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米俐 | 完成日期: | 二○○八年十一月十四日星期五 |
學號: | HK026002 | 科目: | 中國古代文選論第三課 |
(甲)、 釋詞 ¥ 〝文本同而末異〞:由曹丕提出的著名論斷。意思是本質相同,到底有別。〝本〞是指文章的本質,即用語言文字來表現一定思想或感情內容;而〝末〞則指文章的具體表現形態例如內容特點與形式特點兩方面的意義。他精確地表達了中國古人的一種文體觀念:所有文體的本源和內質是相同的、一元的,由這相同的、一元的本源和內質,派生出功能各異、形態有別的各種文體:文體四科(指詩、賦、散文、應用文)互相區別的特點,也找到了創作和批評的初步的客觀標準。“詩賦欲麗”表示文學和學術的分離,說明文學批評已注意到作品的藝術特色和形式美了。 ¥ 〝文以氣為主〞:由曹丕提出的著名論斷。〝氣〞是指由作家不同的個性所形成的,包括作家的品性、氣度、感情等方面的特點所構成的一種特殊精神狀態在文章中的體現。〝文以氣為主〞就是強調作品應當體現作家的特殊個性,反映著漢魏之交的文學發展的實況。曹丕的〝氣〞和孟子的〝氣〞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前者是天賦的、沒有道德倫理的自然性格;後者是需要經過道德品質的修養,從而達到崇高的境界。此外,曹丕的〝氣〞分清和濁兩類,〝清〞就是陽剛之氣上升;〝濁〞就是陰柔之氣。這個廣義的劃分人的剛柔兩種品格,成為後世以陽剛陰柔之美評論文學的先河。 (乙)、 指出下列作者有何著作: ¥ 摯虞:《文章流別論》 ¥ 葛洪:《抱朴子》 ¥ 王充:《論衡》 ¥ 范曄:《後漢書》 ¥ 沈約:從20餘歲時開始,歷時20余年,撰成《晉書》120卷。487年,奉詔修《宋書》,一年完成。另著有《晉書》110卷、《齊紀》20卷、《梁武紀》14卷、《邇言》10卷、《諡例》、《宋文章志》30卷、《四聲譜》等,皆佚,僅《宋書》流傳至今。 ¥ 蕭子顯:《南齊書》 ¥ 裴子野:《三國志注》 ¥ 蕭統:《昭明文選》 (丙)、 問答 ¥ 魏晉時期是文學自覺時代,其主要標誌是什麼? 中國文學的自覺,指文學自身覺悟到獨立存在的價值,而從文史哲不分、詩舞樂合一的狀態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學術門類。從整個文學史的發展看,魏晉南北朝文學是上承先秦兩漢、下啟唐宋的一個重要階段。這種重要性不僅在於作家及作品的增多,更重要的還在它已進入了文學自覺的時代。這種自覺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六個方面: 第一, 作家的創作意識更加明確,在創作過程中能更加敞開情懷,顯示自己的靈感與個性,文學本身固有的特色即抒情性,因此更加鮮明突出。這主要體現在詩、賦等文學作品抒情性的加強上。學術思想的多元化及以老莊為主體的玄學的風行,帶來了文人思想觀念的解放和個體人格精神的自覺,使文學從經學的附庸地位中掙脫出來,走向了廣闊的天地。道家哲的自然旨向和人格的自由精神,是文學自覺的最基本的思想源泉。道家哲學的自然旨向和人格的自由精神,是文學自覺的最基本的思想源泉。 第二, 文學語言的運用方面多姿多采。這時的作家或注意語言的對稱美、辭采美、韻律美,或注意語言的自然天成之美,極大地開拓了語言的藝術表現力,豐富了語言藝術寶庫。 第三, 魏晉南北朝散文,在形式與題材上都走向了更廣闊的境界。魏晉南北朝散文發現了許多新的審美對象,開掘了許多新的文學題材,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在內容方面顯得更加多姿多彩。這一時期文學的題材範圍十分廣泛,後世盛行的各類題材幾乎都在此時濫觴或發展盛行。以建安而論,曹操如幽燕老將,氣韻沈雄;曹丕則如幽閨思婦,流麗婉轉;曹植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劉楨則高風跨俗,挺拔清秀;王粲捷而能密,蒼涼悲概;蔡琰則長於敘事,淒婉深長。建安以下,不勝枚舉。如阮籍之遙深,嵇康之清峻,潘岳之省淨,陸機之華美,左思之雄邁,劉琨之悲壯,陶淵明之恬淡,謝靈運之典麗,鮑照之俊逸,庾信之清新,均各不相師,自成一家。 政淪、史傳、記遊、書信、章表、志銘等繁多體式,廣泛地敘寫著生活中各類題材,或談玄論理,或敘人傳事,或寫山描水,或寓志抒懷。但總體潮流是散文的駢儷化,並終至推出了具有時代代表性的駢文體式。 三國時期的散文具有形式自由的特徵。 三國時期的散文具有形式自由的特徵。 曹操的書信表令語言簡練,清俊通脫。曹丕、曹植的書表體散文流麗酣暢,情采多姿,情味雋永。“七子”中孔融體氣高妙,阮瑀書記翩翩,陳琳章表殊健,各具風采。諸葛亮《出師表》質樸深邃,感人至深。阮籍《大人先生傳》辛辣幽默,獨出機杼。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諷刺挖苦,極盡能事。 兩晉時期駢散兼俱。李密《陳情表》情深意切,陳壽《三國志》簡明嚴整。 陸機、潘岳文尚駢儷,辭采飛揚。葛洪《抱樸子》立論宏大。王羲之《蘭亭集序》發清幽玄妙之想,稚趣高情令人神往。陶淵明《桃花源記》以輕筆淡墨,亦真亦幻地描繪一方“樂土”。 南北朝散文的特點是:南朝駢體文廣泛流行,並輻射到各種體式,追求駢偶、詞采、聲律等形式美,也使散文藝術登上了純藝術的殿堂,留下許多令人賞心悅目的佳作。如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丘遲的《與陳伯之書》、吳均《與朱元思書》、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弘景的《答謝中書》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篇章。 北朝散文也受到駢體文的影響,但也出現了酈道元《水經注》和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那樣的散體名作,亦是狀物、寫景、抒情的上乘之作,語言駢散兼行,行文流暢,風格清新優美。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形成和發展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形成和發展時期作品繁多,內容龐雜,大致可分為志人和志怪二類。 作品繁多,內容龐雜,大致可分為志人和志怪二類。志人小說以宋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為代表,志怪小說以東晉幹寶的《搜神記》為代表。無論是精華還是糟粕,都為人們展示了正史不能給予的深厚文化意蘊。 第四, 這一時期的文學風格也是絢麗多彩的。建安詩壇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慷慨悲涼的主旋律奏響了時代的樂章。曹操以樂府古題寫時事,四言詩又獨具一格,慷慨悲涼,氣韻沉雄。曹丕有“文士氣”,“便娟婉約”(沈德潛《古詩源》),且七言詩首發嚆矢。曹植是第一個致力於五言詩創作的詩人,也是建安詩壇最傑出的詩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鍾嶸《詩品》)。七子馳騖詩壇,騁才使氣,使五言之作蔚然走向高潮。 正始詩歌以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嵇康為代表。正始詩歌變建安詩歌憂患民生、抒寫政治理想為抒寫個人的苦悶憂憤的情懷,變建安風骨慷慨悲涼、清新剛健的格調為正始之音的隱晦曲折、遠旨遙深的風格。正始詩歌變建安詩歌憂患民生、抒寫政治理想為抒寫個人的苦悶憂憤的情懷,變建安風骨慷慨悲涼、清新剛健的格調為正始之音的隱晦曲折、遠旨遙深的風格。 阮籍《詠懷詩》、嵇康《幽憤詩》體現了這一時期詩歌的特點。阮籍《詠懷詩》、嵇康《幽憤詩》體現了這一時期詩歌的特點。 西晉詩歌,太康前後是詩歌的繁榮時期。 西晉詩歌,太康前後是詩歌的繁榮時期。“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是這一時期的傑出詩人。陸機和潘岳的詩歌代表著西晉詩歌的主流詩風,講究形式,趨向駢偶,描寫細膩繁富,辭藻華麗。左思以寒士憤懣不平的心態唱出了憤世之音,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左思風力”。西晉末東晉初,劉琨英雄末路的悲歌和郭璞遊仙詠懷,亦能自成一格。 東晉詩壇,玄言詩歌興盛,許詢、孫綽是玄言詩的代表人物,其詩“皆平典似道德論”《詩品》。謝混、殷仲文初涉山水,稍變玄言。謝混、殷仲文初涉山水,稍變玄言。 惟獨大詩人陶淵明,以平淡自然的詩風,一洗玄言風氣,開田園詩之先河,使五言創作別開生面。 南北朝詩壇,“莊老告退,山水方滋” (《文心雕龍·明詩》),元嘉詩壇“顏謝”齊名,謝詩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顏詩若鋪錦列繡,雕繢滿眼。謝靈運開山水詩派,顏延之啟文人雕飾之習。 鮑照詩歌承漢魏風骨,俊逸豪放,奇矯淩厲,尤其擅長樂府詩,還使七言歌行體的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度。顏、謝、鮑,世稱“元嘉三大家。”齊梁時代采麗競繁,詩體漸變,永明體形成。周顒發現四聲,沈約創“四聲八病”之說,永明詩人始用格律。永明體詩歌的代表作家是“竟陵八友”,其中以沈約、謝朓成就最高。謝朓又以山水清音淩越群友之上,寫得婉轉自然,清新流麗。永明體為唐代律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永明體為唐代律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梁陳宮體詩以永明新體寫閨闈,敘艷情。 在梁簡文帝蕭綱的倡導下,庾信父子、徐陵父子和劉孝綽等一大批宮廷詩人應聲附和,陳後主陳叔寶、江總等踵武尾隨,一時靡聲柔曲充斥詩壇,但他們講究詞采、聲律、對仗的寫作方法和新穎獨到的言情主張,在詩歌史上亦有一定的意義。北朝詩壇有“北地三才”,即溫子升,邢邵、魏收,亦擅名一時。庾信、王褒人北後一變宮體,淩雲健筆,蕭瑟蒼涼。 南北朝民歌風格迥異。 南北朝民歌風格迥異。 南歌柔媚婉轉,北曲質樸剛健。 南歌柔媚婉轉,北曲質樸剛健。 南有《西洲曲》,北有《木蘭詩》,雙璧輝映,代表著南北民歌的最高成就。南有《西洲曲》,北有《木蘭詩》,雙璧輝映,代表著南北民歌的最高成就。 一曲《敕勒歌》,亦成為流傳千古的絕唱。 一曲《敕勒歌》,亦成為流傳千古的絕唱。 第五, 文學自覺最顯著的標誌是文學理論的自覺。而理論的自覺,又是在人的自覺和創作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而理論的自覺,又是在人的自覺和創作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魏晉南北朝被稱為文學的自覺時代,其顯著標誌就是文學理論與批評的繁榮。在漢末以來人物品評和文學創作繁榮的基礎,形成了品評詩文的風氣,出現了許多卓有建樹的文學理論專著。在漢末以來人物品評和文學創作繁榮的基礎,形成了品評詩文的風氣,出現了許多卓有建樹的文學理論專著。曹丕《典論·論文》首開批評之風,陸機《文賦》接踵而至,鍾嶸《詩品》、劉勰《文心雕龍》則集其大成,成為批評史上的兩座高峰。曹丕《典論·論文》首開批評之風,陸機《文賦》接踵而至,鍾嶸《詩品》、劉勰《文心雕龍》則集其大成,成為批評史上的兩座高峰。此外,摯虞《文章流別論》、蕭統《文選序》,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等亦各有所論,這些無疑都推動了文學的自覺與進步。此外,摯虞《文章流別論》、蕭統《文選序》,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等亦各有所論,這些無疑都推動了文學的自覺與進步。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就是这种理论自觉的产物。這一時期湧現出了眾多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著作,就是這種理論自覺的產物。在文学本体论、创作论、体裁论、风格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树,又促进了文学创作的自觉和繁荣。 在文學本體論、創作論、體裁論、風格論等諸多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樹,又促進了文學創作的自覺和繁榮。 第六, 對於文學體式作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許多新的文學體式。傳統的文體主要是詩、賦和散文。此外,這時的一些文學批評家都對文學風格的形成進行了探討,對各個作家的風格特點進行了總結。由於眾作家都有較多的藝術經驗積累,也就為後世提供了師法的模範。 詩在東漢末已發展至五言。魏晉南北朝詩人大量寫作五言詩,使之更加臻於成熟和完善。五言古詩的創作達到了鼎盛,四言詩也有異響,七言詩初創並有所發展,從樂府、古體到齊梁新體,眾多作家、不同流派、各種風格,形成了異彩紛呈的詩歌藝術世界。 除了散體、七體、對問、騷體之外,駢賦已成為引人注目的新品種,出現了大量優秀作品,而賦這種傳統文學樣式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有了新的發展。 散文這一傳統文體一部分保持它奇句單行的本色,繼續走它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另一部分則受詩賦的影響而演變為駢文,成為聲律和駢偶相結合的產物。這一時期是駢文的興盛時期,也出現了很多優秀作品,以致後世有人稱之為「一代之文學」。小說這種文學樣式這時也開始繁榮發展,志怪和軼事兩類小說都有優秀作品。 第七, 文學創作的文學性。人們對文學本體的認識也加深了,文學理論也大大地提高並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文學的創作心態中,淡化了文學的政治傾向和社會的功利目的性,強化了文學的本體性和文學的審美趨向。一些文學選本也在此時產生,由此進一步推動了文學的獨立和發展。此外,文學創作開始趨向於個性化和風格的多樣化。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學,無論是題材、內容,還是風格、形式,都顯示了多姿多彩的特點。 ¥ 簡述曹丕在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漢魏之交的文學思想變化,集中反映在曹氏父子身上。代表這時期文學思想的新特點是曹丕的《典論‧論文》。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他的《典論‧論文》從分析七子的創作特徵出發,論述了對許多文學理論問題的看法,頗具時代特色。 曹丕的《典論論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首先作出有系統的文學批評的,便是魏代曹丕。他的《典論論文》雖短,卻提出了下列有關文學批評的四個主要問題: 一、文學具有重要的功用:他肯定文章(指詩、賦、散文、應用文)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丕跟傳統的經學家的文章價值觀念是有所不同的,就是把文章提高到比倫理教化(立德、立功)更高的層次的作用,而「經國之大業」實際上亦指治國的理論和見解,這就突破了前此輕視文學的觀點,指出文學的重要地位,它是有不朽價值的。他鼓勵作家「不托飛馳之勢」積極創作,不要「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這大大有助於推動以後的文學發展。由於文章的地位被空前的提高,必然也刺激對文章的研究,從而使文學批評的重心由探討文學的社會教化作用,轉移為研究文學本身的創作規律與各類文學的特徵,並促進了文學批評的深化,使文學的發展推向一個高潮。 二、作家個性和作品風格有關:曹丕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才能與文體性質的關係。他以七子為代表,指出作家的才能有所偏差,而通才是極少的。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創作特點。因此,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往往只能精通某一種文體,即所謂〝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所以,對文人來說,不應〝暗於自見〞和不要〝各以所長,相輕所短〞,而文人相輕皆因〝不自見之患〞。 《典論‧論文》特別強調了作家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意義,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著名論斷。他說:「文以氣(指才氣, 即個性)為主,氣之清濁有體(有本質根據),不可以力而致(努力勉強求得一致)」。清指俊爽超邁的陽剛之氣,濁指凝重沉鬱的陰柔之氣,人的氣質個性可大致分成這兩大類。二者是從總體分析,但具體的作家、作品的風格,又會複雜些,因此他評論說:「徐幹時有齊氣(迂緩的缺點)、應瑒和而不壯(溫和而不雄壯),劉楨壯而不密(雄壯而不緊密),孔融體氣高妙(體制和氣勢高雅而美妙)」,這些話是簡單的,都是較早的對作家、作品不同風格的中肯評論。 三、指出不同文體有不同特點、標準:他說:「夫文本同而末異(本質相同,到底有別)。蓋奏議宜雅(奏章、建議應典雅),書論宜理(應講究說理),銘誄尚實(碑銘及哀弔性文章應講究真實),詩賦欲麗(美)。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少)也。唯通才能備其體(各種體裁的文章)。」他指出了文體四科互相區別的特點,也找到了創作和批評的初步的客觀標準。「詩賦欲麗」表示文學和學術的分離,說明文學批評已注意到作品的藝術特色和形式美了。 四、指出文學批評應有正確態度:他指出有兩種錯誤態度要不得:一是「貴遠賤近,向聲背實」故反對王充的好古賤今的思想,這就是尊古卑今的觀點,這在東漢的桓譚已有指出,,但那是就學術而言,曹丕卻專就文學再指出,也就有了新意。「闇於自 ,謂己為賢」、「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這就指出了「文人相輕」的積習,是他的創見。曹丕認為文人當認識自己的長短處,不要苛責其他文人,提出有益而積極的文學批評觀。 綜合上述所得,我們可以看到曹丕的《典論‧論文》乃是由經學時代轉向玄學時代,在文藝思想發展和文學理論批評方面,具有重大的轉折意義的一篇綱領性的文獻。此外,文學理論批評開始由側重研究文學的外部規律,轉移到研究文學的內部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