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甲) 同一物件在華人社會有不同稱呼的例子

我這次到廈門,發現兩岸三地對蠔的稱呼也不一:廈門稱蠔為海蠣;台灣稱蠔為蚵仔;香港則稱為蠔仔。
海蠣:牡蠣的繁殖有幼生型和卵生型兩種。 牡蠣: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牡蠣目牡蠣科的通稱。又稱海蠣子。蠣大名牡蠣,又名蠣黃或蠔(蠔)、蚵,屬貝類動物,純雄無雌,故得狀名(牡即公的意思)。鮮蠔在每年冬至後至次年清明前最為肥美,老行尊稱時下正是食鮮蠔的最佳時節。
「蚵仔」屬台語, 正式名稱為牡蠣, 「蚵」是俗字, 音義與「蠔」無異, 大概是來自OYSTER中的發音「OY」。
台灣人素來愛吃「蚵仔」, 當地風行的小食, 如蚵仔麵線、料理蚵仔仁等, 材料全都以蠔為主。
在歐洲,蚵仔被稱為「海洋的瑪娜」及「海洋的牛奶」,前者意思是上帝賜予珍貴之物; 而在日本,蚵仔名為「海洋之超米」,到底「蚵仔」有甚麼神奇之處?
題外話,蠔仔(蚵仔)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 可增強體力、提高肝機能
二. 促進傷口癒合及提高免疫力
三. 精氨酸可維持腸道細胞的構造及功能
四. 牛磺酸可降膽固醇、防動脈硬化、抗氧化
蚵仔既鮮甜、富有極高營養價值。
下:在廈門買的海蠣餅,售價: ($3人仔/塊)

下:另一次在珠海吃的蠔,非常新鮮,有海水味,盛惠人仔八元
下:也在珠海吃的炆蠔
下:珠海採蠔工人正在開蠔
*******************************************************
(乙)不同物件有相同稱呼的例子

我這次到廈門,始發現原來他們所謂「粉絲」不是我們香港人所指的「粉絲」。當該碟「粉絲」上檯後,我們才知道!其實他們所言的「粉絲」即是米粉!!!真是天大的誤會了!香港人所指的「粉絲」是指是一種用綠豆、紅薯澱粉(前者較多)等做成的絲狀食品,故名粉絲。
看來炎黃子孫即使大家能說一口流利普通話也未必能夠有效溝通,因為除了語音不同外,概念不同也是致命傷!!!
粉絲品種繁多,如綠豆粉絲、豌豆粉絲、蠶豆粉絲、魔芋粉絲,更多的是澱粉制的粉絲。如紅薯粉絲,甘薯粉絲、土豆粉絲等。 粉絲按其開聯有粗,細,圓,扁及片狀等多種;按其主要用料又有豆類、薯類、苕類的不同;根據各地的制法差異政治家不同的叫法,有的叫粉絲,有的叫粉條,還有的叫涼粉,冬粉等名稱,其實是大同小異的,制法相差不多。除大豆以外的豆類澱粉均可製作粉絲,但以綠豆澱粉製品為最佳。粉絲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蛋白質、煙酸和鈣、鎂、鐵、鉀、磷、鈉等礦物質。粉絲有良好的附味性,它能吸收各種鮮美湯料的味道,再加上粉絲本身的柔潤嫩滑,更加爽口宜人。涼拌更佳。

普陀粉絲(即米粉)(上)

鎮江的鴨血粉絲湯(上)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