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捲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 華流照 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裏,什麼地方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的閃爍。
月光像白霜一樣從空中流下,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見。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些微灰塵,只有明亮的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粧檯。
美好的閨房中的門簾卷不去月光,在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來了。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送信的天鵝能夠飛翔很遠但不能隨月光飛到您身邊,送信的魚龍潛遊很遠但不能遊到您身邊,只能在水面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晚上夢見花朵落在悠閒的水潭上,可憐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裏,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乘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
解題:
《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陽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自明清时期開始流行。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曲名當時為《潯陽琵琶》,後根據《琵琶记》中的名句——“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全詩36句,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首八句,詩人用出生法,將"春、江、花、月"四字逐一吐出,而"夜"字暗含其中;面對此情此景,詩人突發奇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緊接著,詩人筆觸一轉,下面進入了對客思閨情的描寫:雖天涯相隔,卻同見明月,雖共見明月,卻難互通音信,徒然對月相思。而此刻,花已落、春將老、月西歸、江自遠、夜欲盡;詩人運用消字法,又將五字逐一收去,餘情嫋嫋,餘韻無窮。
這首詩音韻格調婉轉流暢,詩情哲理節節相生;詩人其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儘管悲傷,但仍然輕快,雖然歎息,卻總是輕盈。比起《白頭吟》,本詩向人們所揭示的人生哲理,以及創造的藝術境界,和其美學價值。
題解:
初唐還有一位重要的詩人就是張若虛(生卒年不詳),他的詩保存下來的只有兩首,但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詩史上大家的地位。
《春江花月夜》採用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這首詩結合題目從月升寫到月落,交織著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離別之情。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裡,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悽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癈。它表現了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賞析: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裡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他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採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於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台上的月光,有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麼富於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雲、青楓、玉戶、閒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著景物出現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其他參考: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12400633
http://www.chiculture.net/0407/html/0407c02/0407c02.html#