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我的講道
(乙) 網路資料

復活期第五主日(甲年)讀經釋義
(主題:成聖自己,邁向永生)
讀經一 | 宗6:1-7 |
答唱詠 | 詠33:1-2, 4-5, 18-19 |
讀經二 | 伯前2:4-9 |
福 音 | 若14:1-12 |
A 讀經一:宗6:1-7
1. 宗6:1說「門徒們漸漸增多」,「門徒」一詞在宗6起並非指宗徒,而是指信友,信友多了,問題隨之而增加。現在發出怨言的是「希臘化的猶太人」,意謂在外地出生和長大的猶太人,與本地的猶太人在文化和思想上迴然不同,雙方有各自的會堂,巴力斯坦地的猶太人用的的希伯來語的聖經,外地來的猶太人用希臘語的聖經,各屬不同的團體。初期教會的信友全部都被羅馬政府迫害,特別是在經濟上的迫害,很多雇主拒絕雇用基督徒,又不肯售賣食物給他們,當基督徒持續受到這樣的迫害時,自己的家人也開始抱怨和分裂!情況就如一些極權社會的在野黨,每天都受着政府的打壓、朋友們的恥笑和疏遠!
2. 要明白中東人的文化,中東人是沒有個人主義的,一切都以家庭或團體為單位,與團體決裂會有很大的風險,很快會喪失家庭和社會的地位。因此受洗成為基督徒後會受到多方面的苦,包括在經濟上、社會上和政治上。一個人因成為基督徒而與家人決裂,社會地位隨之而失掉,最終甚至可能失去性命。值得我們反省:多少教友害怕同事或同學們知道自己是教友、又不敢在食店吃飯前先祈禱,甚至批評別人那樣做只是「做show」!這些不肯承認相信耶穌的人,耶穌說過:「誰若在人前否認我,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否認他。」(瑪10:33)
3. 由於基督徒都被社會排斥,自然更需要教會的支持,宗6:1說「他們(希伯來人)在日常的供應品上,疏忽了他們的寡婦。」當堂區裡有教友或善會發出怨言時,往往都很難處理,有些神父意圖使各方都滿意,這樣的思維是注定失敗的,俗語說:「順得哥情失嫂意」,這說法可謂「放諸天下而皆準的。」面對這危機,宗徒們如何處理呢?宗6:2說「於是十二宗徒召集眾門徒」,宗徒們被指控對某些團體不公平,他們沒有反擊說信友們不理解他們,也沒有抱怨自己已為教務疲於奔命了,他們針對事件而開會尋求解決辦法。
4. 聖神已降臨了,但團體內的問題和誤會仍很多,宗徒開會檢討現行的政策而作出結論:「讓我們放棄天主的聖言,而操管飲食,實在不相宜。」宗徒們認為他們自己才是始作俑者,而不是那些投訴的人。他們人數僅得十二人,無可能事事親力親為,事態的發展,宗徒們很明白自己的有限,也了解各職務的優次,團體內就是這樣,有不同的職務和不同的專業,如果人人能為團體各盡所能,仰賴聖神的護佑,必能化險為夷。
5. 於是,宗徒們便選了七人處理「日常的供應品」。值得留意的是,新選的七人均屬「希臘化的猶太人」,不屬於猶太裔宗徒們的小圈子,可見宗徒們多麼開放,願意接納「外來」的人事和意見,這才是成熟的團體,值得各堂區借鏡,意見不同者未必等同敵人,就如保祿和其師傅巴爾納伯兩位大聖人,在某些方面的意見也十分紛歧。反觀二千年後的我們,越來越少溝通,越來越只依賴whatsapp來溝通,事事又以自我為中心,包括不少在港工作的菲律賓裔家務助理,與在菲家人的關係往往只是透過長途電話,但每次通電時都是吵架,為了錢和任何事情地吵!
B 答唱詠:詠33:1-2, 4-5, 18-19
1. 詠33的標題是「讚頌大能的天主」,叫人要讚美上主,祂是造物主和歷史的主。詠33:1說讚美天主的人是「義人」和「正直的人」,讚美的方法是詠33:3的「高唱新歌」+ 詠33:2的「十絃琴」伴奏。詠33:4說天主自己也是「正直的」和「忠實的」,詠33:5解釋為「祂愛護正義和公理。」宗徒們便是「義人」:在聖經裡,「正義」就是「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瑪22:21)這話配合了讀經一裏的宗6:1,「希臘化的猶太人」是有權得到「日常的供應品」,即「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
2. 天主的話是「正直的」,祂一發言,「諸天造成」和「萬象生成」(詠33:6),天主的大能可見於詠33:7和詠33:9-11,祂是永恆的德能,所以詠33:8說人們對上主表示「敬畏(fear)」和「畏懼(revere)」,有這位偉大的天主,詠33:12說「尊上主為自己天主的民族,真是有福!上主選為自己產業的百姓,真是有福」,詠33:20-22說以色列就是這樣「有福」的民族。
3. 再看領經第二段中的詠33:4:「因為上主的言語是正直的,祂的一切作為都是忠實的」,這話彷彿放進了「希臘化的猶太人」口中,表達對天主的感恩。讀經一時,他們怨聲載道,答唱詠叫他們放心。領經的第三段是詠33:18-19,「雙目」象徵「保護」,天主會保護「靠祂仁慈的人」,詠33:4-5談我們希望的基礎是上主的「正直」和「忠實」,詠33:18-19指出人希望的內容,說上主會眷顧「敬畏祂的人」和「靠祂仁慈的人」,好使我們「脫免死亡」。可見談的不只是一套理論,而是可以實踐的,因為詠33:19說天主的保護伸延到「饑饉」的人,使他們能「生活如常。」
4. 讀經一如何與答唱詠串聯起來呢?信仰團體不是純粹重視靈修的,因為現實生活上也會有困難。教會會積極處理俗世的問題,堂區裡有不少積極的善會,包括聖母軍和聖雲先會。我們要時常把希望放在天主那裏,受苦的人會說出答句:「上主,求你向我們廣施慈愛,有如我們對你的期待。」天主便立即眷顧,解決了「希臘化的猶太人」的「饑饉」,所以他們在詠33:4感恩:「上主的言語是正直的,祂的一切作為都是忠實的。」感恩時,詠33:2說他們「該彈琴,稱謝上主,彈奏十絃琴,讚頌上主」,也在詠33:3「向祂高唱新歌。」
C 讀經二:伯前2:4-9
1. 一個基督徒受洗後,領聖體對「成聖」很重要,另一重要的因素是「司祭職」,即伯前2:4-9所談的。伯多祿引述了一些聖經章節,伯前2:5的「一座屬神的殿宇」,意謂家庭是新的聖殿,十分神聖,是雅威的居所。作為父母者應反思,如果子女們時常寧願在外留連而不想回家,或者一家人吃晚飯時的氣氛很不和,如果夫妻間要靠傭人來傳話,這樣,雅威也害怕住在這家庭裡!
2. 初期教會的基督徒處處受歧視和欺壓,我們未必感受到。但可想一想,很多人覺得南亞裔人士污蔑、貪婪、好色,這完全是偏見,也許二千年前的基督徒也面對類似的歧視呢!那麼他們可如何團結起來呢?伯前2:6說要依靠放在「熙雍」的「寶貴的基石」,所以耶穌在若12:32說:「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耶穌就是團結的力量,祂是教會的「基石」(伯前2:7),信賴默西亞能使人成為「基石」,成為「聖神的宮殿」(格前6:19),值得反省:我也是家裡信仰的「基石」嗎?抑或是家裏的「慈禧太后」呢?一家人吃晚飯前如果都先唸飯前經,彼此間必有和諧。
3. 家庭的確是聖的,信德可以繪出其蘭質蕙心,伯前2:9高雅地描述她為「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天主選擇居住在信徒的家裡,基督徒家庭的成員都是「司祭」,都有責任去祈禱和祭獻,祈禱是向主的,犧牲是向人的。至於修道的生活,成員間要學習容忍,時間和才能是我們每人的祭品,為了團體而付出。「特選的種族」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只要受了洗和領了聖體,「特選」意謂一份使命,把基督帶給世界,「特選的種族」成為天主施恩的工具。馬丁路德把伯前2:9的「王家的司祭」詮釋為「人人可當司祭」,但他錯了,因為全卷書中僅此處談「司祭職」,因此司祭職不是這卷書的焦點,這裡所指的是團體的職務,不是談個人的司祭職。
4. 為甚麼形容司祭為「王家的」呢?意指我們屬王室成員,自然穿著要講究,去聖堂參與主日感恩祭的人,應避免不修篇幅的衣飾,否則怎能屬「王家」呢?「聖潔的國民(a holy nation)」強調整個民族,不是指個人,這個民族終能回到天國裡。這樣,便是「為叫你們宣揚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他奇妙之光者的榮耀」,是天主召叫我們由黑暗裏進入祂的光明,然後一起頌唱亞肋路亞。
5. 讀經二如何與讀經一串聯起來呢?伯前2-5全都談論如何遵照福音的教訓而生活,而讀經二專注於「司祭職」,信眾兼備着「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各職務,好能聖化家庭和生活,為此,宗6:6彷彿是宗徒們給信友會覆手:「叫他們立在宗徒面前;宗徒們祈禱以後,就給他們覆了手。」
D 福 音:若14:1-12
1. 若14-15教訓人如何去愛,而若13:31-14:31共分成五部份,記載了耶穌的遺言,伯多祿本來在若13:37時說可以為了耶穌而犧牲性命,但宗14:1-27都說門徒們人人都很害怕,耶穌卻說要離開他們,但承諾必會再來,期間門徒們要堅持信德,若14:4說:「我去的地方,你們知道往那裏去的路。」顯示現在已開始了,耶穌在若14:2先說要去「預備地方」,學者詮釋為默21的「新耶路撒冷」,即天主經裡的「願你的國來臨」,方法是聖言降生成人、聖事和教會,這樣,天主便與我們同在。
2. 多默聽了,仍很不耐煩,於是在若14:5氣憤地說:「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裏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要知道,基督徒的希望不是建基於一個方法或過程,而是一個人物 - 耶穌,祂是「道路、真理、生命」,若14:7說透過祂,人才「認識我父」和「看見」父。有學者把若14:6的「道路、真理、生命」比喻基督徒的「司祭、君王、先知」三職務,在舊約裏,以色列的君王有責任展示天主的「道路」,帶領以民生活在天主的秩序裏,先知的職務是要宣揚天主的「真理」,司祭也要教導百姓活在天主的「生命」裏,可惜,舊約的司祭、君王和先知們都做不到這些職務,終於還要依賴耶穌來滿全。
3. 伯多祿在若13:6拒絕讓耶穌給他洗腳,但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洗腳」象徵洗禮,受洗後便要履行「司祭、君王、先知」各職務。斐理伯在若14:8又要求耶穌「把父顯示給我們」,這問題耶穌剛在若14:7解釋了:「你們若認識我,也就必然認識我父」,耶穌只好在若14:9重述若14:7的話,且加添了若14:10-11來講解:「我在父內,父也在我內。」
4. 本主日的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信仰團體不是純靈修的,現實生活上會遇到很多困難。教會自己也會積極處理俗世的問題,我們要時常對天主懷着希望,祂會立即眷顧我們,而我們要記得感恩。讀經二談「司祭職」,包括神職人員和平信徒,透過伯前2:9的三項身份:「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好能聖化家庭和生活。在我們背後,耶穌為我們「預備地方」,我們必須相信祂是「道路、真理、生命」,會帶領我們達到永生。
E 重要的章節
1. 宗6:6:「叫他們立在宗徒面前;宗徒們祈禱以後,就給他們覆了手。」
2. 詠33:5:「祂愛護正義和公理,祂的慈愛瀰漫大地。」
3. 伯前2:4-5:「4你們接近了他,即接近了那為人所擯棄,但為天主所精選,所尊重的活石,5你們也就成了活石,建成一座屬神的殿宇,成為一班聖潔的司祭,以奉獻因耶穌基督而中悅天主的屬神的祭品。」
4. 若14:6:「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
【若望福音14:21-26分享】
愛主不是空言,而是要有具體行動;愛主是根,承行主旨是果。主耶穌深深體諒信徒的軟弱,特別在離開他們前,承諾派遣護慰者聖神到來,做啟蒙及深化他們信仰的導師,做信徒與基督重逢前旅世助力的來源。【若望福音14:21-26分享】
愛主不是空言,而是要有具體行動;愛主是根,承行主旨是果。主耶穌深深體諒信徒的軟弱,特別在離開他們前,承諾派遣護慰者聖神到來,做啟蒙及深化他們信仰的導師,做信徒與基督重逢前旅世助力的來源。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接受我的命令而遵守的,便是愛我
若望福音14:21-26

Many times we experience tingling sensation that our beloved departed are there in our midst paying us a visit. For love could even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physical manifestation to denote a presence. Our hearts are too attuned to one another to be fooled by the lack of sense perception. It is because of this that Jesus could manifest Himself clearly to us but is obscure to the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