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傳統要蓋著苦像過聖週?
到了四旬期的尾聲,大家可能會注意到一些傳統聖堂的十字苦架好像消失了,並多了一些紫布包著的物體。這其實是教會的一個傳統,主要是在這時期來特別提醒我們要專注懺悔的一種方式。
傳統上,會利用紫色布料包著苦像,甚至包著一些聖像與聖畫,有些聖堂更會直接將苦像、聖像與聖畫統統暫移,以視覺的一種方式來提醒著我們,我們信仰的光榮只有透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痛苦和死亡才能實現。當我們覆蓋或移走了我們平日經常看見、甚至已經習慣的苦像與聖像時,是突顯了基督為我們嬴得生命的方式——祂的刑具、十字聖架——並邀請著我們多默想祂死亡的方式,是何等沉重的同時,背後也藏有何等偉大的愛。遮蓋著平時見慣的聖像,正正是提醒我們它們的重要性。
根據舊禮儀年曆,復活節前最後兩星期(即現時的四旬期第五主日)便踏入「苦難期」(Passiontide),直至聖週五才結束。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雖然沒有「苦難期」這個名稱,但其蓋苦像和聖像的傳統至今仍在多個地方實行。
在聖週六,所有蓋著的苦像與聖像會重新顯示出來,以標示四旬封齋期已經完結,並踏入復活慶期,迎接基督復活所帶來的喜樂與希望。不過,就如本澳首牧李斌生主教上主日的講道中提到,「我們要慶祝復活節,便首先要紀念和默想基督為我們受苦和死亡,然後才能進入復活的光榮。」因此,暫時遮蓋苦像與聖像的傳統,是一個最佳的提醒。
蓋著苦像與聖像:四旬期第五主日
重新顯示苦像:聖週五(以強調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亡)
重新顯示聖像與聖畫:復活前夕(通常在聖週六傍晚)
為何遮蓋?在四旬期的高峰遮蓋聖畫聖像,能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基督的苦難與死亡。亦因如此,這是聖堂內只有苦路聖像是唯一不被遮蓋的其中一個原因。
現時,不少聖堂都沒有這個蓋苦像的習慣,但其實大家都能在家中作小手工,把紫色布料蓋著苦像與聖像,或至少把它們暫時收起,讓自己也能投入在聖周默想基督苦難奧蹟的氛圍中。
文:姚子汶 - 號角報
聖枝主日,教會進入最重要的聖周,
請教友們務必進堂參與各項禮儀...
明日是聖枝主日,標誌著教會即將進入最重要、最神聖的聖周,請教友們明日務必進堂參與各項禮儀。聖周被看做教會年期和禮儀年期的中心點。
聖枝主日,也稱棕枝主日、基督苦難主日,因耶穌在本週被出賣、審判,最後被處十字架死刑,是聖周的開始的標誌。
新約聖經上記載,耶穌基督在這一天被耶路撒冷人民迎進聖城,受到民眾如君王般的歡迎。人們手持棕櫚枝,把衣服和樹枝鋪在地上,耶穌騎在一頭小驢上,披著大紅的斗篷,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走入耶路撒冷。
教會以聖枝主日慶祝耶穌基督榮進耶路撒冷,也以此來紀念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犧牲。各地教會對此日的慶祝,往往以耶穌基督的榮耀為主題,多以棕櫚枝(國內教會多以柏樹技)裝飾教堂。
聖枝主日並非羅馬教會的傳統禮儀。它起源於東方的耶路撒冷,後經法國而逐漸於中世紀時傳入羅馬。第四世紀時,已有人記載關於此日在耶路撒冷教會中慶祝的情形:民眾為慶祝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事蹟,也列隊重走昔日耶穌與門徒們進城時所走的路線。
聖枝主日,民眾在耶路撒冷手持棕櫚技遊行,故此,我們要清楚明白主苦難聖枝主日是神聖的一週的開始,為紀念主死而復活的踰越奧跡,千萬不要在禮節上喧賓奪主,玩弄樹枝的繁文褥節和花樣,最重要的是簡單地舉行聖枝進堂,然後專心聆聽主苦難聖死的福音和舉行主的踰越奧跡。
教友應按實際環境選用聖枝進堂的方式,使信友容易明白這是耶穌為完成他的踰越奧跡而榮進耶路撒冷的紀念。應積極糾正聖枝驅魔致福的迷信,樹枝是禮儀上的記號,紀念主榮進耶路撒冷的事蹟。
主受難始末後應該簡短講道和默想,闡明基督承行聖父的旨意,以聖死來拯救世人。我們要緊握踰越奧跡的完整性,不可太強調聖枝的部分,而忽視了基督死而復活之踰越意義。
主苦難聖枝主日,既是開始聖周的日子,應借當日的慶典,即主榮進耶路撒冷為完成踰越奧跡,來幫助我們進入這聖周的奧跡當中,好能跟隨基督,棄暗投明,承行主旨,並與基督一起踰越進入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