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y the peace and joy of this Christmas season be with you all!






提起楊玉環與唐玄宗李隆基的相識相戀,還要追溯一下這位風流皇帝的前半生。


 李隆基生於西元685年,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嫡孫。不過,他出生時,高宗已經謝世,大唐王室正處於皇位爭奪最激烈的時候。因此,他最初所經歷的,並不是與生俱來、恩寵皆重的王子生活,相反卻時時要父親一族的生死存亡和自身的命運擔憂。故而李隆基自幼似乎比其他的同齡人更成熟,自我保護的意識也更強。


  李隆基出生的前一年(684),父親李旦被皇太后武則天別有用心地立皇帝,是唐睿宗。六年之後,武則天終於按捺不住親自君臨天下、執掌社稷的野心,宣佈將睿宗李旦降皇嗣,自己堂而皇之的改唐周,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從此,李旦一家雖身居皇宮,但作廢帝,時刻都有性命之憂。李隆基此時自詡"阿瞞",多少可以反映出他忍辱負重、力避是非的心態。


  神龍元年(705)正月,五王政變成功,擁立唐中宗李顯復辟,武則天被迫退位,于同年十一月淒慘地死去。至景龍四年(710),昏庸懦弱的唐中宗被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合謀鴆殺,僅僅穩定了幾年的唐政權重又動蕩起來。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早有野心,勾結、重用外戚韋等人把持朝政,賣官鬻爵,濫用權力,秘密地籌劃著推翻唐室江山,效法武則天,做第二代女皇。了實現這一企圖,她們將鬥爭的矛頭直指李旦及其子李隆基。因當時李旦父子身邊集結了一批文臣武將,其勢足以與韋氏抗衡,是後黨的威脅。在這場鬥爭中,李隆基先發制人。他與權勢顯赫的姑母太平公主密謀聯合,由李隆基率領羽林軍萬餘騎搶先發動政變,沖入皇宮,將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親信黨羽一網打盡,並由太平公共主出面,逼少帝李重茂退位,重新扶李旦登上了皇位,以李隆基太子。


  睿宗李旦登基以後,皇室內部的王位爭奪並未結束。當時,以李隆基首的太子派和以太平公主首的公主派在政治上的鬥爭仍然非常激烈。太平公主也是一個權力欲望很強的女人,她自恃擁立有功,百般挾制李旦,拉攏朝臣,擴張個人勢力。此,她不斷造謠中傷,打擊太子勢力。於是,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雙方劍拔弩張,一場新的宮廷內戰隨時都有可能爆發。李旦本是個性情散淡的人,既無法協調公主和太子間的矛盾,也不願勞神費力做傀儡皇帝,只想傳位太子,一了百了。


  先天元年(712)八月,李旦禪位,太子李隆基登基,是唐玄宗,尊睿宗太上皇。除三品以上官吏的任免和大案要政仍由太上皇親自上理外,其他一切庶悉數由玄宗李隆基督辦。


  先天二年(713)六月,李隆基探知太平公主陰謀政變,首先舉兵發難,迅速消滅了公主派的勢力,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權。睿宗李旦見朝政清淨,人心臣服,遂下詔正式退位,由李隆基的執掌了全部軍國政刑。同年,改年號"開元"


  李隆基繼承帝位後的前三十年,在政治上比較勤勉。當時,唐朝開國近百年,經太宗至武則天等幾代皇帝的治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但由於長期皇室內訌的影響,中央集權渙散,冗官雜吏日漸增多,國家政務機構人浮於事,敷衍散漫已成風氣。因需養活龐大的官僚隊伍,財政開支益發緊張。此外,豪強地主霸佔農民土地"籍外之田",破壞了均田制度,使得人民生活困難,國家稅收減少。兼之武周後期以來,佛教盛世行,由於盲目興建佛堂寺院,致使僧侶人數惡性膨脹,大量耕地、民戶轉歸佛門,藉以逃避賦稅,寺院建造過程中也浪費了大量錢財。針對唐王朝面臨困危局勢,李隆基審時度勢,相繼重用姚崇、宋璟等人相,整頓吏治,裁減冗員,廣開言路,很快在自己身邊培植起一批得力的政治助手和治國大臣,保證了國家機器的良性運轉。此外,在經濟發展和農業生方面,他派勸農使到各地丈量分配土地,懲治霸佔私田的豪強地主,興修水利工程,限制佛教寺院和僧侶的發展。通過一系列的措施,致使開元年間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科技文化發展,形成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達、國家富強的社會局面,史稱"開元盛世"


  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在封建社會歷史上是異常光輝燦爛的。但盛極而衰,也是不可回避的歷史規律。


  尤其唐朝宮廷生活奢侈糜爛,是歷朝歷代所罕見的。唐玄宗繼位之後,曾勵精圖治多年,眼見社會一片太平景象,難免洋洋自得,以盛世難逢,國事無憂,便想在後宮逍遙自在的歡度春秋。李隆基一生納妾無數,據說後宮養女四萬人,見諸史冊的著名嬪妃,便有劉華妃、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武惠妃、高婕妤等人。這些人中,最受李隆基寵愛的當數武惠妃。


  武惠妃是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兒,自幼入宮,容貌俏麗,聰明秀媚,頗有武後風範。她性情乖巧,善於逢迎,入宮後很快博得李隆基的歡心,日夜陪侍在左右。不久,武惠妃生下一個男孩,取名李瑁。母以子貴,武惠妃從此更受玄宗寵愛。她也恃寵生驕,漸漸有了取代皇后位置的想法。了達到這一目的,她先是不斷挑釁皇后,搬弄是非,抓住皇后誣蠱之事大做文章,最終促使王皇后被廢。她以此後可以順理成章地被冊封皇后,卻不料朝中宰相、大臣多數上書諫諍,反對立她後。武惠妃並不甘心,又將矛頭轉向太子李瑛,妄圖廢掉太子,立自己的親生兒子李瑁太子,以太子生母的身份封後。於是,她勾結宰相李林甫,誣陷李瑛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私藏甲兵,密謀造反,將三王一併廢庶人,後又收監處死。武惠妃悉數剷除了競爭對手,兒子冊立太子和自己冊封皇后掃清了道路。她原以這樣就能如願以償,誰知唐玄宗風聞太子之死有冤,且朝臣對武惠妃頗多異議,把立儲冊後之事一推再推。武惠妃日夜焦慮,積憂成疾,竟然身染重症,一病不起。她每每夢見太子三人冤魂索命,最終導致精神失常,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一命嗚呼。


  武惠妃之死,使玄宗十分悲痛。他自登基以來,武惠妃已在宮中陪侍了二十多年,其他後宮佳麗雖有數千,卻沒有一個能令他中意。玄宗舊情難忘,特追封武惠妃"貞順皇后",以皇后禮葬于敬陵,且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考慮過封後一事。日後的貴妃楊玉環雖然備受恩寵,也未曾得到玄宗正宮皇后的諡號,從中可看出李隆基對武惠妃的愛戀之深。


  武惠妃死後,唐玄宗李隆基似乎一下子老了許多。後宮雖然美女如雲,卻沒有一個能夠取代武惠妃在他心中的位置。因此,李隆基長期以來鬱鬱寡歡,精神萎靡,內心感到十分孤獨。有時,他退朝以後,一個人呆呆地站在武惠妃生前居住的寢宮前,許久一言不發,樣子十分可憐。


  李隆基的心思,被侍駕多年的內宮總管高力士洞察得一清二楚。高力士是廣東潘州(今廣東高州),幼年時便淨身入宮,年齡與玄宗相仿。因其處事謹慎,效忠主子,深得李隆基的信任與重用。他追隨玄宗多年,曾參與過平定韋武集團叛亂和削除太平公主勢力的鬥爭,深知李隆基的脾氣秉性與喜怒哀樂。他平時就注意察言觀色,從不違忤玄宗的旨意,因而從開元後期起,成李隆基身邊最有影響的人物。


  李隆基曾說:"力士上值,吾寢則安。"凡內宮事務,悉數交與高力士辦理。此,高力士地位殊于常人,皇太子呼之"二兄",諸王、公主皆呼之"阿翁",而駙馬則稱之""。在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上,李隆基也頗倚重高力士。武惠妃死後,太子的儲位一直空缺;玄宗便於自己控制皇權,欲立三子忠王李璵太子,但朝廷輿論都傾向于武惠妃之子壽王李瑁,尤其宰相李林甫更是竭力推薦壽王。玄宗非常猶豫,一度此寢食不安。


  有一天,他和高力士聊天,提及此事,說道:"你是我家老奴,豈不能揣知我意!"高力士奏道:"皇上何必如此虛勞聖心。只要推長而立,誰敢複爭?"高力士的一番話令玄宗心下釋然,於是下旨宣佈立忠王李璵太子,一樁有關江山社稷的大事,就在高力士的參謀下毅然決定了。唐玄宗對宦官的倚重較前朝尤甚,高力士地位的上升就是明證。雖然他還僅僅充當著皇帝心腹的角色,未曾越位擅權,但唐後期宦官專寵亂政的局面,卻是由此而起的。


  高力士洞悉玄宗李隆基喪妃的痛楚,便盡心他物色新歡,以緩解他半百之年的孤獨抑鬱心境。經過一年左右的尋訪,一位絕色佳人楊玉環引起了高力士的關注,也引起了李隆基的莫大興趣,於是演繹出一場千古傳頌的帝主愛情悲劇。


  楊玉環,祖籍浦州永樂(今山西永濟),於開元七年(719)六月一日出生於蜀郡(今四川成都)。她的高祖楊汪系隋朝名臣,曾拜國子監察酒,唐初被太宗李世民所殺。父親楊玄琰是蜀州司戶,負責掌管戶籍、計帳、道路、有旅、婚田等事務。兩個叔父楊玄珪、楊玄(王)均在朝廷官。揚氏家族在開元前後家道雖漸中落,但仍屬名門望族之後,家教嚴格,中規中矩。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她從小聰明伶俐,活潑好動,對音樂有天生的喜好。又因是家中幼女,深得長輩垂愛。


  楊玉環10歲左右,父親早亡,她不得不輾轉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王)家。叔父對她極溺愛,視親生女兒,叔侄歡洽,以"父女"相稱。在叔父家生活的這幾年,楊玉環受到了嚴格的儒家思想教育,也學習了許多音樂舞蹈方面的知識,對她氣質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這使她在入宮後十幾年間,能夠絡守婦道,循規守法,基本上不妄談國政。同時,又使她得以充分發揮藝術潛能,成歷代後妃中不可多得的音樂家和舞蹈家。楊玄(王)時任河南府士曹參軍,官職級別雖然不高,卻是在"東都"洛陽做官,社交範圍相當廣泛。這就日後楊玉環出嫁名門望族提供了機會。


  隨著年齡的增長,楊玉環越來越出挑得與不同。她姿容秀美,身材豐腴,皮膚白皙,明眸皓齒,舉手投足中,無一不顯露出青春少女的嫵媚與豔麗。尤其是她自幼擅長歌舞,有著極高的音樂天分,更加增添了她的魅力。養父楊玄(王)深以玉環的美貌和聰明自豪,常常帶她外出優遊,偶爾也介入上流社會的造訪酬答。先前是"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其後,楊家美女的豔名漸漸遠播開來。


  開元二十三年(735)七月,武惠妃所生的女兒咸宜公主出嫁。這個女兒平時最玄宗喜愛,因而婚禮辦得非常豪華。楊玉環有幸被邀做公主的嬪從,從而結識公主以及公主的胞弟壽王李瑁。壽王初見玉環,便被她超群的姿色迷住了。經過與母親武惠妃商量,並征得父皇的恩准,于當年十二月納玉環壽王妃。婚禮由宰相李林甫和黃門侍郎陳希烈主持,自是籌辦得分外排場。楊玉環從此邁進了唐皇室的生活圈子,開始了與李氏父子的感情糾葛。


  楊玉環嫁入壽王府一年,夫妻倆便隨唐玄宗與武惠妃一行回到了長安,居住在壽王宅邸。最初的婚姻生活是甜蜜的。壽王非常嬌慣這個年輕美麗的妻子,二人常常相擁在花園漫步,或並肩攜手外出遊玩。玉環喜愛樂舞,壽王便專門請王府中的著名樂手教習。這對年輕人朝則同出,夕則同寢,沈浸在浪漫的愛情世界之中。楊玉環的風姿與溫婉不但贏得了壽王的百般歡寵,也得到了婆母武惠妃的格外關照。她常常被召入內苑與婆母做伴,時而受贈許多珍寶玉玩。武惠妃當時有中宮皇后之實,有她的庇護,雖然宮中皇儲鬥爭十分尖銳,玉環與壽王卻依然能沐浴在安適悠閒的小家庭生活中,享受生活的甜蜜與安逸。不幸的是,武惠妃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暴病身亡。次年,忠王李璵得立太子,壽王李瑁的地位急劇下降。失去母親的呵護,壽王的小家庭宛如一葉扁舟,在波濤洶湧的宦海中隨風搖擺,茫然不知其終了。果然,時隔不久,唐玄宗便打起兒媳楊玉環的主意。


  高力士最初留意楊玉環,是覺得玉環的許多地方都與逝去的武惠妃頗相似。待說與唐玄宗後,玄宗也漸漸回想起幾次相見的情景,楊玉環這個姿色冠絕當代的兒媳,曾經在他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當初,楊玉環被冊立王妃時,玄宗曾以父皇的身份接受過小兩口的叩拜,玄宗曾在婚詔中稱讚她"含章秀出"。開元二十五年十月,玄宗與武惠妃率皇族駕幸驪山溫泉,楊玉環恰好獨自騎馬出遊,玄宗在高臺上看見,便召她入暖閣共同進餐。這次小範圍的覲見,似乎隱隱在玄宗心底留下點什。是惆悵?是遺憾?或者是其他?那就難以描述了!總之,玉環在玄宗心中印象不菲,只是當時武惠妃恃寵在側,使他無心他顧。至於在另外一些社交場合的見面則不可枚舉,楊玉環的姿容儀態、風度舉止都深深地烙在李隆基的心上,因而,一經高力士提出要楊玉環入宮,李隆基那枯槁的心一下子就復活了。


  開元二十八年(740)十月,唐玄宗照例到驪山溫泉行幸。第二天上午,玄宗便派御妹玉真公主前往壽王府邸,詔令壽王妃楊玉環前往驪山侍駕。毫無疑問,這道詔令意味著壽王夫婦愛情生涯的結束。自古君命難違,李瑁與楊玉環心裏都十分清楚。自從武惠妃死後,壽王就被父皇逐漸冷落,這次詔令自己的妻子前去侍駕,顯然是要公開將玉環奪走。夫妻五年恩愛一場,眼見妻離子散,自己卻絲毫不敢違逆,如果抗旨不從,只能招惹殺身之禍。想到這些,壽王忍不住抱住玉環放聲大哭。


  楊玉環辭別壽王,隨玉真公主來到華清宮。這一次,她陪侍李隆基度過了18個夜晚。李隆基內心得到了從未有過的滿足興高采烈地對高力士說:"朕得玉環,如獲至寶,實是平生第一快事。"此次驪山相會,對於22歲的楊玉環和56歲的李隆基來說,各自的生活都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從此,大唐王朝開始上演了一幕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尤其是那淒慘的悲劇結局,更李楊之戀畫上了令人難以忘懷的句號。


  在唐朝,父子兄弟爭妃的事情不乏其例。威名赤赫的唐太宗李世民奪取江山後,曾納弟弟齊王元吉的妃子楊氏妾。唐高宗李治所立的皇后武則天,原本是太宗李世民的侍妾。到了唐玄宗李隆基一代,則又要出現父奪子媳的鬧劇。在我國少數民族中,曾有子納父妻、弟納兄婦的習俗。唐明雖然民風開化,但傳統的封建禮教還是束縛著人們的頭腦,就算是皇帝也不敢公然違背事關重大的倫理綱常。唐玄宗的舉動頗有"亂倫"之嫌,他既要達到目的,又要遮人耳目,便不敢堂而皇之地將楊玉環迎入宮中,徑直冊立妃。於是,他採取了一個迂回的辦法。






  當初,玄宗近9歲時,其母竇氏被武則天秘密地殺死於神都(洛陽)內宮。玄宗即位後,將生母奉皇太后,並把每年正月初二定太后忌辰,例行悼念。如今,玄宗使楊玉環儘早脫離壽王府,有一個名正言順的身份,便讓她自度女道士,去竇太后薦福。同時,賜其道號"太真",移入"太真殿"內居住。太真殿位於大明宮中,通過一條複道可直達玄宗居住的興慶宮,雙方往來十分方便。楊玉環名"太真道士",實際上已經是李隆基朝夕不離的妃子了。


  楊玉環入宮不到一年的時間,便贏得異乎常人的寵倖,史稱"禮遇如惠妃""'禮數實同皇后"。她不必整日一身"女官"打扮,而是像普通嬪妃一樣穿紅披綠,盡興梳妝。宮中人都稱她"娘子",凡事無不畢恭畢敬。玄宗更是日夜圍著她轉,其地位上升之快,就連以往的武惠妃也無法相比。


  李隆基對楊玉環的寵愛是受其容貌的吸引。楊玉環正值青春年華,更兼天生麗質,體態丰韻,舉止嫻雅,雍容華貴。確如白居易《長恨歌》所描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色。"李隆基一生好色,尤其到了老年以後,精神更加空虛,一直渴望有一個像武惠妃一樣才色俱佳的女子陪伴左右。楊玉環既有著年輕女子的姣美,又有著少婦的妖嬈。她沒有後宮嬪妃那種死氣沈沈、故作妖媚的脂粉味道。其柔媚中透著純真、直率、潑辣甚至放縱。她言行舉止不甚循規蹈矩,時而表現出平民女子的野性,這恰恰足以給李隆基瀕於死寂的心以強烈刺激。他像一個被重新點燃青春之火的年輕人一樣,開始陷入一種近乎瘋狂一癡迷的戀愛之中。據說,他在驪山溫泉初次如幸楊玉環後,當夜便贈予金釵細盒,以定情信物,又拿著靡磨金步搖,親自玉環戴上,其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楊玉環除了有出的容貌,還具有高超的音樂舞蹈藝術修養,史載她是一位"善歌舞,通音律"的女子。這適可與多才多藝的玄宗相匹,結藝術知音。唐玄宗的音樂才能是從小培養起來的。他的父親唐睿宗以喜音律而著名。玄宗自小在深宮中與樂工伴,長大後"尤知音律"。在作曲方面,他可以即事譜曲,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比一般的樂工還要技高一籌。他會彈奏多種樂器,尤其精通羯鼓。羯鼓本是從西域傳入中原,鼓聲雄健,能給許多樂種伴奏。玄宗曾多次在宮廷宴會或小範圍的歡娛場合親自擊鼓盡歡,成當時宮廷音樂界的一大盛景。唐玄宗曾經研習印度佛曲《婆羅門曲》,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創作了《霓裳羽衣曲》,用以詠唱仙女翩翩起舞的意境。唐玄宗將此曲交給楊玉環,命她依韻而舞。玉環稍加瀏覽,便心領神會,當即載歌載舞地表演起來。歌聲婉轉若鳳鳴鳥啼,舞姿翩躚如天女散花,使觀者仿佛身臨仙齊舞、飄渺神奇的瑤池之會。她對樂曲領悟之深,表現力之強,令玄宗興奮不已。玄宗親自擊鼓伴奏,兩人都沈浸在靈犀貫通的音樂意境之中。楊玉環對《霓裳羽衣曲》的配舞,推動了盛唐舞蹈藝術的發展。她在創作過程中,注意吸收傳統舞蹈表現手法,又融合了西域舞蹈的迴旋動作,因而使整個舞蹈飄忽輕柔,綽約多姿,樂曲與舞姿的協調幾乎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境地。


  白居易寫詩形容道:
  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燃縱送遊龍驚。
  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


  在楊玉環的熏陶與培育下,她身邊的許多侍兒婢婦都成能歌善舞的人材。一次,楊玉環隨唐玄宗遊幸繡嶺宮,命侍兒張雲容當場獻舞。雲容輕舒羅袖,曼轉嬌軀,跳起霓裳舞。楊玉環興致勃發,即席寫了一首七言絕句:


  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嫋嫋秋煙裏。
  輕雲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


  楊玉環又隨即配上曲譜,雲容伴唱助舞。在場的人都她兼擅歌舞與詩賦的才氣傾之倒之。現《全唐詩》中僅留存楊玉環的這一首詩,可謂鳳毛麟角。


  楊玉環還精通胡旋舞。當時,唐玄宗對各民族的音樂舞蹈藝術持開放、交流態度,使胡舞、胡樂得以在中原地區漸漸流傳。胡旋舞以旋轉技巧,舞者身段飄搖,翻躍如風,令人眼花繚亂。由於楊玉環及唐玄宗對胡旋舞的大力推廣,使之逐漸成宮廷表演的重要節目之一。安祿山在天寶六載(747)入朝覲見時,就在興慶宮宴會上表演過此舞。他號稱體重350斤,腹垂過膝,但跳起胡旋舞來,仍身手矯捷,旋轉如風,可見其胡旋技藝的高超和此舞的流行程度。楊玉環也擅長彈奏琵琶。她所用的琵琶,是中官白秀貞從蜀中帶采,其木"溫潤如玉,光輝可見,用金縷紅文,做成雙鳳",成樂器中的精品。當時許多王侯郡主紛紛拜玉環師學藝,自稱"琵琶弟子"。楊玉環還是個擊磬高手。她演奏時"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聲,雖梨園弟子,莫能及之。"玄宗特意讓人以藍田綠一精琢磬,並飾以金鈿珠翠,無比珍貴。


  楊玉環成了玄宗晚年的舞樂知音,兩人的愛情生活,幾乎都伴隨著歌舞展開。在輕歌曼舞中,這對忘年戀人不但找到了精神寄託,而且還吸收了外來文化,培養了音樂人材,推動了盛唐時期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的發展,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


  此外,楊玉環還是一個智巧過人、善於察言觀色、以纏綿之情取悅玄宗的女子。她侍候唐玄宗,無時不揣摸其心意。晚年的唐玄宗對女性美的渴望,已由少年天子那種單純迷戀肉體情欲,逐步過渡到一種對審美情趣的追求,更加看重彼此間感情志趣的投合。史稱玉環"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說明楊玉環不僅僅是以美色誘人,而且能夠心靈相通。兩人之間的愛情,逐漸由最初的一廂情願而演變相互依賴,相互眷戀。還有,楊玉環雖然時有悍妒之舉,但史書中卻鮮見她干涉朝政、恃寵弄權的記載。玄宗晚年雖昏庸荒唐,但對後宮亂政的危害還是心存警惕。玉環無意在政治上出人頭地,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玄宗對她的信任,也是她得以固寵的原因之一吧。


   開元二十九年(741)冬,楊玉環再次跟隨唐玄宗到驪山溫泉宮避寒。這次逗留的時間遠比前兩次長得多。驪山位於古長安東北的臨潼縣,是個層巒疊障、景色秀美的地方。尤其是驪山腳下的溫泉明澈清冽,浴後通體舒暢,有療病養之功效。起初,楊玉環和玄宗在溫泉相會定情,玉環曾奉詔沐浴,出浴後體弱力微,不勝柔媚,《長恨歌》中曾有"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的詩句,描述當時的情形。此次故地重遊,兩人的感情已突飛猛進。他們每每流連於青山綠水之間,縱情於歌舞歡宴之後,心緒特別歡暢。


  由驪山華清宮回到長安,玄宗索性命楊玉環遷入興慶宮內居住,並賜號曰"太真妃"。玄宗將朝中大事一併委與宰相李林甫處置,自己深居簡出,日夜與"太真妃"遊玩嬉戲。對此,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做了這樣的描寫:


  雲鬢花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基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到開元末期,唐玄宗驕奢淫佚之舉日益嚴重,史稱"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於政事。"被他委以權柄的李林甫,則是個口蜜腹劍、嫉賢妒能、專擅朝政的奸佞小人,這就埋下了唐代由""""、由盛轉衰的禍根。李楊之戀,在開元末期和天寶年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熾熱的宮廷愛情故事又因偉大詩人李白的渲染,而變得極富情趣。


  天寶二年(743),李白來到長安,以平民身份被玄宗召見,任命翰林院學士,兼做宮廷侍奉。在不少的宮廷活動中,尤其是文學藝術活動中,都留下了李白狂傲、浪漫的詩歌和身影。像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墨、李白醉書狂草等故事,雖未必是歷史的真實,但卻給後人留下了千古美談。


  有一次,唐玄宗與太真妃楊玉環在興慶宮沈香亭賞牡丹。其時正值春暖花開,百卉爭豔,玄宗回目楊玉環,更似花中魁首,美貌絕倫,一時興致大增,召令李白即席作詩填詞,以備樂工演奏。李白欣然命筆,當即寫就《清平調》詞三章,詩中洋鎰著對楊玉環的熱情讚頌。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欄幹。


  玄宗看過這首以"名花""美人",以西漢成帝之豔後、傑出舞蹈家趙飛燕喻"太真妃"的詩歌,頓時龍大悅,當即命李龜年譜曲歌唱,自己吹玉笛伴奏。李白《清平調》的創作,無疑是楊玉環專寵後宮的一個真實寫照。


  天寶四年(745)七月,唐玄宗頒佈詔令,冊立韋昭訓的女兒韋氏壽王妃,從而結束了自楊玉環入宮後壽王就一直沒有正妻的局面。壽王李瑁一顆久懸的心終於放了下來,父皇在奪妻之後,並沒有向自己再下毒手,也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了。新王妃的冊立,徹底斷絕了壽王與楊玉環團聚的可能,李隆基名正言順地將楊玉環納入後宮做了鋪墊。


  十天以後,經過精心安排,入宮五年一直身份不明的楊玉環正式接受了唐玄宗的詔命,被冊封"貴妃"27歲的楊玉環身著貴妃禮服,出現在這一慶典而舉辦的盛大宮廷宴會上,顯得更加雍容華貴,儀態萬方。在耐心地等待了五年之後,玄宗煞費了許多苦心,竭力地掩蓋著父奪子妻的醜聞,總算度過了最難堪的歲月。楊玉環也終於在沒有過多輿論壓力的情況下得以入主後宮,光明正大地與玄宗生活在一起,感到從未有過的愜意。打這時起,她的心中泛起對宮廷新生活的向往。


  古代帝王後妃間的愛情經歷,無論怎樣超塵脫俗,都離不開豪華奢侈的生活背景。楊玉環被冊封貴妃以後,玄宗在物質上千方百計地滿足她的需要。當時,宮中專門貴妃織造錦繡的工匠就達七百多人。每當貴妃乘馬出遊,玄宗皇帝的寵臣高力土親自執轡援鞭,沿途阿諛之吏紛紛進獻珍玩異寶。嶺南節度使張九章和廣陵長史王翼因貢品多而精美,先後得以加官晉爵,於是爭相進貢成時髦。楊貴妃日常生活也極其奢糜,一頓飯要做上千種食物,花銷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財。貴妃有一個特別的嗜好,就是愛吃新鮮荔枝。荔枝多于巴蜀和嶺南,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潔白如冰雪,漿液甘甜如醴酪,味道極其鮮美。荔枝採摘以後,保鮮非常困難,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五日內外色味俱失。取悅于楊貴妃,唐玄宗在每年夏天專門派人前往四川涪州運輸荔枝,往往是先把即將成熟的荔枝連根一起裝船運輸,待計算好了成熟日期,再派專人由特設的貢道飛馬進貢到長安。每次了將荔枝保鮮運往長安,都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真可謂勞民傷財。杜牧有詩《過華清官絕句》雲: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自從楊貴妃入宮以後,玄宗每年十月都要帶她行幸驪山華清宮,而且停留的時間也一年長於一年。天寶四年(745)冬,楊玉環首次以"貴妃"身份臨幸驪山,同行的還有她的三姐二兄。五楊車隊前呼後擁,小小的山谷中人聲鼎沸,好不熱鬧。這一次行幸,共計住了六十天。


  天寶六年(747),玄宗下令在驪山大興土木,增辟溫湯池,修造亭臺樓閣和曲徑幽林,築羅城,置百司。王公貴族們也紛紛效仿,在驪山周圍買地建宅,驪山行宮實際上成了又一個政治中心,甚至連一些重大的朝賀也在這裏舉行。唐玄宗和楊貴妃接連在華清官行幸,每行無不耽於聲色,荒廢國事,致使盛唐政治迅速滑坡。楊貴妃的專寵與追求享樂,客觀上促進了大唐帝國的由盛轉衰,這是史家、文學家常把她作安史之亂罪魁之一的原因所在。


      三、情海風波 兩度遣歸
   在封建社會,皇帝擁有多的後妃姬妾已成慣例,後宮建置成封建皇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帝王私生活的放縱,歷朝歷代都屢見不鮮。唐玄宗是個多才多藝的風流皇帝和癡情帝王,他青年時擁有"三千寵愛",尤其偏寵趙麗妃、武惠妃諸人,顯然帶有"泛愛""縱欲"色彩。但他對所愛所恨之人並不著眼於家世門第和身世履歷,卻是難能可貴的。如趙麗妃本是歌妓,他卻能愛得深摯。王皇后是他創業時期的賢內助,卻由於兩人性格不合,遭到廢黜。到了晚年,他對楊玉環情有獨鍾,是出於品貌才情的全面考慮,既有惜香憐玉的"唯美"成分,更有志同道合的"惜才"因素,兩顆心實現了真誠地碰撞與交流。它既不是皇權高壓下違心的順從,也不是附庸于金錢名利的阿諛獻媚。在這一點上,楊貴妃的愛尤純潔無私,可謂古代帝後愛情傳奇的代表。她不僅把唐玄宗看成是人間至尊的皇帝,而且把他看成是可托肺腑的摯友,兩個心心相印的至高至尊的男女,在追求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的愛。


  天寶五年(746)七月,楊貴妃與唐玄宗發生了一次很大的衝突,起因據說與玄宗過愛梅妃有關。梅妃姓江,名采萍,福建莆田人,祖上世代行醫,父親江仲遜是江南名醫。


  采萍自幼隨父讀書寫字,習舞繪畫,養成了文靜含蓄、深沈高雅的氣質。開元年間,高力士曾奉玄宗之命出使閩粵,見其年輕美貌,將她選入皇宮,很快受到玄宗寵倖。江采萍身材修長窈窕,儀態端莊穩重,能詩善畫。她酷愛梅花,在住所附近遍植梅林,林旁又修一亭,玄宗特之手書"梅亭"。由此,唐玄宗冊封江采萍"梅妃"


  在楊玉環入宮之前,梅妃一度是玄宗最寵倖的妃子,對她的種種禮遇遠在其他後妃之上。楊玉環一出現,玄宗頓時移情別戀,把全部心思放在玉環身上,梅妃逐漸失寵。開元末年的元宵晚會,梅妃與玉環各自前去賞燈,在街上不期而遇。當時,玉環尚無封號,只是一名寄居內宮的女道士,論理應該給梅妃施禮。梅妃平素孤芳自賞,恃才而矜,只因楊玉環風頭過健,將自己比壓下去,內心早就酸溜溜的。當晚借此機會,出口譏笑玉環道:"看你身材豐碩,可算是一個肥婢呀!"說罷,帶著侍女揚長而去。玉環受此羞辱,自然心存芥蒂。其後得勢,便恃寵排擠梅妃,終將她貶到東都上陽宮。


  梅妃獨臥冷宮,心內淒涼,形容枯槁。了排遣寂寞,喚醒玄宗素日情懷,寫了一首詞,題曰《一斛珠》,托人捎給玄宗皇帝。玄宗見詩,複想起昔日梅妃楚楚可愛的神態,頓生憐憫,派人將她召入翠華西閣舊。兩人床第歡洽之際,不料被楊玉環探得始末。她醋意大發,把玄宗和梅妃大大羞辱了一番,直鬧得後宮天翻地覆。玄宗本只想偷香竊玉一場,如此一鬧,面子上很是尷尬,一怒之下,竟命高力士將楊玉環送到其兄楊鈷府中。


  在唐朝,皇帝遣歸嬪妃等同於民間的休妻,遭到這樣待遇的女子或者被廢庶人,或者賜命自盡,極少有遣而複召的可能。楊玉環深自己的言行後悔,不禁放聲哭泣。


  玄宗在氣頭上將楊玉環逐出皇宮,及至人去樓空,卻忽然感到一種不可名狀的孤獨,或坐或立,眼前總是晃動著玉環那嬌嗔的俏臉、豐腴的身影和翩躚的舞姿,耳邊也似乎回蕩著玉環輕柔的歌聲和令人心醉的笑語。然而這畢竟是幻覺,偌大的宮殿中哪還有玉環的影子。除了自己老邁的身軀,一切都那寂靜,靜得讓人壓抑,讓人煩悶,讓人透不過氣來。回想起和玉環相識相伴的日子,玄宗的心仿佛重新激發出青春的活力,是她給了自己歡樂和幸福:每當惆悵之時,那軟語輕歌能己解除憂煩;每當歡快之時,那憨態癡笑更已增添了喜悅。如今佳人離去,一切都變得索然無味。想至此,玄宗更加煩躁,無數次地在殿堂中踱著步子。整個皇宮都被可怖的死寂所籠罩,宮人們無不垂手肅立,生怕一時不慎開罪了這憂悶至極的專制君王。就這樣,玄宗開始無端挑剔,不斷有人受到他的怒聲責和無情懲治。及至傍晚,玄宗更加坐立不安,不時地唉聲歎息,連飯也不願意吃。大總管高力士熟知皇上的心思,奏請將貴妃平時起居所用的衣服、幃帳等器具賜予楊玉環。玄宗爽然答應,於是將各種物品裝載了一百多車,送到楊府。玄宗還將自己未吃的御膳分出一半兒,讓人一併帶給楊玉環。如此一來,高力土更知玄宗難以離開玉環,天黑之後,便奏請接回貴妃娘娘。


  玄宗聞奏,正中下懷,當即命令禁軍打開安興裏門,由專人護送貴妃回宮。須知唐代宵禁極嚴,夜間不准輕易開禁門。如今了早日見到貴妃,不惜破壞成規,其思念之切,用情之深,不言自明。當天夜裏,李楊再度聚首。一見面,貴妃忙伏地請罪,玄宗則欣然慰撫。一日不見,恍如三秋,兩人都煞有隔世之感,免不了相擁而泣,喋喋耳語。經過這一次出宮風波,兩人愈發衡量出對方在自己心中的份量,此番感情的起伏跌宕,使李楊情誼更加堅牢了。從此,楊貴妃"恩遇愈隆,後宮莫得進焉"


  天寶五年的出宮風波之後,唐玄宗對楊玉環更加百依百順,言聽計從。楊玉環也日漸驕縱起來,更不能容許別的女人介入她同玄宗的愛情生活之中。玄宗鍾情于楊玉環,但他畢竟是一代盛世帝王,身邊圍繞著一大群有聲有色的女人。偶爾,他也會紅杏出牆,去另尋新歡。天寶九年(750)了三姐虢國夫人,楊貴妃又和唐玄宗發生衝突,再次被遣送回哥哥家中。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楊玉環做了貴妃以後,三個在四川的同胞姐姐均被接到長安,其中大姐崔氏被封韓國夫人,三姐裴氏被封虢國夫人,八姐柳氏被封秦國夫人。楊氏姐妹個個才貌出,尤其是三姐虢國夫人舉止輕佻,生性風流,早年喪夫寡居,便與遠房堂兄楊釗(即楊國忠)私通。後來由於經常隨貴妃出入宮掖,得以和玄宗皇帝相近。玄宗早就對虢國夫人的姿色心動,又其擒縱手段所撼,兩人時而私相往來,傾吐心曲。中唐詩人張祜曾有《集靈台》詩,其中寫道: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汙色,淡掃蛾眉朝至尊。


  就透露了虢國夫人與玄宗之間的曖昧關係。


  天寶八年(749)冬十月,玄宗攜楊貴妃一家去驪山華清官避寒,楊氏三姐妹均隨同前往。此行共住了三個多月,直至第二年正月才返回興慶宮。就是在這次東幸途中,玄宗和虢國夫人幽會尋歡,又惹惱了楊貴妃。回到興慶宮不久,楊貴妃就借題發揮,將玄宗的醜行抖落出來。於是再次"忤旨",被送歸楊府。


  楊貴妃又被送回兄長楊鈷家中,使楊氏滿門大震驚。他們深知,萬一玄宗不再複召玉環回宮,仰仗貴妃庇蔭的楊氏家族的榮華富貴就將化烏有,甚至可能招致無窮禍害。虢國夫人覺得內心慚愧,急忙趕來商討對策。


  唐玄宗的心情也不能平靜。十來年的朝夕相處,楊貴妃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彼此建立在信任體貼基礎之上的感情,成玄宗晚年的主要精神支柱。一旦楊貴妃離宮,不但老奴高力士之著急,朝中大臣也多牽動。時任戶部郎中的吉溫勸玄宗收回成命,說道:"據臣所知,女人多半沒有深思遠慮,遇事易於衝動,難免有違背皇上心意的地方。皇上既然對貴妃恩寵備至,難道還可惜宮中的一席之地嗎?我看不如就在宮中賜她自盡,何必讓她到宮外私宅中受辱,以致貽笑大方,玷污皇帝的名聲啊!"吉溫當時已經投靠了朝廷新貴楊國忠,深知楊貴妃的榮辱興衰直接關係到自己的命運前程,因而便用激將法來打動唐玄宗,幫助楊氏兄妹。聽了吉溫的話,玄宗果然派太監張韜光送御膳給貴妃,同時打探一下貴妃出宮後的情形。


  楊貴妃十分乖巧,且對自己的任性和嫉妒有所悔悟。她一見張韜光及御膳,心知玄宗皇帝對自己放心不下,禁不住傷心地哭倒在地,抽抽噎噎地對張韜光說:"我惹怒皇上,罪本該死。幸得陛下憐惜,將我遣歸家中。現在我內心非常悔恨,不知該怎樣表達這種心情。金玉珍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頭髮是與生俱來,父母給予的。如今我無以回報,就把這縷青絲獻給皇上吧!"說完,剪下一縷長髮,讓張韜光帶回皇宮。


  張韜光返回興慶宮,將見面的情景娓娓奏述一遍。玄宗看到這縷秀髮,睹物思人,聯想起貴妃素日的好處來,不由得心下釋然,趕緊命高力士再把貴妃接回宮中。這次出宮風波,前後延續了五天時間。貴妃回宮後,玄宗特意給予楊國忠和秦國夫人府賞賜百萬,以獎其彌合之功。楊貴妃深知玄宗對己感情深摯,從此更加關懷體貼他,再沒有發生過妒悍耍潑的事情。


  經歷兩次出宮風波的考驗,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感情更加成熟而穩定,並且大有超越封建禮法、回歸人間真愛的意味。曾經被無數文人墨客著力渲染,引得後世帝王、平民競相演繹的"長生殿七夕密誓",就是這種深摯感情的佐證,也將李楊之戀推向了高潮。


  大約在天寶十年(751)七月七日乞巧節的夜晚,參加完宮中舉辦的盛大宴會,唐玄宗和楊玉環意猶未盡,又攜手來到長生殿賞月。只見月明星稀的夜空中,一道銀河直瀉千里,牛郎星與織女星格外耀目。楊貴妃眼望星空,合掌祈禱道:"妾遙望牛郎織女越來越近,想必是夫妻今夕恩愛倍增。銀河雖闊,隔阻不了他們真摯的感情。妾對牛女二星盟誓,願與陛下的愛情天長地久,而不必經年相會!"聽了楊貴妃的話,唐玄宗心中無限情意升騰而起,竟拉著楊貴妃的手走到院中,雙雙跪下,合什當胸,信誓旦旦地說道:"我們二人相愛日久,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連理枝,此生此世,永不分離!"宣誓罷,兩人又都極其虔誠地對著星空施行三拜首禮。在他們看來,有雙星證,他們以心相許的願望就一定能夠實現,而白頭偕老、永不分離是他們的崇高期盼。


  就數千年的中國歷史而言,專制皇帝與妃子間的愛情誓言多半形同閨中戲語,常常是時過境遷。李楊之間的愛情悲劇卻與他們的由衷誓詞形成了格外鮮明的反差,因此吸引著許多文人騷客此大費筆墨,譜寫出一篇篇華美感人的詩歌,從而具備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


   中國有句俗話,叫作:"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是封建宗法制度在家族推恩方面的反映。由於封建帝王婚姻生活的特殊性,使得某個皇后或嬪妃一旦得寵,其家族成員極易借機享有皇帝賦予的各種特權,形成龐大的外戚勢力,輕者危害朝政,重者威脅、甚至顛覆整個國家。這個慘痛教訓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但歷代君王卻極少能制止它的滋生蔓延,以致外戚、宦官一併成中國封建制度的兩大毒瘤。http://yiming323_2002.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88907


blog原載於:2010-01-12 16: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