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兼愛上:
![]() ![]() |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 |
兼愛上: | 聖人是以治理天下為職業的人,必須知道混亂從哪里產生,才能對它進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亂從哪里產生,就不能進行治理。這就好像醫生給人治病一樣,必須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源,才能進行醫治。如果不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源,就不能醫治。治理混亂又何嘗不是這樣,必須知道混亂產生的根源,才能進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亂產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聖人是以治理天下為職業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亂產生的根源。
| |
2 ![]() ![]() | 兼愛上: | 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
兼愛上: | 試考察混亂從哪里產生呢?起于人與人不相愛。臣與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謂亂。兒子愛自己而不愛父親,因而損害父親以自利;弟弟愛自己而不愛兄長,因而損害兄長以自利;臣下愛自己而不愛君上,因而損害君上以自利,這就是所謂混亂。反過來,即使父親不慈愛兒子,兄長不慈愛弟弟,君上不慈愛臣下,這也是天下的所謂混亂。父親愛自己而不愛兒子,所以損害兒子以自利;兄長愛自己而不愛弟弟,所以損害弟弟以自利;君上愛自己而不愛臣下,所以損害臣下以自利。這是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愛。
| |
3 ![]() ![]() | 兼愛上: | 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 ![]() |
兼愛上: | 即使在天底下做盜賊的人,也是這樣。盜賊只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所以盜竊別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盜賊只愛自身,不愛別人,所以殘害別人以利自己。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愛。即使大夫相互侵擾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也是這樣。大夫各自愛他自己的家族,不愛別人的家族,所以侵擾別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諸侯各自愛他自己的國家,不愛別人的國家,所以攻伐別人的國家以利他自己的國家。天下的亂事,全部都具備在這里了。細察它從哪里產生呢?都起于不相愛。 1. 其 : 舊脫。 孫詒讓《墨子閒詁》 | |
4 ![]() ![]() | 兼愛上: | 若使天下兼相愛,![]() ![]() ![]() ![]() ![]() |
兼愛上: | 假若天下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象愛自己,還能有不孝的嗎?看待父親、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孝的事呢?還會有不慈愛的嗎?看待弟弟、兒子與臣下象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沒有了。還有盜賊嗎?看待別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樣,誰會盜竊?看待別人就象自己一樣,誰會害人?所以盜賊沒有了。還有大夫相互侵擾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嗎?看待別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誰會侵犯?看待別人的封國就象自己的封國,誰會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擾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都沒有了。 1. 愛 : 舊脫。 孫詒讓《墨子閒詁》 | |
5 ![]() ![]() | 兼愛上: |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 |
兼愛上: | 假若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國家與國家不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不相互侵擾,盜賊沒有了,君臣父子間都能孝敬慈愛,象這樣,天下也就治理了。所以聖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為職業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勵相愛呢?因此天下的人相親相愛就會治理好,相互憎惡則會混亂。所以墨子說:“不能不鼓勵愛別人”,道理就在此。 1. 交 : 舊脫。 孫詒讓《墨子閒詁》 |
《兼愛中》 |
1 ![]() ![]() | 兼愛中: |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 | |||||||||||||||
兼愛中: | 墨子說:“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一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以此原則來處理事務。”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說:“現在如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掠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君臣之間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不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不相互融洽、協調,這就都是天下之害。”
| ||||||||||||||||
2 ![]() ![]() | 兼愛中: | 然則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愛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愛生。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 |||||||||||||||
兼愛中: | 既然如此,那么考察這些公害又是因何產生的呢?是因不相愛產生的嗎?墨子說:“是因不相愛產生的。”現在的諸侯只知道愛自己的國家,不愛別人的國家,所以毫無忌憚地發動他自己國家的力量,去攻伐別人的國家。現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愛自己的家族,而不愛別人的家族,因而毫無忌憚地發動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奪別人的家族。現在的人只知道愛自己,而不愛別人,因而毫無忌憚地運用全身的力量去殘害別人。所以諸侯不相愛,就必然發生野戰;家族宗主不相愛,就必然相互掠奪;人與人不相愛,就必然相互殘害;君與臣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與子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慈愛、孝敬;兄與弟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協調。天下的人都不相愛,強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貧困的,尊貴的就必然傲視卑賤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騙愚笨的。舉凡天下禍患、掠奪、埋怨、憤恨產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愛而產生的。所以仁者認為它不對。
| ||||||||||||||||
3 ![]() ![]() | 兼愛中: |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柰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 ![]() | |||||||||||||||
兼愛中: | 既已認為不相愛不對,那用什么去改變它呢?墨子說道:“用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變它。”既然這樣,那么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應該怎樣做呢?墨子說道:“看待別人國家就象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別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諸侯之間相愛,就不會發生野戰;家族宗主之間相愛,就不會發生掠奪;人與人之間相愛就不會相互殘害;君臣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相愛,就會相互融洽、協調。天下的人都相愛,強大者就不會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會強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會欺侮貧困者,尊貴者就不會傲視卑賤者,狡詐者就不會欺騙愚笨者。舉凡天下的禍患、掠奪、埋怨、憤恨可以不使它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相愛而生產的。所以仁者稱贊它。 1. 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 : 從第4條移到此處。 孫詒讓《墨子閒詁》 | ||||||||||||||||
4 ![]() ![]() | 兼愛中: | 然而今天下之士![]() | |||||||||||||||
兼愛中: | 然而現在天下的士君子們說:“對!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難辦而迂闊的事。”墨子說道:“天下的士君子們,只是不能辨明兼愛的益處、辨明兼愛的原故。現在例如攻城野戰,為成名而殺身,這都是天下的百姓難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歡,那么士眾就能做到。而兼相愛、交相利與之相比,則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愛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愛他;有利于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有利于他;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憎惡他;損害別人的人,別人隨即損害他。實行這種兼愛有什么困難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實之于行的緣故。” 1. 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 : 移到第3條。 孫詒讓《墨子閒詁》 | ||||||||||||||||
5 ![]() ![]() | 兼愛中: | 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劍,練帛之冠,入以見於君,出以踐![]() ![]() | |||||||||||||||
兼愛中: | 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縫的裘,圍著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這身打扮)進可以參見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食,收著氣然后才系上腰帶,扶著墻然后才站得起來。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饑瘦得)面有深黑之色。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能做到這樣。從前越王句踐喜愛士兵勇猛,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后)放火燒船,考驗他的將士說:“越國的財寶全在這船里。”越王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爭先恐后),打亂了隊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達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鳴金讓他們退下。 1. 於 : 舊脫。 孫詒讓《墨子閒詁》 | ||||||||||||||||
6 ![]() ![]() | 兼愛中: |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苟君說之,則眾能為之。況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異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焉,特士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 | |||||||||||||||
兼愛中: | 所以墨子說道:“象少吃飯、穿壞衣、殺身成名,這都是天下百姓難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歡它,那么士眾就能做到。何況兼相愛、交相利是與此不同的(好事)。愛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愛他;有利于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有利于他;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憎惡他;損害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損害他。這種兼愛有什么難實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實之于行的緣故。”
| ||||||||||||||||
7 ![]() ![]() | 兼愛中: |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不可行之物也,譬若挈太山8b;字典" src="http://chinese.dsturgeon.net/more.gif" border="0"> | |||||||||||||||
兼愛下: | |||||||||||||||||
兼愛下: | “且不唯《禹誓》為然雖《湯說》即亦猶是也。湯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於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即此言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憚以身為犧牲,以祠說于上帝鬼神。’即此湯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湯取法焉。 而且并不只《禹誓》這樣記載,即使湯的言辭也是如此,湯說:“我小子履,敢用黑色的公牛,祭告于皇天后土說:‘現在天大旱,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緣故得罪了天地。于今有善不敢隱瞞,有罪也不敢寬饒,這一切都鑒察在上帝的心里。萬方有罪,由我一人承擔;我自己有罪,不要累及萬方。’”這說的是商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尚且不惜以身作為犧牲祭品,用言辭向上帝鬼神禱告。這就是商湯的兼愛,即使墨子的兼愛,也是從湯那里取法的。
| ||||||||||||||||
9 ![]() ![]() | 兼愛下: | “且不惟《誓命》與《湯說》為然,《周詩》即亦猶是也。《周詩》曰:‘王道蕩蕩,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視’,若吾言非語道之謂也,古者文武為正,均分賞賢罰暴,勿有親戚弟兄之所阿。”即此文武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文武取法焉。不識天下之人,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 |||||||||||||||
兼愛下: | 而且不只大禹的誓言和商湯的言辭是這樣,周人的詩也有這類的話。周詩上說:“王道蕩蕩,不偏私不結黨;王道平平,不結黨不偏私;君子在王道上引導,小人在后面望著行。”如果以我所說的話不符合道,則古時周文王、周武王為政公平,賞賢罰暴,不偏私父母兄弟。這就是周文王、武王的兼愛,即使墨子所說的兼愛,也是從文王、武王那里取法的。不知道天下的人一聽到兼愛就非難,究竟是什么原因。
| ||||||||||||||||
10 ![]() ![]() | 兼愛下: | 然而天下之非兼者之言,猶未止,曰:“意不忠親之利,而害為孝乎?”子墨子曰:“姑嘗本原之孝子之為親度者。吾不識孝子之為親度者,亦欲人愛利其親與?意欲人之惡賊其親與?以說觀之,即欲人之愛利其親也。然即吾惡先從事即得此?若我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愛利吾親乎?意我先從事乎惡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乎?即必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先從事愛利人之親者與?意以天下之孝子為遇而不足以為正乎?姑嘗本原之先王之所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讎,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 |||||||||||||||
兼愛下: | 然而天下的人非難主張兼愛者的言論,還是沒有終止,說道:“抑或這不符合雙親之利,而有害于孝道吧?”墨子說:姑且試著推究孝子為雙親考慮的本心,我不知道孝子為雙親考慮,是希望別人愛護和有利他的雙親呢?還是希望憎惡、殘害他的雙親呢?按照常理來看,當然希望別人愛護和有利于他的雙親。既然如此,那么怎樣從事才能得到這個呢?假若我先從事于愛護和有利于別人的雙親,然后別人報我以愛護和有利于我的雙親呢?還是我先從事于憎惡別人的雙親,然后別人報我以愛護和有利于我的雙親呢?則必然是我先從事于愛護和有利于別人的雙親,然后別人報我以愛護和有利于我的雙親。然則這一交相利的孝子,果真是出于不得已,才先從事于愛護和有利于別人的雙親呢?還是以為天下的孝子都是笨人,完全不值得善待呢?姑且試著探究這一問題。先王的書《大雅》說道:“沒有什么話不聽用,沒有什么德不報答。你投給我桃,我報給你李。”這就是說愛人的必被人愛,而憎惡人的必被人憎惡。不知天下的人,一聽到兼愛就非難,究竟原因在哪里。
| ||||||||||||||||
11 ![]() ![]() | 兼愛下: | 意以為難而不可為邪?嘗有難此而可為者。昔荊靈王好小要,當靈王之身,荊國之士飯不踰乎一,固據而後興,扶垣而後行。故約食為其難為也,然後為而靈王說之,未踰於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其上也。昔者越王句踐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進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有不可勝數也。當此之時,不鼓而退也,越國之士可謂顫矣。故焚身為其難為也,然後為之越王說之,未踰於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上也。昔者晉文公好苴服,當文公之時,晉國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練帛之冠,且苴之屨,入見文公,出以踐之朝。故苴服為其難為也,然後為而文公說之,未踰於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其上也。是故約食、焚舟、苴服,此天下之至難為也,然後為而上說之,未踰於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鄉其上也。今若夫兼![]() | |||||||||||||||
兼愛下: | 抑或認為困難而做不到嗎?曾有比這更困難而可做到的。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當靈王在世時,楚國的士人每天吃飯不超過一次,用力扶穩后才能站起,扶著墻壁然后才能走路。所以節食本是他們難于做到的,然而這樣做后靈王喜歡,所以沒有經過多久時間,民風可以轉移。則這無非是為迎合君主之意罷了。從前越王勾踐喜歡勇猛,訓練他的將士三年,認為自己還不知道效果如何,于是故意放火燒船,擂鼓命將士前進。他的將士前仆后繼,倒身于水火之中而死的不計其數。當這個時候,如停止擂鼓而撤退的話,越國的將士可以說害怕的了。所以說焚身是很難的事,這以后卻做到了。因為越王喜歡它,所以沒經過很久時間,民風可以轉移,這是為追求迎合君主罷了。從前晉文公喜歡穿粗布衣,當文公在世時,晉國的人士都穿大布的衣和母羊皮的裘,戴厚帛做的帽子,穿粗糙的鞋子,(這身打扮)進可見晉文公,出可在朝廷來往。所以穿粗陋的衣服是難做到的事,然而因為文公喜歡,沒過多長時間,民風可以轉移,這是為追求迎合君主罷了。所以說節食、焚舟、穿粗衣服,這本是天下最難做的事,然而這樣做后可使君主喜歡,因此沒過多長時間,民風可以轉移,這是什么緣故呢?這是為追求迎合君主罷了。現在至于兼相愛、交相利,這是有利而容易做到,并且不可勝數的事。我認為只是沒有君上的喜歡罷了,只要有君上喜歡,用獎賞稱贊來勉勵大眾,用刑罰來威懾大眾,我認為眾人對于兼相愛、交相利,會像火一樣的向上,水一樣的向下,在天下是不可防止得住的。 1. 相愛,交 : 舊脫。 孫詒讓《墨子閒詁》 | ||||||||||||||||
12 ![]() ![]() | 兼愛下: | 故兼者聖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萬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審兼而務行之,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當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聖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 | |||||||||||||||
兼愛下: | 所以說兼愛是聖王的大道,王公大人因此得到安穩,萬民衣食因此得到滿足。所以君子最好審察兼愛的道理而努力實行它。做人君的必須仁惠,做人臣的必須忠誠,做人父的必須慈愛,做人子的必須孝敬,做人兄的必須友愛其弟,做人弟的必須敬順兄長。所以君子假如想要做仁惠之君、忠誠之臣、慈愛之父、孝敬之子、友愛之兄、敬順之弟,對于兼愛就不可不去實行。這是聖王的大道,萬民最大的利益。 墨家學說湮沒的原因 1.不合時宜 墨家的兼愛、非攻、節用等思想,是由戰國混亂局勢中發展出來的,以濟世救民為目的,但到秦漢已是大一統的帝國,政治較穩定,經濟發展較好,人民不再受戰爭流離的苦,故墨家理論已不合時宜,故日趨式微。 2.後繼無人 墨子死後,墨家並沒有偉大的領袖,故難有如儒家般的發展。加上在公元前三八一年,墨家鉅子孟勝為楚貴族守城,抗拒政府軍,結果孟勝和弟子一百八十多人全部殉難,經此重創,墨家勢力大受打擊,後更分裂為相里氏、相夫氏和鄧陵氏三派。三派相互傾軋,墨家更從此一厥不振。 3.教條苛刻 墨家的教條,過份限制其信徒的行動自由和生活享受,教徒要「茅草不剪,釆椽不刮,....,糲梁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這麼刻苦的生苦,自然難為一般人所接受。 4.缺乏宗教號召力 墨家雖相信鬼神,但不是純粹的宗教組織,因而缺乏宗教所具有的號召力,故難吸引信徒。 儒墨二家學說的比較
|

聖子來到人間,為人類而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