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評分:A
1. 列舉自秦散文的創作概況。
先秦散文是我國古典散文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指的是從殷商到戰國末年這一段時期的散文。以目前的文獻資料看來,我國最早的「書面文學」應該起於商朝的甲骨 蔔辭及銅器銘文,它們包括了韻文和散文的記載,這就是是散文的起源。接著在春秋戰國時代,由於社會文化變遷,提供散文一個很好的蘊育、發展環境,使散文邁 向中國古典散文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散文蓬勃發展的階段,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著作,這就是文學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為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前者包括 《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後者是儒、墨、道、法等學派的文章,其中如《論語》《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軻的弟子對其師言行的記 錄,《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則為本人的著作。
一、先秦歷史散文
我國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職位。《漢書·藝文志》記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尚書》記載了商周君王對臣民發佈的各種政令,文辭簡練。《春秋》是魯國的遍年史,記事嚴謹,語言精煉。
應該說真正具有文學價值的歷史著作,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是其代表。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是用歷史事實來解釋《春秋》的著作,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是概括的記述歷史,而《左傳》則詳細的記載事件本末細節,此書豐富多采,敘述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情況和歷史人物的言行。 《左 傳》擅長敘事,特別善於描寫戰爭。雖然戰爭頭緒繁多,但作者寫起來有條不紊,交代的清清楚楚。尤其可貴的是,作者沒有把戰爭當作單純的軍事行動,也不認為 戰爭的勝負完全決定於軍事力量的對比,而是注意戰爭的性質、民心的變化及傾向等政治因素在戰爭中的作用。例如〈殽之戰〉,就是描述秦晉爭霸的一場戰爭。當 時秦國武力強大,年輕的將領們野心勃勃,揮軍遠征,一心想併吞鄢國。但是作者卻看到失敗的命運從一開始就籠罩著這支不義之軍,隨著事件的發展,作者一步步 揭示出秦軍大敗的結局。《左傳》的作者就在紀敘戰爭的同時,總結了秦軍失敗的經驗,形象鮮明,很有說服力。
此外,《左傳》在紀敘事件時,也很富故事性,在刻畫人物上,都有鮮明的個性。例如對晉公子重耳的描寫。他開始流亡時,還是一個沒什麼雄圖遠略的貴公子,雖 然沒落了,但是公子哥兒的脾氣還在。但是經過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周遊了七、八個國家,重耳漸漸成熟了,成為一個有膽識、有度量的人,終於回到晉國,當了國 君。《左傳》中關於重耳的記載雖散見於各章節,但絡繹寫來,卻是一個活生生的完整人物形象。除了敘述重耳的流亡經歷外,作者還刻畫了追隨他流亡的那些臣 子:子犯、曹伯、楚子、寺人披等,描寫了醉遣、窺浴等富戲劇意味的事件,成為一篇首尾完整,脈絡貫通,引人入勝的人物傳記。
《左傳》的語言簡潔準確,有很強的表現能力。例如關於魯莊公十年齊魯長勺之戰的一段文:「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 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只用了二百二十多個字,就把長勺之戰記錄的清清楚楚;並且刻畫出他 關心國事,遠謀足智的形象。《左傳》的語言不僅以簡潔生動見長,還兼具委婉多諷的特點,是散文史上的重要著作。
《左傳》擅長戰爭描寫,它不僅把紛繁複雜的戰爭有條理的敘述出來,並且從大處著眼,通過人物對話,寫出戰爭的性質,決定勝敗的因素等內容。《曹劌論戰》和《秦晉搖(沒找到這個字)之戰》等篇,都寫得非常出色。
《國語》是戰國時代出現的一種國別史,記載周王朝和諸侯各國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遠不及《左傳》,然而它有的敘事比《左傳》更鮮明生動,如寫“厲王弭謗”和“勾踐複國”的文字,就是這樣。
《戰國策》是戰國末期和秦代之間的人所篡集的一部書籍,經後代整理和加工,共有三十三篇作品。基本上記述戰國時期謀臣縱橫捭闔的謀略和辭說,它的文風是劇談雄辯,書中還刻畫了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例如寫唐且出使秦國,唐且與秦王談起“布衣之怒”,�
�王輕淡的說,布衣之怒不過“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且慷慨陳詞:“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說完,拔劍而起,這一番慷慨豪壯的言辭,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淩人盛氣。
《戰國策》的思想傾向基本上是縱橫家思想,對於沒有政治原則的人加以讚賞認同,但它的價值在於客觀地反映當時社會的精神面貌。如《秦策一》寫蘇秦說秦惠王 以武力吞併六國不為採納,衣衫襤褸;家人只顧織布燒飯,父母也不跟他談話。後來他發奮讀書,以聯合六國的力量去遊說趙王,頗得趙王的欣賞,任他為宰相。路 過時,父母把房子和道路打掃得乾乾淨淨,並設酒食三十哩。嫂子匍匐而迎,深刻地反映私制度的人情冷暖。
《戰國策》也寫了一些有氣節、有膽量的人物,如歌頌魯仲連的義不帝秦,唐且的不辱使命,以及荊軻的英勇及不怕犧牲的精神。
《戰國策》中的縱橫家辯士,還擅長運用寓言進行說理、論證,象狐假虎威、畫蛇添足等成語故事,都出自《戰國策》。
《左傳》和《戰國策》對後世的散文家有著深刻影響 。司馬遷的《史記》,曾經大量採用這兩書的材料,並汲取了它們的寫作技巧和語言風格。漢代賈誼、晁錯等人的政論文章,其雄辯風格得之於這兩書也很多。歷代史書的編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記敘問,在語言和表現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響。
二、諸子文章(哲理類)的風采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並起。”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諸子的文章,各具風采。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記述孔子言行的著作。《論語》風格是語言簡練,含義深遠,雍容和順。其中許多形象化的語言,往往包含著深遠的社會和道德含義。例如,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這既是對松柏的禮贊,又是對一種堅強人格的稱頌,形象與哲理交融在一起。
《墨子》一書,語言質樸,但有很強的邏輯性,善於運用具體事例來說明道理,又經常從具體問題的爭論中作出概括性的總結。例如,《非攻》篇中說:“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人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以下又從盜竊別人雞狗說到,侵略他人國家,指出這些行為的本質都是“虧人自利”的不義之舉。這樣的由小及大,層層推進,既是演說,又是比喻,論證明白而嚴謹。
《孟子》散文的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端鋒芒顯露。例如,記述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孟子對齊宣王所問“齊恒晉文之事”避而不言,卻引齊王談論王道。在對話中,孟子經常連連發問,步步緊逼。他的雄辯鋒芒,有時竟使得“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的文章還善用比喻。他在談及不能和不為的區別時說:“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他所用的比喻常常是多樣的,有時整段用,有時全篇用。就象“魚,我所欲也”,就是層層深入,運用曲折的比喻揭出所論主旨。
《孟子》的文章富有強烈的戰鬥性,並且有力地揭露社會的不公平,盡情地嘲諷統治者的淫奢與無能。如《梁惠王》上篇:“庖有肥肉,廐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通過兩種生活寫照,暴露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梁惠王》下篇,孟子以厭惡的口吻譏諷梁惠王的愚蠢。這些都表明《孟子》具有詞鋒銳利和雄辯滔滔的特色。
在先秦思想中,莊子的思想具有一種虛無主義色彩。在先秦散文中,《莊子》是最具風格的。大量的採用虛構的寓言故事,來說明一種耐人尋味的道理,這是《莊 子》的一大特色,《莊子》想像神奇,在古代散文中獨樹一幟。《莊子》寓言豐富,並且很多出自作者自創。這些寓言也不是簡單的比喻,而是有著奇幻斑斕的色 彩。象寫河伯看到“秋水將至,百川灌河”的景象,便“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當他來到北海,看到大海的浩瀚天際,這才感到天外有天,自己的沾沾自喜是可笑的。接著通過與河伯的對話,又道出宇宙之大,大海在其中也是渺小的等的道理,既是寓言,又有壯闊的景物描寫,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如《養生主》中,它帶出:其一,生命有限,所以不應追求無限的知識,更主張“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不要在是非得失和榮辱裡漫遊。
《韓非子》的文章注重論述,論事證理切中要害而又精闢深刻。在先秦諸子中,韓非子的分析力最強。有一篇寫亡國的理由,竟寫了47條之多。他的文章中也大量引用寓言故事和歷史知識,我們今天還在運用的成語,如守株待兔、買櫝還 珠等,都出自《韓非子》。
先秦諸子散文風格多樣,或氣勢磅礴,或雄辯銳利,或浪漫奇幻。諸子散文對我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從文體上看
先秦散文眾體兼備,百花齊放。因為紛紜變化的歷史變化,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風起並行的各個學派,使散文以不同的文筆體裁展現出來。就歷史散文而言, 《國語》、《戰國策》為國別體;《春秋》、《左傳》、《竹書紀年》為編年體。《尚書》、《國語》和《戰國策》以記言體為主;《春秋》、《左傳》、《竹書紀 年》以敘事為主。有的記言體著作也有敘事篇章,同時敘事體著作裡也有大段的記言內容,不能截然分割。就諸子散文而言,《倫語》是語錄體,《老子》、《孫子 兵法》是散韻結合的格言體,《孟子》、《墨子》、《莊子》主要為對話式的論辯體,《荀子》、《韓非子》多為專題式的論說文。這修文章篇幅有長有短,有零有 整。諸子散文雖然大多數為說理文,但也有例外。如:《晏子春秋》及《呂氏春秋》主要就是記敘文。由於成書歷史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有的諸子書中也存在不同的 文體。如:《墨子》、《韓非子》、《管子》,既有論辯體說理文,又有語錄體,解經體。
(二)從內容上看
先秦散文文、史、哲不分,學術性與藝術性相結合。不少作品既是歷史學、哲學,還兼具文學色彩。由於作者的思想、氣質、政治流派不同,他們的文章便明顯的表現初步同的風格個性。 如:《倫語》的風格是雍容和順;《孟子》則靈活善譬,多辭好辯;《莊子》想像豐富;《荀子》結構謹嚴,論斷縝密;《韓非子》辭鋒峻削,說理透闢等等。同 時,在許多哲理著作中,往往又記載了許多歷史事件的片段,包括一些珍貴的上古資料。而歷史著作中也往往大量反映出當時的政治觀念和哲學思想。在諸子的作品 中,除了哲學和政治觀點外,都還廣泛的牽涉到文藝學、經濟學、教育學、倫理學,甚至軍事學、自然科學等等多方面的知識。不過正因為當時思想有進步的積極因 素,難免也會有保守的就觀念,因而作品的文學價值也就不一致。其中有些藝術性相當高;有的只能說具備一定的文學性,有些則屬於專門的科學文字,如:《墨 經》六篇、《備城門》以下十三篇,以及《黃帝內經》之類,一般就不把它們當作文學作品欣賞了。
(三)就性質上看
先秦散文都是密切為現實服務的產物,不存在為藝術寫作的文章。許多著作的目的性非常明確,作家首先想到的事實用家直,而不是美學欣賞。 在歷史散文方面,歷史散文的寫作,主要是為了記載和總結歷史上統治階級的經驗教訓,以資借鏡,並指導當時的政治鬥爭。諸子散文則大多是政治活動和思想競爭 下的產物,其目的有些在「幹世主」,以取得卿相之位;一些在闡揚政治學術觀點,以流傳於後世;有些在批判指責社會弊病,以發洩不滿。雖然有少數作品似乎與 現實鬥爭關係不那麼密切,但也是那個時代的歷史產物,並不能算是純粹欣賞性的文學作品。在當時所謂的「文」或「文學」,其實都不是自覺的藝術創作,這點與 同時代的《詩經》、《楚辭》是不同的,跟魏晉以後的「文學」、「文章」的概念更不同。因而在先秦時代,對於散文的認定,應該比後代的作品寬一些。這時期的 散文審美價值觀一般的說來並不曾得到作家特別的重視,純粹以抒情為目的的散文,和以描繪山水田園自然美的散文,在先秦都沒有出現。
2. 簡述屈原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屈原(西元前340-西元前278年) ,名平字原,一字靈均,是楚辭最重要的作家,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他生於秭歸(一說生於江陵) 。曾任左徒和士大夫等職。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
從屈原在當時社會中的身份來說,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詩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創作成就來說,他又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詩經》中也有許多優美動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眾性集體性的創作,個性的表現甚少。而屈原的創作,卻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熱情打上了鮮明的個性烙印。這標誌了中國古典文學創作的一個新時代。
屈原對後世的影響:
屈原的《離騷》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詩中大量運用了古代神話傳說,以想像和聯想的方式構成了瑰麗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遊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詩中大量地運用了“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將深刻的內容借助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來,極富藝術魅力。《離騷》具有深刻現實性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外,屈原作品所用的寄情於物、托物以諷的藝術表現手法,對後世文學有著極大的影響。如東漢張衝的《四愁詩》、三國魏曹植的《美女篇》、唐杜甫的《佳人》及其他詠懷、感遇都是直接或間接受到屈原的表達手法所影響。
國主義精神方面:屈原作品中的愛國思想,堅定不移的高尚情操為後世作家帶來極大的影響。例如漢初的政治家賈誼因在政治上難施抱負,在過湘水時曾作《吊屈 原賦》,借悼念屈原的不幸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而受宮刑,就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來鞭策自己,發奮著書,撰成我國首部紀傳體史通《史 記》,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而李白和杜甫都,極為仰慕屈原的為人,並把屈原的成就定為自己的目標。
老師評語:
題一:答案相當完整,詳盡地介紹了先秦散文的創作概況。本來"列舉"題只要把作家、作品的名字列舉出來就可以,說明妳還是不滿足於"列舉",學習態度特別認真。
題二:從不同角度全方位闡述屈原的地位和影響,簡明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