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baike.soso.com/p/20090107/20090107120000-103988.jpg&width=858&height=721)
梁祝二人的故鄉原來各處鄉村的確各處例(證)
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微山縣。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關於梁祝故事的產生年代問題,樊存常認為,根據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測,此故事最早應產生於漢代。三國魏
梁祝化蝶(16張)
晉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沒有產生此類故事的社會背景,選官制度也不可能讓梁祝去追求讀書做官之路,唯有社會安定,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漢代才有梁祝故事產生的土壤。濟寧為 中國漢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國大部分漢碑出自濟甯,作為孔孟故里的濟寧,漢墓眾多、規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國聞名,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 家族墓群、曲阜九龍山漢墓群、任城王漢墓群等,這些都是當時注重厚葬的社會風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關考古專家在對梁祝墓周圍的墓地進行 勘探發掘時,發現有很多漢代墓葬,並出土有陶罐、泥人、動物獸等。據此,可進一步推斷此墓為梁祝漢代合葬墓。以上均為“梁祝覓蹤”節目組電視臺採訪馬坡梁 祝墓的真實現場視頻報導。
通過對“梁祝”傳說內容及碑文記載的古代村落、古代交通、故事發生地點、姓氏習俗等的考證結果與傳說、碑文內容全部 吻合,可謂天衣無縫。因此,筆者認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在現“梁祝墓地”已沉睡2000多年,確鑿有據。梁山伯與祝英台包括馬文才,歷史上確有其人,而 且他們的籍地都在孔孟之鄉。馬坡是祝、馬的故里,兩城是梁的故鄉。
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鹹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縣誌》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台應是上虞人。
5.其實,“梁祝”的故事在寧波與汝南有 著不同的版本。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 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後,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死在柳樹前。寧波傳說:梁山伯是 晉代鄞縣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由於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結“陰婚”,據查證,此“兩朝說”最初版本為82年報刊山海經搜集的浙東民間百姓口頭故事,並非歷史資料記錄,而事實上根據晉代謝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台墓為“義婦塚”的歷史事實,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記載兩人姓名及生平事蹟,且梁祝傳說早已于唐宋年間傳入高麗,宋朝高麗史籍中明文記錄兩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況看來,此“兩朝說”是民間百姓的主觀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墓,分列於馬莊鄉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莊、祝莊、馬莊、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裡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不同版本
雖然“梁祝”傳說人們耳熟能詳,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兒,全國究竟有多少種“梁祝”版本。據中國民俗協會有關人員介紹,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在聯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於“梁祝”,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
金代縣令與明朝俠女結“陰親” 在浙江寧波,相傳梁山伯是金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官,由於得罪權貴,被人殘害致死,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則是明代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 貴殺害。為了紀念他們,當地將兩人合葬,算結了陰婚。鄞州現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裡流傳著一句老話,“若要夫婦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
(2)上虞版本
祝家村是祝英台故鄉傳說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遷到此定居,原在上虞縣城教書為業,子孫移居上虞各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唱詞就寫上了“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台,才貌雙全……”據載,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宅院,後因戰爭被毀,住宅面積約有500平方米,還有花園遺址。村邊有一個湖叫“千金湖”,有兩人合抱的金桂、銀桂,還有雲柏、石榴等古樹。還有祠堂及石碑,記錄著祝氏歷史。
(3) 杭州版本
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越劇《梁 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 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辟為敷文書院。
(4)宜興版本
化蝶傳說根深蒂固 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于齊建元二年(西元480年),稱祝英台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後又到齊魯、東吳等地遊學 訪友,逐漸產生感情。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學術界認可。宜興現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 荷花池、雙井、九裡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曆三月廿八為“觀蝶節”,用“梁山伯”“祝英台”為蝴蝶命名。
(5)微山版本
士大夫們為梁祝修合葬墓 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有 “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為明正德十一年(西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碑文記載祝英台家居濟甯九曲村,其父祝員外因沒有兒子,十分苦惱。祝英 台是為解父憂才女扮男裝求學。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傷而死。士大夫們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對梁氏矢一而終感動,為二人修合葬墓。現曲 阜孔廟還保有“梁祝讀書處”,在嶧山上還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遺址。
(6)汝南版本
梁祝同窗共讀卻未合葬 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兒身。梁山伯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 穿孝服出嫁,經過梁山伯墳時,提出下轎拜祭,趁人不備撞死在柳樹前。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現汝南有梁祝讀書的“檯子寺”,也叫“紅羅山”,傳說這裡 曾有“紅羅書院”。紅羅山上傳說中梁祝擔水的井還在,井旁還有一塊碑,上寫“梁祝井”。
(7)諸城版本
山東諸城的梁祝傳說,被列入諸城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007年公佈。
(8)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
古代中國的婚姻是管控型倫理
生育都沒有必然的關係。婚姻指向的是管控型倫理,愛情指向的是自願型倫理。在古代幾乎全世界都在搞包辦婚姻,這是在強調婚姻倫理(管控型倫理)主導男女關 系的一切。長期以來受古代倫理的影響,愛情倫理被去掉,變成“戀愛為婚姻做準備”,其邏輯就是愛情只是一種選擇準備的過程,一定要等到結婚才能有神聖性。 其實只要你們願意,愛情本身就能產生神聖性。
當你去看古代經典以及基督教《聖經》,發現裡面基本上都是包辦婚姻的描寫,沒有戀愛的描寫。古代基督教基本上是包辦婚姻,後來基督教的變通“戀愛為婚姻做 準備”,這個思想影響了全世界,但在這個思想裡不承認愛情能產生神聖性,只是一種選擇過程。 今天所謂的婚姻宣誓其實是一種愛情宣誓,這種愛情宣誓在婚姻沒有產生之前也可以宣誓,一樣可以產生神聖性。如果婚姻真正的本質是管控,那麼包辦婚姻可能就 是婚姻本來的真實面目。包辦婚姻結束以後,婚姻的管控力就削弱了大部分。 而“包辦婚姻”這一詞,是後來的人發明出來的,古代人可能認為婚姻本來就是包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