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米俐 | 學號: | HK026002 | 等第: | B |
繳交日期: | 2006年6月19日 |
一. 填空
1. 戰國七雄是齊、楚、燕、韓、趙、魏和秦。
2. 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
3. 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建成都江堰,灌田三萬頃,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4. 戰國時期的手工業有四類: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個體手工業和農戶家庭手工業。
5. 戰國時,各國都有自己的貨幣,如周、秦行用圜(錢),三晉用鎛(幣),燕、齊使刀幣楚國造蟻鼻錢。
6. 墨家的始創人是墨翟,其言語反映了小生產者的經濟和政治的需求。
7. 劉邦入咸陽後,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余悉除去秦法。(不完整)
8. 漢文帝時,賈誼上《治安策》,景帝時晁錯建議削藩,都主張削弱諸侯王的力量。
9. 漢武帝採用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使王國轄地日益縮減。
10. 西漢哀帝死後,王莽篡權,建立新朝,實行改制。
二. 列舉題
1. 列舉《法經》的六篇篇名稱。
(漏答)
2. 列舉戰國諸子百家中較主要的幾個分派。
儒、道、墨、法、陰陽家、縱橫家、名家、農家、雜家及小說家。
3. 列舉孟子的四德。
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和羞惡之心。
4. 列舉西漢末年兩支主要的農民起義。
綠林軍和赤眉軍。
5. 列舉東漢時三級地方政權的名稱。
州、郡和縣。
三. 名詞解釋
i. 荀子:名況,趙國人,世又稱之為荀卿。曾遊歷燕、齊、秦和楚各國,並在齊國三為酒祭之職,在楚國為蘭陵令。他的學說仍以六藝為主,但其倫理思想是性惡論,把爭奪、殘賊看成是人的本性,故認為人必須經過接受後天的教育始能臻善。政治思想方面,他提出法後王。荀子重視教育,尤其是禮,同時,他認為音樂能陶冶性情。
ii. 陳勝:陽城(今河南登封)人,是秦末民變的發起人之一。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9年)秦徵調淮河一帶閭左貧苦農民九百餘人屯守漁陽,因遇雨而誤期。按秦律,誤期者斬。為了死裡求生,他與吳廣率領大眾於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起義。陳勝後來自封張楚王,以被賜死的公子扶蘇和已故楚將項燕為名,號召反秦。可惜在秦軍反撲的關鍵時刻,起義軍內部分裂,主力軍被秦將章邯所敗,而陳勝也被叛徒所殺,半年的大澤鄉起義就此結束,但所謂一夫作難七廟墮,秦朝的政權最後也淹沒在民變的餘波之中。
iii. 吳楚七國之亂:是西漢初年劉姓藩王的叛亂,其遠因是由於漢高祖劉邦分封同姓諸侯,並起白馬之誓,以鞏固劉氏的天下,可是這些封國有它們獨立的治權,也可自置官吏、徵收賦稅和擁有軍隊,勢力極大。及至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中央與王國之間的矛盾發展至頂點,爆發了以吳王濞為首的七國之亂。吳王濞聯合楚、膠東、膠西、趙、濟南、葘川共七國打著〝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口號,並命國內十四至六十二歲的男丁二十萬編成軍隊,頓時半邊國土色變。皇室殺死晁錯後,吳王等藩王的氣焰更為囂張,吳王濞逐自立為帝,景帝此時才決心平亂,派周亞夫困吳王於下邑,吳潰不成軍,吳王濞在逃走時被殺,楚王戊亦兵敗自殺,景帝三年,七國之亂終被平定。
iv. 尚書台:尚書台最早是一個管理文件的機構,該部門的干部也就是抄抄寫寫,傳送一些公文,這時地位一下子變得顯要起來,令人刮目相看。尚書台的長官是尚書令,有“宰相”之稱,他的屬官有左右丞。尚書台過去是不管監察的,這時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就增加了監察的職能,並由尚書左丞肩負這個重任,他的地位和職權相當於漢代的丞相司直。(職)
v. 黨錮之禍:自和帝以降,宦官屢與外戚爭奪,其後宦官得勝政權,地方百姓飽受其黨羽的剝奪,朝野有識之士目到時艱,逐借清議力量抨擊宦官,逐釀成宦官與清流集團的對抗,史稱黨錮之禍,歷時約二十年。兩次黨錮之禍分別發生在桓帝與靈帝期間,前者因河南尹李膺秉公捕殺與宦官的同黨張成之子;後者因為李膺與外戚聯結密謀,誅除宦官,可惜事敗被宦官曹節等人反擊,外戚被殺;門生被禁錮。
四. 問答題
i. 商鞅變法的內容是什麼?有何歷史意義?
商鞅又名公孫鞅或衛鞅,得孝公寵信後為左庶長,並於孝公三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積極圖強,具體的內容如下:
第一次變法:
子. 廢除世卿世祿制:規定宗室按功賞爵,若無軍功者不得列入貴族,世卿並按軍功分配奴婢、土地、衣服及車騎。
丑. 獎勵軍功及禁止私鬥:為國立功的,依功勞大小授予爵位、田宅,私鬥按情節而懲罰。
寅. 編立戶制和連坐: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互相監視。一家犯法若不告發會被處以腰斬,目的在於使人遵守法令。
卯. 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從事農業而產量增加者可免除徭役,任職商業者則徵重稅。
第二次變法:
甲. 推行縣制:集合小鄉、邑、聚為縣,每縣置令、丞,集權中央。
乙. 廢井田與開阡陌:撤銷了井田之間的縱橫界,並獎勵墾荒,政府允許土地私人買賣,按比例繳稅。此舉鼓勵農民開墾土地。
丙. 統一度量和衡:劃一斗、桶、權、衡、丈、尺標準單位,使全國貨物交易有統一的制度。
丁. 制定秦律,改革舊俗:商鞅按照李悝《法經》作為法律,又改革秦地舊俗,廢除殘餘的庫狄風俗,並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使秦人民回復中原的文化。
商鞅在秦主持共十九年的變法,令秦轉變成為富強的國家,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基礎。
ii. 秦為什麼能統一中國?
甲、 政治方面:行中央集權,尊重君權。由於六國內部的貴族勢力強大,君權相對降低,國家的決策未能當機立斷;反之,秦國君主能控制全國上下,效率較高。
乙、 治國思想方面:自從秦國採用商鞅的變法後,法治收效大,人民團結,勇於為國家作戰,農業生產增加,令秦國一躍而成克國中最有紀律的強國。
丙、 人才方面:重用客卿。秦自孝公以降,君主賢明,用人不問出身、國籍,只問才幹,所以客卿雲集,冠於六國。如秦孝公任用商鞅、秦惠王採用張儀的連橫以離間六國、秦昭襄王器重范睢而遠交近攻、秦王政用李斯強化軍事。總之客卿都是來自東方,令秦國人才濟濟。
丁、 經濟方面:自商鞅以來,力倡耕戰,廢井田和開阡陌,農業收成增加。秦昭襄王時任用李冰父子開鑿都江堰,使成都平原無水旱之災,而巴蜀地區更成為天府之國。秦王政令鄭國開鄭國渠,灌溉渭涇平原。自此秦之農業富饒無比。而被俘的罪人被送到人煙稀疏的地區,有助各區的發展。
戊、 地理形勢優越:秦地處西陲,有函谷關天險──進可攻、退可守。況且連年戰事均發生在東方,秦國得以休養生息,加上秦常跟犬戎作戰,故民風強悍,反觀東方諸侯生活日趨向靡弱,無力抵禦外來的入侵。
己、 時代趨勢:春秋戰國歷時四百多年,人為的紛爭實在阻礙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各國人民厭棄戰爭,冀望統一。
四次作業完成很好,問題回答很詳細,這反映出你認真而好學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