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號:


HK026002


科目:


中國民俗學第五課之遊藝







等第:


 A


I           填充


I.                     詩歌(包括打油詩及歌謠)故事謎語講笑話是口頭文學的四項常見的表演活動。


II.                   民間遊戲又可分為室內生活遊戲庭院活動遊戲智能遊戲助興遊戲各類博戲幾種類型。


III.                 民間競技包括賽力競技賽技巧競技賽技藝競技三種類型。


I          思考題


A.         遊藝民俗的範圍大體限定在哪些基點上您同意對其範圍的界定嗎?談談您的理由。


遊藝民俗的不包括下列範圍的原因大致如下:


          非宮廷化的廣大民間層的表演活動;:例如周代的「大武之樂」有六奏,都是象徵周觀兵盟津、滅殷商、服荊蠻及周召二公分治的內容,充分展示周的文治武功。這樣的具有政治成份的樂曲脫離了民俗生活,而且宮廷味濃。


          非宗教信仰的世俗生活表演活動;:例如原始的巫舞、古代驅鬼逐疫的舞,亦有樂聲舞蹈,是民俗的重要事象。殷商以來,楚越一帶巫風盛行,巫舞成為當時娛神的主要方式,可是它們的表演開始便跟降神驅鬼扯上關係。


          非戲劇化、非大舞台化的表演活動;:以我國的情況而言,由於部分民間娛樂活動走向戲台、戲房、樂棚,於是聽眾和觀眾進入「神樓」、「腰棚」及「樂床」觀賞等男女看廂,他們有了固定的劇場和大舞台上,跟民間的草台班子有很大的出入。


          非職業化或半職業的民間文藝家的表演活動。


遊藝民俗本身特定的範圍,不該無限地包括所有的表演活動。然而,限制某些特殊的民俗的範圍,又絕不等於忽視某特些殊的民俗事象的聯繫。例如在探究古代遊藝民俗時,就不能不涉及民間樂舞對宮廷樂舞的影響。


B.          請舉例說明當地民間比較有代表性的歌舞活動


香港許多民間歌舞活動大都源於中國,具有驅鬼逐疫的意思。例如港島大坑每年中秋節都有舞火龍的活動。這個傳統的活動始於1880年大坑發生風災以致瘟疫,死人無數。後獲菩薩報夢,指示村民於中秋佳節舞火龍繞村遊行,燃炮竹,可驅瘟疫矣。炮竹內含琉璜白藥,加以香火,經薰蒸後,此古老良方,果然奏效,村民大喜,自始每年紮製火龍,巡行全村,祈求合境平安。時至今日,這項節目同時也是吸引香港及海外遊客的節目。







此外,長洲飄色也是香港著名的民間文藝活動。飄色是廣東傳統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長期在民間流傳,在廣東各地均有該項民間活動,深受群眾歡迎,在海內外享有盛名。成為遠近矚目的民間文化活動,引起社會各方人士的熱情關注。

   
飄色是人物造型藝術。蓋自唐、宋戲曲說書流行以後,民間便逐漸創造了另一種藝術形式,以大人或小孩打扮成戲曲、說書中的人物遊行,俗稱賽色或稱 彩色,以後發展為馬上裝扮人物的又稱馬色,在水上裝扮人物的又稱水色,在臺面上裝扮淩空而起的人物又稱飄色

  
飄色始自何時,流傳兩種說法:一是清代粵劇藝人李文茂起義失敗後,清廷嚴禁粵劇,群眾想看戲而不可得,遂以小孩扮成戲曲人物抬著遊行,飄色由此而起。二是明代沙灣李路遠(據說是宋末探花李英的後裔)在雲南做邊關大將,當時雲南有兩族人為爭奪明太祖朱元璋敕造的北帝塑像而幾乎發生械鬥。幸得李將軍調解平息,重歸於好。他們遂把北帝塑像送給李將軍,李把該像運回沙灣以後,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北帝
誕辰,例必抬著北帝塑像出遊,又均以書會及舞龍、飄色等民間藝術助慶,飄色由此而產生。從沙灣起便在番禺各地流行。

  在飄色巡遊中,會由一些大約四、五歲的小朋友,扮演各式各樣的人物,站立在竹架或木架上,下面由成年人支撐著,到街上巡遊,有的小朋友會扮演古代的英雄人物,有些則會扮演諷刺時弊的角色。


至於香港的西方歌舞活動,大致是在舞台、劇院等場所表演,未能符合民間表演活動的主流體系。




C.         你如何理解民間遊藝活動對社區生活的意義


²     增強社區的友誼:尤其當搞跨區或邀請一些弱勢社智障、傷殘人士的話,會令傷健之間彼此接納。若果活動搞得成功,整個活動氣氛將十分活躍,大家興致高漲。其中一例是重慶梁平縣搞了一連串的民間遊藝活動:從氣勢磅的社區方隊環城遊行到激情飛揚的居民健身表演,從妙趣橫生的傳統節目比拼到名目眾多的廣場遊園活動,整個活動分為“龍騰盛世”、“花團錦簇”、“火樹銀花”、“激情飛揚”和“國泰民豐”5個篇章,分別舉行了親情遊園活動、傳統節目比賽、居民健身大賽、五彩焰火晚會以及魅力文體專場。節慶活動以“展示社區文化,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為宗旨,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以形式豐富的藝術手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群眾參與,進一步傳遞了家庭的親情、鄰里的友情、社區的溫情。同時,較好地傳宣傳了梁平年畫、梁山燈戲、梁平癩子鑼鼓等地方特色文化。


²     促進旅遊業發展:例如香港自1996年起,模式沿用了外國的一些著名花車巡遊,例如美國的元旦玫瑰花車巡遊(Rose Parade),並配合香港的特色,於農曆新年期間舉行,為香港市民及外地遊客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賀歲節目。經過了多年的發展,花車巡遊已成為國際級的盛事,並聯同賀歲煙花匯演等賀歲節目,令香港成為全球慶祝農曆新年的焦點所在,旅遊發展局認為,這反映了香港農曆新年之各賀歲活動,已在全球確立了知名度,並吸引不少旅港遊客於農曆新年期間到訪香港。而花車巡遊也是香港旅遊發展局自成立以來,該局所舉辦的活動中,最受市民及遊客歡迎的活動之一。此外,香港環球嘉年華是一個不定期舉辦的活動,通常於聖誕節農曆新年期間,以短期流動性遊樂場形式舉辦,設有多項機動遊戲攤位遊戲,同樣吸引不少海內外遊客。


²     增加當地的收入:由於吸引不少本土或各地遊客慕名前來,有助刺激當地的經濟發展。


D.         談談您學習這門課程的體會以及對教學和科研的建議。


經同學的同意下,把各地同學的民俗學的功課所介紹的當地民俗活動,上載至學校的互聯網介紹給其他同學,以起到互相交流的效果。這樣不是更有裨益、更有建議性嗎?



民間遊戲是指流傳于廣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俗語稱“玩耍”。遊戲是競技民俗中最常見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娛樂活動。它主要流行於少年兒童中間和節日裏成人娛樂節目之中。有些遊戲專案在發展中逐漸完備,最後形成了競技項目或雜技藝術。


    民間遊戲可劃分五類:室內生活遊戲、庭院活動遊戲、智慧遊戲、助興遊戲、種類博戲。


    室內生活遊戲  室內生活遊戲,是指兒童在室內模仿成人家庭社會生活過程的遊戲。大多流行在四五歲兒童中間,有的地區稱“過家家”,以女孩為主,常以扮演媽媽、爸爸、姐姐、哥哥等角色,模仿居家過日子了、操持家務、社交往來等生活現象,即興表演,相互編排,十分有趣。人數雖不限,大致二至四人。一個人的遊戲規則往往要有相應的玩具,如自稱媽媽,抱布娃娃或“枕頭娃娃”做孩子,表演哄小孩睡覺;或表演做飯切菜之類的勞務。這類遊戲以兒童自發進行的為多,表現了兒童積極向長輩學生活的遊戲方式。


    庭院活動遊戲  庭院活動遊戲多指少年時期的戶外活動而言。如捉迷藏、丟手帕、老鷹抓小雞,大多是集體追逐性、競賽性的嬉戲活動。像彈球、踢毽子、抽陀羅、抓石子都是遊戲性質的競技娛樂活動。隨季節不同還有跑風車、堆學人等遊戲。


    智慧遊戲  智慧遊戲的形式最多,它主要是以培育少年兒童智力為目的發展的遊戲。一種是培養“智”的,另一種是培養“能”的。關於培養“智”的遊戲,往往與猜謎語的口頭文藝活動結合起來,通常還有猜手指、猜掌中物、藏物找物等遊戲。在民間還有許多數學計算性的測驗遊戲,如葫蘆罐分油、大小馬馱百瓦等數學遊戲都饒有興趣。關於培育“智”的遊戲,民間有許多創造性項目,我國民俗調查對此還未能給予足夠的注意。關於培育“能”的遊戲也很多,最常見的是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遊戲,如說急口令、誦識數歌謠等。學業性遊戲是培育“能”的遊戲的另一類重要形式,多見的有折紙、剪紙等民間美術工藝作業遊戲,折紙鶴在古代已有流行。民間多有折衣褲,折車、船、桌、椅、衣、帽等為戲的。剪紙遊戲有窗花等圖案,培養工藝審美能力。在農村還有許多竹編、草編遊戲,如用馬蓮葉編動物、用草編草帽等。


    助興遊戲  助興遊戲多用於節日聚會和飲宴,如行酒令、猜拳等。酒令,古已有之,推一人做令官,其餘人輪流按令表演,違令者罰酒,古人稱“酒令大於軍令”,就是宴會上助興的重要娛樂項目。猜拳一稱“拇戰”,一稱“猜枚”,是兩種助興遊戲。拇戰俗稱“豁拳”,是用出指法規定勝負的酒宴遊戲。二人同時出指數,同時口喊數,口數符合雙指之和的為勝,敗則罰喝酒。“豁拳”有許多不成文的規矩,如為了友好,朋輩猜拳常以“哥兒倆好”開拳,各出拇指,雙方子拳無勝負;倘長幼隔輩猜拳則忌喊“哥兒倆好”令。土族猜拳時晚輩以左手掌平托右肘,右手出拳,以示尊敬對方長輩。


    農村助興還有以手勢模擬錘(石頭)、剪刀(或錐子)、布之形,即握拳、伸食指中指、張手,以對出相克取勝。還有用筷子對敲,每敲一下同時喊“虎”、“獵人”、“槍”中的一種,以求互猜相克定勝負。助興遊戲還有“擊鼓傳花”等配樂器、有聲有勢的嬉戲。



西藏民間傳統雜技“恰堪塔旭”


    各類博戲  各類博戲,是賭賽輸贏的遊戲,早在戰國時就有了“六博”,以後又發展出骨牌、擲骰子、葉子戲等賭博形式。葉子戲即紙制賭牌早在唐代中期已風行,有不同類型,明清以後,葉子戲發展為一百零八張,經梁山好漢命名。以後又以象棋子為賭具的,又創制了竹塊刻成的“麻將”等賭具,形形色色,玩法不一。這種遊戲以其賭博性質而形成了遊樂職業,開設賭場,有甚者為賭博傾家蕩產,造成命案,自進入私有制社會以來,博戲便形成一種惡俗,在社會主義社會應予以嚴厲革除。


    古代博戲往往與動物鬥賽結合,如鬥雞、鬥鵪鶉、賽馬之類,以賭輸贏。


    在遊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便是各類玩具(包括賭具)的民間手工藝者。紙玩具的風車、折紙蛇等;皮玩具有小鼓及毛狗等;布玩具有布娃娃及布老虎等;木竹玩具有各種假後器和竹編物;塑玩具有“阿福”之類的泥娃娃、不倒翁,各種面具傀儡人物等;金屬玩具有笛、哨、小擦、小鑼;琉璃玩具有球丸之類。


    在民俗調查中,民間兒童遊戲自製玩具最具有民俗特色,像古代傳下來“青梅竹馬”所描繪的小兒女嬉戲情狀,“竹馬”即遊戲中以竹竿代馬的寫照,至今還有典型性。另外,鞭炮、煙火屬於節日助興玩具。


    類民俗活動主要流行於兒童與少年中間,對於他們的遊戲很值得做專門的研究。在他們的遊戲中往往可以窺測兒童的整個精神世界,孩子們自發地創造了許多為成年人也不太理解的遊戲,正是民俗文化應當認真探討的內容。


作者:高俊成  文章来源:民俗文化  击数2927  更新时:2007-1-27 22:23:10  责任编辑:展



口頭文學是口口相傳的文學作品,是民間文學的主要流傳方式,其內容可以包括詩歌故事等。在民間口頭文學中,打油詩、黃色故事和故事是數量最多的三類。例如,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等就是由口頭文學慢慢成型的。口頭文學的特殊性在於它的創作和傳播活動大大有別於作家文學的創作和傳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