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學雞」喪鬧父母 學者:應採果斷行動
2011-07-14
網上熱傳一段「小學雞」小學生短片,的促使家長、教育界人士反思「港孩」問題。有大學講師表示,近年小朋友在街上失控的情況比以往常見,家長應教導孩子何謂「公德」和「私德」,面對子女情緒失控,家長當時應採取果斷行動,阻止孩子無理取鬧。
一名七歲男童上周在大埔超級城一田超市門外,以粗口高聲罵父的過程,被途人拍下再上載互聯網,男童成為眾矢之的。浸大社工系講師邵家臻(小圖)認為,片段中男童的行為雖有不當,但當短片被放上網後,事件演變成網上欺凌,會令男童感受到群眾的壓力,長大後或會後悔。

應呼喚名字指出犯錯
邵家臻指,該名男童可能會感到失去安全感和私隱,甚至導致不願社交,自我形象低落。他說,男童的父母可先擁抱他,再和他一起重看片段,與他細心討論事件,但不應再到討論區或其他網站,觀察網民反應。
邵 又表示,面對子女在街外情緒失控時,父母應立即呼喚孩子的名字,接覑指出他犯錯的事,然後保持沉默,製造張力,再告訴孩子回家後才討論事件,最後要給予鼓勵,如「我相信你做得到」等。
一名七歲男童上周在大埔超級城一田超市門外,以粗口高聲罵父的過程,被途人拍下再上載互聯網,男童成為眾矢之的。浸大社工系講師邵家臻(小圖)認為,片段中男童的行為雖有不當,但當短片被放上網後,事件演變成網上欺凌,會令男童感受到群眾的壓力,長大後或會後悔。

應呼喚名字指出犯錯
邵家臻指,該名男童可能會感到失去安全感和私隱,甚至導致不願社交,自我形象低落。他說,男童的父母可先擁抱他,再和他一起重看片段,與他細心討論事件,但不應再到討論區或其他網站,觀察網民反應。
邵 又表示,面對子女在街外情緒失控時,父母應立即呼喚孩子的名字,接覑指出他犯錯的事,然後保持沉默,製造張力,再告訴孩子回家後才討論事件,最後要給予鼓勵,如「我相信你做得到」等。
惡童當街辱罵父母 網民怒斥不分尊卑 |
2011-07-13 |
一名年約七歲男童日前在大埔超級城大庭廣眾之下,叉覑腰當街喪鬧辱罵父母,惹來大批街坊圍觀,有人不值所為,拍下短片放上YouTube,惹來熱烈討論。事件曝光後引起社會熱烈討論,市民和網友幾乎一面倒痛斥片中男童不分尊卑,並質疑其父母的管教方式。
這段名為「超級城無禮小學雞當街鬧父母」的影片,近日在網上熱播,片中惡少先叉覑腰,指手畫腳指責父母,無權主宰他出門的自由,有路人看不過去上前教訓,男童不但未有收斂,反而回嗆「關你屁事」,後來愈罵愈瘋,爆出流利粗口,指罵父親,令旁人咋舌。
指手畫腳 爆流利粗口
短片在網上流傳後,網友幾乎一面倒痛斥片中男童不分尊卑,在街上公然辱罵父母;亦有人質疑男童有如此驚人的舉動,很大程度與父母「只養不教」的教導方式有關,直言若情況持續下去,擔心該男童長大後根本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有 網友看畢短片後,懷疑該男童應患有情緒病,以致脾氣一發不可收拾,一衝動便無法冷靜下去,建議父母應試行安撫他,再找合適的醫生治療,而非呆立當場,任由男童辱罵。
這段名為「超級城無禮小學雞當街鬧父母」的影片,近日在網上熱播,片中惡少先叉覑腰,指手畫腳指責父母,無權主宰他出門的自由,有路人看不過去上前教訓,男童不但未有收斂,反而回嗆「關你屁事」,後來愈罵愈瘋,爆出流利粗口,指罵父親,令旁人咋舌。
指手畫腳 爆流利粗口
短片在網上流傳後,網友幾乎一面倒痛斥片中男童不分尊卑,在街上公然辱罵父母;亦有人質疑男童有如此驚人的舉動,很大程度與父母「只養不教」的教導方式有關,直言若情況持續下去,擔心該男童長大後根本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有 網友看畢短片後,懷疑該男童應患有情緒病,以致脾氣一發不可收拾,一衝動便無法冷靜下去,建議父母應試行安撫他,再找合適的醫生治療,而非呆立當場,任由男童辱罵。
很多人在傳這段A1頭條. 在睇熱鬧譴責片中的小朋友或父母前, 我們可否想一想另外的可能:
- 如果該子是過度活躍症或自閉症那類, 佢父母可以完全束手無策, 好多人都唔識處理佢地, 只有靠食藥.
- 我接觸過這類學生, 所以較為清楚, 最近才接觸過一個例子, 這種小孩不會怕任何大人, 心中只有自己....., 吃了藥會好一點, 如果真是沒吃藥, 他們的父母往往都沒有任何辦法. 無論佢父母多努力, 多關心, 怎樣訓練, 改變還是很小很小.
- 我會咁樣向人解釋: 你當他們是另一種智障, 如EQ智障, 你便會明白一如IQ智障一樣, 要他們變成(情緒上)聰明是極為困難. 如果你接觸過這類小朋友, 或會更體諒他的父母.
- 觀其行為之極端, 極像是有病的. 也有網友指出,其護士朋友也指細路行為有過度活躍症. 我不知道實情, 可能其父母也有責任, 但如果真是那種病, 我們是不能用常人之心去判斷同個仔溝通有幾困難!
- 這段新聞上了A1頭條, 當中只是說"教仔角度", 而不去查證那是不是一個"病童", 從以惹來龐大的點擊率, 在商業角度, 本也無可厚非嘛, 但是否一如很多人所言, "港孩難教", "父母有責任", "社會有責任"呢? 該小孩子表徵極像過度活躍症, 如果是真的, 那壓根兒跟所謂"港孩現象"不同.
他們不是鋒芝或豪琦那種八卦雜誌的人物, 一早預了給人娛樂消費的, 多了解一點總不是壞事.
本報記者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