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給老兄,現今文明社會尊重民意,當然我也應該尊重民意。我知道你是藍絲,但我也沒有經常上來指責你吧。因為我明知你的立場是深藍的,就無謂說了。


在討論前,搞清楚討論的目的、背後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


1) 討論沒有問題,但沒需要見對方張貼某些不合自己的意見就指對方不明什麼什麼,對方捉不到什麼什麼重點。尤其政治和宗教,沒有絕對的,為何你一定覺得對方的立場就一定是錯,至少也是不正確吧?為什麼?


2) 你一次在我不是討論政治的時候,網友留言,你突然說黃絲就是這樣的了。老友記,這樣說很明顯有針對成份,為何你在一個不是討論黃絲的場合中,特別指定黃絲就是怎麼樣?很不客觀甚至不客氣吧?你自己認為是嗎?


3) 例如好像昨天,你可能理據不足,"唔夠講",便說幕後最錯的是耶和華!你覺得這個話題有需要扯到他人的神身上嗎?可能你很不老like黃絲,但他人的神沒有得罪你吧!我算你只是開玩笑,但怎麼說這樣也是不甚友善的舉動。老實說,你這樣說予人感覺你不服輸,找對方的神來出氣。


OK,就算真的要討論別人的宗教,較好的處理方法是只及教會和人事上,最不宜直接指向對方的神的鼻上,因為這是不尊重甚至是冒犯。


4) 以後是否作本fb的座上客?可以,但討論敏感的政治議題上,閣下並不適合。不是一言堂,反而你明知對方的立場下,你仍不斷指對方的立場怎樣怎樣,很失討論的意義吧?就算不是統戰或是挑釁,也是失友誼的做法。我這裡有民建及工會的朋友,所以我比你更容納異己,我們可以共容的原因是從來不討論政治。有關與自己立場不同的人的談話技巧,你可參考下文。


5) 你曾說,說太多批評的話失去和諧。老兄,"唔係fa?"通常我在自己的fb或者支持民主的組群說而已,甚至我是支持民主人士中最少"出街"遊行的,這叫失和諧?老友,看來你已真的把香港看成是內地了。容我幽你一默,藍絲就是這樣不喜歡多元聲音了。




 


「活在多元的民主社會,我們難以避免的任務,是和不同立場的人共同生活、決策」這是我在演講的時候常常用的句子,我相信哲學和許多思考工具,都有助於我們達成任務。有時候有人會問:「但是如果兩個立場之間就是有衝突,怎麼會有妥協的可能?我們有辦法判斷兩個立場的好壞嗎?」



 


判斷立場的好壞,講起來好像是一件很尖銳的工作,似乎執行起來,必定需要連帶肯定或否定對方的價值觀。同時,似乎也預設了價值有所謂客觀的對錯——你可能不太願意在公共場合主張這件事情,因為這聽起來有點自大。


然而,若你因此認為不同立場之間的討論和妥協是一件不可能達到的事情,恐怕忽略了,在討論「立場的對錯」之前,通常我們可以從另一個比較容易達成的地方開始:討論「彼此提出來的理由,能不能支持自己的立場」。


▎人很容易把立場跟理由搞混


有時候討論不順暢,是因為我們沒有對理由和立場做出好區分。例如:


 


 


正男:我不支持核能,因為如果核爆我們就GG了。

娜娜:發電用的那種燃料棒不會核爆啦!


正男:什麼,所以你支持核能嗎?


娜娜:我不支持啊,可是...


正男:那不就結了嗎!



 


即便正男的不耐讓討論迅速結束,但我們都看得出來溝通並沒有順利結束。即便娜娜和正男一樣反對核能,但她之所以站在這個立場上,背後的理由卻跟正男不盡相同:至少不包括「核廢料有核爆的危險」這一項。


在對話裡,正男非常重視對方是否接受他的立場,而幾乎忽視理由,這可以理解,因為人總是難以抗拒在討論中區分敵我。然而這種傾向並不健康,因為如果不討論理由,我們就沒有希望藉由討論來協調各種立場。


▎以理由為單位的探究,讓討論成為可能


在討論時,我們常擔心別人預設立場,並且不吝於指責對方預設立場,似乎立場這種東西會毀掉溝通一樣。如果你也有如此擔憂,有個好消息:理由的判斷通常可以被整理成不需要仰賴立場的形式。


例如,不管你是否支持核能,這都不影響你有機會公平地探究「燃料棒會不會核爆?」不管你是否支持同性婚姻,這都不影響你有機會公平地探究「同性婚姻對會不會對領養的小孩有壞影響?」立場或許錯綜複雜、堅定難移,但理由是可以獨立出來逐項檢驗的。


當然,你可以想像有一些人總是堅持提出那種「只有秉持某個立場的人才會接受」的理由,例如:


 


  • 為什麼高中要必修文言文?因為文言文有價值啊!

  • 為什麼聖經是真理?因為聖經是上帝的言語啊!

  • 上面這些說法沒有說明力,也不太可能說服本來就不同意那些立場的人,或者達成什麼討論進展。不過退一步想,你可以發現,這些說法之所以這麼糟,其實也是因為說話的人混淆了理由和立場:他們把自己的立場當成理由重新說一次,因此無法帶來任何新的說明和資訊。


    ▎從理由看立場


    換柱之後,朱立倫宣布帶職競選,雖然這在臺灣是法律許可的,但依然因為違背選前承諾而被砲轟。接著,中央社出了一連串「某某內閣制國家政府首腦通常是帶職競選」的知識性新聞,縱使新聞裡沒有明說「所以朱立倫這樣做也是合理的」,但因為護航意味太明顯,也跟著被砲轟。


    若把中央社的這些新聞拿來為朱立倫辯護,會有什麼問題呢?很簡單的說明是:


     


    那些帶職競選的人是在內閣制國家,內閣制的總理一般來說是從現任議會成員推舉出來,所以當然是帶職競選啊!(更多資訊請洽菜市場政治學

     


    不過,當我們把理由和立場分開,就可以做出更詳細的分析:


     


    在內閣制的國家,總理通常是帶職競選沒錯,但是這是因為內閣制的總理一般來說是從現任議會成員推舉出來的。因此,那些支持「在內閣制下,要競選總理的人帶職競選,是合理的」的理由,無法支持「在總統制的臺灣,要選總統的人帶職競選,是合理的」。

     


    這個分析並不直接宣稱「朱立倫不該帶職競選」,而是宣稱「中央社的新聞,縱使內容都符合事實,也沒辦法用來賦予朱立倫帶職競選的合理性」。


    你可以發現,當某個立場有道理,那是因為它受到許多合理的理由支持。同時,指出「支持某立場的某個理由」有錯,並不代表反對那個立場。相反地,只有當我們有辦法超脫立場帶來的情緒,去平實判斷理由可靠的程度,才有辦法讓不同立場的人的討論有交集。


    ▎我們該怎麼訓練自己以理由為單位去思考和討論?


    如果區分立場和理由,是進行討論的好方法,那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克服我們對於立場的偏執,而學會「以理由為單位」來思考?我最近剛好知道一個好工具。


    Arguman是一個開源的討論平台,它被設計成在討論議題時可以很方便地把各種理由分開來。整個討論呈現出樹狀圖的形式,每一個分支,都是對於理由的支持(because)、反對(but)或者補充(however)。在這樣的架構下,各種論點很容易分門別類,當你回應樹狀圖當中某項分支的時候,也可以很容易意識到:自己正在支持、反對的只是其中的一項理由,並不是立場本身。我在 Arguman 開了一個「同性婚姻應該合法化」的主題,歡迎大家來玩玩看,你可以試圖在這裡整理社會上關於同性婚姻的論點,也可以純粹把它當成一個思考和討論的訓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