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69年,
鍾怡雯出生於馬來西亞南部的霹靂洲。在一個異國小鎮成長,她最主要的中文讀物是報紙,她特別喜歡報紙上連載的金庸武俠小說,也對三毛充滿異國情調的文章著
迷。同時,她也在席慕蓉的詩和張愛玲、白先勇、蕭麗紅的小說裡,獲得對文學的認識與喜愛。年紀漸長後,她發現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詩、詞、曲,都蘊含著文字的
深意與美感,更值得細細品味和欣賞。高中畢業後,鍾怡雯到台灣讀書,先後在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系和中文研究所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目前在元智大學中文
系擔任副教授。




  由於在異鄉成長,無法接受很完整的中文教育,鍾怡雯的中文素養來自大量的閱讀,她在閱讀別人的作品中,了解別人活過的生命,也盡情馳騁自己想像的空
間,同時開始嚐試提筆創作。馬來西亞的蕉風椰雨、熱帶森林、各種各樣奇異的動植物、狩獵和農耕並行的生活方式,以及多采多姿的赤道傳奇都豐富了她的想像城
國;對於原鄉的懷念、追憶,則提供給她源源不盡的散文素材,這些,都成為鍾怡雯早期創作的主題。到了博士班二年級時,她開始大量閱讀日本小說—包括吉本芭
娜娜、山田詠美、川端康成等人的作品,此後,她逐漸改變原本敘事性的散文寫作方向,轉而對生活細節精微觀察,體悟感發,說理言志。她喜歡採用由小見大、局
部特寫的敘述視角,用聲音、氣味去挖掘記憶的沃土,開闢冥想的樂園。




  鍾怡雯一直鍾情於散文這種易寫而難工的文類,她慣用詩化的字句,恰如其份的修辭技巧,以及略帶小說架構的章法,來展現散文的意境韻味,並致力於風格的
塑成,近年來,除了感性抒情的基調,更逐漸添加議論層次。鍾怡雯和許多散文作家取材於自己生活經驗和體悟的寫作方式不同,她她坦承不喜歡讓散文正面洩漏真
實的生命經驗。因此,她的散文大部分都為虛構,她認為:文字書寫原本就是作者的想像和閱讀經驗的總匯,作者可以重組所有的片段經驗,以紀實心中的風景。這
樣的文學觀,塑造出她雕飾精巧的散文風格。




  在台灣年輕一輩的散文作家中,鍾怡雯倍受注目,也被許多學者專家認定:日後必然會有更大的發展。她曾經獲得聯合報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新加坡金獅獎、梁實秋文學獎著名文學獎等。重要散文集有《河宴》、《垂釣睡眠》、《我和我豢養的宇宙》等。





資料來源:臺灣之音-
台灣文學作家系列---現代散文家《鍾怡雯》


 




專訪榮獲教學傑出獎


中語系鍾怡雯教授



  四年前,鍾怡雯第一次獲得傑出教學獎項,現在獎座仍然擺在她辦公室的書櫃上方;四年後的現在,鍾怡雯再次獲得同樣的獎項,對於這次的得獎,她顯得很開心。問起她的心情如何?她表示「心情特別高興,得獎是對我教學上的一種鼓勵,因此有其意義存在。」

 
 
獲得兩次教學傑出獎,想必鍾怡雯教授備有什麼樣的秘密法寶吧。她表示,其實並沒有刻意採用何種特別的教學方法,不過因為自己本身相當喜愛旅行,會將旅行的
過程拿來作為教學的一部份;另外,她也會把演講稿之類的稿件,當作是教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對鍾教授而言,就是最好的教學方式。


 1998那年,鍾怡雯初進入元智大學中語系任教,當時的她還未滿30歲,年齡與系上學生相近,彼此就如同朋友般相處,老師與學生之間幾乎可說是零距離。隨著歲月悠悠流逝,今年已是鍾怡雯執教鞭滿10
的一年,然而,不變的是她在學生之間的人氣依舊不減。課堂上,她是頗有威嚴的一位老師,步出教室之後,往往可見學生簇擁著她,與她閒話家常;甚至有時只要
學生見到她辦公室的燈亮著,也會敲門找她聊天。鍾怡雯曾在一篇名為<只是路過>的文章裡寫到這件趣事,可見得她與學生的互動情形。



  鍾怡雯就戲稱自己辦公室成了「接待室」,要應付不時上門問課業、聊心事、或只是單純談天的熱情且過動的學生。對於這種情況,她確實曾感到有點困擾,但如今她「不感覺累,因為已經習慣了」;儘管自己的閒暇時間不多,她還是很願意撥空陪伴學生。



  鍾怡雯形容自己是個「對生活好奇,對別人生活也好奇的人」,所以學生願意找她聊天,無形中她也分享了對方的生活;因此,與學生交流生活,維持雙方良性互動,就是她快樂的來源之一。



  
不喜束縛,嚮往自由自在生活的鍾怡雯,笑稱自己的第一志業是當個「無業遊民」,如此便能夠擁有許多做自己想做之事的時間,例如進行寫作、出國旅遊。教書與
研究雖然佔去大部分的時間,但對於有趣的事情懷著高度興趣的她,仍然會「從教書中找樂子」,例如從課堂上、學生身上探尋出有趣之事;因此,就算如今身分非
無業遊民,她依然過的很快樂。




  不做自己不想做之事,喜歡自由是鍾怡雯的生活態度。然而,她所喜愛的並非是無所事事的自由,而是辛苦工作一段時間後,給自己一段假期出國旅遊的那種自
由。所以鍾怡雯就調侃自己「天生有勞碌命」,靜不下來也閒不下來的她,很懂得如何在創作者和大學教授這兩個看似牴觸的身分上取得協調,使雙方能在天秤的兩
端維持平衡。



 身為一位大學教授,鍾怡雯對現今的教育有自己一套看法。她認為,教育部應只重視分數高低評比,「程度不是唯一,人格特質才重要」。在她看來,會拿高分的
學生不一定算得上好學生,有顆幫助人的心、願意關懷弱勢族群、救助流浪動物的人格特質,才是教育者應該注重之處。鍾怡雯直指當今教育的盲點所在。她也鼓勵
學生不只是讀文學類書籍,連非文學類、雜誌或知識性的書,都要廣泛接觸;大量閱讀書籍,才能夠使筆下的創作增加深度,生命更臻圓熟。



 在教學與創作領域都有亮眼表現的鍾怡雯,曾被外界冠以「新世紀女散文家代表」、「當代散文名家」的頭銜。問起背負著這種頭銜是否有壓力?她坦率的說,
「壓力倒是還好,因為是別人給的榮譽,所以就開心地收下」。她提到,自己很清楚本身的定位在哪哩,所以對於外界的批評覺得「無所謂」;不在意遇到每個創作
者都懼怕的創作瓶頸;也不勉強自己每天都要寫作。鍾怡雯的爽朗個性與真性情,就在她的一言一行中展露無遺。




資料來源:
元智大學電子報





得獎紀錄














































































2006-04-01






雜誌

>>




《野葡萄文學誌》

>>

散文類推薦《九十四年散文選》




2006-03-09






報紙

>>




《中央日報》副刊

>>

推薦《九十四年散文選》




2006-03-08






報紙

>>




《自由時報》副刊

>>

推薦《九十四年散文選》




2005-12-01






雜誌

>>




金石堂《出版情報》

>>

校園悅讀「武青文藝」推薦《垂釣睡眠》




2005-02-01






雜誌

>>




《文訊》書訊

>>

散文類《飄浮書房》




2001-07-31






華文獎項

>>




金鼎獎

>>

《聽說》獲優良圖書出版推薦-創作類文學




2000-12-31






華文獎項

>>




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

>>

獲散文創作獎




2000-12-13






報紙

>>




《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十大好書榜

>>

《聽說》入選2000年中文創作類好書




1999-10-15






華文獎項

>>




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

>>


〈臺灣散文裡的中國圖像〉獲第二屆參獎




1999-10-01






華文獎項

>>




時報文學獎

>>


〈芝麻開門〉獲第二十二屆散文獎評審獎




1997-12-01






華文獎項

>>




梁實秋文學獎

>>

〈說話〉獲第十屆散文組第三名




1997-10-01






華文獎項

>>




時報文學獎

>>

〈垂釣睡眠〉獲散文首獎




1996-12-31






華文獎項

>>




中央日報文學獎

>>

〈漸漸死去的房間〉獲第二名




1994-12-31






華文獎項

>>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

〈亂葬的記憶〉獲第二名




1993-12-31






華文獎項

>>




中央日報文學獎

>>

〈人間〉獲獎




1992-12-31






華文獎項

>>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

〈迴音谷〉獲第三名




1992-12-31






報紙

>>




《台灣新聞報》西副年度最佳作家

>>

獲第一屆散文組佳作




1992-05-31






華文獎項

>>




全國學生文學獎

>>

〈馳想〉獲第十屆大專散文組第三名


 


 






















標  題: 離家的鍾怡雯 在時空交錯中書寫
副  標  題: 來自馬來西亞的客家後裔
發報日期: 2008/11/12



 






▲鍾怡雯在寫作中看見家族的生命力。(聯合文學提供)
▲《野半島》由聯合文學在2007年7月出版。

文/張葆蘿
 
 曾經以《垂釣睡眠》、《給時間的戰帖》榮獲時報與聯合報文學獎散文首獎的鍾怡雯,文壇曾有人盛讚其為「文界哪吒」,散文風格擅從細微處觀照大千世界,洞
悉力過人。去年七月出版的《野半島》,極具個人傳記寫實的風格,樸實地呈現出這位馬來西亞華僑作家的特殊成長背景,如何在多民族多文化的生活環境中,涵養
出豐富奇幻虛實的家族歷史,讓鍾怡雯在書寫過程中,看見了家族的生命力。

頓悟遠離家鄉的感受

  由聯合報副刊、聯合文學出版社、聯
經出版公司主辦的「我們這個時代的心事──又見女作家的生活與寫作」系列講座中,鍾怡雯是唯一來自海外的女作家。外界曾經認為《野半島》是個人的回憶錄,
但鍾怡雯表示這還不是個人回憶錄,她認為此刻尚非撰寫回憶錄的絕佳時刻;只是,《野半島》去年七月出版的時間點,對她來說,獨具意義。
  19歲那一年,她拋棄一切,遠離居住了19年的馬來西亞,隻身來台讀書,而去年也正好是她來台求學工作屆滿19年的時刻,這兩個剛好對等的「19年」,意義特別,終於頓悟曾經想盡辦法遠離的家鄉,對她產生了意義,也讓她看見自己在台灣同輩作家中的位置在哪裡。
 
 鍾怡雯表示,寫散文是非常透明的,它牽連著家族、命運和血緣,以及看不見的祝福或咒命,如此貼近到一個人的生命故事,而童年對作家來說是很重要的。鍾怡
雯是出生於馬來西亞的客家後裔,她的思考模式和生活習慣不同於台灣作家,曾有人形容她過著隱居生活,對於如此說法,鍾怡雯不甚認同,自己只是比較少與藝文
圈人士來往。
  鍾怡雯認為她期待過一個奇特的生活,目前渴望在生活中去做到以前不曾做到的事情,曾經她反省是否性格太孤僻,後來體悟到這是因為生命前19年的重量太大了,它形塑出一個人的個性,近幾年鍾怡雯開始慢慢去回觀童年經驗,她知道那是以前生活痕跡下產生的行為。

嚮往外在世界的逃家者

 
 從馬來半島搬遷到台灣這座島,從連繫著家族的地方移動到完全陌生之地,年輕的鍾怡雯只有一個明確目標:就是離家,不管到哪裡。身為家中老大,背負著長女
的原罪,鍾怡雯受不了家的管束,受不了油棕園把她當成犯人一樣囚禁在無邊無際的綠海,受不了溺斃和窒息之感,遂成為逃家的人,當初的反抗其實很單純,嚮往
外面的世界,不想被綁在家裡頭。她在《北緯5度》序文中這麼解釋離家的原因。
  「父親不理解他這輩子的痛苦來自祖父有效的教導,聽從,順服,鍾
家斯巴達式的家規。祖父的痛苦來自曾祖母的遺傳,如果我當乖女兒,那麼,我的下場就跟父親一樣:他嚮往自由,卻聽從順服祖父,遺傳曾祖母的瘋狂和極端,這
些條件的組合成為父親的宿命。唯一一次的叛逆,是離開錫礦湖離開老家南下自立門戶。祖父罵了幾個月,說他沒出息,比不上坐寫字樓的大姑丈,也不如當警察的
二姑丈。做粗工哪裡做不都一樣?跑大老遠幹嘛?」鍾怡雯說。
  當年偷偷摸摸出國,沒有告知祖父,導致家族風波難息。曾經扛著笨重的大行李,母親
和妹妹陪她搭公車去火車站,而這段離家的記憶,多年後竟然憑空消失,她完全忘記了那個當下的行為,自己是連回過頭向家人說再見的意願都沒有,因為那一刻她
的心不再眷戀,鍾怡雯曾問自己「我不愛家嗎?」,她知道自己不是這樣的人,她渴望的是自由,她被關在油棕園太久了,家庭氣氛框住了她,看不到盡頭,所以一
心一意想要離家。

從馬來半島到台灣島

  從小鍾怡雯的生活周遭有馬來人、印度人和華人,從多元文化的複雜環境來到單一文化的國度,從熟
悉的環境來到陌生之地,來到兩個都是「島」的國度,之間的差異給了鍾怡雯回去觀照家鄉的空間,她是到了他鄉才漸漸地知道故鄉之於她的意義,這也是她之所以
書寫《野半島》的原因。
  在書寫過程中,鍾怡雯最大的發現是,她看見了生命力。鍾怡雯說「時間和空間拉開距離。因為離開,才得以看清自身的位
置,在另一個島,凝視我的半島,凝視家人在我生命的位置。疏離對創作者是好的,疏離是創作的必要條件,從前在馬來西亞視為理所當然的,那語言和人種混雜的
世界,此刻都打上層疊的暗影,產生象徵的意義。那個世界自有一種未被馴服的野氣。當我在這個島凝望三千里外的半島,從此刻回首過去,那空間和地理在時間的
幽黯長廊裡發生了變化。鏡頭一個接一個在我眼前跑過,我捕捉,我書寫,很怕它們跑遠消失。我終於明白,為何沈從文要離開湘西鳳凰,才能寫他的從文自傳。」

家鄉點滴是最大寫作資產

 
 青春少年的叛逆期,曾經是成長中的痛,儘管存留很多的不愉快記憶,而今離家19年後的她已長成少婦,對於過往成長的痛,看見的已是祝福。家族的種種過
往、家鄉的點點滴滴全成了寫作題材的資源資產。近期以來鍾怡雯投入研讀有關於馬來西亞共產黨的文獻資料,並準備親赴馬泰邊境進行研究。展開這項計畫的主要
原因在於鍾怡雯始終懷疑自己的祖父其實是共產黨員,而她將研究的地區則是1989年馬來西亞共產黨投降後被集中到馬泰兩不管的地帶。
  鍾怡雯一
直在思索祖母為何老是埋怨祖父不顧家,經常行蹤不明,逼得祖母獨力拉拔所有孩子長大,祖父表面看起來是在錫礦場工作,又為何不曾拿錢養家呢?這是非常奇怪
的行為,其實原因很可能是祖父的共產黨員身份,祖父很多時間都躲在山裡頭起義抗戰。鍾怡雯研究資料後發現,馬來西亞從對抗英國殖民到抗日,很多戰役幾乎是
由客家人率先起義,鍾怡雯記得父親曾說過祖父拿過槍,可惜父親說得語焉不詳,僅含糊說以前住在樹膠林旁邊,每次馬共與英軍或共軍開戰時,住民都必須躲避槍
林彈雨,當時死了很多人,等到鍾怡雯回去翻閱文史資料後,才知道原來自己從小居住的村落,很多青年、壯年都是揭竿起義而壯烈犧牲,這讓她興起意念想去找尋
祖父的另一個身份。
  從書寫《野半島》開始,鍾怡雯驚喜自己的家族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野史,奈何長輩們一一離世,很多奇幻情節早已無法追溯,鍾怡
雯建議致力於寫作者,務必趁早詢問家中長輩,否則等到終於想寫作的那一天,能夠做的只有拼湊而已。就像祖母曾經懷疑祖父在外頭養女人,前兩年她回去探訪老
家樹林房子,那邊有一座廢棄的錫礦場,以前常有貪玩的孩子莫名奇妙溺死在坑洞內,漸漸附近傳出有水鬼的傳聞。連隔鄰老太太的先生,有一天不知道為何走進去
這座沒有人煙的廢礦廠,也突然暴斃,離奇的是,死亡時的姿勢竟然是呈現站立的姿勢,嚇死附近居民,這讓鍾怡雯決定趕緊去訪問這位老鄰居,而有趣的是,這位
老太太正巧是祖父傳聞中的外遇對象。
  鍾怡雯表示,《野半島》原打算以長篇小說的方式呈現,最終卻成了短篇合集,那是因為她始終寫不出來她想寫
的長篇模式,人生有太多記憶是片片段段的,故事是中斷的,她尚無法用完整故事把它訴說出來,所以《野半島》只是過渡的作品,或許下一部作品將可能是以祖父
母為主角的長篇小說。
  鍾怡雯小檔案
  鍾怡雯,1969年生於馬來西亞。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現任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
授。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散文首獎、梁實秋文學獎、九歌年度散文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星洲日報文學獎、華
航旅行文學獎等國內外重要獎項。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等。圖文書《枕在你肚腹的時光》,主編《馬華當代散文
選(1990—1995)》、《馬華文學讀本I:赤道形聲》、《天下散文選:台灣1970—2000》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