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米俐 | 完成日期: | 二○○八年二月廿七日星期三 |
學號: | HK026002 | 科目: | 中國民俗學課程試卷 |
等第: | A (98分) |
壹、 是非題:(正確郑;錯誤û)
ÿ 複合家庭是指一對夫妻加父母中的一方,或一對夫妻加子女,再加旁系親戚,即兄弟姊妹構成的。(û)
ÿ 服飾習俗的質料構成是依據社會禮儀、勞作的需要和信仰觀念。(û)
ÿ 民俗的鄉土氣息是民俗民族性的重要標誌。(郑)
貳、 填充題:
ÿ 經濟的民俗是以物質生產的民俗、交易與運輸的民俗及消費生活的民俗為主要內容。
ÿ 服飾的功能是保護身體和裝飾。
ÿ 中國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盂蘭、中秋、重陽及冬至。
ÿ 民俗發展的過程,只有在傳承基礎上的變異,和變異過程中的傳承。
參、 問答題:
ÿ 傳統家庭對內和對外職能是什麼?
家庭為一種婚姻和血緣關係為自然基礎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一般包括父母、夫妻、子女等親屬。我國古代,家庭通常簡稱為家,取一家之內,成家之意。“人所稱家,是家僅有居住之意”《易·家人》,其職能是:
i. 內在方面:
F 共同維持生計:由於家庭是家族的生踱共同體,因此家庭有責任一起維持生計,即是同吃、同住和同勞力,以保證其家庭成員的生活消費。
F 延續家庭:簡單地說就是生兒育女;配偶成家。如果家庭失去這個功能,便意味著此家庭將面臨消亡。
F 情感交流、精神慰藉:在外邊遇上不愉快的事情、個 人分享及感受等均需要有交流的對象,家庭成員一般就是最好的傾訴對象。即使是嬰兒,也需要跟父母交流情感。每一位爸爸媽媽都想將自己的寶寶培養成聰明可愛 的孩子,剛剛出生的小寶寶,怎樣做才合適呢?秘訣就是:一定要重視和學會和寶寶的交往,通過對視、傾聽、說話、擁抱等方法,滿足寶寶最初感情交流的需要。
F 供養、教育:小孩不會自己照顧自己,他們必須依賴父母或親屬的照顧。夫妻願意將兩人的愛情延續下來──生養和培育下一代。孩子是兩人愛的延續,兩人將為人父母,以愛去教育孩子,而孩子也向父母啟示一種無限付出的愛,使他們得以成長。孩子從父母那裡學習他們的思想、行為和言語。當孩子成長時,便需要接受教育,目的是要其身、心、智有健康正常發展,這對他本人及整個社會都有好處。如果不讓小孩接受教育,他就會不懂得很多本來可以從學校學得到的知識,也不大懂得與人相處,以後謀生的能力會比曾接受過教育的人弱很多。看不出任何理由父母不讓小孩接受教育。
F 相互照顧幫助:每名成員皆有不足,或者正在面臨困難,作為家庭成員,在情在理都應施以援手,協助甚至一起面對艱苦的處境。
ii. 外在方面:
F 為社會提供勞動力:由於家庭的生產本來就是社會生產的基礎,故此家庭是向為社會提供勞動力的基地。
F 構成國家的元素:每一個國家均有無數的家庭組成,所以家庭就是為國家提供構成的元素。
F 構成社會的穩定性:良好的婚姻關係才可能發展穩定家庭關係,促進家庭生活和諧,同時在此穩定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才最有機會獲得健全的發展,因此夫妻婚姻間之滿足對家庭的穩定性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父母失和,首當其衝的便是子女夾在父母二者之間左右為難,很容易引起緊張和不安。在相當複雜的現代社會中,家庭若不能給予它的成員充分的安全感、親情和支持,都可能引發藥癮和酒癮,而成為家庭問題的代罪羔羊,從而造成社會問題。
ÿ 闡述民間信仰習俗的特徵及其局限性。
俗信原來在古代民間傳承中曾經是原始信仰或迷信的事象,它從原始宗教和巫術演變而來。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達,人們文化程度的提高,一些迷信事象 在流傳中逐漸失去了原來的神異色彩與神秘的力量,可是經過民間長期傳承,已經成為一種風俗習慣。比如貼春聯、貼門神。除舊迎新之際,貼春聯、貼門神既裝點 了節日的氣氛,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同時又寄託了人們驅邪災、保平安的心願。它是一種信念,對別人沒有什麼傷害。不同於迷信。它的特徵及局限是:
F 民間信仰沒有固定的組織:宗教信仰有自己的教會、佛道有他們的寺院及山洞。民間的一切信仰都是成員自發性直接參與
F 沒有至高的信仰對象:宗教信仰有特定的信仰對象,如基督教的上帝或天主。民間信仰沒有固定的信仰對象,他們的對象往往是多種類的,而且很難區分所膜拜諸神的地位高低。如床頭婆婆和灶君老爺,誰的地位較高呢?
F 民間信仰沒有支配信仰的權威:他們的信仰源自原始信仰,是人類祖先自發創作的,無從考究成因及創立人,人們根據於傳統沿襲下來的植根於民間“尊神崇聖”和“功施於民則禮之”的較低層次的信仰。這是長期以來社會經濟文化比較落後情況下所產生的與當地民情、民俗相結合的歷史文化現象,在群眾思想上的影響可謂盤根錯節;宗教信仰有明顯的創立人,並成為支配信仰的權威。如基督教的始創人是拿撒勒人耶穌。
F 民間信仰沒有形成任何宗派:由於民間信仰的形成是自發性的,所以很受地域及種族的局限。
F 民間信仰沒有完整的信仰體系:一般宗教信仰有完整的信仰體系如倫理觀、哲學觀,也有權威的指引,如基督教有聖經、佛教有各種經典,但民間的信仰體系較為卻十分蕪雜和零散。
F 民間信仰沒有可遵守的規律:民間信仰只依據禁忌和傳承;宗教信仰有嚴格的教規、戒約、聖訓甚至宗教法庭的裁決。
F 民間信仰可任意篩選神祗:民間信仰是多神崇拜,其崇拜物件包羅萬象,既有山川日月等自然崇拜,又有先賢聖哲、忠臣孝烈、鬼神祖宗等人文崇拜,其神系列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擴展補充,十分龐雜。其中部分神 已被納入道教正神或道教俗神,其信眾有不少同時也是佛教(或道教)的信徒。中國民間的俗神信仰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把傳統信仰的神靈和各種宗教的神靈進行反復篩選、淘汰、組合,構成一個雜亂的神靈信仰體系。
F 民間信仰沒有神職人員:民間信仰只有各種蔔、相、巫等迷信職業者。這種職業往往具有商業的成分,如以出賣巫術。相反,宗教信仰有專責神職人員,如僧、尼、神父、牧師。
F 民間信仰沒有固定的聚會所:民間信仰活動常常在滲入生活中,隨時隨處都可能出現信仰活動。
F 民間信仰沒有特定的神具、教服、法器或儀仗:然而,道教就是在巫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古代宗教,它廣泛吸收了巫教神話的神祗譜系,巫醫的祝咒和民間的驅鬼治邪等內容,發展為禁咒等法術,並借鑒了一些自然科學的方法,變異而為“方術”,形成了具有理論體系的宗教,成為影響深遠的中國宗教。可以說,中國在不同時期存在著不同的民間信仰。其內容與形式也隨著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進程,不斷地變化和豐富。
民間信仰的局限性:
& 功利性和多神祗:民間信仰所崇奉的神多為歷代統治者加封的忠臣孝烈,群眾的信仰反映了他們對這些神所代表的忠廉正義、保國護民、扶弱拯危的積極精神的崇 拜,人民紀念這些生前做過許多慈行善舉的忠義英烈,也祈求其英靈在身後保佑他們消災解厄、添福進財,如從事商業或員警多膜拜關羽此外,占卜、算命為的都是 個人或其家人的趨吉避凶,每 逢災禍和廟會,燒香磕頭,祈吉祝福,消災免難成為民間盛景。人們往往用巫術的代替法,把本身的頑疾例如百日咳、痢疾等轉移到另一人身上,行為非常自私。偏 狹也是民間信仰的一大特點。例如祈求黃鼬仙不要吃本村的雞,去吃鄰居的雞;乞雨往往只求雨水下到自己的村莊,莫要澆灌他鄉。一般人在臘月廿三日灶君回天之 前給他賄賂,目的在於希望他〝上天言好事〞,直接功利可見一班。
& 充滿神秘感:這種神秘性又稱為〝巫術特徵〞。巫術(magic)是一種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區和各歷史階段的宗教現 象。它的通常形式是通過一定的儀式表演來利用和操縱某種超人的神秘力量影響人類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滿足一定的目的。巫術的儀式表演常常採取象徵性的歌 舞形式,並使用某種認為賦有巫術魔力的實物和咒語。從我國古籍的記載看,巫者是從事通鬼接神活動的宗教職業者。《國語‧楚語下》觀射父說:「古者民神不 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迷信神秘 感往往成為信仰的重要因素。沒法被人理解的事象每每都成為誘人迷信的神秘力量。例如八字源自古代的中國,是一種利用天干和地支來準確記錄年、月、日、時的方式,由「年幹,年支」、「月幹,月支」、「日幹,日支」、「時幹,時支」,共八個干支所組成(正好八個字),故八字又稱為「四柱」或「四柱八字」。這種方式從夏朝開始就已經開始使用,但直至宋代,徐子平才將干支八字用來論斷人事禍福。紫微鬥數為一種推命術,是中國傳統命理學中的支派之一,它認為人出生時的星相決定了人的一生,即人的命運。它認為各種星曜對人的命運具有特定的關連,又因為一切星曜按一定次序出現,相應的人就按照這個次序接受星曜帶來的影響。而分析人出生時的星相就可以判斷人本身命運的好壞和時間順序。因為在這個星相分析的系統裡以紫微星為諸星之首,故以『紫微鬥數』為名。解夢者常說夢見糞便主有財氣。凡此種種都是利用人對自身的命運的好奇心理,從而誘使他們相信,因此神秘性就是民間信仰的重要標誌。
& 極大的封鎖性及保守性:哲雲:「天有病,聖人醫之」,這句話明瞭告訴世人,天有定數,人得造化,天命是人造成的,但人可以改變天數天命。天機不是不能言, 道破天機,原係慈悲所生,所謂天有憫人之心,救人之急,解人之難,治人之病,或弭災化劫的時候,道破天機是沒有罪的,否則天就無憫人之心了。但是現在社會 有些相命術士,逞著自己所知一二,遇人便說你犯了什麼邪魔,或你有什麼劫數,而帶給人精神惶恐,心情不平,這是最不道德的。一個真正的明師雖未卜先知,但 會默默地去救人,或暗中為人排解凶難。若藉洩露天機,徒然給人增添煩惱,這樣還算得上是一位真能慈悲之士嗎?
& 多重性:這是民間信仰自發的、活潑的特徵,又稱為多重複合信仰(Syncretism),或多層結構特點。例如:朝鮮的天道教:李氏朝鮮末期,19世紀60年代的朝鮮王朝處於西方勢力的威脅之下,崔濟禹(1824— 1864年)擔心朝鮮傳統的宗教將被天主教代替,綜合了朝鮮傳統宗教的重要的因素,創辦了「東學教」(與「西學」對),將儒釋道融為一體,立五論五常,居仁行義,正心誠意,修己及人,取儒教;以慈悲平等為主旨,捨身救世,潔淨道場,口誦神咒,取佛教;悟玄機,蠲名利,無欲清淨以持身,煉磨心神,取道教。光武九年(1905年),第三任教祖孫秉熙(186l—1922年)改東學教為「天道教」(與「天主教」對),他說「天道」就是無極大道,「儒之倫理、佛之覺性、仙之養氣,乃人性之自然品賦,天道之固有部分,吾道乃其無極大源也」。
& 明顯的多樣化:這些信仰萬無邊際,涉及萬事萬物。例如薩滿教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種原始宗教,產生於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薩滿一詞最早 出現在南宋歷史文獻《三朝北盟會編》中,它是女真語,意指巫師一類的人。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遠古時代的人們把各種自然物和變化莫測的自然現象,與 人類生活本身聯繫起來,賦予它們以主觀的意識,從而對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觀念,即萬物有靈。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風有“風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種動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風、雨、雷、電神等)、圖騰崇拜(如虎、鷹、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媽媽,又音譯為“佛托媽媽”)。 薩滿,被稱為神與人之間的仲介者。他可以將人的祈求、願望轉達給神,也可以將神的意志傳達給人。薩滿企圖以各種精神方式掌握超級生命形態的秘密和能力,獲 取這些秘密和神靈奇力是薩滿的一種生命實踐內容。薩滿分為家薩滿和野薩滿。家薩滿作為侍神者,主要負責族中的祭祀活動。野薩滿(又稱大神)是神抓薩滿,即 神靈附體的薩滿。神抓薩滿的活動包括醫病、軀災、祈福、占卜、預測等人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ÿ 形成人生禮儀習俗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 人生禮儀又叫做個人生活禮儀,國際上亦稱〝通過禮儀〞。當代荷蘭學者範傑內普(A.van Gennep)在其所著之《生命禮儀》(Les rites de passage)一書中,將「生命禮儀」定義為「某一個人在其生命過程中,從一種社會地位轉向另一種社會地位時所舉行的禮儀」。人生儀禮決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年齡和生理變化,而且是在生命過程的不同階段上,生育、家庭、宗教等社會制度對個人的地位規定和角色認可,也是一定文化規範對他進行人格塑造的要求。因此,人生儀禮是將個體生命加以社會化的程式和階段性標誌。
人生禮儀是社會民俗的禮儀,可是往往亦與信仰民俗發生極大關聯,全部的儀式所包含的社會特徵和信仰特徵交織在一起,形成複雜、多樣及多重的民俗結構。而社會民俗與信仰民俗的要素是:
n 社會民俗方面:
i、 誕生禮:它是人生的開端,這種儀式既包括為新生嬰兒祝吉的,也有替產婦驅邪的表示,且帶有神秘的色彩。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髮。“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此外,也有所謂命名禮。命名禮擇日舉行,家族中有頭面的婦女如祖母、伯母、叔母等,以及父親已為孩子請好的老師(或 保姆)都來參加。當日,母親先行沐浴更衣,孩子也剪去胎髮,並留一部分挽-對角兒。禮儀開始時,母親抱子(女)出房,當楣東立,輩分最尊的婦人先看嬰兒, 並喊著做母親者的姓氏說:"某某氏,今天要讓孩子拜見父親了。"當父親的應答道:"我一定要好好教養他,使他守禮循善。"然後,父親走上前去,握過小孩的 右手,給其以慈愛的笑容並逗戲,百日左右的小孩,往往會以嘻笑咿啞和手舞足蹈相回報,從而給莊重的禮儀增添了融洽歡欣的氣氛。
接著,最關鍵的程式開始了。做父親的在根據孩子的出生時日、體形目貌等各種條件進行綜合參酌後,要當場宣佈給孩子的命名(亦有事先擬定的)。說出命名後,母親立刻應答,略謂一定謹記夫言,教兒成德。然後,她把孩子交給老師或保姆。對方抱過嬰兒後,即依尊卑長幼的順序,把小孩剛獲得的"名"一一向參加禮儀者宣告。祝賀聲中,人之初,"名"得立矣。
ii、 成年:在我國古代,通稱冠禮。古代的冠禮十分隆重,所謂「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表示一個人從孩童、少年進入了成人自我成熟的新階段。這是一種生命的禮儀,在歷朝社會中,通過這個儀式的人,才會被認定為成年人。
iii、 結婚:由於此階段標誌著一個人將進入另一人生階段──建立並發展家庭,屬於劃時代的階段,故此它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禮儀。
iv、 喪葬禮俗活動:簡稱喪禮或葬禮,是人結束一生後,由親屬、鄰里、朋友等進行哀悼、紀念及評價的儀式,同時也是殮禮,既有社會習俗的特點,又有人類特有的處 理死者的信仰性質。舊時,喪葬禮俗植根於古代靈魂不滅的觀念,認為人死後要到陰間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幸福與安寧,並且保佑 家人興旺發達,為此盡可能對治喪和送葬大操大辦,厚葬重殮,事死如事生,講求排場,民間俗稱“辦白事”。我國各民族古老的葬禮主要有土葬、天葬、火葬及水葬等等。
v、 歲時祭儀部分,包括了配合農、漁、獵等季節性活動;
n 信仰民俗方面:
消災祈福的儀式,則涵蓋了遇到暴雨、洪水、惡疫等災禍所舉行的息災儀。信仰本指人們對某種事物、主張、人、主義、思想、宗教等極度相信,並將他們拿來作為自己的行為指南,信仰實質上是將客體主體化。而原始信仰是相信有超自然的世界和力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