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經閣裏珍藏有緬甸玉佛,宋代古鐘、香爐,明代銅鑄八首二十四臂觀音清代瓷制濟公活佛以及大量佛典經書著名的有《明大藏經》《日本大藏經》等。藏經閣後有摩崖石刻多處,其中有塊大石,鐫刻著一個特大的“佛”字,高一丈四寬一丈,粗獷豪放雄健有力,為國內罕見。
寺後的五老峰山麓,有該寺歷代高僧墓塔以及碧泉、般若池、淨業洞、兜率陀院、須摩提國、阿蘭若處和太虛亭等景點。寺內一側的閩南佛學院,創辦1925年,在海內外久負盛名,是宏揚佛法、培養佛家弟子的搖籃,目前,有很多學生在此就學。寺內“素齋館”的素菜,烹調考究,頗負盛名。
南普陀寺佔地3萬多平方米,格局為三殿七堂,坐北朝南,依山面海,建築具有獨特的閩南風格。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由南往北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和藏經閣。中軸兩側則有左右廂房、鐘樓鼓樓、羅漢堂、功德樓、海會樓、普照樓、太虛圖書館、佛學院教舍等。天王殿前有廣場,廣場前為長寬均約30米 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蓮花池外圍蓋有琉璃瓦頂的矮牆,東西設對稱重檐牌坊式山門,題額為「鷺島名山」,系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朴初所題。[5]
天王殿
1925年會泉法師住南普陀方丈時重建,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闊為五間,前有紅漆大門,後無牆。供奉彌勒菩薩、護法韋馱和四大天王。
大雄寶殿
1932年轉逢法師重建,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闊為八間,綠瓦石柱,金碧輝煌。供奉三世尊佛。
大悲殿
1930年太虛法師重建,八角形三層飛檐躥角式亭閣單層建築,後於1962年改建為鋼筋水泥、木構式。供奉觀音菩薩。





努力往上爬的小龜(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