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越來越國際化,國人出國旅遊或工作的機會更多了,於是異國婚姻也更加普遍。據最新發表的數據顯示,在2008年每十對本地夫妻當中,就有近四對(39%)是新加坡公民和外國人結為夫婦,而異國夫妻的“生產力”,似乎也比本土夫妻高。
在1998年,異國夫妻在本地公民婚姻中所佔的比例為33%。“本地公民婚姻”包括了結婚伴侶中,雙方或至少有一方是新加坡公民,而“異國婚姻”是指新加坡公民和非公民結為夫妻,而非公民就包括永久居民或持就業準證的居民。
國家人口秘書處6月17日公佈最新人口數據時,首次發表異國婚姻的報告。它指出,在去年出生時即是新加坡公民的3萬2423名嬰兒當中,約30%是異國夫妻所生,這比1998年的22%增加許多。在這十年間,異國夫妻生育數字也逐年上升,而雙方都是新加坡公民的夫婦所生育的嬰兒,則有減少的趨勢。
在婚姻方面,去年有2萬1042對公民伴侶共結連理,這比2007年的2萬775對新人來得多。在去年結為夫妻的新人當中,異國夫婦就有8136對。另外,去年也有3554對永久居民或非公民伴侶,選擇在新加坡登記結婚。
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本地的外籍新娘人數,遠遠超過外籍新郎。去年結婚的異國夫妻之中,有78%是本地人娶外籍新娘,而外籍新郎的人數則相對平穩,本地女性嫁給外國丈夫的數目,維持在每年平均1800名左右。
人口秘書處17日在記者會上指出,這些外籍配偶大多來自亞洲地區,其中外籍新娘是亞洲人的佔了97%,而外籍新郎是亞洲人的則佔了69%。另外也有一些新加坡人的外籍配偶是來自歐洲、美國、澳洲、紐西蘭等地。不過,人口秘書處並沒進一步說明本地人的外籍配偶主要是來自哪些國家。
據知,外籍新娘較多是來自中國、緬甸、越南和泰國等地。
29歲的股票經紀葉明祥去年底就和相識兩年的泰國華裔女友結婚,成為異國夫妻。因為妻子還要打理泰國的生意,所以兩人婚後暫時還得分隔兩地。他是在2006年到曼谷旅行,在餐館用餐時認識這名泰籍女友,兩人一拍即合,很快就譜出戀曲。
兩人是在去年11月結婚,並打算在一兩年內生小孩,以早點組織小家庭。葉明祥也打算再過一段時間就到泰國去創業,以和妻子在一起。
他受訪時說,他並沒刻意要找外國人為結婚對象。在談到本地異國夫妻比例增多的現象時,他覺得其中的原因包括新加坡女性的事業心比較強,而外國女性則較為重視家庭生活。
“我個人很重視家庭生活,太太也是這樣。她的家庭價值觀也比較強,不會把工作擺在第一位。我們在這方面的思想一致,所以希望在一兩年內生小孩,最理想是有兩個孩子。”
人口秘書處指出,異國夫妻增多,正反映新加坡因致力發展為環球都會,而促進了本地人和外國人的交流。因此,日後的異國婚姻相信會越來越多,並使新加坡的社會結構更加豐富多元。
它也在報告中詳細分析了異國夫妻的年齡差距和教育水準。整體而言,本地男子和外籍新娘老少配的情況較為普遍,而外籍新郎和本地伴侶一般上都屬於同個年齡層。在迎娶外地新娘的男性中,62%介於25歲至39歲,而嫁給外地男子的本地新娘則相對年輕,73%介於25歲至39歲。
異國夫妻的教育水準基本上也相近,其中四成的外籍新娘有中學教育程度。不過,相比之下外籍新郎的教育水準比較高,有56%擁有大學文憑。(鄧莉蓉)
*************************************************************
![]()
李慧芳(右)剛從北京嫁到新加坡時,一句福建話都聽不懂,但是現在她不僅能和家婆李碧香(左)聊天,還時常到夫家的福建面檔口幫忙。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國家人口秘書處前些時候公佈的數據顯示,新加坡本地異國夫妻顯著增加,2008年在本地註冊的婚姻當中,近40%是新加坡公民與外籍人士的聯姻。 去年的2萬1042起婚姻當中,至少一方為新加坡公民,而其中超過三分之一對新人是公民與非公民的結合。過去10年來,男性公民迎娶外籍新娘的人數遠超過女性公民嫁外籍新郎的數目,佔異國婚姻的76%。國家人口委員會的資料也說明,外籍新娘絕大部分是來自亞洲。 全球化的趨勢以及新加坡一向對外開放的政策,促成了國人與外國人的姻緣。不過,婚姻除了建立在兩情相悅的基礎上,還包括了對不同文化的接納,還有與彼此家人的相處之道。 去年6月,國民團結黨助理財政陳力學的中國籍妻子吳云云涉嫌刺死小叔一案轟動島國。這起家庭悲劇揭示了外籍新娘在融入異鄉生活與陌生家庭時所面對的心理壓力。 該報近日聚焦在外籍新娘身上,從不同個案看她們怎麼走著崎嶇的異國婚姻道路。有人越走越順暢,有人卻選擇半途而廢…… 從房間走出來的北京新娘 44歲的李慧芳從中國北京嫁到本地已將近20年。和她進行訪問時,發現她在一連串的華語詞句當中,不經意地說了很多次的“then”,還一直開玩笑說自己很“kaypoh”(福建話,愛管閒事的意思)。 她說在新加坡這麼多年,不可能老把著自己的口音不放。要是這樣,就無法和只會說福建話的家婆溝通。 李慧芳現在雖有這樣的想法,但當年她剛搬來,住進丈夫和家人同住的四房式組屋時,並不時常踏出房門與其他人交流。由於家翁家婆較習慣用福建話交談,她只能和兩老比手劃腳。為了減低這樣的尷尬場面,李慧芳選擇躲在房間裏。 回想起過往,她坦言:“從房間裏走出來也是一段過程。” 李慧芳22歲時在北京一家酒店擔任內務管理(housekeeping)主任一職。她的丈夫王亞南是電氣工程師,當年被公司派往北京公幹,監督酒店的部分維修工程。工作上的來往牽起了兩人的紅線。他們相識一年多後,李慧芳答應丈夫的求婚,到新加坡來組織家庭。 李慧芳說自己是樂觀的人,剛搬到本地時雖曾“自閉”一陣,但慢慢地,她開始從房間裏走出來,多和丈夫一家接觸。她告訴記者,在自己家裏她排行老幺,父母都很疼惜她,不讓她做家務,所以嫁到新加坡後,想幫忙家婆,卻什麼都無法勝任,不但把一家子的衣服洗得一塌糊塗,煮飯時還燒焦了幾個鍋子。慶倖的是,家婆並沒有責怪他。 李慧芳婚後不久便懷孕,生下大女兒之後,她和家翁家婆的關係進一步提升。和兩老一起照顧小孩,增進了對話機會,老人家開始學習多講華語,她也慢慢聽懂了福建話。 王家多年前在大巴窯8巷的熟食中心開檔賣福建面,李慧芳這些年來斷斷續續有去幫忙。她現在和丈夫一家人並肩工作,和家婆的關係尤其密切,她還為家婆取了個福建話昵稱,叫“阿肥”。 李慧芳說:“沒有兩個人的性格是合得來的,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肯定會有摩擦。最重要的是我愛我的丈夫,所以我也會替他愛護他的母親和家人。” 得到丈夫疼愛的越南新娘 來自越南西寧省的洪茵(假名)是通過本地一家越南新娘介紹所認識丈夫的。丈夫和她的年齡相差40多歲,但她一點都不在意。 洪茵接受訪問時說,西寧鄉下的男性一般愛喝酒,對老婆並不尊重,所以她一直想嫁給外國男性。洪茵的先生年紀比較大,婚後對她照顧有加。洪茵覺得有丈夫的呵護,幫助她慢慢適應新加坡這個陌生的大都會。 洪茵說,她原本聽得懂一點華語,來這裡後和丈夫能聊天,還有加上自己勤練習,現在已經能夠和其他人進行一般對話交流。丈夫每年也陪她回老家探望親戚,所以她不會過於思鄉。 洪茵現在還大力鼓勵同鄉嫁到本地來。她的表妹最近也來了,希望通過同一家介紹所認識適合的本地結婚對象。 因婆媳關係離婚的山東新娘 陳順德(假名)和中國山東籍的妻子在1999年結婚,今年原本可以慶祝10週年紀念日,但兩人今年初正式申請離婚。 陳順德1996年被公司派到山東工作,到當地醫院做例常身體檢查時,認識了在那裏當醫生的妻子。他被女方坦率體貼的性格吸引,於是展開追求攻勢。拍拖三年後,兩人共結連理。 陳順德指出,結婚前曾把妻子接到新加坡來玩。當時妻子和母親相處融洽,母親也沒反對他們來往,他根本沒料到,婚後會問題重重。 妻子來到本地後很快取得永久居民權,但由於她的醫科文憑不被本地機構承認,無法回到醫生崗位,她又不想當護士,所以情緒有些鬱悶。妻子過後找到華文補習教師的工作,情況好轉。這時她卻又和家婆開始發生摩擦。 陳順德解釋說,開始時妻子與母親為了瑣碎事,比如說,母親把妻子的東西擺在其他地方,讓妻子找不著,就引發互相的不滿。妻子和母親會個別向他抱怨。婆媳關係越來越僵,後來,妻子會故意遲歸,等到陳順德放工後才回家,在家裏也儘量不踏出房門。 陳順德說:“後來整個家冷冰冰的,她們根本沒話談,我成了傳話筒。那段期間我心裏很煩躁,很疲憊,當夾心餅乾的滋味真不好受。” 陳順德不是沒尋找解決的方法。因為是獨生子,他不原意和妻子搬出去住,丟下年邁母親。他也想到輔導中心尋求協助,但妻子和母親卻不願意配合。 對陳順德來說,母親和妻子像手心和手背,都是親人,但是她們都性格倔強,加上有年齡和文化上有代溝,一直無法好好相處。加上妻子在本地沒結交到知心朋友,無法通過社交活動疏解家庭煩惱。 為了實現婚姻的夢想,陳順德的妻子離鄉背井,提早結束在醫療事業上的發展。10年後,妻子回到北京,重新開始。對於走過的這段路,陳順德不僅抱有遺憾,也覺得對妻子心存愧疚。(陳能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