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經好性別平等?

【惟工新聞】在香港提到性別歧視,很可能會遭人白眼:「看,不是很多女性都出來工作了嗎?」「現在連特首都是女人了,女人不是很有權有勢了嗎?」「女權份子經常都嘈嘈嚷嚷的,男人快要無立足之地了,怎可說是性別不平等呢?」印象歸印象,要知道女性是否已經得到足夠的尊重、與男性平起平坐,還是看看數據比較實際。
(開始探討數據之前,還是要長氣地加一句備註:儘管本文以生理女性及生理男性作為主題作比較,但惟工新聞並不認為性別身份是如此僵化劃分的一回事,性別是複雜、流動、充滿可能性的。本文選擇比較男女兩性的處境,是出於兩個原因:1.現時的數據皆以此為分類,2.現時的社會制度、文化裡有很多地方皆以男性和女性作分工,以生理男性和生理女性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歧視剝削還是很嚴重的問題,因此,以這種劃分去作分析還是有一定的需要。)
一.男性收入比女性多4成 性別平等仍未實現
要是口裡說尊重,但事實上女性沒有選擇的自由,那種尊重只不過是裝飾。經濟自主是女性自主的重要憑據,吃飯-生存的自由、乘車-行動的自由、買衣服-表達的自由......統統都需要錢才能做到。很多家庭暴力就是源於經濟不平等而發生:女性沒有經濟自主,即使男性施暴,女性也不能離開家庭只能啞忍。
據統計處數字,本港男性收入中位數比女性收入中位數多44.9%,即平均而言男性的收入比女性多了接近一倍。而且,事實與「女性越來越能夠與男性平起平坐」的印象也非常不同,據2012年數字顯示,男女收入中位數差距為40%,多年過去,男女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看到以下圖表,讀者可能會質疑上述數字的演繹--為什麼要挑包括外傭在內的數字來比較?外傭制度與一般香港打工仔的處境是非常不同的,把外傭的工資也計算在內,不是明顯地拉低女性收入嗎?這樣的比較公平嗎?筆者並不是沒有注意到統計處有兩組數字,選擇以包括外傭在內的數字作比較,原因有三:
1.外傭制度也是香港僱傭制度的一種,不應該因為計算方法不同就不納入其中
2.雖然外傭沒有居港權,但他們收取工資與及花費工資也是參與在香港的經濟體系內,例如他們會將三成至一半的工資花在飲食、交通、購買日用品,在討論香港經濟時,確實不應將其區隔在外
3.外傭身處的現代奴隸制,正正反映了香港的性別文化:家務勞動的價值被嚴重低估、特定種族的女性更容易受到歧視剝削
二、36萬女性外傭在港擔當重要角色 身處剝削制度卻不被重視
在高租金、低收入、退休沒保障的當下,香港已經回不去「一個人出外工作就可以養家」的境況。聘請外傭成為很多家庭的不得不作的選擇,據統計處數字,2017年香港的外籍家庭傭工共為369651人,當中36萬為女性,53%女性來自菲律賓籍,43%女性來自印尼,1.6%來自泰國,其餘還有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等,由上年開始,香港政府新增柬埔寨為外傭輸入國。
這36萬女性在香港擔當重要的角色,據立法會秘書處調查,1996 年至 2016年這二十年間,女性勞動率大幅上升,聘請移工的女性勞動率比沒聘請移工的高近3成。
事實上,外傭制度是政府用來逃避承擔責任的手段,照顧小孩、老人原本應該是政府的責任,但現在政府卻將責任推向香港的家庭,要他們聘請外傭來解決需要。而且,這個制度充滿剝削和不公。2014年轟動國際的Erwiana受虐事件,就充份顯示了兩星期條例、強制同住、超收中介費等問題會帶來怎樣嚴重的效果。
但是這些問題沒有得到社會的重視,Erwiana的事件並不是孤例,在此前此後也有無數的移工被不公對待。2017年,一名菲律賓藉家務工就著強制同住規定提出司法覆核,代表入境處的資深大律師余若海反駁指該規定與外傭受剝削沒有直接關係,最終該名外傭敗訴。
相關報導:外傭強制同住政策並不侵害人權? 看看中介公司、外傭、工會怎樣說
三、照顧者每日工作12小時 逾7成人沒有休息日
現時的家務勞動仍然主要由女性承擔,據統計逾數字,女性料理家務者所負責的家務的比重中位數尤其最高,達 75%,當中,小學或以下教育程度的女性負責的家務比重尤其高。
2018年年中,照顧照顧者平台發佈題為《母親貢獻計算機 : 計計阿媽GDP》的調查,二百多名受訪者中,逾7成為基層婦女。
結果顯示,這些照顧者的勞動時間平均為12小時45分鐘,他們的「工時」與市場中的工種相差不遠,甚至更多。最多時間花在煮飯、執拾和打掃、陪伴家人、買餸和採購家庭用品、功課輔導或講故事幾頭,每項工作均多於一小時。儘管照顧工作已經花去大部份時間,但仍然有接近一半的受訪者是雙職狀態,亦即他們除了照顧家庭,還要在外工作,當中4成受訪者在外工作的時間為每天8小時或以上。這些照顧者所得到的支援亦非常少,只有2成多受訪者有其他親人支援日常的照顧工作。
為了履行照顧責任,很多時照顧者都要犧牲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逾7成受訪者認同這樣的說法。事實上,他們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發展興趣近乎是奢侈。問卷顯示,在照顧過程中,超過6成的受訪者是完全沒有時間休息、只有半小時休息或者只有一小時休息。他們的平均睡眠時間是6小時又54分鐘,超過7成人沒有休息日(即完全不用照顧家庭的時間)。
家務勞動工時長,但其價值不被重視,團體認為,事實上,家務勞動者也參與在市場的經濟內。只有照顧好家中的成員,才能讓參與市場的勞動者放心地工作。是家庭主婦承擔起家庭的一切雜務,令丈夫可以從家務、照顧小孩等事中抽身,無後顧之憂地發展自己的事業和得到充份的休息,確保勞動力質素的水平。
團體建議,政府應計算全港家庭照顧者的數目,把家務勞動量化成GDP(國民生產總值),並參考英國的計算方法,把婦女進行家務勞動的時間轉化為經濟價值,與市場上的GDP的價值並列比較(Total value of GDP + unpaid care work),計算出婦女若以同等時間投入該工種的應有回報。社會應盡快就支援照顧者夫出不同方案,包括照顧者休息日及配套等。
四、男性議員是女性議員的5倍 二十年來比例不變
雖然很多人都會認為議會已經失效,即使女性當上特首也不見得就會推動性別平等,但是,議會仍然是現行制度裡影響人們生活的其中一環,當談及男女平等時,就不得不看看「代議政制」的代表性。
據統計處數字,現時立法會和區議會的男女比例約1比5。由兩會成立至今近二十年,這個比例只有極微少的變動。並不是說,男性就必然沒有女性視角,或者男性議員不會推動性別平等,但是,由這二十年的數據來看,男性在議會內佔多數的情況一直沒有改變,令人不得不深思,女性參政的意欲和機會仍然較男性為清極,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參考資料
政府統計處:
《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 56 號報告書)》
《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2018年第4季)》
《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 (2013年第4季)》
《按國籍及性別劃分的外籍家庭傭工數目(2017年)》
《按性別劃分的政府議會的候選人、當選人及委任議員數目(以選舉年計)》
立法會秘書處:《香港的外籍家庭傭工及家庭照顧責任的演變》
照顧照顧者平台:《母親貢獻計算機 : 計計阿媽GDP》
相關報導
儲蓄少、無強積金、退休後仍需工作 家務助理工會撐支持全民退休保障
退保大遊行人物誌: 視障人士、老年同志 、家務勞動者
從「為家庭主婦繳交公積金」 到承認家務勞動為一種職業
【零散工專訪】家務勞動以外 天水圍師奶做的各式散工
移工為香港承擔了多少?《印尼移工回國之路》專題九之九
計算打工之旅的得失,不得不看這4組數字 《印尼移工回國之路》專題九之四
多國團體聯合行動 要求保障婚姻移民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