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七月半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淨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鬼節源于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 七月十五日 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 農曆七月十五 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孟蘭節


  「中元普渡」是目前民間最重要的節慶之一。民間俗稱農曆七月為「鬼月」,相傳陰司地府於 七月初一 這一天「開啟鬼門」,讓孤魂野鬼重返陽世享受奉祀,直到 七月三十日 才「關鬼門」。因此,農曆七月是諸事不宜、禁忌最多的月分。 農曆七月十五日 舉行的中元普度,是七月份普度祭祀的最高潮,在古代,民間在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穀祭拜祖先。


蕉嶺中元節


農曆七月半,又稱中元節。在蕉嶺的新埔、三圳等地,每逢這個節日,走親訪友者絡繹不絕。車水馬龍,熱鬧非常。


據史籍記載:古時,農曆七月自朔(初一)至望(十五),客家百姓隨意選擇一日作為中元節,各家各戶備齋果酒醴祀祖先,入夜刪門外燃燒香燭,並焚冥錢箔銀,謂之燒衣;有的沿河放燈,謂之普渡,有的則以竹掛紙插田,謂之掛田錢,惟總以十四日最盛。為何盛行於十四?傳說宋末,中元節前,風聞元兵將至,群眾便提前一天舉行節日,後來便沿襲下來。


隨著時代的變遷,群眾根據當地的習慣,各姓選擇本地墟日(分別為十三、四、五)作為中元節,並且除去迷信色彩的陋習,改之以盛宴款待親朋。此時繁忙的夏收和夏種剛結束,農民借此節日稍事歇息,省會親朋聯誼。


電白鬼子節


電白縣城稱 農曆七月十四日 為鬼子節,節前先用竹篾扎成 三米 高的巨型鬼王,名曰「大士」。「大士」全身披鱗甲,左手執旗;右手舉鋼刀;青面突眼,垂辟掛環。傳說因與觀音鬥十八變,最後變成「大士」模樣,站在側邊的叫「地方鬼」,全身披麻帶孝,頭戴一見發財的高帽,牙崩散髮,舌長過胸。久婚不育的婦女,輕手撫摸「大士」的肚皮,名曰「換肚」,祈求迅速懷孕;有病痛者,撫摸其肩,名曰「換骨」,保佑藥到病除。有人在按摩「大士」和「地方鬼」時,會順手撕去他們身上的鱗片。你撕一鱗;我取一片,瞬間他們被撕得粉碎,最後點火,送「大士」和「地方鬼」上西天。


到了黃昏,為防止小鬼進屋騷擾,家家戶戶在屋的四周插滿香火,和燃點蠟燭,以示柵欄,繼而在街上堆燒金銀錠,花紙卷成布匹,施予鬼神。







資料提供:廣東民俗大觀,劉志文主編,廣東旅遊出版社


部分香港市民因為在鬼節菲律賓被射殺,特地放置一條新聞片和白色茶花一束,以作弔唁。







 


鬼節的生活禁忌:


減少出遊,以免遊魂野鬼貼著你、跟著你。


不要買車,容易有交通事故發生。


沒啥大事,晚上不要出門,這是好兄弟們的活動時間,別和他們爭地盤。


 


夏日戲水好清涼,但人煙罕至的溪邊、河邊、海邊可別去,以免成了替死鬼。


不要遷居或裝修房屋,免得好兄弟也是你的「同居人」。


不要結婚,以免好兄弟眼紅;若情非得已,則必須燃放大量鞭炮「嚇跑」孤魂野鬼。


避免開刀動手術,小心好兄弟搗亂。


夜間不曬衣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