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扼要反駁賊喊捉賊的陳偉彬:

在天主教堂(容我指名道姓強調是天主教堂,因為只有天主教會的文化,才會出現這個現象,基督新教比較自律,遇上孩子喧嘩在兩三秒內必然抱他們外出;新教教會普遍設有育兒室或有女教友權充保母照顧肢體的子女)遇上無理取鬧的家長比比皆是。人就是自我的。可惜的是,自詡正統的天主教會,連上樑的神父也說聖堂的孩童嘈吵聲,扭曲成為天使聲音,下面的教友,就會恃勢凌人。

他們攜帶根本未到懂事年齡的孩子進入聖堂,哭哭啼啼,有時甚至不止一位小孩嘈吵,情況一如交響樂,留意,是亂打樂器造成的刺耳聲音。我試過在葛達二聖、聖斯德望和聖老楞佐堂,那些小孩真的此起彼伏,非常要命,就算是聖斯德望的其中一位小孩嘈吵,但由於他每隔一秒就嘈一次,而且他的聲音響亮,所以很難令自己專心聆聽聖言。你未明瞭什麼是為人著想,其次是未有咀嚼《箴言》的“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會偏離。”嘈和靜本身不含好壞,但加上場合和有沒有適當的教導,就是問題的結癥。誰躺著「必」一個生命出來但不教養,和🐷🐖🐖🐃🐂🐮🐂🦧🐶🐕🐕🦮🐕‍🦺🐯🐯🐯分別不大了。

別人能夠理解自己固然是他們有聖德,但感到嘈而覺得討厭又的確是事實,我們作為一個基督徒,愛心一定要基於平等的基礎上,不應該側重任何一方。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何嘗不是愛德的做法呢?

「基本歸因謬誤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來解釋。

心理學家李.羅斯(Lee Ross)在1977年提出「基本歸因謬誤」的概念,指的是「當一個人表現出某種行為時,旁人對他的行為所做的解釋會偏重於性格歸因;但當事者自我解釋則會偏重於情境歸因。」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心理學家認為是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所導致。

例如以下文章的作者陳偉彬,就犯了這種毛病。他指控教友時,就用性格歸因來指控人:你沒有孩子,不體貼人,非常自私;但在自己一方,則運用情境牌,我們的處境是困難的,因為我們有不懂事的孩子。😠😠😤😭😢

 

********************************************************************************************************

以下是陳偉彬只會性交而不屑教導兒女,因而得綽號"炮彬"。他的自我、鞭撻他人,攻訐他人,以大造達到以維護本身利益的文章。換言之,公教報就無形中成了此等人的幫兇:

公教報首頁 昔日‧搜尋 副刊 - 家庭 彌撒中的嬰孩哭聲

彌撒中的嬰孩哭聲

期數3557

刊登日期2012.04.20

作者陳偉彬

主曆主曆 2012 年 04 月 22 日

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惟有當自己成為父母,才明白爸媽一直對自身的愛護及關懷。同理,細閱唐妙齡的文章「小事大事」(見本年二月十二日公教報),提及有教友投訴小朋友在聖堂很嘈,騷擾他祈禱,就用兇悍眼神望著父母的場面。我敢說,這位教友肯定未有小孩,否則也會體諒和明白為人父母的難處呢!

或許,我也要向大家懺悔:當我還是未婚時,對教堂內所有的聲音,尤其是任何在彌撒內干擾程序的聲音,都感到不耐煩!當時的理由很簡單:既然聖堂是神聖的,而且是敬拜天主的地方,亦是和上主交談之處,當然需要「絕對的安靜」!現在再看,其實我當時太「絕對化」,而變得冷漠及疆化了!原則上,聖堂內要求寧靜是合情合理的,但現實卻是,很多時在彌撒內打擾的聲音,都是幼童在未有足夠自覺及自制下所造成的!難道我們成年人,把對待幼童的標準,放得完全跟成人一樣高嗎?

當我的女兒還是十個多月大時,她每每會在人多的地方尖叫。大家試想像,在安靜而嚴肅的彌撒中發生,是何等的尷尬呢!當然這也曾發生,幸好堂區內的教友很是體諒和包容,只是望望我們,但也感到不好意思了!我想強調,沒有父母會刻意讓孩子在彌撒中發出干擾別人的聲音,很多時他們也很無奈。不是說這就是理所當然,就我觀察所得,當孩子太擾攘時,多數家長也會主動把他帶離聖堂的!

唐妙齡在文章中寫到:「你若愛孩子,就不會感到騷擾,難道你不希望聖堂內有嘈吵哭啼的小孩子參與彌撒,而只歡迎靜靜的老人家嗎?」這對我們是很好的提醒!既然要把小孩留在聖堂內,好讓他自小習慣彌撒禮儀程序和氛圍;那麼,有何具體方法,可把影響減至最少呢?最實際的方法,堂區可考慮預留座位,把有小朋友的家庭安排近門口的位置,以方便他們出入;甚至當幼童叫喊時,父母亦可立刻離開,減少對其他教友的影響!

總的來說,我相信教友投訴,都只源於其誤解和自我中心罷了!這也正是堂區主任或助理司鐸的良機,在講道時教育我們信眾的時候了!漸漸地,相信大家也會明暸耶穌說,「不要阻止小孩子到我跟前來」的意思,(瑪十九14)對彌撒中嘈吵的小朋友,學會多點包容,多些諒解。以下是炮彬一家的照片:

道德勒索的所謂天主教徒陳偉彬(綽號炮彬)

*********************************************

認識你的孩子

約從一歲起,隨着你的幼兒開始走路和說話,他會變得較為獨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他會測試自己自主能力的限度,衝動地去探索,並對種種事物作出實驗。正面管教建基於你和寶寶之間的親密關係,包括你們之間的信任和默契。正面管教就是用有建設性和不傷害孩子的方法去幫助他建立良好的行為。孩子需要你明白他的需要和感受,加上你適當的引導,他才會學習到甚麼是可以和不可以做的;你的認許和鼓勵亦能幫助他肯定自我,建立安全感。所以千萬別誤會幼童暫時不用教導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