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分析巴金長篇小說創作的藝術成就。
巴金寫過眾多的中、長篇小說,這是他創作的思想和藝術水平的主要標誌,也是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貢獻。
《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是巴金的長篇小說裡的代表作。首先,《家》寫得極之感人肺腑、富於詩意:
鳴鳳從覺慧的房裏出來,她知道這一次真正是: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她並不怨他,她反而更加愛他。而且她相信這時候他依舊像從前那樣地愛她。她的嘴唇還熱,這是他剛才吻過的;她的手還熱,這是他剛才捏過的。這證明了他的愛,然而同時又說明她就要失掉他的愛到那個可怕的老頭子那裏去了。她永遠不能夠再看見他了。以後的長久的歲月只是無終局的苦刑。這無愛的人間還有什麼值得留戀?她終於下了決心了….
她愛生活,她愛一切,可是生活的門面面地關住了她,只給她留下那一條墮落的路。她想到這裏,那條路便明顯地在她的眼前伸展,她帶著恐怖地看了看自己的身子。雖然在黑暗裏她看不清楚,然而她知道她的身子是清白的。好像有什麼人要來把她的身子投到那條墮落的路上似的,她不禁痛惜地、愛憐地摩撫著它。這時候她下定決心了。她不再遲疑了。她注意地看那平靜的水面。她要把身子投在晶瑩清澈的湖水裏,那裏倒是一個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個清白的身子。她要跳進湖水裏去。
鳴鳳勇於以死抗爭黑暗王國的高公館,以及敢於以死來捍衛她對愛情的自由和純潔的美,在這一章完全充分體現鳴鳳那種貞潔專一的情操,並且把吃人的、無視個人的感受、尊嚴和權利的高公館成強烈的對比,非常扣人心弦。
此外,善用烘托氣氛也是藝術成就高超的表現:
在她的前面卻橫著一片黑暗,那一片、一片接連著一直到無窮的黑暗,在那裏是沒有明天的。
平靜的水面被擾亂了,湖裏起了大的響聲,蕩漾在靜夜的空氣中許久不散。接著水面上又發出了兩三聲哀叫,這叫聲雖然很低,但是它的淒慘的餘音已經滲透了整個黑夜。不久,水面在經過劇烈的騷動之後又恢復了平靜。只是空氣裏還彌漫著哀叫的餘音,好像整個的花園都在低聲哭了。
鳴鳳在夜深人靜時打開心靈的一隅,回顧辛酸的往事,思忖可怕的未來,而那靜夜裡,高公館幽暗淒清的環境,正好襯托著鳴鳳悲苦孤寂的心情。至於鳴鳳投湖自盡安排在漆黑的晚上,亦是突顯高公館王國的黑暗。
純熟地運用心理描寫,展示出鳴鳳的豐富而複雜的悲劇的心理,也展示她的悲愴而感人的性格。當周氏告訴她那個可怕的消息時,她覺得周氏說的每一句話像利刀扎在心上,她只得任它們亂刺,沒法防衛自己。她的希望完全破滅了。人們甚至連她所賴以生活的愛情也要給她奪去了。把自己的青春拿去服侍一個脾氣古怪的老頭子,得不到一點憐惜。“她的希望完全幻滅了”,一種“不可抗拒的絕望的感覺緊緊抓住了她” 。
“太太,我寧願受凍挨餓,我不情願給人家做小……”鳴鳳吐出了這句話以後,覺得自己的全身的力量都用盡了,她站不住,跪下來,抓著周氏的膝頭哀求道:“太太,請你不要把我送走,我願意在公館裏做一輩子的丫頭。我願意服侍你一輩子。……太太,可憐我,我年紀輕!……你打我、罵我都可以,只是不要把我送到馮家去。……我怕,我怕過那種日子。……太太,請你發點慈悲,可憐可憐我吧。……太太,我不能去啊!”
雖然在黑暗裏她看不清楚,然而她知道她的身子是清白的。好像有什麼人要來把她的身子投到那條墮落的路上似的,她不禁痛惜地、愛憐地摩撫著它。這時候她下定決心了。她不再遲疑了。她注意地看那平靜的水面。她要把身子投在晶瑩清澈的湖水裏,那裏倒是一個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個清白的身子。她要跳進湖水裏去。
這段描述使,鳴鳳的“威武不能屈”的頑強心態表露無遺。她寧可捱飢抵餓,甚至當一輩子婢女,也不願意做一個年老而脾氣古怪的人的妾侍、任由他蹂躪自己白壁無瑕的身軀。這樣,她就陷入了愛與恨、生與死,希望和絕望的痛苦掙扎之中。這種痛苦的掙扎顯示了鳴鳳愁緒萬千,情思如潮的複雜心理和性格。巴金更能綜合運用回憶、沉思、幻覺、聯想、自省、內心獨白等,成功做到迴旋反覆法,使女主人翁的心理和性格寫得層次分明,讓人清晰地、準確地看到一個美麗的生命怎樣在黑暗的迫害至死的事實。
封建家長漠視年青一代的意願,單是包辦婚姻便造成梅的抑鬱致死、覺新的痛苦、蕙、枚之死、也因迷信害死瑞珏,又虐待及迫死淑貞。這些年輕男女不是成為封建階級的人肉筵席嗎?及至高家過年,表面昇平和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實質是充滿血腥而陰森恐怕的牢籠。
《家》實在是封建倫理吃人的控訴書。除了封建家長的專制外,還指摘奴僕制度的不合理──婉兒被可任意送贈。
作品通過封建大家庭內部的互相傾軋,控訴了封建禮教的吃人罪惡,歌頌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反抗,並深刻揭示出封建家族制度必然崩潰的趨勢,因此又有20世紀的《紅樓夢》之稱。全書結構宏偉,人物眾多,線索紛繁,但始終圍繞覺慧和鳴鳳以及覺新與梅芬、瑞玨的愛情線索展開,有條不紊,緊湊嚴密,波瀾起伏,迭宕有致;以熱烈酣暢的語言,通過滂沱傾瀉的抒情或人物的內心獨白,發散出汪洋恣肆的情緒,具有強大的情感的衝擊力與震撼力,頗能激動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的心。
《寒夜》是巴金另一篇著名的長篇小說。在第十一章裡,他巧妙地設計了汪家一天日常生活裡醞釀的三股風暴,又從不同的四個場景裡反覆拷問人物的靈魂,還多層次地、細膩地描寫出一個小公務員所遭遇的悲劇。巴金本人宣判舊社會與舊制度。他沉重地寫了主人公之一的小公務員汪文宣在慶祝抗戰勝利的鑼鼓聲中死去。作者對這件事加以揭示——在個人的悲慘命運與社會表面的喜慶場面作鮮明的對比——青春已早逝,表示作者對當時的局面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小說的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畢業的夫婦。他們曾經受過西方現代思潮的薰陶和啟迪,在個性解放的信念下自由戀愛結合,亦曾有過共同的救國思想。可是在種種的生活艱難下,汪文宣很快便挫了銳氣,只變為為了追求一碗飯和家人平安地生活下去。殘酷的是他的卑微、平庸和多病早已跟妻子產生距離,剩下的是媽媽與太太之間的無休止吵鬧,身心飽受煎熬,最後拖著疾病的身軀在抗戰勝利的消息傳出後,滿懷怨憤地離世。
在《寒夜》這部裡,作者對家庭題材的創作模式做了變化,巴金不再把家庭問題簡單地歸納為兩代人的鬥爭,或新舊兩種文化的思想衝突。他詳細地寫了三個小人物的複雜心理狀態,這些狀態可以上升為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現代文化因素與傳統文化因素不可避免地發生衝突,而衝突的原因是源於社會的黑暗現實。因此作者在處理汪母這個人物時,比前期作出了很大的調整。汪母一反家庭題材中的「惡婆婆」形象,而是一位善良、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母親,但她不理解媳婦,看不起媳婦的工作,但又不得不間接地接受媳婦掙來的金錢,在意識的深處卻恢復昔日婆母的威儀。現實處境她處於下風,只好以精神勝利法作為武器:「妳不過是我兒的姘頭,我是拿花轎接過來的。」
曾樹生是小說中刻劃得最有深度的人物,她的性格複雜而有多維性,曾樹生年輕漂亮、充滿活力、思想開放。她亦愛自己的丈夫,也曾經想過遵從傳統的道德規範,做一個安分守己的賢妻良母,可是現實使她的想法一觸即碎,她實在無法忍受丈夫了無生氣的生活方式,也無法忍受婆婆的惡語中傷,更也無法忍受早熟兒子的沉默。她面臨著道德的抉擇和感情的折磨,最後離開丈夫及家庭隨陳經理而去。作者細膩地交代她的心理變化過程。
汪文宣與曾樹生的悲劇歸根究底是社會的悲劇,貧窮、失業、疾病等一切不幸都跟罪惡的戰爭及社會的黑暗有著密切的關係,作者將之批判得入木三分。同時,作品中還蘊含著對人性、家庭倫理的思索實在發人深省。在藝術上,表現了巴金後期的美學理想――無技巧藝術。小說一開始,淒厲的防空警報展示了抗戰後期國民黨治區的典型環境:物價飛漲、人心浮動、謠言四起、警報迭起,喝酒、吵架、生病、死亡――作品的結構沒有刻意的佈局,情節在日常生活的瑣事中自然推展,整部作品到了不資爐冶、自然天成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