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

  叔孫武叔語(1)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貢。子貢曰:「譬(3)之宮牆(4),賜(5)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6),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7)。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論語·子張第十九》)

  【註釋】

  (1)語:音「玉」,告訴,對……說。

  (2)子服景伯:魯國大夫。

  (3)譬:譬喻,比喻。

  (4)宮牆:宮也是牆。圍牆,不是房屋的牆。

  (5)賜:子貢名賜。

  (6)仞:音「任」,古時七尺為仞,一說八尺為仞,一說五尺六寸為仞。

  (7)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古人宗廟與家室相連,百官是家中治事之府。所以室家和百官有大小深淺之別。

  【語譯】

  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拿圍牆來作比喻,我家的圍牆只有齊肩高,人在牆外,就可以看見房屋的美好。老師家的圍牆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裏面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並不多啊!叔孫武叔那麼講,不也是很自然嗎?」

  【研析】

  找什麼?找門。這就涉及人生的目的、人生的追求。古代帝王對孔子的評價,是「聖」、「王」、「師」,這不僅是人對他的尊號,是因為孔子的境界令人景仰,是孔子的思想令人折服,是孔子對人類的貢獻使他自然具有的榮耀。

  找到進去的門,上哪找?怎麼進去?其實門是開著的,一本《論語》捧在我們的手上,開卷有益,先是讀進去,文字入眼,聲音入耳,內容入心,熟記成誦,這就先進了門坎兒;然後身體力行,躬行實踐,就是聖人怎麼想的,我們就怎麼想,聖人怎麼說的,我們怎麼做,這就是真的進門了。

  為什麼說找到門的人不多呢?一是人們太看重眼前的利益了,眼光短淺,二是人們太講享受了,不願吃苦,但最重要的是人們沒有這種追求和願望,人生迷茫。孔子講:「朝聞道,夕死可矣。」人生能夠聽聞到「道」,能夠在道的指導下不斷修正自己,最後返本歸真,這是做人的真正目的。建立起這個目標,眼光長遠,肯於吃苦付出實踐,才不枉做一回人哪!

  【延伸思考】

  1、子貢贊成用叔孫武叔的那番話嗎?他用什麼來比喻自己和老師?你覺得妥當嗎?如果是你,你會如何比喻呢?

  2、尊師重道是自古以來的美德,你在生活中如何去實踐?


引用自:
http://www.zhengjian.org/zj/book/html/ly3zt/l045.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