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按照中國傳統習俗,每到春節,一定要舉行隆重而莊嚴的祭祖活動。馬來西亞華人雖與大中華地區有時、空的隔閡,環境和宗教背景亦紛雜,卻從未沖淡華人慎終追遠的傳統價值觀。
過年祭祖,是華人不可丟失的文化傳統,即使皈依基督宗教者,也還完整保存著儒家慎終追遠、飲水思源、報本思親的精神,一如炎黃子孫向來強調落葉歸根,不能忘本。
每逢新春佳節,宗祠舉行的集體祭祖禮,盛大而隆重。
“樹有根、水有源”,中華傳統文化重視孝道,不僅生前孝愛,死後也要孝敬。新春佳節,當全體家族成員歡聚一堂時,自然緬懷起辭世的先人,新春祭祖,成了思念之情的具體表達。
祖先祭祀起源於中國商朝,商人認為祖先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予子孫。其後,“敬天、祭祖”的觀念,獲得儒家學說提倡,爾後又在歷史發展中加上宗教色彩,進而形成了中華民族淵遠流長的傳統文化。
然而,在時代的推移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德漸漸流失,以致今天仍有很多華人以為,祭祖在於清明節上墳掃墓,其實不然。鑽研道教文化的王忠文說:“過年祭拜祖先很重要!”並主張,春節祭祖獻上的供品,要比平時來得豐盛,禮節更要講究而隆重。
祭祖文化內涵甚豐
王忠文:春節祭祖,供品要更豐盛,禮節要更講究。
原來,根據道教信仰,祭祖就是冀望祖先共享人間煙 火、庇佑子孫。過年祭祖,也就是恭請祖先與家人共享美食、舉杯共飲、一同團圓、維繫天倫,以冀祖先德澤庇佑子孫,從此五福臨門,獲享長壽、健康、富貴、好 德和善終。王忠文是雪隆三清道教會道教文化研究主任,他打趣說,除夕夜不要逕自吃團圓飯,而忘了祖先。嚴格來說,不僅在年夜飯之前隆重祭祖,我們也應每日 早晚祭祖,只是現代人無法實踐,因此,過年初一到十五,當是早晚在祖先臺前獻三炷香,克盡孝道。
祭祖文化內涵甚豐,馬來西亞道教學院主席王琛發說,祭祖構成中華文化價值,透過儀式,又經反覆實習,它將中華文化內涵具體表達出來,喚起華人的自我認同。
“對家族祖先的感恩心情,將提醒我們珍惜眼前人。”這,正是祭祖意義的延伸。王琛發重申:“敬,就是敬如在,讓逝者永活你心中。孝敬,是生死如一,不折不扣。”王忠文則以一句順口溜“生前孝敬一粒豆,勝過死後拜豬頭”,絕妙地刻畫孝道的真諦。
道教強調“承負”
王琛發:祭祖將中華文化內涵具體表達出來。
道教強調“承負”,簡單來說就是“善惡報應”的概念。王忠文 分析,在這概念下,祖先積來的陰德,就可透過祭祖過程福澤子孫;祖先倘若未立功德,道教有說:先人不修,後人幫他修。子孫為祖先頌念“救苦經”,就可為其 減化惡業,獲得超生。這,就是祭祖的用意,絕不只是功利的求財求富。
由此,我們大概可瞭解,道教已把儒家敬老尊賢的初衷,作進一步內化,不僅相信祖先“陰德”能庇佑子孫,同時也相信在世子孫能藉著祭祖儀式,為祖先“補修”生前未修足的功德,形成一種“雙向互動”。
除了在家祭祖之外,每逢重大節日,例如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道教徒也可到特別奉祀祖先的宗祠祭祖。
天主教 不反對祭祖
陳聰敏:天主教會不反對華裔教友崇敬祖先。
一般人誤以為,華人一旦皈依基督宗教,就不得持 香祭祖,事實不盡然如此。基督宗教裡最古老的天主教,允準教徒繼續保留這傳統文化禮俗。天主教神父陳聰敏說,自從教宗碧岳十二世於1939年發出諭令以 後,教會不反對教徒崇敬祖先的立場就更為明確。因此,只要內心除卻迷信及偶像崇拜的觀念,天主教徒清明節上墳掃墓或新春祭祖,都是不成問題的。
難怪乎,每年大年初一,在陳神父服務的八打靈聖依納爵堂,必定佈置得紅彤彤,一對春聯高掛十字架旁,祭臺左側有個祭祖臺,上面擺著一個寫著“中華民族列祖列宗之位”的牌位、一個香爐、一對紅蠟燭和三個小酒杯,準備在新春感恩祭結束後,舉行隆重的祭祖禮。
禮儀中,主祭帶領教友向祖先牌位上香及行三鞠躬禮,陳神父表示,這是代表尊敬聖賢、追念祖先,而不是迷信祖先的靈魂附在靈位上。同樣的,天主教徒在家中擺放先人遺照,只是代表思念之情,而不是拜偶像;清明上墳掃墓,只是點香敬禮,卻不燒紙錢。
獻花獻果 另有寓意
在一般民間信仰的祭祖禮上,是由主祭帶領頌念祭文。
如果道教祭祖使用的供品,是帶有恭請祖先 共享共食之意,那麼,天主教堂新年祭祖時獻花、獻果、獻酒,又是何解?陳聰敏神父解說,獻果獻酒,並不意味邀請祖先來吃,而是賦予更高的意義,例如酒象征 思慕、水果象征敬愛。至於獻上三炷香,則表示讓禱聲借裊裊而上的香煙上達天堂。
“祭祖時,我們抱持肅穆而緬懷的心情,讚揚著名的偉人和歷代祖先,感懷他們對家庭和社會的貢獻,紀念他們如何恭敬天主、如何愛人,並按教會的傳統,為亡者祈禱,希望他們早日與天主相聚。”
陳神父說,沿襲儒家尊賢敬老的傳統價值觀,華人天主教徒祭祖與教義不但沒有牴觸,且有文化相融之效。蓋因,教會平時在感恩祭中皆為祖先祝禱;儒家崇敬祖先的根本意義,也在於緬懷祖先的恩德,效法先人的德表,建樹美好的人生,故此,兩種精神恰好融合為一。
“好的文化,能夠提升人類的生活,教會對於有助提升生活、信仰的文化給予肯定!”他透露,不單是華人祭祖文化,天主教會也融入興都豐收節龐格爾(ponggol)慶典。
沒有祖先 文化崩潰
天主教堂大年初一隆重舉行祭祖禮,主祭帶領信眾向祖先牌位致三鞠躬禮。
孔子《論語》〈為政 篇〉有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由始至終,儒家並未把先人當神祭拜。道教徒則相信,祖先拜久了就會升格為神,是守護家裡的神,祭拜 的人多了,也可以成為他人的神。馬來西亞道教學院主席王琛發說,中國人的神祗就是由此而來,倘若沒有了祖先,也就什麼神都不存在;倘若反對祭祖,中華文化 也就隨之崩潰。
有新教、舊教之分的基督宗教內,多數新教派不推崇傳統祭祖文化,反而是舊教(天主教)未有這樣的色彩。天主教神父陳聰敏說,華 人皈依天主教,並未有背叛祖宗的包袱,天主教“十誡”第四誡為孝敬父母,崇敬祖先亦是一種表達,但只是“敬”而不是“拜”,教友不能把祖先當神祗膜拜。
『敬天、祭祖』是中華民族淵遠流長的傳統文化。
道教徒過年祭祖,是冀望祖先共享人間煙火、庇佑子孫,從此五福臨門。基督宗教裡最古老的天主教允準教徒繼續保留祭祖的傳統禮俗。
錄自馬來西亞《中國報》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lychee832/1731434062-2009504614-g.jpg)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