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種樂趣叫「落趣」




林沛理
2019年1月13日 第33卷 02期




林沛理,專欄作家,最新的著作是《英為中用十大原則》,商務印書館出版。


perrylam@yahoo.com




 


英諺有云:「There's no greater pleasure than seeing your loved ones prosper」(人生第一快事,莫過於看到自己心愛的人成功)。這不一定是事實,否則《星夢情深》(A Star Is Born)的故事怎會一次又一次被好萊塢拍成電影,令一代又一代的觀眾產生共鳴?影片講風光不再的音樂人幫發明星夢的女孩飛上枝頭並與其墮入愛河,但真摯的愛情敵不過同行間的妒忌(professional jealousy),兩人最後還是各走各路。


也許說出更多人心底話的是美國作家京·維多(Gore Vidal)那句:「it is not enough that I succeed, others must fail」(單是我成功並不足夠,其他人必得失敗)。在芸芸帶著內疚享受的樂趣(guilty pleasure)之中,幸災樂禍最醜陋,帶給人深沉的滿足但往往無法與人分享,甚至不可告人。你會告訴朋友你嗜吃、賭博和看色情電影,但曾經風光一時的中學同學破產,你暗高興,卻是連你枕邊人也不知道的秘密。


為什麼幸災樂禍是人性?從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角度看,幸災樂禍就像恐懼一樣,是有助我們保護自己和加強競爭優勢的一種「適應特性」(adaptive trait)。生存是殘酷的遊戲,別人失敗不等如我們成功,卻肯定增加我們成功的機會。再說,生活是嚴師,失敗比成功教曉我們更多更有用的東西;而越「昂貴」的錯誤往往越有教育價值。聰明人看見別人犯錯,會視之為難得的學習機會。哲學家維根斯坦(Wittgenstein)說,智慧的其中一個重要特徵,是能夠從別人的過失中汲取教訓(A sure sign of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learn from the mistakes made by others)。


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隱義。做我師的資格不一定是卓越的成就,也可以是足以令我們借鑑和深刻反省的失敗人生。將朋友視為警世故事(cautionary tale )和經驗教訓(object lesson)有點可鄙,卻是智者的所長。這才是真正的「聰明到沒有朋友」。


從別人——不管是熟人抑或陌生人——的落敗、落寞和落魄中得到樂趣,這種奇怪的樂趣可稱之為「落趣」。它暴露出人性的自私,很多文化至今仍然否定它的存在。「落趣」固然是我杜撰的「made-up word」,英文也沒有形容這種骯髒樂趣的對應詞。反而德文有「Schadenfreude」一詞,意思是「惡毒的高興」(malicious joy)。


幸災樂禍的誘惑確實難以抗拒,但人皆有惻隱之心。十六世紀的英國傳教士布拉德福德(John Bradford)目睹罪犯被送上斷頭台,感受到的不是「惡毒的高興」,而是上帝的恩典。他說:「如果不是老天的眷顧,這也會是我的下場。」(There but for the grace of God go I.)下次我們幸災樂禍,不要忘記這一句話。■




標籤: 薄評厚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