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網誌:景頗族
純種華夏族基因保留在景頗族
請大家看看這篇文章-從DNA基因組看漢族群體的起源漢 族在語言學上屬於漢藏語系,與藏緬語族群體的關係比較近。這點在遺傳上也可以反映出來。他們都是以O3為主。其中的O3e是羌系民族的特色類型,在藏族和 其他民族中常占到50%以上,其中的景頗族竟然達到了百分之百。有的O3e類型跑得很遠,喀什米爾的布魯沙斯基人也有O3e,他們的語言在喜馬拉雅地區獨 具特色,有人稱其與漢藏語系有較近的關係,見李葆嘉的有關文章。
漢族人的O3e占約25%左右,不同地區不一樣,高的地區有50% 的,低的也有15%的。其中的O3e1更是漢族的特色類型,據說,占到漢族的大約15-20%,也就是大約有一億中國男性擁有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一 位共同祖先,這比起世界上1600萬鉄木真(也包括其兄弟)的子孫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無論是遺傳分析還是考古發掘,還是歷史記載,都表明漢族發源於西北地方黃土高原,金力等人認為是在大河套地區,也就是甘南寧夏陝北一斜線。六千年前,這裏 屬於仰紹文化範圍。約在五千年前,中原地區發生一次較大範圍的人口更替,之前的人鼻翼較寬,長得接近今天的南方人,之後的鼻樑較高,更接近現代華北人了。 漢族先民古華夏人可能就是跟著這股移民向東南拓展,甚至他們就構成了這股移民的主力。至於古漢族或是古華夏族遷徙的細節,目前資料尚未出來,無可奉告。
南染於越,北雜以胡,南北方漢族的異同
去 年的時候,文波等發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引起轟動,那就是《基因證據表明漢文化擴散源於人口擴張》。這篇文章在國內變成了“北方男子南下,造就世界 最大種族”。實際上南下的當然有女人,而且還不少。不過女人的話題先放一邊,雖然這篇文章的分析有疏漏之處,要證明他的命題是綽綽有餘的了。那裏面的資料 是我所見到的對漢族遺傳分析資料裏最全的一個了,也是我將要用到的。很不幸的是,他用的還是較為古老的H1-17的命名系統,雖說古老,也就幾年的光景, 這不僅使人感歎“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得太快”。
對於分佈廣,人口多,差異大的漢族來說,區區1200人的樣本量實在是太少太少。你想想 看,分到每個省都只有幾十個,中國一個省抵世界一個中等國家,這就夠了嗎?我記得英國測了自己10000份血樣後,最終宣佈,1%的英國男人有黑人血統, 估計是羅馬帝國軍團裏的非洲人留下的種。既然如此,當年的凱而特人也不會被日爾曼蠻子滅了種。不過這比從中國取幾十個樣的好多了。這好比管中窺豹,在小管 子裏看了說,這豹子是灰色的。換一個大管子,噢,這豹子原來是花的,很幸運,豹子確實是花的。 我把這份表作了一些修改,括弧中的字是我加的。另外我統計了南北各類型的總人數,保證沒有篡改基本資料。上面的C-P與我所添加的H1-14不存在一一對 應關係,例如F*裏就有J型,K*裏有N和部分O,P*可能就是R等等,下面會提及。 表一,文波等人的文章中的資料
7 附件: nature02878-s21.doc (15920 位元組) 圖七,網友根據該資料作的圖,圖中少了P型 D型是氐羌民族所擁有的,甘肅四川交界處的白馬氐人被認為是歷史上曾經叱吒風雲的氐族後裔,他們全部是D型。羌人由於很早與之接觸,也有較高含量的D型。 早期漢族由於早早向東發展,D型不多見。北方漢族D含量最高的還是與氐羌部落接近的甘肅,內蒙,或者再加上陝西西安,這裏曾是氐羌貴族的統治中心。去掉這 幾處後也與南方差不多。 F型是西亞常見型,同時它還是後面H5-17的祖型,有H5-17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會有F型,所以光看這一項不能說明問題。不過我從 Karafet的圖中發現,其實表中的F型實際還包含了G,J等型,這是中亞西亞北非高加索地區的常見類型。至於南方是否也有G,J型,我不太清楚,由於 南方比北方少的多,姑且認為南方的F型是本來就有的,而北方則有自中亞而來的成分。估計是元代色目人所帶來的。
一般認為Q型來自西伯利亞,如今 在美洲土著中最為常見,南美卡亞帕人是100%的Q。中國的Q可能是通過東北亞的民族來到漢族中間的。南方漢族也有不少這種類型的,大概很早就加入到漢族 中間來了。春秋的山戎,戰國時的中山國人似乎就來自東北。 表中有P型,Karafet文中沒提到中國有P型,這裏可能含有R型,無論P,R都是中亞常見的,印度歐洲R最常見,在中國也只能算是零星見於甘肅河南西 安新疆一帶。來源大抵同J。 綜上面所述,北方漢族從周邊西北中亞北亞東北亞吸收了一些成分。 南方人比北方人多什麼 南方人比北方人多O3d,O1,O2,這些都是南方少數民族常見類型,由於南方民族的交流也很頻繁,許多類型混見於多個少數民族,我只能說個大概了。 O3d是苗瑤語系的常見的,福建漢族中的該成分似乎來自當地的佘族,雲南的來自苗瑤等族。前面所述,O1是夷越諸族最常見的,在南方漢族中的比例相當高, 在北�
�也有一定比例,歷史上夷人也曾在北方長期立足。南方有個地區比較集中,那就是當年吳越爭霸的地方,可以看到江蘇南京18%,上海郊區25%,浙北杭 州27%,浙南更甚,注意到杭州有不少人有原來北方講官話的祖先,這個比例會更高。而上海郊區的馬橋金匯地區這些四千年的土著,O1更是高達50%以上。 兩廣地區倒沒那邊頻率高。這似乎反映了越人內部的差異。 O2一般認為是濮人的常見型。在南方分佈有啥規律不太清晰。 小結東亞人類的遷徙經歷 東亞的人群按父系可以分為三支,C,D,F或稱Eurasian。他們早在非洲就都已經分化出來了。CD型先踏上東征的路途,他們沿著海路向前向前向前, 遍佈于印度東亞東南亞澳大利亞,並向內陸縱深發展。我國舊石器時代人種除了個別遺址,大多屬於這些人。Eurasian來到亞洲比前者晚,起初也是沿著海 路遷徙,大概是由於前者的競爭,不得不早早就向內陸發展。由於內陸條件差得多也險惡得多,於是發展出更高的技術,但也因此因禍得福,在後來得競爭中打敗先 到的CD型,把他們推向邊緣。我國新石器時代人多數屬於這些人。
F型在印度的一支帶上了M9突變,也就是K型。大約在此時已經向內陸發展了,其 中一支向北遷移的產生M45突變,被稱為P型,在中亞時分出兩支,向西的擁有M207的一支被稱為R型,一直前進到歐洲,有一支還返回了非洲。向東的一支 主要是Q型,有部分南下到了中國境內,部分向東跨越白令海峽,構成美洲土著的主體。K型中的部分在東南亞時已產生M214突變,擁有該突變的人群有兩支, 一支為N型,跟著當時冰川後退的步伐逐步推進到北極圈附近,成為烏拉爾人群的特色類型;另一支就是我國最常見的O型。早在東南亞的時候,O1O2O3已經 分化了。他們分三路大舉北伐。O1是夷越人群的特色類型,李輝等認為他們北伐的基地是兩廣地區。O2O3在中西部北上,常見於西南的少數民族中。在大西南 時O3分化出O 3a bcde諸類型,O3e(也就是H8)是羌人的特色類型,大約六千年前,一支羌人與其他人分道揚鑣,向東向南進軍。不消說,這是華夏人 的祖先。至今在黃土高原上,O3e1類型還佔有很高的比例。隨後,經歷夏商周三代,春秋時華夏族意識確立起來。經過秦漢兩朝,漢族意識也最終確立。原先中 原地區的各色人等融為一體。 早在西周時,那時中國地廣人稀,中原有很多異族部落。錢穆先生認為此時華夷之分僅在於是否築城而居上。這些部落有的屬於羌人,有胡人,甚至按一些人的看法 還有小黑人。
隨著人口增加,這些地方逐步納入華夏族諸侯國的勢力範圍。一些人被驅逐,一些人被吸收,也有的反客為主,成為戰國諸強之一,譬如中山國。至於 楚國,其實楚身上華夏色彩很濃,不能簡單的看成是南蠻的代表。即使到了漢族形成的時候,漢族與北方諸胡,南方諸蠻越並非涇渭分明。 等到西晉因為內戰而崩潰,中國進入所謂的五胡亂華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紛至遝來。這時就應該有中亞西亞的民族進出。而北方人此時也大批南遷。華夏族南下時間比這早得多,在上海就發現戰國時代屬於O3e的人。估計當時的吳人頗有不少華夏族的遺傳,因為吳的國君是周人。 類似的事又發生了幾次,同時由於南方的逐步開發,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北方人南下的規模是比較大的。這些人肯定會把先前融入的胡人類型或多或少地帶往南 方。在吸收了各色異族人群之後,南北方漢族基本上又走到同一起跑線上,這表現在南北H6H8的比例差不多上。
有關線粒體DNA和常染色體基因前面提到女性的流動性比男性大,這導致了線粒體DNA資料的不穩定。比如法國西班牙交界處的巴斯克人,一般認為他們是古歐洲人的孑遺,有人從當地一萬多年 前的克羅馬農人的遺骨中提取出線粒體DNA片斷,結果發現與今天的巴斯克人大不一樣。相鄰的群體,Y染色體類型可能截然不同,線粒體資料常常沒有區別。文 波的文章中也發現,越往南,南方漢族的mtDNA與當地少數民族的區別越小。同樣,北方漢族的mtDNA類型比較接近於北方的少數民族。這種接近應該發生 得很早,考慮到漢族發源地毗鄰傳統阿勒泰地區。如果說北方少數民族是漢族的表兄弟,南方少數民族是南方漢族的表兄弟,這句話大體上是成立的。據說蒙古地區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姐姐遠嫁南方成為漢人的祖先,妹妹留在故鄉成為蒙古人的祖先,這倒是比較客觀的。不過它不可能反映五六千年前那麼遠的事,很可能反映的 是當下的民族通婚狀況。記得當年我還小,在小學生作文裏見到一篇回憶他的奶奶的文章,裏面提到邊疆地區的漢族喜歡娶蒙系人(他們對蒙古人的稱呼)為妻,他 奶奶就是一位蒙古人。 文波等人的《基因證據表明漢文化擴散源於人口擴張》一度在媒體上炒得很熱,但是很多人作了不恰當的解釋。報紙上就用“北方男子南下,造就世界最大種族”這 一聳人聽聞的標題。網上更有人稱這是漢族對少數民族實行了“留女不留男”種族屠殺政策的結果。這樣的事可能發生過,比如閩南地區的唐哺人的傳說。但這種後 果與他的資料並不符合。其實一般的通婚就可形成文中的格局。假想一批漢族移民來到南方某個地方,與當地少數民族通婚,後來由於漢族生產技術的進步,人口增 長;或是由於漢族的排擠,這些夷人被迫南遷,這樣漢夷人口比比原初高了,這一點很重要。此時隨著文化交流的增加,這些夷人逐漸漢化融合於漢族之中。由於初 期女性交流多,保留下來的夷人的線粒體類型明顯比Y染色體多。這樣的過程反復多次,就會形成由北往南的梯度,北方女性對南方漢族的“基因貢獻率”衰減得比 男性快得多。對比於海外同族,南方少數民族裏肯定會有原北方漢族女性貢獻的線粒體成分。這樣的事不但發生在中國,緬甸的緬族同樣源於北方,北緬對南緬的 “基因貢獻率”同樣是男女有別。不過另一方面,中國北對南的“基因貢獻率”女性明顯低一些,緬甸的性別差異只有約20%不到,中國最大則達到 60%。即使考慮到地理長度,這也嫌大。似乎南下時男性比女性多一些。而且歷史上中原王朝在南方的大批駐軍也加大了這一差異。 大約九十年代時趙桐茂,杜若甫等人的對中國人白細胞表面抗原分型的研究,表明中國人南北區別很明顯。不過這東西在網上傳來傳去就變了味,有幾個南方人拿著 這個說,這證明北方漢族基本上就是胡人,當然,反過
來說也行,以至於有人說江浙漢族最正宗。不過原文的一句話也很有誤導性,那就是“北方人受阿勒泰語系的 人影響很大,南方受侗台語系的人影響很大”,似乎漢族不應該和和別人有相似之處。另外這還給人一種看法,漢族是北方阿勒泰部的人群與南方台語族人群融合的 產物,是兩者的過渡區,最早提出類似觀點的是要算日本漢學家橋本萬太郎先生。南北方漢族的巨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與南北方漢族Y染色體很高的一致性不矛 盾。既然是常染色體遺傳(包括X染色體),那就是男女都有貢獻。通過一代一代的通婚,原有的表面特徵會消失。但在父系社會,只要世系可靠,Y 染色體仍然能反映出祖先的情況。雖然漢族群體之間體征上的差別遠大於與臨近少數民族的差別,Y染色體組成仍然相當一致。(這理所當然的是就大範圍情況而 言,你別拿一個小村莊來說事)。一個例子是廣西的 六甲 人,他們甚至忘了自己原先的族屬,通過對他們Y單倍型的分析才知道最可能源自福建漢族。
如果將漢族人,歐洲人,蒙古人的主要類型作聚類分析,從表面體征看,顯然漢族與蒙古族聚在一起,但Y染色體關係卻是漢族與歐洲聚在一起,這是由史前的民族通婚 引起的,這在線粒體上可以反映出來,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的線粒體類型涇渭分明。這也很符合血型分佈:純漢族和純白人都是O+A民族,蒙古族等阿勒泰民族 是B+O民族。
Quoted from: http://hi.baidu.com/oedcnontjcaijrr/item/4b01333c038b7a372e20c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