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我的講道
(乙) 網路資料
常年期第八主日(甲年)讀經釋義
(主題:仁慈的上主會照顧祂的子民)
讀經一 | 依49:14-15 |
答唱詠 | 詠62:2-3, 6-7, 8-9 |
讀經二 | 格前4:1-5 |
福 音 | 瑪6:24-34 |
A 讀經一:依49:14-15
1. 依撒意亞先知書內共有4首「上主僕人的詩歌」(依42:1-9, 49:1-9a, 50:4-7, 52:13-53:12),第二首詩歌(依49:1-9a,)是讀經一的上文,上主的僕人很失望,依49:4指出原因,他很想履行第一首詩歌的使命,但他感到「枉費了氣力而毫無益處」,幸好到了依49:8時形勢改變了,上主說:「在悅納的時候,我俯允了你;在救恩的日期,我幫助了你;我必保護你,使你作為人民的盟約,復興國家,分得荒蕪的產業。」
2. 猶太人二次被充軍巴比倫後(公元前587年),沒有國家,沒有他們視為民族標誌的聖殿,連身份都沒有,在異邦處處受到歧視,因此感到窮途末路和萬念俱灰,但第二首詩歌卻充滿着希望和喜訊,這喜訊不但屬於猶太人,也伸展到外邦人,猶太傳統相信所有外邦人都會到以色列朝聖,包括中國人。這位受苦的僕人不但指某人,也指整個民族,這民族聚集到耶路撒冷聖城的熙雍山。依49:7-13的內容:依49:7說「極受輕慢」的猶太奴隸卻得到上主的寵愛;依49:8-9a的話是上主向回了國的遺民說的,他們本來滿懷希望,但回國後目睹周圍一片頹垣敗瓦的環境而大失所望;依49:9b-13的話提高了人民的士氣。
3. 依49:14-26以至依50:1-3均談一座山 - 熙雍山:依49:14-20談「天主對其子民的愛」;依49:21-26談「上主會釋放耶路撒冷」,重點在於「那時你將知道:我是上主」(依49:23和依49:26);依50:1-3談耶路撒冷的人對被遺棄的感覺以另一角度來回應,充軍不像「離婚書」(依50:1),逆境不會是永遠的,因為天主會復興以色列(依50:2)。
4. 讀經一雖然只有兩節,但內容很美,是整卷聖經中最感人的說話之一,天主對人示愛。讀經一是母子間的對話,天主乃我們的父,我們藉着洗禮成了祂的子女。然而,讀經一用「婦女」來象徵天主,這是因為耶路撒冷城的環境,城有城牆,彷彿像個孕婦,內裡充滿着子女的生命。在新約裏,類似的片段可見於若3:16-17:「16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衪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17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衪而獲救。」 天主待人猶如「自己的乳嬰」,祂絕不會疏忽餵養我們,就如依49:16所說:「我已把你刻在我的手掌上。」可惜,今天有些母親不經意地說出非常傷害子女心靈的話:「我沒有想過會懷孕,可惜我意外地懷了你!」
5. 讀經一的訊息是甚麼呢?以色列曾作不逞之徒,被罰充軍,但天主沒有離棄他們,就如上主對達味王所說的話:「我要作他的父親,他要作我的兒子;若是他犯了罪,我必用人用的鞭,世人用的棍,來懲戒他。但我決不由他收回我的恩情。」(撒下7:14-15a)到時機成熟,上主會帶領以色列回到熙雍。有了上主的承諾,人在逆境時無論遇到大小困難,只要祈求祂,谷11:24概括得很完美:「你們祈禱,不論求什麼,祇要你們相信必得,必給你們成就。」
B 答唱詠:詠62:2-3, 6-7, 8-9
1. 法律書有梅瑟五書,達味也給我們聖詠150篇,分為五組,彼此絲絲入扣,難以抽出一篇聖詠單獨看,必須要看上下文,像福音、先知書和宗徒書信一樣。五組聖詠中的第二組是由詠42至詠72,主題是「哀悼」,但詠62的主題則屬第一組的主題 -「依賴」,詠62談「個人的依賴」。一個人最需要依賴上主的時候是當遇到逆境時,作者曾身陷困境,孤立無援、被人誤解、受人侮辱和欺壓。他得到天主拯救脫離險境,因而感激萬分,他也鼓勵別人像他一樣地信賴上主。情況好像達味被其三子阿貝沙隆追殺時,身處險境(撒下15)。
2. 詠62的結構:詠62:2-5談面對強敵,便全心依賴上主;詠62:6-9強調應依賴的不是人,而是天主;詠62:10-13叫人不要依賴財富。詠62:2-3與詠62:6-7很接近,表示對上主的依賴,祂像「磐石」或「堡壘」地堅固,必能戰勝詭計和攻擊。詠62:4說作者被人屢攻和快將倒下來,他卻依賴上主,且在詠62:8宣信:「我的救恩,我的光榮全在於天主,我的堡壘,我的護衛全基於天主」,他呼籲他人仿效他。
3. 仿效作者信賴天主是以祂作「避難所」(詠62:9),是敵人無法攻破的。詠62:10的「庶民」指一般窮人,「顯貴」則指富裕人家,表示人人都「必然浮起,合計還比氣輕」,意思是興高采烈。相比之下,詠62:11指出世間上的紛爭,「依勢凌人」+「以劫掠驕矜」只為了爭權奪利,最終所得的價值只是微不足道。詠62:13a說「威能」和「慈愛」屬於天主,「慈愛」指對盟約的忠誠,是耶穌所立新而永久的盟約。縱使救恩是天主白白的恩賜(羅3:24),但詠62:13b表示天主會「按照各人的行為,予各人以報酬。」
4. 讀經一和答唱詠像兩人的對話:讀經一顯示天主對人深厚的愛,猶如母親對「自己的乳嬰」的擔負;答唱詠是人對天主「威能」和「慈愛」的信賴,好像嬰孩安心地睡在慈母的懷裏一樣,絲毫的擔心也沒有。
C 讀經二:格前4:1-5
1. 常年期第二至第八主日的讀經二均選自格前,之後要到復活主日才再使用。本主日的讀經二是格前4:1-5,標題是「宗徒只屬天主審斷」,保祿眼見格林多的團體分裂了,彼此互相批判。他要表示,所有信友同屬一個身體,不可能是手罵腳,口罵耳等,只有耶穌基督才是唯一的判官,人人終要向祂交帳。
2. 格前4:1說我們都是耶穌的「服務員」,希臘語是「inprets」,原意是「划狹長船的船伕」,後來才意指「助手」。作為主的助手,我們的職責是「天主奧秘的管理人」,要宣講天主的啟示和道理。值得傳道員和神職人員反省,他們講道時,往往以「生活化」作藉口,談新聞、電視劇、習俗、股票等,傳的是自己而非「天主的啟示和教會的教訓」,更不會談主日的各篇讀經與信友的關係或教訓!這樣,作為「基督的服務員」有否履行「天主奧秘的管理人」的職務呢?教父奧力振在公元245年說不,他指出凡閱讀聖經的人便可作「基督的服務員」,但要作為「天主奧秘的管理人」,必須深入研讀聖經,例如:保祿派遣弟茂德管理厄弗所教會時便有這樣的要求(弟前1:1-4)。
3. 格前4:2談「天主奧秘的管理人」的品格,首要的條件是「忠信(trustworthy)」,要把天主委託他的事好好管理,就是人人每天所應盡自己的職責,上班期間要全力工作,不要像有些人只顧上網、研究股價和走勢、電腦遊戲、長時間在電話上搬弄是非等,這都是不對的,保祿在得後3:10說得好:「誰若不願意工作,就不應當吃飯。」聖金口若望在公元392年表示:「作僕人的,應屬於主人。」
4. 保祿在格前4:3-4表示無人有權判斷他,只有天主有權,因為作為「天主奧秘的管理人」的他有否履行「忠信」的要求,只有天主完全知道,屆時就如格前4:5說:「只等主來,他要揭發暗中的隱情,且要顯露人心的計謀。」瑪10:26也有類似的話:「沒有遮掩的事,將來不被揭露的;也沒有隱藏的事,將來不被知道的。」古往今來,多少發動戰爭的侵略者,造成大量家破人亡後,便建造一些孤兒院給因他們惡行而出現的孤兒,天主全都知道。我們不能判斷別人,只可等待末日,屆時天主會「要揭發暗中的隱情,且要顯露人心的計謀」,只有判官才有權宣判。讀經二的主題是保祿教人要做個好的基督徒,就要作「天主奧秘的管理人」,不是主人,而是管家,條件必須要「忠信」,這也是天主審判時的準則,祂是全知的,所以人應以言以行盡己所能履行義務,然後把自己交托在天主的慈愛中,祂會像慈母地疼愛我們。
D 福 音:瑪6:24-34
1. 瑪6:1-4談「施捨」(錢),但瑪6:24說「錢」與「天主」只可擇其一。瑪6:25-34的道理是我們經常聽見和引述的,指出人不應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然而,當一個人面對中年危機,那時家庭經濟負擔是最重的階段,或一個妻子擔憂丈夫長期在國內工作而被色誘等等,人怎能不憂呢?耶穌在福音中的這番話會令很多人覺得祂真的不吃人間煙火,也不知民間疾苦!
2. 事實並非如此,如果耶穌沒有降生成人,那些人對祂的批評勉強說得過,但祂真的居住人間數十載,祂公開傳教時,經常都精疲力竭,被人辱罵,福音記載祂三度落淚(若11:35、路19:41、瑪26:38)。瑪6:27一句很有意思:「你們中誰能運用思慮,使自己的壽數增加一肘呢?」有些人臥在病床上在去留之際不肯離去,但仍無法改變現實,瑪6:27的話表示「憂慮無法改變現實」,那麼,只要我們能真的盡了力,便是無悔,其它的便要交托在天主手中,切勿做個「信德薄弱的人。」
3. 很多成功的人士背後都經歷過說不出的辛酸,尤其那些先天缺陷的人,所付出的努力比一般人大,當他們成功後,不會變得妄自尊大。瑪6的內容既談「錢財」亦談「內修」,兩者之間有何關係呢?物質生活是需要的,可以維持人的生存,但人不可止於吃喝玩樂,甚至沉迷於窮奢極欲中,物質生活本應推動人邁向靈性生活,瑪6:1-4談「仁義」和「施捨」的道理,瑪6:24-34談如何落實錢財推動人邁向天主,要有信德,切勿本末倒置。
4. 瑪6的一頭一尾都談錢財,中間談祈禱,瑪6:5-6說:「5當你祈禱時,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愛在會堂及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6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錢財」與「祈禱」有何共同關係呢?就是「勿做給人看」,但這當然不像我們部份教友,在食館進餐前總不會祈禱,甚至批評那些先唸飯前經的教友,這些批評者不是避免做給人看,而是怕別人知道自己是教友,所以,耶穌在路10:32-33說:「32凡在人前承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承認他;33但誰若在人前否認我,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否認他。」
5. 瑪6:6-7也很重要:「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垂允。」祈禱在於發自內心,而不是在於多言。耶穌所教導門徒的祈禱文,既包括了物質生活的需要:「求祢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寬免所有虧負我們的人:路11:4」,亦有靈性上的指引:「我們在天的父!願你的名受顯揚 … 、但救我們免於凶惡。」
6. 四篇讀經有何互相關係呢?讀經一顯示了天主對人的愛,像母親對「自己的乳嬰」的關心。答唱詠是人表示對天主「威能」和「慈愛」的信賴,就像嬰孩安心地睡在母親的懷抱中。保祿說人要作「天主奧秘的管理人」,他不是主人,只是管理人,必須要對天主「忠信」,天主也會以「忠信」來審判人,只有祂才有權判斷,因為祂是全知的,知曉一切人心。天主既全知並充滿仁愛,信友只要努力工作,便無需憂慮生活了,他們要相信天主無限的愛,祂會像慈母地照顧嬰孩。
(丙) 王保誠神父的資料:
【馬爾谷福音10:17-27分享】
我們要以超性的信德,活出對永生的盼望,天主會留下天國
【Reflection on Mk 10:17-27】
Jesus offers us an incomparable treasure which no money can buy and no thief can steal. The thing we most set our heart on is our highest treasure. Material wealth will shackle us to this earth unless we guard our hearts and set our treas-ure on God and his everlasting kingdom. May Lord always be our treasure and delight and may nothing else keep us from giving him our all.
(丁) 趙必誠神父的資料
2017年常年期第八周星期一彌撒福音反思(谷10:17-27)
許多人,包括基督徒,都不懂,或不願放下。
心頭好不放下,情有可原,可是,壞東西緊握在手在心,比方說:仇恨與報復,是自己殘害自己。
其實,死前最後一刻,無論願不願意,一刻之後都要放下,包括愛人與仇人。
馬爾谷福只記載耶穌一次往耶路撒冷朝聖,聖史強調耶穌的一生就是朝聖–終點在耶路撒冷十字架上死亡復活。
這一趟朝聖,需要放下,因為最後要放下自己生命,所以,耶穌要同行者學習放下。當跑來一個人要跟隨耶穌,並且守好誡命,耶穌愛這樣跟隨天主的人:“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ēgapēsen)他。。。”這“愛”是利他的愛,就是耶穌為了他的好處而愛他,因此想成就他更高層次的生命:“你還缺少一樣:你去,變賣你所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
關鍵:耶穌不是要他光是放棄財產就行,“所有的一切”(hosa)是能夠有多少就多少,出於自願,不是強制,變賣之後,不是留給家人,而是施捨(dos)給窮人,希臘語“dos”是“給”,不是高姿態施捨給低姿態的人,把財產捐獻給窮人,意思就是沒有回報,因為財產留給父母家人,還是走回頭路的時候有個保障。然後是“背著十字架,跟隨我!”
耶穌背他的十字架,生命都放下,現在,跑來這人要跟隨他,他的十字架就是放下豐厚財產,可是,“那人就面帶愁容,憂鬱地走了,因為他有許多產業。” “憂鬱”(lypoumenos)原意是苦惱哀傷之意。
守好誡命之後,這人的天主,還是財產
有些基督徒,甚至奉獻生活者的寫照
趙必成神父
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