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13:明報聞風筆動 匯控年底上海掛牌 港金融優勢警號再現 李先知
【明報專訊】今年3月25日 ,中央宣布計劃於「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若然這是香港近年戮力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遇到的第一次強勁挑戰,那麼倫敦時間前晚,中英兩國在金融經貿問題上達成的8點共識,將會是香港金融優勢遇到的另一嚴峻挑戰,因為中英兩國已同意相互推動企業到對方的交易所上市。昨日,英國多份報章更披露,香港人鍾愛的匯豐控股將會利用這個中英合作的機會,在今年底前到上海上市。這意味覑往後內地投資者若要買匯控,再不用來港做買賣。同時,中國企業也會陸續在英國上市,香港再難有獨家優勢了。難怪香港交易所的股價昨日應聲急挫了接近6%。
香港人鍾愛抓糞文化。有怎樣的讀者便有怎樣的媒體。昨日,主流傳媒都耗用不少心力去報道龔如心案所揭露的龔陳戀內幕,因此不少媒體都走漏了中國副總理王岐山訪問英國期間與英國財相戴理德所達成的共識。
根據新華社的報道,上述共識裏,對香港深具意義的有如下幾句﹕「雙方將繼續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國公司以不同方式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並合作推動這一進程盡快向前發展……中方同意按照相關審慎監管原則,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公司(包括英國公司)通過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形式在中國證券交易所上市」。
接著,英國幾份大報昨日再把事情說得明白一點。《泰晤士報》指出,匯控將按此爭取在今年底前到上海上市,然後是渣打。而根據彭博通訊社的報道,英財相戴理德則期望,中國企業在倫敦上市的數目,可以由現時的69隻,增至明年的100隻,他並希望匯控能在內地上市。
近年,隨著中央大力鼓勵內地大型國企來港上市,香港股票市場的交易量及深度均大大提高了,不少香港普羅大眾及大富豪也因此而受惠。事實上,目前不少外國基金若要投資於世上少有地仍錄得經濟增長的中國,必然會首選來港買國企股票。不過,當愈來愈多國企到英國上市,歐美資金還要途經香港嗎?再者,當匯控作為香港的第一大龍頭企業也公開地想方設法,包括動員英國政府的最高層,為他們爭取到上海上市,其決心之大,一清二楚。一旦匯控也到上海上市,勢必掀動更多本地藍籌企業競相仿效。這樣一來,香港股票交易所豈非腹背受敵?難怪昨日消息一出,香港交易所的股價便急挫了接近6%,亦即一天之內蒸發了73億元的市值。
熟悉北京政情人士指出,中英上述的合作已商談了好一段時間,這與中央希望能在2020年把上海建成另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總目標是一致的,也是朝這個目標挺發的一步,因為一些大型國企確實有需要在不同市場上市,以方便它們收購海外企業。當然,筆者有理由相信,現階段中央在審批香港藍籌到上海上市時還是會小心翼翼的,深怕會對香港造成太大的衝擊。不過正如一位接近匯豐高層的權威人士私下指出,香港只能做好自己的市場競爭力,不能動輒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而無視國家以及企業本身的發展需要。
上述消息人士明言,如今香港只能努力做好自己的上市程序,盡量彰顯自己的競爭力,例如簡化深受上市公司詬病的「雙重存檔」制度,因一家企業在申請上市的過程中,除了要通過港交所的一關之外,證監會亦可透過港交所要求相關公司回答問題。
香港還可以不奮發嗎?
090513:新報新論:中英互開股市 香港優勢無多 楊星
昨日,國家副總理王岐山與英國財相戴理德,在倫敦進行第二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達成多項共識,當中包括兩國公司可在對方的股票市場上市集資。在本港上市的涯豐控股表示,將爭取成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首批掛牌的外資企業。國家加快金融市場的開放步伐,將上海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顯示國家銳意推動金融改革決心和魄力,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格局的話語權。面對上海急起直追,香港不能再吃老本,應該發掘新的競爭優勢,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今年 3 月份國務院常務委員會通過加快推進上海經濟發展的意見,決定在 2020 年將上海發展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有關決策公布之後,相關措施迅速鋪開。今次副總理王岐山訪英召開第二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達成最令人注目的共識,就是中英互相開放股票市場,吸引對方企業上市。若然像匯控、渣打等國際金融巨擘也登陸 A 股市場,必然大大加速上海股市的國際化,提升其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
英美經濟遭受金融海嘯重創,市場極度缺乏資金,經濟復甦舉步維艱。相比之下,中國對「有毒」衍生產品染指輕微,而且擁有全球最多的外匯儲備,有望成為全球最快走出金融海嘯陰霾的國家。英國經營金融業經驗豐富,在渴求資金的驅使下,推動企業在中國市場捷足先登,為企業營運。國家發展尋獲穩定的資金來源。
經過金融海嘯的衝擊,英美與中國的經濟實力此消彼長,全球金融力量也出現重新洗牌的格局。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Jeffrey Garten 最近刊文表示,紐約和倫敦在金融海嘯後元氣大傷,一旦全球開始復甦,紐約和倫敦間的競爭,卻可能不及他們跟「上港」( Shangkong 即上海和香港)這個新對手的競爭,金融中心很大可能東移。
上海在國家刻意扶持下,一步步向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邁進,對於香港而言,則意味著競爭壓力迫在眉睫。香港的金融業,乃至整體經濟的繁榮,主要是得益於國家尚未完全開放,香港得以充當中介橋樑角色。單以股票市場而言,由於過往英美市場門檻過高,中國企業涉外經驗不足,香港市場成為內地企業最重要的海外上市集資地。目前在本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不論在上市公司的總數、市值、以及每天的成交量,都佔到五成左右,一方面可以說香港市場是內企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但另一方面也看到香港在推動海外公司來港上市集資過於狹窄,過份依賴內地市場,反而不利香港市場的國際化、多元化。
中英達成互相開放股票市場,等同向香港敲響警鐘。一旦國家的金融市場全面開發,國外企業來華上市集資,當然會選擇成本更加便宜 · 金融市場腹地更大的上海,而國內企業也可直接到倫敦上市而放棄香港。時不我予,香港必須利用現有的制度。人才等軟件優勢,在互惠互利的情況下增加與上海的全方位合作,並積極進取地發掘新的集資來源和金融產品,在全球金融新布局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位。
090513: 東方日報正論 - 危機逼近不自知 香江加速邊緣化
中英兩國宣布互相開放金融平台,允許各自企業到對方的股市集資。英方明確提出,希望到倫敦掛牌的中國公司,由目前的七十間增至明年一百間。上海證券交易所則表示,正研究適當時候開放予包括英資在內的外資公司上市。中英相互開放股市,引起全球金融市場高度關注,輿論普遍認為,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是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必由之路,更是上海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一步。
本港市場的反應亦非常敏感,港交所股價昨日應聲重挫近百分之六。道理很簡單,在中英協議之下,中國內地企業將加快走向國際市場的步伐,隨着更多企業選擇到倫敦上市,香港市場的吸引力、重要性必然下降,危機迫在眉睫。同時,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更多外資企業到上海掛牌上市,將進一步鞏固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同樣在昨日,科威特官方證實,中國已允許科威特的主權財富基金以人民幣為結算貨幣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眾所周知,科威特等中東國家擁有豐厚的油元,港府也打過他們的主意,聲稱將全力發展伊斯蘭債券。可惜,港府光說不做,拖拖拉拉,所謂伊斯蘭債券目前仍在雲深不知處,只好眼睜睜看着阿拉伯資金蟬過別枝,湧入上海市場。
另外,兩岸正在磋商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其內容與香港和內地簽署的CEPA相當,包括開放內地企業到台灣上市。協議一旦正式簽署,對香港經濟的衝擊性,絕對不亞於兩岸直接三通。香港作為兩岸企業橋樑的角色,將喪失殆盡。香港金融市場進一步萎縮,已是大勢所趨。
事實擺在眼前,自中央政府決定將上海發展為與國家經濟實力及人民幣國際戰略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後,相關措施相繼出台,令人目不暇給,上海金融市場的發展速度一日千里,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超乎人們的想像。反觀港府還在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可能用不了多久,上海就會正式取代香港,成為與紐約、倫敦鼎足而立的國際金融中心。
上海的崛起,標誌着香港的衰落;上海成為國際投資者的寵兒,其結果必然是香港被拋棄、被邊緣化。必須指出,香港被邊緣化並不完全因為國家戰略改變了,而是港府長期沉醉於昔日成就的幻象之中,不思進取,自恃香港金融人才眾多,法律制度領先,根本不把上海放在眼裏。當近年上海異軍突起,輿論一再提醒港府,上海已成為競爭對手時,港府官員仍然昧於現實,坐井觀天,一味聲稱香港的成就並非膚淺,無懼競爭。才幾年時間,上海便脫胎換骨,許多方面已後來居上,不論是經濟規模、上市公司數目以至交易量,上海已將香港遠遠拋在後面。
港滬雙城競爭,重演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其實,變化是永恒的,當年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只剩夕陽餘暉;一度不可一世的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已垮掉三家。港府迷信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不可替代,是無知與短視的明證。
而在上海被確立為中國國際金融中心後,港府不是知恥而後勇,發憤圖強,而是一廂情願地相信中央決不會拋棄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聲稱,中國同時有兩個國際金融中心並不算多。甚至有人想當然地認為,國家的布局是「香港主外,上海主內」。危機逼近不自知,港府寄望於中央打救,並在幻想之中作繭自縛,可悲又可嘆。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港府渾渾噩噩,已浪費十多年的時光,至今仍在自我陶醉。正如內地傳媒評論:面對上海的挑戰,香港現在應該徹底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旁觀者清,這不啻是對港府的當頭一棒。
090513:東方日報產評 - 上交所合縱連橫 港金融優勢不再
在倫敦舉行的第二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兩國領導人搭建了企業各在對方交易所上市的框架。儘管相關構思在更早前已提出,而且在議定後也不是可以馬上成事,但確定了方向,雙方又有加速的意願,使構思進入兌現的快車道,則盡在預期中。外間可以留意到,上海催谷交易所趕推國際板,以及有消息指滙豐可能最快年底前在上海掛牌,顯示各方加速的政策意願是強烈的。
中英證券市場越洋牽手,無疑是香港的憂患。說起來,一個是現在的宗主國,另一個是過去的宗主國,是香港經濟的新舊靠山,香港曾是居中的橋樑,當中英成功牽手,則香港的橋樑角色可休矣。中英牽手是涵蓋雙方金融監管及技術合作的,極可能意味着中國證券業倚重以倫敦為師,一個新進的證券市場,向一個全球最老牌的證券市場學習,豈能說不是絕好的配搭呢?如此一來,香港可資借鑑的地位自然下滑,意味着香港示範作用的貶值。
中英銳意發展市場互通,上海市場地位必超然於香港。早在去年A股呈現牛氣時,滙豐銀行就公開表示A股上市的意願,樂意以集團整體上市的形式掛牌,同時德國、俄國、美國一些知名企業都有類似的表示。換言之,上交所推國際板,很大程度是被外企推動的,這同香港一再招徠,都找不來多少外企,簡直是兩重天。這凸顯在企業選擇上市地的競爭中,香港非但不比上海具優勢,反而處於劣勢。
外企的選擇是重要的風向標,顯示以中國最大版圖為腹地的上海,具有更優越的吸引力,以往所說的上海相對香港的劣勢條件,並不為外企所看重。資金向北望,以致本港的傳統大企業也對上海心動,外來企業如蟻附羶,上交所想不發達都難。上海的資源凝聚力將把上交所自然而然地推向國際金融中心的位置上。換個角度看,上海同香港處於同一國際時區,但上海比香港早開市,更有條件填補紐約同倫敦之間的市場區位,香港以往自詡的區位優勢,自然也就拱手讓予上海。
A股上市雖是外企的願望,但畢竟上海市場未成熟是事實,至今A股仍是有形之手力控的政策市,加上人民幣尚未國際化,引入大量的外企,不無金融風險。但另一邊,中國在金融海嘯後,「引進來」漸停滯,「走出去」也困難重重,企業與海外互為上市,是補足缺陷的更佳選擇。即使條件一時未足成熟,也可能有風險,決策層也會義無反顧的推動前行。此一役若成功,將實際上廢了合格境內、境外機構投資者機制(QDII及QFII)及港股直通車的功能。香港的中介作用,因此更不值甚麼價錢。
看透這一層前景,香港應當好夢醒來。一方面,切實認知過去所說的優勢,已成為昔日光環,在急劇演進的發展中,不再是甚麼可倚仗的本錢;另一方面,當國家加快了開放的步伐時,留給香港轉型,去爭取生存商機的時間及空間,已經很有限了。多年來,國家在重大關頭推出措施挺港,意外地造成港府靠在國家這棵大樹乘涼,缺乏創意及衝勁,不覺已錯失了寶貴的轉型時間。
中英牽手證券業的奮進,清楚地說明國家已進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加快提升金融實力,作為替代倚重出口的發展戰略。國家不會停下發展步伐來等香港轉型,而是香港要自己急起直追,趕搭國家發展金融這趟快車。如果對新鮮出爐的CEPA補充協議六,港府單純作為挺港措施解讀,不理解國家金融開放加速,正在加深香港邊緣化的危機,將是不可救藥的昏庸。
090513: 東方日報政治解碼:形勢大變香港出局 史進
香港政商界的聰明才智,當前最為關注的課題,乃是中南海對香港的看法改變了,大家對此都深感憂慮。其實憂慮也沒有用,因為中南海之所以認為香港不再重要,不再是先進優秀的代表,而且不再需要特別照顧,乃是香港咎由自取,回歸以來不思進取,一事無成,不論政治經濟社會皆一團糟也。
大家都知道,中南海的大人們,曾經多次要求香港特區政府要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專責港澳事務的習近平大人,在今年三月兩會期間,又不厭其煩地說了這樣的一番話: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港澳兩個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都能夠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從反思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中,找出影響港澳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釐清和完善思路,就能化危為機,為港澳的長遠發展起到至關緊要的作用。」
這些說話,乃是針對金融海嘯的衝擊,再次提出了「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習大人雖然港澳並提,實際上是在講香港。那麼在中南海眼中,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是甚麼呢?
近日有消息透露,中南海所指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可以從三個層次來講,就是「經濟結構薄弱、政治民心未歸、社會矛盾突出」也。經濟結構薄弱,因為回歸十二年來,特區政府官員能夠講得出來的香港經濟結構,至今依然是所謂四大支柱行業,即金融、物流、旅遊、工商業支援及專業服務。可惜由於鄰近地區經濟騰飛,四大支柱已給打殘了三大支柱,剩下金融業也給金融海嘯打到面目全非,所謂亞洲時區的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原來不堪一擊。
政治民心未歸,則你知我知大家知,回歸以來政治爭拗不絕,民心根本未曾回歸,愛國愛港不成氣候,反而是維園阿伯充代表,如此情景,請問中南海的大人們會滿意嗎?
社會矛盾突出,乃是因為前面兩個深層次矛盾未解決而來,政府施政無方、政治爭拗不絕、民生困苦,社會矛盾能不突出嗎?
如此這般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十二年來香港始終沒有解決,但神州大地和國際形勢都在急變大變,中南海沒有耐性再等了。結論是:香港出局。自求多福吧,不能再阻住地球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