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米俐 | 學號: | HK026002 |
等第: | A | 完成日期: | 2006年8月26日星期三 |
8. 一. 填空 1.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中打敗袁紹,進而統一了北方。 2. 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中打敗了曹操,奠定了三方鼎立的局面。 3. 曹操為了收攪人才,三下求賢令,明確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 4. 劉備為了訪求人才,曾三顧草廬,請流寓隆中的諸葛亮出為謀主,諸葛亮在著名的中向劉備提出爭衡天下、興復漢室的戰略方針。 5. 晉惠帝時,司馬氏宗室自相殘殺的八王之亂嚴重削弱了西晉皇朝的統治。 6. 東晉時,王導、王敦專權,王氏子弟多布列顯要之處,故當時有人說:王與馬;共天下。 7. 東晉偏安江左時,北方經歷了諸王國的割據與紛爭,其絕大多數為少數族統治者所建,史稱五胡十六國。 8. 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後,繼續改革,有利於社會安定和經濟的發展,形成元嘉之治的小康局面。 9. 公元527年,爾朱榮舉兵入洛,鴆殺胡太后及幼主元釗,並殺百官公卿二千人,史稱河陰之變。 10. 公元534 年,高歡另立孝靜帝元善見,遷都于鄞,建立,宇文泰另立文帝元寶炬,建都長安,史稱東魏。 一. 列舉題 1. 列舉三國的國名。 魏、蜀和吳 2. 列舉舉內遷民族五胡的名稱。 匈奴、鮮卑、羯、羌及氐。 3. 列舉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三次大起義。 六鎮起義、河北起義、山東起義和關隴起義。 4. 列舉南朝各朝各名。 宋、齊、梁和陳。 5. 列舉北朝各朝各名。 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 一. 名詞解釋 1.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中正」是專職品評人物的中央官員;「品」即「品狀」(「品」是在籍的履行,「狀」則為居官的材能和績效。 F 產生的背景: A. 東漢末年,政局混亂,人口流散,地方薦舉又為權貴把持,被薦者多名實不符,察舉流弊日多,須另立新制。 B. 東漢社會倡清議,重氣節,喜以等級評比人物;曹魏政權因應時勢與風氣,訂立九品為評定人材標準。 F 內容: A. 在州郡設中正官由地方才德兼備人士出任,察訪人材,評為九等,作為政府用人授官準則。 B. 中正官品題人物,按例三年重新審核及品評一次,以供吏部作升降之依據。 F 本制度的流弊: 這個制度最初並沒有把家世列為選拔的條件,但後來因為作中正官的人容易和士族權貴接近,於是評定人才的時候難免偏心,到後來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缺點,於是到隋文帝時就將這制度廢除了。 2. 劉淵 匈奴貴族,接受漢文化。自幼好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 永興元年(公元304年),西晉封為匈奴族五部大都督的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省離石縣)的左國城自封『漢王』,史稱『漢趙』,不久即佔據整個并州。 他屢敗司馬騰後,攻克太原,繼而進據河東。由於劉淵勢力日盛,王彌和石勒相繼依附。此外鮮卑和氐等首領也支持。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稱漢帝,建都平陽,並派其子劉聰等進攻洛陽。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病故。
3. 王敦之亂
是東晉建立後,王室(司馬氏)與藩鎮(王氏)之爭,它與蘇峻之亂同時反映出〝晉主雖有南面之尊,無總御之實〞的客觀事實。其背景及經過如下:
兵權在握,皇帝猜疑: | 東晉元帝立國特別得到王導、王敦的支持,前者主持內政,後者則在外掌兵。後來王敦更領荊州刺史,都督六州軍事。元帝鑑於王氏兵權過大,感到自身的威脅,故用刁協、劉隗、周顓和戴淵。太興四年封劉隗為鎮北將軍以防王。 |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清君側: | 王敦以誅滅奸賊為名,由武昌調兵,攻入建康,誅除刁協、周顓和戴淵,並擊退劉隗。元帝憂懼而亡。 |
明帝於太寧兩年公元324年)平亂: | 明帝司馬紹即位後,王敦領揚州州牧,並移師當塗,勢力直迫朝廷。卒於太寧兩年趁王敦大病攻之,並殺死王敦兄王含及錢鳳兩主將。王敦聞敗訊亡。 |
祖逖
公元266年,東晉名將祖逖出生,字士稚,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北)人。
建興元年(公元313年),本與朝廷舉家南移,要求收復中原,晉元帝任為豫州刺史;率部渡江,中流擊楫發誓,以示決心。到北伐時, 祖逖年已四十七了。
公元319年陳留地方的豪強地主陳川投降后趙國主石勒,祖逖決定發兵進攻陳川。石勒派兵五万援救,被祖逖打得大敗。祖逖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失地, 採取的策略是招撫塢壁, 屢破石勒, 但與石勒亦互有勝負。
當祖逖練兵積穀, 為進取河北做準備時, 晉元帝司馬睿擔心祖逖的發展對他不利, 遂任戴淵為征西將軍, 節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無成, 憂憤成疾, 死於軍中。終年五十五。祖逖雖然沒有完成恢复中原的事業,但他那中流擊楫的英雄气概,一直被后代的人所傳誦。
5. 府兵制
北府兵在東晉時期駐扎在長江下游京口、廣陵一帶的地方軍。它創於太元初年,由謝安的姪兒謝玄招募淮南弟子軍訓練組成。北府兵有較強的戰鬥力,是淝水之戰投入的主力軍,因淝水之戰勝利而名聲大振。到了北魏和北齊時,大致跟東晉沒有分別,到北周確立此制時,則起了重大的變化,其內容、優點及影響分析如下:
宇文泰初立府兵時,自己為都督中外諸軍事,統攝六柱國大將軍。每個柱國大將軍下有二個大將軍,共十二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下有二個開府,共廿四個開府。每個開府下有二個儀同,共四十八個儀同,西魏末年,一個儀同領兵一千人,這樣便形成了組織嚴密的府兵制:
府兵制的優點:
( 一開始就以禁旅的姿態出現,組織嚴密且集指揮權於中央,有利屏藩王室和加強中央集權及易於調動。
( 屬於兵農合一的制度,亦耕亦戰,促進富國強兵。
( 此制度規定服兵役者可免其租調,結果刺激了均田戶當兵服役的積極性,兵源也大大得到擴充,身分地位亦得到認同,戰鬥力增強。
府兵制的影響:
( 北周武帝在宇文泰的基礎上繼續推行府兵制,擴大了府兵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強化軍事力量,為北周滅北齊提供了軍事保證,也為隋統一全國奠下了基礎。
( 隋文帝滅陳時,府兵已發展至五十萬人,此支軍隊也形成了隋唐的強大軍事力量,因此隋和唐初也承襲府兵制。
二. 問答題
i. 試析淝水之戰東晉取勝和前秦戰敗的原因。
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與東晉在淝水(今安徽壽縣一帶)進行一場大戰,結果是秦輸晉嬴,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原因如下:
A. 前秦方面:
子. 苻堅驕兵輕敵:苻堅被統一北方等一連串勝利和治秦成功沖昏了頭腦,也自恃擁有近百萬大軍投鞭可以斷流,和以為伐晉必克,輕敵太甚。
丑. 戰略錯誤:由於驕傲,苻堅在戰略部署和戰術指揮上犯了一系列錯誤。首先,戰線太長、兵力分散,而真正投入戰鬥的實際上只有前鋒部隊的部分兵力。第二,誤用身在秦營心在晉的朱序,泄露軍機,把前秦的情況透露給東晉,趁秦軍還沒有集結好便一鼓擊潰。第三,兵臨淝水,誤聽對方之言。東晉謝玄相約苻堅到淝水西岸決戰,並要求秦軍讓出一片戰場。苻堅麾軍後退,企圖乘晉軍半渡淝水時加以截擊。可是秦軍內部不穩,一退不可止,朱序又乘機大呼秦軍敗了,結果秦軍大亂,自相踐踏,晉軍則急忙渡河,乘勢猛攻獲全勝。秦的潰兵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的追兵。
寅. 內部矛盾重重:秦軍由各族組成,軍心不一,其中漢人面對晉軍更是不想自相殘殺,而苻堅賦予重任的將領慕容垂、姚萇心懷二志,希望擺脫苻堅而各自發展。
B. 東晉獲勝的原因:
子. 勉力自保,共同對敵:面對強秦的兼併,東晉內部各派系、南北士族都害怕前秦統一會侵犯本身的利益,為了自保唯一的出路是同仇敵愾。
丑. 知人善任,兵精將良:東晉丞相謝安任用謝玄、謝石及劉牢之等,皆是勇謀兼具的良將,加上府兵訓練有素,戰鬥力較強,容易取得勝利。
寅. 利用弱點,攻敵不意:謝玄利用苻堅的輕敵及朱序的向晉,加上誘使敵方後撤,僥倖取勝。
ii. 簡述北魏孝文帝漢化運動的內容及積極作用。
孝文帝五歲即位,由祖母文明太后馮氏臨朝聽政,推行漢化。太和四年(公元490年)馮氏死後,孝文帝親政,繼續推行漢化。其內容如下:
子. 政治方面:
i. 依漢制定班祿制度,規定每戶增調三匹、谷二斗九斗作為官員的俸祿的財政來源。
ii. 整飭綱紀,嚴明賞罰,凡貪污贓滿一匹者均處以死刑,革新吏治,以緩和社會的矛盾。
iii. 官員名稱住部漢化:依魏晉官制,設置三師、三公、尚書、中書、四征、四鎮和九卿等中央文武官員,分設州刺史、郡太守、縣令等地方官,使職官機構和名稱全部漢化。
iv. 遷都洛陽: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由平城遷都洛陽,以擺脫鮮卑的守舊勢力,並加強對中原的控制,有利於進一步推行漢化政策。次年還規定南遷的鮮卑人一律不得歸葬,加速了胡漢的融合。
丑. 習俗方面:
i. 禁胡服:太和十年,孝文帝始穿袞冕,並仿中國制度,製五等公服;太和十八年起,明令全體鮮卑臣民均穿著漢人服裝,不准再穿胡服。
ii. 禁胡語:規定年三十以下的青年男女學習漢語,禁說胡語,朝臣如有故違,當降爵黜官。
iii. 改姓氏:把鮮卑族原有的姓氏改為漢姓,如孝文帝首先把拓跋氏改為元氏,以作表率;又令諸功臣舊族改漢姓,如達奚氏改為奚氏、步六孤改為陸氏、賀賴氏改為賀氏、、賀樓氏改為樓氏、丘穆陵氏改為氏、穆獨孤氏改為劉等。
iv. 胡漢通婚:鼓勵王室與中原漢族世家通婚,並改本族原配為妾。孝文帝以身作則,納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等望族之女於後宮,並為五個弟弟娶漢族高門之女為妻。
寅. 積極作用:
i. 提高鮮卑人的文化程度:孝文帝的改革,推動胡人漢化,加強了文治,從而促進了北魏社會的經濟、社會及文化的發展。
ii. 推動漢胡融合:擴大了中華民族的內涵,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