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綏
明萬曆三年(西元1575年)呼和浩特建成,明廷賜名“歸化城”,“歸化”,意思是“歸順朝廷”、“接受教化”,這是明廷所賜名稱,在當時明顯帶有歧視少數民族的含義。
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為加強防務,清朝政府在歸化城東北5裏處,修建了一座八旗軍隊的駐防城。歷時兩年多建成,乾隆皇帝賜名“綏遠”,是“緩 靖遠方”的意思。並設綏遠將軍駐城主持軍務,將軍衙署至今猶存,從門前照壁上的“屏藩朔漠”四個大字,猶可想見當年的赫赫威儀。
綏遠城俗稱“新城”,對應的歸化城為“舊城”。如果說歸化城是典型的商城,則綏遠城是典型的軍事城鎮,除綏遠將軍衙門的文官武將外,駐紮八旗軍兵 4000餘人。綏遠城周長九裏,呈正方型,東、南、西、北各設城門。四門之外有甕城、石橋和護城壕。城門上建望樓,城中央有鼓樓,從鼓樓通向四門有四條大 街,向四面八方伸向眾多小巷,構成整齊的棋盤狀佈局。
當時,呼和浩特地區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並開辦官學、義學,城市繁榮,人稱“塞上江南”。
清朝詩人王循《歸化城》詩雲:
西北風雪連九徼,古今形勢重三邊。
穹廬已絕單于域,牧地猶稱土默川。
小部梨園同上國,千家鬧京入豐年。
聖朝治化無中外,十萬貔貔尚控弦。
民國初年,北洋政府將歸化和綏遠兩城合併,改稱“歸綏縣”,作為綏遠特別區軍政長官都統的駐地。當時軍閥混戰,匪患烽起,社會動盪,民不聊生。
1937年10月,日寇侵佔歸綏,並於1939年9月成立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改歸綏為“厚和浩特”特別市。八年抗戰取得勝利,方又恢復“歸綏”舊稱。
1949年9月19日,國民黨綏遠省黨政軍要員通電起義,宣佈“脫離依靠美帝國主義的蔣介石、李宗仁、閻錫山等反動派殘餘集團,堅決走到人民方面來。”綏遠省和平解放,省會歸綏以“綏遠方式”獲得新生。
1954年3月,撤銷綏遠省,併入內蒙古自治區,歸綏市確定為自治區首府。經過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決議,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並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批 准,從1954年4月25日起,將“歸綏”改為“呼和浩特”,恢復其原來的名稱。從此,青城這顆草原明珠就以“呼和浩特”聞名於世,並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1760年(乾隆25年)清政府在烏魯木齊設同知,管理地方行政,這是烏魯木齊地區最早的政府機關。
1763年(乾隆28年)烏魯 木齊改名迪化。
1771年(乾隆36年),清政府在迪化增設參贊大臣 主管軍政事務。
1773年(乾隆38年),改同知為迪化直隸州,設知 州,管理地方行政。隸屬甘肅布政司。
1884年(光緒10年)新疆建 省,迪化為省會。
1886年(光緒12年)升迪化直隸州為迪化府,設 知府治迪化城,並管轄迪化、阜康、孚遠、奇台、綏來、昌吉等縣。
1902年至1913年先後任知府的有汪步瑞、劉文龍、張紹伯、黃宗海,餘培森等。
1913年(民國2年)裁迪化府留縣,省城行政職權分別由迪化 縣和省會員警廳行使。當時的員警廳不僅掌管保護治安、編緝戶籍、司法員警,而且掌管道路交通、清潔街道、溝渠、廁所、市場及一切公共衛生事項。
1935年(民國24年),新疆省政府決定設立迪化市政府,因未 獲中央政府批准於1938年8月撤銷.1940年6月至1945年10月 設立迪化市政委員會,主要負責市政建設事宜。1945年11月1日 經當時的國民政府行政院批准,正式建立了迪化市政府,至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
新中國建立後,1949年12月成立迪化市人民政府,1954年2月改名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1955年4月根據憲法改為烏魯木齊 市人民委員會,1968年9月成立烏魯木齊市革命委員會,1981年9月恢復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至今。
烏魯木齊以維吾爾語來說,是美麗牧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