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利比亞強人卡達菲負隅頑抗多月,終於在家鄉蘇爾特被反抗他統治的軍隊擊斃,國家不可逆轉進入後卡達菲時代,在一時的歡呼背後,卻是艱巨的重建工作,和避免割據分裂。
表面上,卡達菲是在內戰中被起義部隊擊斃,實際上,如果沒有北約組織的軍事支援,以空襲癱瘓政府軍的空中勢力,以及為起義軍的地面部隊開路,以「雜牌起義軍」的簡陋武器和鬆散組織,根本難與配備精良的卡達菲軍隊匹敵。當初卡達菲揮軍鎮壓如催枯拉朽,形勢到北約介入才明顯扭轉。
這是北約出兵推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後,西方國家再度出動軍事力量,推翻阿拉伯世界的獨裁政權。卡達菲與薩達姆,是歐美數十年來的眼中釘。盛年時代的卡達菲抱着非洲盟主夢,對內搞高壓統治和個人崇拜,對外輸出恐怖主義手段來落實其革命觀,晚年雖然加入前美國總統布殊的反恐陣營,而歐洲又為石油利益 與他修好,但是雙方缺乏互信。趁今年二月爆發的「茉莉花革命」激起的利比亞內戰,歐美協助反對派趕卡達菲下台,置他於死地。
伊拉克阿富汗 前車可鑑
和薩達姆一樣,卡達菲下台結束一段數十年的獨裁統治,人民得到解放。可是伊拉克戰後一度處於無政府狀態,擺不平各方利益,陷入比薩達姆時代更嚴重的內亂,民生凋零,以致布殊訪伊受到「擲鞋」的侮辱。利比亞同樣要面對艱巨的重建挑戰。
有了伊拉克和阿富汗作為前車之鑑,各方可以吸取這些反面教材的經驗,避免重蹈覆轍。利比亞內戰維持了八個月,比伊拉克戰爭為短,但是一些重要設施仍然受到重創。在內戰期間,作為利比亞經濟命脈的石油產量,每天只得五萬桶,只及戰前的百分之三。戰到最後一刻的卡達菲家鄉蘇爾特盆地,出產石油佔全國 八成,一些老化的設施不堪一擊,急待修復。
石油利益重大 西方關顧
現時多國注意力放在如何爭奪利比亞重建帶來的商機和利益,原本在該國有重大投資的中國,被視為極有可能成為輸家之一,而利比亞內部亦面對重大的利益分配問題。
利比亞是多部族多派系的國家,即使在卡達菲時代,軍隊內部都有各自效忠的部族派系,卡達菲以其高壓手段和合縱連橫的政治手腕,令國家不致四分五裂。可惜他重革命輕民生,加上貪污腐敗,以武力來鞏固根基,終於在西方介入下被反對力量推翻。
早在內戰時期,起義軍已經有內鬥情況,現在各部族派系失去了卡達菲作為共同敵人,各方在分享起義成果方面,勢將你爭我奪,不過,歐洲在利比亞有重大利益,加上地理位置接近,與美國入侵伊拉克不盡相同,利比亞會否在歐洲介入下迅速維持穩定,對區內經濟及穩定都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