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台彌撒是容神父和一名大陸來訪的羅神父共祭,但由我講道。由感恩經開始,羅神父負責頌唸經文。
其他資料:
莠子的比喻(24-30)
這個比喻相當符合巴勒斯坦農業生活的實際情況。在耶穌的時代,農人按著節 氣在自己的田中播下好種子,但之後卻常常在田中發現莠子。這是一種特殊的雜草,剛剛長出來的時候,外形和麥子相似,難以區分。但是等到成熟時,人們卻可輕 易的在麥子中辨別出它來,因為莠子所結的果實是黑色的,和金黃的麥穗截然不同。因此,農田的主人要求僕人們暫時別管莠子,等到收成之時再處理這些雜草。在 收割時,人們用鐮刀割下麥子和莠子,同時將二者分開。工人把莠子集中綑綁在一起,以便後來焚燒,這些雜草是當時很好的燃料;而麥子則被收入糧倉存放,供日 後食用。
耶穌的比喻說到好種子已被撒在田中,意思是指一切人都受邀進入天主的國。 耶穌宣講天國喜訊並非只針對某些特定的人,祂傳福音的對象是所有的人;但是,耶穌並非天真的理想主義者,祂清楚知道,一直都存在著反對天國的邪惡勢力。祂 邀請一切人進入天國,不斷給予人悔改的機會;但是,那些不悔改的人最終必將遭受審判(瑪十一20-24),善人和惡人的結局絕對不同(瑪二五32-46)。整個比喻強調的重點就是,莠子和麥子終究將被區別開來,各自有其不同的命運。被燃燒的莠子象徵罪人將遭受的審判,而善人將進入天父的家,有如麥子被收入糧倉。
芥菜子和酵母的比喻(31-33)
一 個人在田裡撒下一粒小小的芥菜子,竟然長成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樹,甚至小鳥也在這樹上築巢棲息;一個女人只用了一點點的酵母,卻使大量麵團發酵。「芥菜子和 酵母」這兩個非常簡短的比喻,應該被看做一個雙重的比喻,因為它們表達一個相同的觀點:看來毫不起眼的「開始」,卻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重大「結果」。比喻 的目的只在於強調開始和結果之間強烈的對立性,至於事件的「發展」過程則完全不談。聆聽比喻的人經驗到一個在起初完全不能想像的重大成果,因而肯定這一切 必然來自於天主的力量。
這 兩個比喻說明:耶穌的宣講和工作,乍看之下微不足道,但是天主的國卻已在其中露出曙光,雖然只是一抹微弱亮光,天國的圓滿實現卻已隱藏於其中。對初期教會 的基督徒而言,這兩個比喻的功能在於鼓勵他們堅持信仰,雖然他們只是毫不起眼「小小羊群」,但是福音必將藉著他們而傳遍天下。
公開比喻的結論(34-35)
耶穌說比喻的目的,原本在於向一切人指出通往天國之路,但對固執不信的人而言,比喻則變成隱密的語言,使他們無法瞭解其中含意。瑪竇引用詠七八2的話,來說明這個事實。福音作者把聖詠的話當作先知的宣告,這些話在耶穌身上應驗了。耶穌宣講的就是「創世以來的隱密事」,亦即「上主的光榮威能,和他所施展的奇蹟異行」(詠七八4)。但是只有相信的人,才能由耶穌的宣講中看見天國業已降臨。
莠子比喻的解釋(36-43)
「莠子比喻」的解釋和「撒種比喻」的解釋一樣,都是初期教會把比喻運用在福傳宣講中的結果。這段解釋比喻的經文分為兩段:37-39節是寓意性的解釋,40-43節則是勸勉信仰團體善度信仰生活,以免遭受毀滅性的處罰。
「田地象徵世界」,這個解釋表現出瑪竇福音中常見的普世性幅度(瑪五14,十八7,二六13)。人子在全世界撒下好種子,但邪惡的魔鬼卻在世上處處和人子作對。世界上的確有惡人存在,但到了世界終結之時,天使將把惡人篩選出來,扔到地獄之中,在那裡只有哀號和切齒。
初期基督徒的教會觀和世界觀
這個解釋反映了初期基督徒的教會觀和世界觀。因為田地代表「世界」,所以這個比喻所指涉的範圍大於「教會」。人子的國度遠遠超越教會團體,教會屬於世界的一部分。就如信仰團體中同時有好人與壞人一樣,邪惡的勢力事實上也是存在於世界上的,但是它們最後終將被擊潰。
【綜合反省】
福音作者主要關心的當然是教會團體,瑪竇非常務實的指出邪惡勢力也侵入了 教會,教會中有些成員過著不道德的生活,不守法律並引人犯罪,這些邪惡的勢力在世末之時將更為強大。但是,基督徒不必因此而憂心,因為這些不配在教會內生 活的人,也必將被排除在圓滿的天國之外。只要基督徒在生活中忠於信仰,在世末之時他們必能和義人一起進入天國。對今日的基督徒而言,這個教導當然也是有效 的。
瑪竇福音第5-7章是耶穌宣講的第一篇綜合,第二篇是派遣十二宗徒出去宣講時所作的訓話,記載在第10章。本主日的福音選讀,是第三篇宣講,耶穌用七個比喻講論天國,今天所讀的是第一對比喻,麥子和莠子,第二對是芥子和酵母,第三對是寶貝和珍珠,最後一個比喻是把撒網打魚,比作天國門徒的經師,他從他的寶庫裡,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思高聖經註曰,這是指新舊約的寶藏,我們可進一步說,也是指固有文化和新的啟示。
現在來看麥子和莠子的比喻。 今天的福音選讀分短式:瑪十三24-30,或長式:加讀31-43節。短式有完整的莠子比喻,長式的31-32節是芥子的比喻,33節是酵母的比喻,34-35節說明耶穌為何只用比喻向群眾講道。最後36-43節,為莠子的比喻作解釋。接下去才是寶藏的比喻(44)和珍珠的比喻(45-46),以及撒網的比喻(47-50)。這是耶穌用七個比喻講論天國的安排,其次序和解釋的布置出乎一般的意料,但其訊息清晰易懂:芥子與酵母指天國的生命力,寶藏與珍珠指天國的超越價值,撒網捕魚指天國的兼容並收,麥子與莠子一起成長,指今生與末世不同,試予以簡釋。 「莠子的比喻總結了撒種者的比喻,也分兩部分:24-30節是對群眾講述比喻,36-43節為門徒們解釋比喻。那些在海邊聆聽耶穌的民眾,不需多解釋便會明白是誰撒了莠子:就是天國的敵人,就是那些法利塞人和聖殿中的首領們。比如,他們反對耶穌在安息日治癒病人(十二9-14);也就是這些人歧視窮人,因窮人對法律無知,不能完全遵守各種規條,便把窮人排擠到宗教之外。
但這些首先被召悔改並得進天國的窮人,也能夠發現自身所潛伏的各種莠子,因為耶穌的行動包括治癒個人的身體和心靈(九2)。」(樂仁《偕主讀經四福音》,下同) 「麥子和莠子一同生長的比喻,最能表達耶穌對天國新人類和新社會的期望:他們必須接受,在救恩史中,永遠伴隨著邪惡存在的事實。試圖將人類分為堪當拯救的善人和該受懲罰的惡人,一直是歷史中不能挽回的大錯誤,我們今天仍然為此而付出沈重的代價。」分辨善惡,責無旁貸,但把善惡貼在人身上,不可輕舉妄動,而須交給天主,等待每人的末世時刻,及世界末日的到來,那時候,天使們會徹底地做清倉的功夫。這是耶穌說的:「讓它們一起長大,直到收穫的時候吧!等到收穫時,我會對收割的工人說:先把莠草拔出,捆起來,用來燒火。然後把麥子收入我的倉庫裡。」
(30) 讀經一,智十二13、16-19,是《智慧篇》這部公元前50年前後,用希臘文寫成的舊約最後一部書的一小段。作者是海外的猶太人,在埃及亞歷山大港寫這部書,作為猶太信仰對希臘文化的反省和回應。書分三部分:人的歸宿在天(1-5章);智慧的頌揚(六1--十一3);對出埃及的默想(十一4--十九22)。可見,我們今天所讀的一小段,是一個猶太信徒在默想天主救以色列逃離埃及的往事, 而與這位救主所作的對話:「13因為,除你以外,別無照顧萬物的真神,你應向他(萬物)指明你的審判,並非不公。」跳過14-15節不讀,下接16節:「16你的權力原是你公義的本源,因為你主宰一切,所以你必能諒解一切。」意即權力愈大,愈應保護人的權利,愈能諒解人的缺點。(思高聖經註) 17節是針對埃及說的:「為此,如果有人不相信你具有絕對的權威,你就將你的權力顯示出來;如果他們知道而仍膽大妄為,你就予以懲罰。」18節可用於埃及人和以色列人:「你雖有大權,但施行審判,卻很溫和,治理我們,極其寬忍,因為,權能乃屬於你,只要你願意,你就能行使。」
最後,19節是指以色列人說的(包括所有信主的人):「你這樣作,是為教訓你的子民,義人必須憐愛眾人;並使你的子女滿懷希望,因為人在犯罪之後,你常賜與懺悔的機會。」 在具體的歷史脈絡裡,聽天主的聖言,比較容易把握其原意。今天讀經一的這篇短短的與主交談,因為是一個猶太信徒回顧天主拯救以色列的大恩,他現在面對希臘文化的壓力,也就不失信心,反而深信,天主有足夠的權力保護以色列,只要他們做上主忠實的子民。另一方面,這件往事,也可與今天選讀的福音訊息配合得當,天主就是這樣一位寬仁的上主,讓善惡並存,直到總審判的日子。 讀經二,羅八26-27,這二節是繼續上主日的主題:「期望光榮」(18-27)。接著上週解釋過的18-23節,其最後二節說:「我們知道,一切受造物至今仍然同在分娩的痛苦中呻吟。不僅如此,就連我們這些已經領受聖神,並初嘗了將來光榮的人,也在心裡呻吟嘆息,熱切期待天主子女名分的實現,即我們肉身的救贖。」(22-23)接著的24-25節,為懂得今天的26-27節必須先讀:「24因為懷著希望,我們已得救。所希望的事,若已實現,就不再是希望了。對於已經實現的事誰還去希望呢?25但如果我們希望還未實現的事,就要耐心地等待。」 現在再聽保祿在26-27節所下的結論,就較易懂得他所要說的聖神的不可或缺的角色:「26同樣,由於我們軟弱,聖神也來扶助我們。因為我們不知道,當怎樣祈禱,聖神就以無可言喻的嘆息代我們祈求。
27洞察人心的天主知道聖神的意願,因為聖神是按照天主的旨意為聖徒轉求。」知道自己軟弱,承認這軟弱的事實,而投奔聖神,這無限慈愛、賦予生命的神,必會來扶助我們。我們的軟弱特別體現在祈禱上,因為我們不知道該怎樣祈禱。越軟弱的地方,越需要聖神的扶助,於是聖神就來代我們祈求。這一代替有雙重方向:不僅代替我們,也代替天主,因為天主知道聖神的意願,而聖神是按照天主的旨意為我們聖徒轉求。 耶穌升天前,在辭別門徒時,曾給他們許下要派遣另一位護衛者來,好跟他們永遠在一起。現在保祿所說的聖神,就是這位護衛者。我們聽到保祿這樣談聖神,不得不時時求聖神的扶助,特別是在祈禱生活上。 摘要 上主良善寬仁,使麥子和莠子並存,直到收割的審判時日。天主體諒人的軟弱,賜與人悔改的機會;祂期望我們走上正途,達致成全。
人保持對天主的忠信,必然蒙受祂的降福。聖神扶助基督徒的軟弱,常為我們祈求,使我們能行天主喜悅的事,獲得永生的福樂。 反省與行動 1. 福音中麥子和莠子的比喻,為我有什麼意義? 2. 天主賜給我們悔改的時間;我從中體會到天主豐厚的慈愛嗎? 3. 在軟弱時,我常尋求聖神的扶助嗎?我有哪些缺失和過犯需要修正?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