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有本暢銷書,叫做《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
的確,在多數人印象裡,寮國作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都會忍不住問:「寮國到底有什麼?」
閃出腦際的不外是:人口少、發展落後、沒有資源…。現在,卻出現一種新答案:正在興起的電影產業。
寮國與鄰近的越南、泰國相較,電影產業才剛剛起步。不過去年,寮國終於出現了首部角逐奧斯卡外語片的電影《鬼姐姐》(Dearest Sister)。
圖/寮國出現首部角逐奧斯卡外語片的電影《鬼姐姐》;取自網路
事實上,寮國的人均GDP約1900美元(約台幣5萬7000元),只有日本的1/20。1975年,寮國人民革命黨軍建立政權後,有10%的人口因為貧窮逃離自己的國家。 貧困的生活加上執行社會主義體制,拍電影根本是奢望,即使拍了,也是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 寮國首都永珍,只有兩間座落在購物中心裡的電影院,人們大多只能看到來自美國、泰國的電影。一名24歲的青年說,他一個月起碼要到電影院看一部電影,「都是泰國和好萊塢片,從來沒看過寮國電影。」 過去,想在寮國拍電影,非常刻苦。2008年的愛情片《早安,龍坡邦》,是寮國近30年來,首部由私人出資拍攝的電影。拍攝前,執導的泰國和寮國兩位導演,還得讓文化部審查劇本、獲得政府允許後,才能拍攝。 《早安,龍坡邦》想呈現寮國文化、城市風貌,拍攝時卻遇到資金、資源不足的問題。為了取景,導演帶著攝影師走上街頭,看到什麼就拍什麼;有時還敲陌生人的門,詢問能否進去拍拍他們的家。整個劇組所到之處,都成了該鎮的大事。電影確實擘畫了真實、未經修飾的寮國。
圖/2008年寮國愛情片《早安,龍坡邦》;取自網路
另外,由於缺乏設備,寮國影業人員得向泰國的企業借燈、器材來拍片的狀況,也時有耳聞。
但寮國電影產業的貧瘠,自從2009年舉辦永珍國際電影節後,慢慢有所改變。
當年影展放的都是外來電影,但寮國新銳導演們受到啟發,開始將自己的作品帶到電影節上放映,藉此獲取關注和找資源。去年,女導演麥蒂鐸(Mattie Do)變帶著《鬼姐姐》,代表寮國首次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對寮國電影產業來說,便是經典代表。
麥蒂鐸出生於美國洛杉磯,父母於1970年代離開寮國。她在西方製片公司擔任一陣子化妝師後,2010年回到寮國,用手中僅有的資源拍電影。
麥蒂鐸第一部電影的預算只有5000美元(約台幣15萬元),之後拍攝《鬼姐姐》時,她設法找各種資源,從泰國和其他地方籌到了4萬美元(約台幣120萬元)。
一般人對寮國的印象千篇一律,窮困的國家、人民都住在鄉野間,而農村還有溫順的黑髮女人,「外國人塑造了寮國的形象,但那都不是真的。」麥蒂鐸說。
圖/寮國新銳女性導演麥蒂鐸;取自麥蒂鐸臉書
因此她嘗試在《鬼姐姐》裡,描繪真實的寮國。她認為,驚悚電影能達到她的目的,因為所有人都怕鬼,「你怕晚上有鬼跟著你,我也怕呀!全世界的人都這樣。」
《鬼姐姐》就是寮國鄉村流傳的鬼故事,敘述女孩照顧逐漸眼盲的表姐,而表姐的舉止卻愈來愈怪。電影在超過36個電影節放映,並在泰國造成熱潮。
導演的努力同樣得到寮國觀眾的支持。在戲院工作的塞紗蒙(Saisamon)透露,國內電影的數量不斷增加,電影院每兩到三個月會放映一部寮國電影,「我特別喜歡我們拍的喜劇片。」
寮國電影產業雖還在萌芽階段,只要有愈來愈多像麥蒂鐸這樣的人才,產業勢必會快速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