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女孩之死

 千禧年”到來的前半個月,14歲的中學四年級女生林婕跳樓死了。早就想為這起悲劇寫點什麼,但與此相關的所謂“新移民”問題不是簡單幾句話講得清楚的,恐怕要分兩三次來寫。


  香港真是個畸形的地方,一面普遍歧視來自內地的 “新移民”,一面又有人要推翻香港


人在內地所生子女移居香港的現行申請審核程式,支援他們由非法途徑大量湧來香港爭取居留權。照此下去,一定還會有更多像林婕這樣的孩子,被殘酷的社會現實吞噬。


  不過,林婕的死還是震撼了許多香港人。剛過元旦,特區政府教育署署長羅範椒芬就向香港全體校長和教師發去一封“電郵”。她說:“我反復閱讀了林婕的兩篇文章——《我在香港的日子》和《21世紀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服。香港是不少內地同胞 ‘夢寐以求的地方’,但林婕筆下的香港卻是冷漠得令人心寒……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感到十分羞愧。對林婕和她的母親,我有無限歉意;作為教育署署長,我難以想像林婕所遭受的歧視,竟然會發生在教育界、在學校裏,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我十分相信羅范椒芬女士的真心,所以對她的 “難以想像”更感到難以想像;“作為教育署署長”,直到今天才知道“新移民”遭受歧視,才知道香港社會對新移民的冷漠,“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新移民”一詞本身就帶有歧義,特指新近自中國內地來香港定居的人士,從其他地方移居香港的一般都不會被稱作“新移民”。最近幾年,為了加快解決香港人在內地的數十萬配偶和子女來香港家庭團聚的問題,獲准移居香港的“新移民”人數成倍增加,每年已超過五萬,其中孩子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他們都是香港居民在內地所生子女。“新移民”家庭一般景況都比較差,已經構成香港社會中最貧困的新階層。   


  五年前林婕從內地來香港同父母團聚,一家三口擠在狹窄的“臨時房屋”裏。她又因為英文差,不得不“自願”降三級到一所鄉村小學重讀。後來他們搬入“公屋”,居住環境有所改善,她也考入中學,父親卻患了癌症,不久即去世。由於生活艱苦,母親現在白天去報攤工作,晚上還要到燒臘店兼職。    林婕學習努力,不僅成績名列前茅(全班第五名),去年(按:1999年)還在一次公開徵文比賽中獲獎,三個月前又獲得另一次徵文比賽的冠軍,可謂品學兼優。然而她還是自殺了,遺書中表示“我很累,這五年來我憎恨香港,討厭香港這個地方,我還是緬懷過去13年在鄉間的歲月,那鄉土的日子……”   


  為什麼?看了她的那兩篇獲獎文章 (也就是教育署署長電郵中提到的),答案就很清楚了。特別是寫於去年的 《我在香港的日子》,表達了她和相當一部分“新移民”學生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現實處境。下麵做些摘錄。


  林婕說:“初到香港,我們住進了破損不堪的臨屋區……我還以為香港這一繁榮的城市,應該是處處高樓屹立,可沒想到,天堂一角,也有如此地方。狹窄的鐵皮屋子,站兩個人已嫌擠迫;流浪貓狗隨處可見,又髒又臭,令人噁心;還有體大如貓的老鼠……這是人住的地方嗎?”


我在香港的日子


我認為香港政府和香港市民皆應給予支援,但林同學本身也應堅強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