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奚姓的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任姓,出自夏朝管轄的奚地,為黃帝之子禺陽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在傳說中大禹治水的時候,有個叫奚仲的人發明了車子,幫運土石木料,有力地協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車”之說。在史籍《古今姓氏書辯證》中記載:“奚,源于任姓,夏朝‘車正’奚仲之後,以王父字為氏。”

奚氏的始祖是禺陽。禺陽為黃帝的二十五子之一,受封于任地(今山東濟寧),故為任姓。

禺陽裔孫名仲,食采于夏王朝轄下的奚地(今河北承德),史稱奚仲,官任夏朝的車正(管理和製作車輿的小官)。奚仲原居於薛(今山東滕縣),後遷於邳(今山東微山)

在奚仲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奚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奚氏族人大多尊奉奚仲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源于國名,出自夏王朝時期稷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史書記載:“奚,夏禹功臣稷之後,曾封以奚國以為姓”。
該支奚氏“原籍為山東省曲阜縣本聖門高弟西賢,後世追封為“濟陽侯”。西賢生子西容點。

該支始祖西賢,就是孔子的賢弟子公西赤,字子華。西容點就是公西輿如,又稱公西點、公西輿,字子上。父子皆為孔門弟子。至漢朝時期,公西點之後被官封為“魯侯”。

西容點生子公西涓,改複姓公西氏為單姓傒氏,再後簡筆為奚氏,稱奚涓,加升北海郡王。到了西晉以後直至隋、唐朝期間,天下大亂,奚涓的後裔子孫乃隱居歸至山東濰坊一帶,不復外出為官,世代稱奚氏至今。

該支奚氏有一個獨特的堂號,稱“楚善堂”,以北海為郡望。



  

第三個淵源:源於職業,出自西周時期役僕奚人,屬於以支撐稱謂為氏。

奚人,就是兩周時期直至戰國末期的官僕,男僕稱傒人,女僕稱㜎人,就是宮廷、官府中的專職役僕,是一種職業,而非下作之奴,奚人除了執役勞作外,甚至還可以與君王一起飲酒作樂,經常陪同君王一起飲酒的奚人在典籍《周禮·天官》中被稱作“酒人奚”。

官民有別,民間豪紳門閥中的私役雜僕則多為奴隸,不得稱奚人,只能稱卑人,其中分別為:男僕稱僮人,女僕稱婢人。

在奚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傒人、㜎人氏,後統改為奚人氏,最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奚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改姓,出自漢末三國曹魏時期,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今上海浦東有一支奚氏,百年來一直為浦東望族。

據其《奚氏族譜》記載:“原本姓方,來自安徽。因三國時受曹操迫害,坐船避難來滬申南匯地區,改姓為奚氏,世代相傳至今。”

本書按:

其實,該支奚氏在《奚氏族譜》中的記載是錯誤的,其祖先原來並非方氏,而是方士,原姓氏還有待進一步考證。該支奚氏的鼻祖曾與著名方士葛玄一起師事廬江道教先師左元放。

由於曹操是一個尊奉法家刑名之術的政治家,根本就不信方士神仙之說,因此,他在漢相任上一直就對道教以及在當時有名的道士、方士採取了清剿與利用、限制加改造相結合的政策,特別在對付“五斗米教”的利用與鎮壓過程中,曾一度濫殺,因此,該支奚氏鼻祖方士避難遷入東吳的勢力範圍即安徽安慶一帶。

直至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東吳歸命侯孫皓天紀四年,西元280)東吳被滅,西晉王朝一統天下時,其人方改為奚氏,實取道家虔語“奚人服道”,就是尊服于國統道教的意思。

此後,其後裔子孫逐漸向東遷徙,最終在清朝中葉以後形成了一支浦東奚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北魏時期鮮卑拓跋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薄奚氏、達奚氏均為改奚氏。”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中有達奚氏部族,族人以部名為姓氏,稱達奚氏,後在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拓拔·宏進行漢化改革的舉措中,絕大多數改漢字單姓為奚氏,少數改漢字單姓為達氏,定居中原,成為河南奚氏的主流,世代相傳至今。

按宋朝著名史學家羅泌所撰《路史》的記載:“鮮卑族拓跋氏之後有奚氏。”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亦記載:“今奚氏系由達奚氏改稱而來。”

其實,達奚氏的鼻祖實際上就是拓拔·達奚,是北魏顯祖獻文皇帝拓拔·弘的親弟弟,他以自己的名字達奚為姓氏來統稱自己的屬部,因而有達奚氏一族。

按史書記載:北魏顯祖獻文皇帝自己排行老四,他以兄長拓拔·紇骨為紇骨氏,以次兄拓拔·普為普氏,以三兄為拓拔氏,以大弟為拓拔·達奚氏,以二弟為拓拔·伊婁氏,以三弟為拓拔·丘敦氏,以四弟為拓拔·侯氏,以叔父拓拔·之胤為乙旃氏,又命疏屬皆為車焜氏。前八個姓氏稱“帝室黃金姓氏”,分領北魏王朝拓拔氏各部,在北魏太和年以前,凡是國之喪葬祠禮,非此十族,其他姓氏人等一律不得主持。

一直到了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拓拔·宏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時,才將“非十族不得與”的規定革除,各以職司從事。

北魏孝文皇帝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間(西元493496)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時,對上述十個鮮卑姓氏首先進行了漢化:紇骨氏改為單字漢姓胡氏,普氏改為漢姓周氏,拓拔氏改為長孫氏,達奚氏改為單字漢姓奚氏,伊婁氏改為單字漢姓伊氏,丘敦改為單字漢姓丘氏,侯氏改為漢姓亥氏,乙旃氏改為叔孫氏,而車焜氏皆改為單字漢姓車氏,而北魏孝文皇帝自己則將嫡系皇室皆改為單字漢姓元氏,自己首稱元宏。

這就是北魏王朝歷史上著名的“拓拔鮮卑帝室十姓”,凡此十姓者,彼此之間“百世皆不得通婚”!

另外,在北魏王朝時期,還有鮮卑慕容部的可奚氏部落,被拓拔部一時吞併,亦隨改為漢姓奚氏。

第六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
蒙古族奚拉氏,亦稱喜拉氏、錫喇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東海薩哈連部(今黑龍江北俄羅斯境內)。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ra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奚氏、趙氏等。

.
蒙古族奚哈氏,亦稱錫爾哈氏,世居阿拉克綽特(今新疆塔城)、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rha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奚氏。

第七個淵源:源于滿族,出自金、元、明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金史》、《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
女真女奚烈氏,源出金國時期東海女真女奚烈部,曆為貴族大姓,在白號之姓中排位第三,早在金國晚期就多冠漢姓為奚氏。

.
滿族錫爾弼氏,滿語為Sirbi Hala,世居揚什木(今遼寧彰武)。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奚氏。

.
滿族錫克德氏,亦稱希克特氏、錫赫特氏,滿語為Sikde Hala,世居卦爾察(今俄羅斯烏蘇裏斯克)。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奚氏、郗氏、線氏等。

.
滿族錫克特哩氏,亦稱西克忒裏氏、石克特立氏、錫得胡立氏,滿語為Sikteri Hala,屬於卦爾察女真,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烏拉(今吉林永吉)、松花江、黑龍江沿岸。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奚氏、西氏、胡氏、石氏、郗氏、邵氏等。

.
滿族喜塔喇氏,亦稱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滿語為Sitara Hala,漢義“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國學者史祿國認為,喜塔喇氏與瓜爾佳氏同屬“闊雅裏滿洲”,在明超時期為女真望族,曾冠漢姓為劉氏,有學者認為喜塔拉氏即其演變而來。喜塔喇氏世居尼雅滿山(今遼寧新賓)、蜚悠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長白山、佛克順(今遼寧新賓
)
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奚氏、趙氏、圖氏、祝氏、文氏、齊氏、孫氏、希氏、喜氏、線氏、祁氏等。

.
滿族奚爾佳氏,滿語為Sirgiya Hala,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在今北京市的滿族人中有此姓,所冠漢姓多為奚氏、線氏蕖。

得姓始祖:奚仲、公西點、拓拔·達奚。


http://www.youstem.com/bbs/thread-5474-1-1.html


我有一位同事姓奚,但他給人介紹自己時說成是姓「溪」,而他的姓氏拼音是Kai,而非Hai


奚氏 - 歷史名人


奚仲:夏禹之臣。初黃帝作車,少吳加牛, 奚仲加馬,乃命奚仲為車正。造不同式樣的車,安裝不同的標誌, 以別尊卑等級。


奚鼐:唐朝易水人。著名制墨專家。所制的墨不但黑而發亮,而且還有香味,在墨上印有“奚鼐”或“庚申”二字。他的弟弟、兒子因制墨著名,南唐賜他姓李。他的孫子李庭矽制的墨更好,世稱“李庭圭墨”暢銷各地。
奚容蒧:春秋時衛國人,志氣英邁,為孔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賢人之一。



 






星光剪影‧奚秀蘭(2)
優美的《結婚進行曲》奏起,美麗的新娘穿著純白迷人的婚紗,徐徐步入教堂。兩旁的親戚好友無不拍掌歡呼,為一對新人送上摯誠的祝福…….每個少女都渴望擁有這樣一個隆重而浪漫的婚禮,年輕時的奚秀蘭也不例外……


小小年紀便以歌唱為生的奚秀蘭,十二年來嚐透了各種辛酸,正當她對這種生活深感厭惡之時,她碰上了可以付託終生的真命天子──謝嘉亮先生,頓覺生命重現光采。「老爺是個大商人,擁有龐大的珠寶生意,業務遍及東南亞,很風光!而我先生當時也幫忙打理家族生意,管理四間廠。我心想終於可以嫁入豪門做幸福少奶奶了!老爺不喜歡我拋頭露面,要求我婚後退出娛樂圈,我也欣然答應!」奚秀蘭滿以為幸運之神終於眷顧她了,正當心感安慰之際,原來,一切只是過眼雲煙。「老爺談的甚麼自由戀愛都是假的,最終他還是反對我們結婚,表示如果兒子執意要娶我過門的話,就只有趕他離家!結果我先生為了娶我,竟毅然放棄了一切,甘願重新開始!」對於丈夫無私的付出,奚秀蘭深受感動,但期待已久的少奶奶夢頓然破碎,不免有點失望。


丈夫離開了自己的家庭後,生活捉襟見肘,一切都變得奢侈,兩人連租婚紗的費用也負擔不起。「雖然我不是甚麼顯赫人家,但也算是個公眾人物呀!而且穿著婚紗步入教堂,是我一生最大的心願,眼見自己的婚禮如此寒酸,實在很難過,躲在家裏哭了幾天!」為了達成這夢寐以求的心願,奚秀蘭決定硬著頭皮,向婚紗公司要求贊助。「當時我連婚紗公司的老闆也不認識,難為情的對他說出我們的窘境,希望他能提供贊助,當作宣傳吧!」想起當天的狼狽相,淚水不禁在眼眶中打滾,滿腔的委屈,原來還殘留在奚秀蘭心中。「我只希望得到雙方父母誠意的祝福,不求有甚麼回報,但為甚麼連舉行一個婚禮的簡單心願,也窘迫如此?」


老闆的諒解,達成了奚秀蘭畢生的心願。婚後,她退出娛樂圈,與丈夫在製衣業打江山。「那段日子很痛苦!由製衣過程、商貿知識,以至生產管理,全都要由零學起!每天由上午九時一直做到晚上六時,連工人也對我百般嘲笑,說我有少奶奶不做,卻來工場勞動,簡直是作賤自己!」沉重的工作壓力和屬下的奚落,令奚秀蘭透不過氣來,然而勇敢堅強的她一直撐著,視之為人生的大挑戰!「那段期間我學到了很多新知識,豐富了人生,過程雖然苦,心底還是快樂的!」


在製衣業打拼了五年,奚秀蘭終得到丈夫的允許,重返歌壇,做回老本行。「五年來我都很守約,乖乖的跟他工作,所以他對我很信任。一天他突然對我說:『原來真的有很多歌迷繼續默默地支持著你,還是不要浪費上天賜給你的一副好歌喉,多唱點好歌報答他們吧!』難得能夠做回自己喜愛的工作,當然求之不得啦!」重拾自己最愛的工作,當然難得,但闊別五年,仍能得到歌迷的愛戴,歌唱成就更勝從前,就更加難能可貴!奚秀蘭復出後的幾張專輯,都賣個滿堂紅,更成為第一位獲得批准在國內發行唱片的歌手,一天之內,單在上海的訂購數量已達45萬張,成績驕人!


名和利,奚秀蘭都得到了,在擁有的同時,她希望能夠回饋社會,尤其是自己成長的地方──中國。84年,她籌備了一次為中國殘疾人士籌款的音樂會,經驗難忘!「那個演唱場地沒有空調,在七、八月份的酷熱天氣低下,實在難熬極了!而且籌備時間只有短短六個多星期,找贊助商、台、燈、聲等,全都要快速完成,幸好身邊很多好友都仗義幫忙,使音樂會順利舉行!」能夠幫到中國大陸有需要的人,縱然回港後足足病了三個月,奚秀蘭也沒有一點怨言。「這是我最難忘,最有意義的一次演出!」  






 



葛系承嬴氏


一、姓氏來源



1-
「葛」出自「嬴」姓。以國名為氏,夏代,有諸侯方國「葛」國,在今河南寧陵縣,《孟子.騰文公》載; 湯居毫,與葛伯為鄰。葛國為商湯所滅,其後有葛氏。另春秋時亦有葛國,降為子爵國。



2-
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賀葛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葛」氏。


3-又傳說葛氏為「古葛天氏之裔」,或雲在伏羲之前。



葛姓,《風俗通》記載說:“葛氏,古葛天氏之後。”如果葛天氏確有其人,則我國的葛姓,跟其他的千百個姓氏相較,算來資格是夠老的了。
  現在就算把有關葛天氏的傳說當作“姑妄言之”,但是葛姓卻也跟我國所有的其他姓氏一樣,是有確實的姓源可查的——《通志氏族略》上記載說:“夏諸侯有葛伯,子孫以國為氏。”(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葛天氏部族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夏時為葛伯國,系葛在姓祖籍之源。春秋時稱甯邑,戰國時名信陵,秦時謂寧陵城,西漢武帝元狩元年(西元前12年)始置寧陵縣。)
  我國的古籍上,關於葛伯的記載相當不少,譬如《書經》的“仲虺之誥“曾說到:“葛伯仇餉”。“孟子滕文公”也曾提到:“湯居毫,與葛伯為鄰”,其注則說:“葛,夏諸侯嬴姓之國。”由此可見,“葛”的確是3000多年以前曾經獨霸一方的一個諸侯,是由顓頊的嬴姓後代所建立,他們跟後來滅夏桀而有天下的商湯是“芳鄰”,擁有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的一片地方,後來,他們的子孫也“以國為氏”,統統都姓了葛,並且一直繁衍到今天。
  如此看來,葛氏的得姓是相當早的,比後來成為我國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後代之得氏,最少要早到六、七百年。所以,儘管關於葛氏源自上古葛天氏的說法不盡可靠,然而,葛姓在我國群姓之中的“老資格”,卻是無可疑的。
  我國南方的葛姓,有的認為與北方不同,根據是《姓氏考略》的考證,認為是出自東漢光武帝時的洪氏。關於江南葛姓的姓源《姓氏考略》上的記載的是:“漢洪●祖子浦廬,一作葛廬,起丘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縣侯,廬讓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為吳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國。”(古代漢朝時的葛廬,他幫助光武帝起乒立了大功,封為下邳僮縣侯,但他將封位讓給弟弟,自己渡長江,居住句容(今江蘇句容縣),為吳中葛姓始祖。)其中“漢洪●祖子浦廬”這一句卻被誤會“洪●祖”為一人名,因此說南方葛姓來源於洪氏。其實這是個誤解,晉葛洪的《抱樸子》中,有其自己及其祖上的一段介紹,即有此段中的:“漢洪曩祖子浦廬”一句,此段中的圓點查原文為曩字,曩祖是先祖的意思,但這一句卻被誤解“洪曩祖”為一人名,其實葛洪的意思是說漢代時我葛洪的先祖之子葛浦廬,他之所以說先祖之子是因為已不知這位先祖的名字。據《抱樸子》此先祖曾為漢荊州刺史。因為一個圓點沒搞清楚於是南方葛姓成了洪曩祖的後代,實是誤會。其實南方的葛姓也是葛伯之後,南北方的葛姓是同出一源的。
  由此可見,說“江南葛姓人士,是在1900多年以前的東漢初期,由洪姓所分支出去的,洪氏是上古伏羲之後擔任水官的共工氏的後代,所以跟傳自夏諸侯葛伯的北方葛氏,應該沒有十分接近的關係”的說法是錯誤的。
  在我國民間,為人所熟悉的葛姓名人相當不少,而其中似乎又以“太極仙翁”葛玄以下的一系列“神仙人物”,最為老幼鹹知。






二、郡望堂號
  晉置頓邱郡,現在河南省清豐縣。望出梁國。





三、歷代名人
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焉;心雖勤而無獲矣”。這是晉代科學家葛洪在治學上的一句名言。(葛洪及其人生哲學http://www.siwen.org/zongjiao/gehongjiqirszx.htm



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於晉太康四年(西元二八三年),卒于東晉興甯元年(西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



對他的一生,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引用了《歷代名醫像贊》的一首詩來概括:“陷居羅浮,優遊養導,世號仙翁,方傳肘後”。但這只說出了他煉丹采藥,隱逸求仙的一面。而他另外的一面卻被忽略了。其實,他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學家,在醫學和制藥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樸子》和《肘後救卒方》。《抱樸子》是一部綜合性的著作,分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內篇說的是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病等事,屬於道教的著作。但其中《金丹》、《仙藥》、《黃白》等部分是總結我國古代煉丹術的名篇;外篇說的是人間得失,世道好壞等事。其中《鈞世》、《尚博》、《辭義》等篇,是著名的文論著作。《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是他在廣東編著的一部簡便切用的方書。收錄的方藥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藥容易,價錢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掛在肘後隨行(即今天所說的袖珍本),即使在缺醫少藥的山村、旅途,也可隨時用來救急。所以,受到歷代群眾的歡迎。葛洪的醫學著作,據史籍記載,尚有《金匱藥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時後備急方》4卷;碑、誅、詩。賦100卷。



葛長庚——字如晦,號海瓊子。南京瓊州人。博學多聞,工書善畫,尤精梅竹。開設命館太一宮,封為紫清真人。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晚號神霄散吏。著有《瓊海集》、《羅浮山志》。
葛雲飛——字鵬起。浙江山陰(今紹興)人。道光武進士。為人剛毅勇敢,廉潔正直。制寶刀兩把,分刻“昭勇”、“成忠”字以自勵。道光二十一年9月英軍再犯定海。他以定海主將身份,調來鄭國鴻、王錫朋二總兵共同抗敵,堅守陣地,奮戰六晝夜。十月一日三總兵中,他最後一個英勇戰死。著有《制械制藥要言》、《浙海險要圖說》、《名將錄》等。



   
我國歷史上,葛姓也出了不少傑出的人物:葛榮,北魏各族人民起義統帥,曾稱帝,國號大齊,據有今山東、河南大片地方,後起義失敗。葛從周,五代後樑大將,曆官兗州節度使等,封陳留郡王。尤其有宋一代,更是人才輩出:



葛泌--宋光宗的紹熙年間拜相。



葛書思--出名的孝子。



葛勝仲--浙江湖州治律極嚴的知府。


四:當代名人



葛威,中國交友行業協會會長,香港交友協會顧問,如意愛線(love.ruyi.com)顧問,山東威爾信達集團董事長。



葛優,葛存壯--著名電影演員。
葛增蓓: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502膠水的發明者.
五、河北省定州市五女店村有葛姓。
六、江蘇省邳縣、新沂、宿遷、沭陽葛姓興旺。



七、浙江省甯海葛姓興旺,傳承有最全的江南葛氏宗譜,包括《西洋葛氏世系》、《楓湖葛氏宗譜》、《下洋葛氏房譜》、《泉水車園宗譜》等。



.安徽省鳳台縣丁集鄉葛氏為大姓,現在淮南,壽縣,蒙城,懷遠。長豐等地居住的葛姓據傳都是明初由山東遷入的。



九、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鶴洋鄉、下小村有葛姓,有大約兩千人,宋代由福建泉州遷入。


影星葛蘭其實不姓葛,她真正的姓名是張玉芳Grace Chang1933613-) 中國浙江省海寧縣人,著名香港電影演員1950年代1960年代間曾主演多部著名華語歌舞片,並以兼具「演歌舞」三者著稱,主演作品中許多歌曲亦傳唱至今,其代表作有《曼波女郎》、《青春兒女》與《野玫瑰之戀》作品。


1964息影後,葛蘭轉而拜師學習京劇並參與相關演出,1989與同好出版京劇唱片合輯。此外也曾在公開活動中獻唱或表演。


在國片影壇,似乎很少有一位女明星像葛蘭這樣能歌擅舞,能言擅演的。她橫跨影壇與歌壇的雙栖成就,當得上“歌舞演三絕”的稱號,至今仍未有另一位女明星可以相提幷論。
 首先,葛蘭具有藝人的語言天才,她會說國語、粵語、滬語、英語之外,還因爲赴泰國拍片而學會講泰語。




 

 
爲了把流行曲唱好,葛蘭也做了一些犧牲。她當初是學習西洋聲樂的,志願是唱女高音。考入“泰山”的訓練班後,跟歌唱老師林聲 學習的是時代曲。後來,她又跟俞振飛學昆曲,每一次都要改變唱法,實在十分辛苦,以至她在初期演唱電影歌曲時有藝術歌曲和中國戲曲的痕。在主演《曼波女郎》大受歡迎後,被葉冷竹琴責備她浪費時光,學唱正統聲樂多年竟然唱出“我愛恰恰”那樣通俗的流行曲。不過,葛蘭已定專心往電影發展,于是放弃女高音改從黃飛然爲師學好唱流行曲。在黃老師的批導下,把她過去學過的作爲底子,然後兼收幷蓄,什都唱。不論是外國藍調、中國小調民謠、中西流行曲,什都嘗試去唱去學,終于融會貫通,形成後來葛蘭的特有風格和唱腔。
 
 和葛蘭合作過的配樂家,都是當時國語影壇頂頂有名的作曲家,包括:姚敏,綦湘棠和日本來的服部良一。他們的音樂風格各异,對葛蘭的演唱也有不同的要求,但葛蘭都想辦法克服困難,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就是她“ 學成家”的能耐。

 
 在五十年代,香港流行英文歌,國語歌壇遂紛紛將這些歌曲填上中文歌詞灌錄唱片。中英文同樣流利的葛蘭是這類“中詞西曲”的最佳詮釋之一,還常常主動推薦好聽的英文歌改成國語演唱。有一次,她喜歡上“I Want You To Be My Baby”,便要姚敏把它改成國語歌,結果便是司徒明填詞的“我要你的愛”。此曲是一首快節奏的情歌,歌曲連珠炮發有如急口令,類似九十年代在美國流行的“Rap”(饒舌歌)。由于中間一大段的歌詞無法翻譯成爲中文,葛蘭乾脆用英文唱出。錄音時,負責演奏的菲藉樂手均主動伴唱,名人手舞足蹈,欣喜若狂,也形成了全曲氣氛熱鬧有勁一氣呵成的精彩效果。






今早11時後將發放新網誌,敬請留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