣,栩栩如生,諸神雕像的基座是一片看似零亂的海礁。噴泉的主體在海神的前面,泉水由各雕像之間、海礁石之間湧出,流向四面八方,最後又匯集於一處。

幸福噴泉於1762年完工的,每年都有上百萬遊客造訪,更是多部經典電影的取景之地,包括1960年導演費里在電影《甜蜜生活》取景地,豔星安妮塔·艾格寶(Anita Ekberg)在電影中身著無肩洋裝,從許願池水裡踩水而過;遊客投幣許願的習慣則是始於1954年的經典浪漫喜劇電影《羅馬之戀》。

幸福噴泉的雕刻十分細膩,每一尊雕像就是一個完美的藝術品,成為著名電影「羅馬假期」的場景之一,這麼一來幸福噴泉又多了一個稱號--「愛情池」,為幸福噴泉增添浪漫色彩。後來許多遊客許下的願望跟愛情有關,希望為自己帶來一段好姻緣,或者是希望自己能和所愛的人終有一日開花結果

Trevi Fountain is the most beautiful fountain in Rome. Measuring some 20 meters in width by 26 meters in height, Trevi Fountain is also the largest fountain in the city.

The origins of the fountain go back to the year 19 B.C., in which period the fountain formed the end of the Aqua Virgo aqueduct. The first fountain was built during the Renaissance, under the direction of Pope Nicholas V.

The final appearance of the Trevi Fountain dates from 1762, when after many years of works at the hand of Nicola Salvi, it was finalized by Giuseppe Pannini.

Interestingly enough, the name of Trevi derives from Tre Vie (three ways), since the fountain was the meeting point of three streets.

The myth of the Trevi Fountain

Why are there always people in the fountain throwing coins into the water and taking photos of themselves?

The myth, originating in 1954 with the movie "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 goes like this:

   If you throw one coin: you will return to Rome.

   If you throw two coins: you will fall in love with an attractive Italian.

   If you throw three coins: you will marry the person that you me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you should throw the coin with your right hand over your left shoulder.

An interesting statistic is that approximately a million euros worth of coins are taken from the fountain each year. Since 2007 this money has been used to support good causes.

後來吃完午餐才參觀,才參觀許願泉:

水洩不通的。2019年6月29日(五)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及特萊維噴泉

2019年6月29日(五)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及特萊維噴泉2019年6月29日(五)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及特萊維噴泉2019年6月29日(五)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及特萊維噴泉2019年6月29日(五)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及特萊維噴泉2019年6月29日(五)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及特萊維噴泉

2019年6月29日(五)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及特萊維噴泉途中遇上一些奇怪的表演者,怎能扮無頭人呢?大家不妨猜一猜。(上)2019年6月29日(五)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及特萊維噴泉2019年6月29日(五)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及特萊維噴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