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馬華文獨中新生爆滿現象 .林友順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民辦的華文獨立中學,由於辦學績效佳而深受歡迎,學生總人數逾六萬,新生爆滿,今年有二千餘學生無法入讀。獨中的未來除靠華社自食其力,也希望政府能給予支持。

 




 








一月是馬來西亞中小學新學年的開始,一些家長到處叩獨中(民辦的華文獨立中學)之門求助,希望能讓孩子進入獨中。一名家長因孩子無法進入獨中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多次找校方都沒有辦法,最後請來在該校當董事的朋友出面;這名董事直接摸上校長室對校長說:「我不聽任何理由,校方無論如何都要留個學額給這名孩子。」由於今年家長對華文教育的需求超熱,導致許多獨中新生人數爆滿,許多學生也因此被拒於獨中門外。

馬國共有六十一所獨中,去年獨中學生人數共有六萬零四百八十一人,今年新生人數則達一萬三千五百九十人,比去年增加了一千零七十七人,另有二千六百三十五名學生因學額已滿而無法進入獨中求學。這也是獨中相隔十五年來首次突破六萬學生人數的紀錄,為獨中發展史寫下光輝的一頁。為了應付湧現的需求及不忍心讓家長及孩子們失望,許多獨中被迫想盡辦法,在已經沒有土地興建課室的校園增加班級,盡可能容納更多的學子,不過,仍有許多獨中受到校園環境及師資的問題而被迫把這些苦苦哀求的家長拒於門外,迫使家長必須把孩子送到政府興辦的國民中學(國中)求學。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獨中,馬國許多設在城市的華文小學(華小)也面對爆滿情況。

華文教育在馬國具有近二百年的歷史,它與華人從中國南來息息相關,華族先輩非常清楚教育對民族興盛的重要,因此在陌生的環境也不忘為下一代提供接受教育的場所。馬國第一所華校是在一八一九年在檳城設立的私塾—五福書院,與其他華校一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大多數華小皆是採用中國的教材,也深受中國政治環境的影響。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的浪潮也吹襲當時的馬來亞,華校改用白話文教材,同時以華語而非方言作為教學媒介語。一九五七年馬國獨立後,教材開始由本土編寫,以符合國情。無論如何,華校仍然依循中國大陸的變化,在一九八二年採用簡體字取代繁體字。

九成華裔孩子讀華小

由於受到政府的限制,雖然華裔人口從一九五七年獨立時的二百三十萬人增加到今天的逾六百萬人,華小學生人數也從逾三十六萬人增加到去年的約六十四萬人,華校的數目卻沒有根據人口增長幅度增加,反而從五七年的一千三百四十二所減少到今天的一千二百九十二所。儘管如此,華裔家長送孩子到華小的比率則是逐年增加,人們普遍相信逾九成的華裔家長把孩子送到華小;此外,華小也有一成多學生是非華裔,他們都是為了學習華文而來。

華文中學在二戰前即已出現,在二戰後至一九六零年是華文中學蓬勃發展時期,不過在一九六一年新教育法令把華文中學排除在國家教育主流外後,不接受政府改制的華文中學(獨中)陷入困境,華文教育處於低潮。拒絕「招安」的獨中不僅不能獲得政府的撥款,獨中文憑也不獲得承認,華社興建新獨中的申請也未能獲得批准,以致雖然近五年來華社對獨中的需求日益增加,獨中始終保持六十一所。由於資金有限,遷校艱難,許多獨中為了日益增多的學生人數而被迫向高空發展,讓課室越建越高。所有獨中的一磚一瓦皆是由華人社會出錢出力興辦,政府只在每五年大選前象徵式的給予一些撥款,在零八年大選在野黨勢力壯大後,朝野陣營為了拉攏華社之心,開始制定機制常年撥款給獨中,不過這對獨中每年龐大的開銷而言,仍是杯水車薪。

華小雖然被納入國家教育主流,獲得政府常年撥款,不過當局並不輕易興建新華校,而華小每年經費也不足,尤其是為了容納更多學生而必須擴建時,建築經費往往都是來自華社捐款。僅僅在零九年,華小向華社所籌募的款項就高達一億馬元(約三千萬美元),獨中向華社籌募的款項也不菲;雖然對華社來說每年給予華小及獨中的捐款是不輕的重擔,捐助華文教育也成為華社「第二項稅務」,然而華社在面對華小及獨中的捐款時從來沒有閃避或退怯。

獨中越來越受歡迎,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卻認為,政府決定調整實行多年的英文教數理政策,讓國民中小學數理科恢復為馬來文教學,是導致家長紛紛迴避國中,把孩子送到獨中的原因。他指出,大多數家長皆希望在小學階段數理科以母語教學,中學階段則改保留英文教學,政府在去年決定全面恢復馬來文教學後,家長唯有尋找出路,而獨中就成為家長的選擇。魏家祥也肯定獨中辦學成功,並指獨中文憑獲得國際的承認,因此能夠獲得家長的認同。

尊孔獨中校長吳建成則認為,那是獨中的辦學和教師態度認真、紀律和校風嚴謹、獨中文憑受外國大學承認,而中國的崛起也為獨中生開拓更廣闊的就業道路所致。此外,他指出,國民中學辦學不理想,也是導致家長轉而選擇獨中的原因。在華文教育工作者對華文教育日益受歡迎而感到興奮的時刻,吳建成提醒華教工作者認識獨中的隱憂。他指出,獨中的優點在於教師有拼勁、紀律嚴明,可是國中的教育理念比獨中先進,它們在培養學生實踐性、思考性及處理問題的技能方面比獨中強;同時國中因有政府的資助,教師獲得充分的專業訓練、資源充沛、設備先進,這都是國中的優勢。他呼籲獨中及華教工作者在目前多元開放時代努力為獨中轉型,讓獨中教育從威權化轉向民主化,從傳統教學發轉向網絡教學。

獨中最大的挑戰是文憑不受政府承認,這意味著獨中畢業生不能進入國立大學深造,也無法獲得政府部門或官營公司的聘請。不過,馬國對獨中文憑實行的是一國兩制,國立大學雖然不承認獨中文憑,私立大學,包括由官營公司設立的私立大學卻承認獨中文憑。此外,台海兩岸三地、新加坡及許多歐美國家著名大學也接受獨中統一考試文憑為入學資格,從而肯定獨中文憑的地位,掃除獨中生升學的障礙。根據華教領導機構董總公布的統計資料,在零七年,八成的獨中畢業生畢業後繼續進入大專學府深造,其中百分之二十五是到國外深造,這包括新加坡、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澳洲、英國及美國;這些國家與地區也為獨中學生提供獎學金,反映獨中學術資格在國外獲得認可。

目前在華小求學的學生一成會直接進入獨中繼續深造,一旦國中無法整頓,獨中教學又獲得改進,進入獨中的學生人數也將越來越多,這對獨中及華社將形成一種壓力,考驗華社的韌力與智慧。華文教育(華教)被視為是馬國華社的三大支柱之一,另兩個支柱是華人社團及華文報章。華教是華社的根,根在,民族在;根亡,民族亡。為了華人文化的根,華社對華教的支援是前仆後繼,義無反顧。華教今天的興盛,反映出馬國華人熬過嚴寒,迎來春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