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依/ji1
廣府歇後語有“煠熟狗頭——𠵱起棚牙”一詞,即煮熟的狗,其面皮收縮,嘴角往後拉,露出整列牙齒,跟人類笑時咧嘴露齒一樣,喻作開心。
笑貌的“𠵱起棚牙”四字,錯了兩個。
𠵱,是今人借字音自創字,用“依”字加個口代替,其正寫是“𪘲”,是露齒的意思,詞語有“齜𪘲”,(齜,讀“資/zi1 ”),是“開口見齒”之貌。
“棚”,現今多作以竹枝或木條搭成的篷架,舊時,是樓閣、幫派和軍隊的編制單位之意;但眾多解釋中,從沒有“完整一副牙齒”的含意,原來, “成棚牙”,主要是“排”、“棚”之音轉而已。𪘲起排牙的歇後語,除「𪘲起排牙」外,也有人說為「噬起棚牙」。

kick
做事不太順暢,有所阻滯,廣府話叫做“棘手”。
棘,若因荊棘刺手,喻事情難辦時的棘手,則唸“kick手”。
棘手之棘,雖有阻滯之意,卻並非阻手阻腳(kick手kick腳),或被物件卡著(彈動不得)的“kick字”之正寫,例如:“個櫃桶畀條木kick住咗!拉唔出嚟!”這個“kick”的正字,應是“撠”。
撠,粵音近“kick”,本是抓住和握持的意思,引伸為卡住和阻礙解,書面語寫作“揢”。
因“揢”字旁的“客”字,普通話讀音似“kick”,令人誤以為揢就是撠,而揢的粵音則讀“哈”或“客”。
最後一提的,是“撠”字,還含有羈絆之意,如“撠腳”,若不小心,撠一撠便會絆跌倒。

窒/zat6
在廣府話裡面,有一個十分流行的用詞:窒。
別人講話時,出言打斷,就叫做“窒”(窒住)。
兩人辯論時,說話內容滿帶批評和諷刺,令對方受窘,無法接上口的,又是“窒”(窒頭窒勢)。此外,做事不順利,則有“窒手窒腳”。
“窒”字,粵音讀“侄”,雖有填、塞、阻止和障礙的意思,但卻非所有“窒”字詞語的正字。

“躓”,是顛僕絆倒、阻礙之意,更可作“(在事業上或做某事時)不順利”解,這才是真正的“躓頭躓勢”,或“躓手躓腳”的原字。

“懫”,有怒忿、塞滿和阻止的意思;用“心”字部首,即與心境、心情有關;被人嚇得“窒一窒”,便要用此“懫”字。有說“倏然一驚”的“打個突”的“突”,又是這“懫”字之音轉。
辯論時,被對手窒到無聲出,應是“䜠”。
多個“窒”音字,是文字分工的基本好處。

羅/lo4
廣東人比喻瘦人身平如鏡為“洗衫板”,但現在年輕一代的人,幾乎沒幾人見過洗衫板了。
五、六十年代的廣府地區,洗衣機是大富人家的用具,普羅大眾洗衫,只能在橫排一條條坑紋的木板上,用力搓揉。
說起來,以“洗衣板”形容排骨仙,又確十分到位,因為,洗衣板背面平滑,前面一坑一坑的凹凸相,與瘦人薄切切的軀殼,及肋骨的嶙峋貌,實是恰如其名。
在洗衫板上洗衫,那搓揉的動作,廣東話叫做“捼”。
捼,與“挼”通,兩字同讀“羅”音,是以手摩物之意,並且,兩手揉搓時,更要向前推,這正正是捼衣物的指定動作。
現今,不一定要在洗衣板上操勞,凡用手搓毛巾或衣物者,皆叫“捼”,而洗衫板,絕跡矣!

索/sok3
討女孩子便宜,今天叫做“抽水”,以前稱之為“揩油”,再古舊的講法,是“索油”。
“索”字,有很多很多解釋,但卻沒有一個含“佔人家便宜”意的,最為接近者,只是有“取用”意的“索取”。
廣東話“索油”的“索”音正字,是“欶”。
欶,音“朔/sok3”,吸吮也!氣吸入者,叫做“欶氣”。
“欶”,有人俗寫為“嗍”。古時,人受苦時,稱之為“欶氣”;現今,用力呼吸,尤其過於勞動,猛然喘氣,便是“欶氣”,再引伸為處事壓力難受,好不辛苦,亦可叫“欶氣”。
“欶油”,是將油水吸取過來,喻“搵到著數”;“揩油”,只是“輕接觸油水”,不及“欶”之力度。
“抽水”,原是賭場規矩,從贏家那方抽取少許佣金,後流傳坊間,變為討便宜的代名詞。

益/jik1
身體會間中出現一些令醫生束手無策的小毛病,最常見的一種,是“打飽嗝”(嗝讀隔/gaak3),即氣逆出聲,廣東話叫做“打嘶餩”。
餩,原音近“呃/ak1”,現俗唸作“益/jik1”,是“打嗝聲”。餩,可通“呃”,而呃又與嗝同。古代藥書說:“呃逆症,氣逆上衝作聲也。”
打嘶餩的“嘶”,音“斯”,是個像聲詞,用以表達“打餩”時,所發之聲也!
今人將“打嘶餩”,寫為“打嘶噎”,源於“噎”讀音“jid”,近“益”,加上,又含“氣逆”之意;可是,當“噎”作“氣逆”解時,它要唸“嗄”(音“沙”),而非“益”;若噎讀jid音時,它是食物堵住喉嚨的意思,故此,寫“打嘶噎”並不准確。
不停的“打嘶餩”是無藥治療的,最佳方法,是腹部吸滿氣,然後,閉著氣地不斷將肚皮收縮凹入,與此同時,卻不要呼氣,頂住一兩分鍾後,“嘶餩”便會自動消失,百試百靈。

fing/墳
有一種毒品丸仔,吸食後,會隨著音樂節拍搖頭晃腦的,叫做“fing頭丸”,一系文藝腔地書寫成“搖頭丸”。
“搖頭”又怎及“fing頭”那般傳神達意呢?
“fing”是有正字的,是“揈”,它有兩個音,不同的讀音,便有不同意思。若將“揈”唸作“fing頭丸”的“fing”,是指“搖晃擺動”也,例如“手揈揈”,普通話稱之為“甩”(甩動)。
揈,又可讀作“墳”音,它是“以拳擊人”之意,廣東話有“一拳揈過去”,就是此“揈”也!
揈,本意是“揮拳”,所以,揮拳的揈(墳)就是將手揈(fing)過去也!

抆/man5
牆壁有裂縫,泥水匠用沙泥塗入罅隙內修補,這等行為動作,廣府話叫做“塓”。
塓,粵音字的“抆”,其解釋與“塓”相似,也有擦拭之意;可是,“塓”與“抆”兩個揩擦動作和作用,卻大相徑庭,剛剛相反。
塓,是將東西塗入,如塓灰泥或塓牆;抆,則是將東西抹走,例如抆眼淚,而最常用的是抆屎(擦屁股)。
廣府話保存著中國漢語最傳統的文化,說雅時,也可以俗,無分高低。
最後要提的是,“塓”用土字部首,即說明與泥土有關;而“抆”,除了是手的動作外,它還指明是“以紙去垢”,所以“抆屎”一詞,不能說是粗鄙,應實說為華夏造字的分工精細。

own
廣府話裡面有一句叫“壅泥(音近:own泥),意思是“被泥巴覆蓋著”,喻一個人死去,這是源於全球各地風俗的葬禮,多以土葬形式埋於地下,再翻土蓋之。
own泥的own音字,正寫是“壅”,讀“於容”切,有多個註釋:阻隔、堵塞、障蔽、遮蓋、堆積和凝聚,將以上解釋全組合起來,就會很精確地顯示那個“壅”意了!
壅,還有一個特別的註釋:“把泥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即“將泥土培到最深的底部”也。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